我家的《中醫證候學》終於出版了
07-31
由我父親探索發明,我父親和我及我妹妹三人編著的《中醫證候學》在今世伯樂劉建青的幫助下,終於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了!昨天我們拿到了出版社的贈書和稿費折當書籍。這是家父在欣喜地閱讀自己的著作二記得還是我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那裡寫呀寫的,用近似草紙的病歷紙背面打草稿,最後用信箋謄寫,一遍又一遍,燈光常亮到深夜,滿屋的香煙味。和白須飄飄的祖父討論、爭論是常事。有時還和朋友同事介紹自己的工作,探討問題,尤其幾位師兄,父親此時常流露出企盼、徵求的目光,希望有人理解他,來協助他的工作,而此時此刻,得到的只是讚歎:「前無古人!前無古人!」但誰也不會理解這看似前途渺茫的努力。父親生於江西萬載縣,於1950年隨我們祖父李泰學醫,一邊學習一邊臨床,少年成名,先在宜春專區中醫進修班學習,53年經考試推薦到江西省中醫進修學校(即今中醫學院前身)首屆中醫進修班學習,接觸到西醫學,受學於江公鐵、姚荷生、趙惕蒙、楊志一等省級名醫。因學習成績好,58年江西中醫學院成立前夕,師資班在南京中醫學院舉辦時曾徵召他入學,被單位強留不得遂行,遂從事基層臨床工作至今。自曾祖李鵬程中秀才後學醫,至父親已歷三世。前人學醫口授心傳居多,買葯書是很難的,祖父就自抄和請人抄了《醫宗金鑒》、《陳士鐸傷寒辨證錄》、《從謙集古》、《謝映廬得心集醫案》等書。父親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數收入都買了書,購買了包括《醫部全錄》在內的很多醫學書籍。父親成名很早,包括鄰近縣鄉來看病的人也不少,有時一天看百十人,當然遇到的難題就不少。用母親的話說,白天看不出名堂的病,晚上就查書。就是這樣,父親感覺到了中醫學的傷寒、溫病和時病、雜病之間都是有規律可循,可以相互溝通的,於是萌發了建立一體化辨證論治體系的設想,並很快付諸實施,至今已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中,基本上沒有寫過什麼論文,而87年10月下旬,由我整理的《簡介中醫證候模型的設計和應用》在北京西山八大處召開的首屆全國內經、診斷專題學術會議上宣讀以後,引起眾多同行的興趣後,父親更加加快了本系列書籍的撰寫整理工作。而本書編寫的初期,父親並沒想到出版,而是為了傳代,有利於子孫的學醫,所以許多文稿的出處都沒有標識。初具規模後,朋友們勸其出版,父親只是淡淡一笑:「也許象李時珍一樣,在我兒子手裡會出版。」因為他的理論和思想是前無古人的,似乎在他同一代的人中是不易被接受的。然而,我們的勸說卻是,醫學以及相關方法論的發展已經很快了,這些觀點你不提出來,遲早總有人會提出的,不如這件事我們做了,伯樂留給當代人做,豈不快哉!父親經驗臨床五十餘年,技有所長,在中藥治療中風、泥沙型肝膽結石、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肥大引起的眩暈、腰椎肥大或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腰痛和痹症、時病高熱、咳嗽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和獨到的見解。如說:「後世以續命湯為治「外風」論,實不全矣。肺朝百脈,麻、桂等非惟驅外風,當有宣通百脈,化腐蝕為神奇之功效。」是震聾發聵的見地。他治學嚴謹,在編著本書過程中,雖說是創立了中醫證候學的新篇章,卻從不樹一家之言,自編自圓,而是廣徵博引。他說,前人已有的東西,我們不要隨意更改。前人說了多少,我們引用多少。我們是站在前輩的經驗上總結出的新理論,不要胡亂臆測可能有這,可能有哪,畫蛇添足,狗續貂尾。讓實踐來進一步說明問題。於是,可以看到本書中的各個病候中因資料缺少,所列證象中存在有大量的空白。父親說,一個方名,不是我想叫什麼就叫什麼,要經得起歷史的淘汰。因此,除了是自己獨特的、久經考驗的發明,如二仙十全湯等二方外,基本沒在本書中載入自己命名的方劑。他的醫案也是選了又選才載入。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就開始了整理父親的著述,至今已二十二年了。後來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市衛生局領導和市中醫院領導的重視,成立了以父親為首,我們兄妹為成員的醫院證候研究室。由於工作量實在太大,自98年開始用電腦編輯至今,已增添到了三台電腦。但我們心中的期待已越來越明確了,《中醫證候學》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終於完成了,我們終於完成了前人和現代許多人想完成而又不能完成的工作,而且在我們期待中出版了!三那麼我們的《中醫證候學》有什麼特色,抑或說有什麼創造呢?具體說是怎樣認識和論述證候的呢?要改變傳統證候的混亂描述,必須在思維方式上進行突破,首先發展中醫學的分析思維,把常規的以一個「證」為識別單位的習慣認識方法,進一步深入、解析下去,以「證象」為識別單位,以證象的組合與轉化為基礎,把握動態的病機形態,也就是我們命名的「候」,進一步確診「候」所在的部位和原因,就確立了疾病的整體:「證」。這是更深更高層次的分析綜合方法。這就首先要改變證候的組合形式,重新定義「證、候」,仍按傳統慣例,以病因、病位、病機為基本內容,即「病因+病位=證,病機+病變層次=候。」即以證象、候、證三級組合形式。先以臨床現象,包括症象、舌象、脈象,按病機形態單位,進行組合稱為證象,以反映單位病機為目的。再由幾個單位病機即證象,組合成 「候」,以反映複合的病機形態。不同的「候」,組合成一個「證」。「證象」是「證」、「候」組成的最基本的單位,而「候」又是「證」的基本單位。證候組合形式:症象+脈象+舌象—→證象—→候—→證。據此,為進行辨證論治一體化理論研究,創立和重新定義了幾個概念,以下詳述。1.證象:證象是證候的外在表象,是由臨床現象所組成,包括症象、脈象、舌象三個要素,其中症象不同傳統的癥狀,包含西醫學的癥狀、體征,以及理化檢測結果;脈象含手三部九候、趺陽等動脈;舌象含舌質、舌苔。按人體的基本生命物質:氣、血、陰、陰及腠理、經絡、空竅的病機變化,劃分為13個類,76個病機單位,稱為證象,命名為單位病機,組合和表述可能發生的所有臨床現象,外有臨床表象,內合病機形態,便於進行臨床分析辨證。證象是反映單一的病機狀態的識別單位,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證候,但是組成證候的基本單位,其中羅列的臨床表象,應具有該症象的特異代表性。臨床上同一證象在不同時間、不同證候中是不會完全重複相符,也不必完全符合,因為證象中所列的表象都具有同等的效價,即「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證象在一定形式上與前人的癥狀分類法相似,也與徐迪華所稱的「臨界狀態」相似,但這二者僅是識別癥狀的方法,未用來作為單位病機的分離,所以不能作為證候的組合單位,而不能進行病機組合,因此不能相提並論。證象體現了癥狀與證候的有機聯繫。證象的優點在於:①性專,代表性強,②便於組合,適用於複雜證候的某一特殊階段,或諸多症象出現時,應用迭加、分流、相干、系統等原則(後面將提到),組織新方,形成症——證候——方葯的——對應;③便於分解、分析歷代方劑,及進行方葯的現代化研究,使方葯使用,從定性趨於定量,成為規範性、標準化的系統;④更重要的是這一概念的創立,為以同等效價為準則,組建更加專一的症象識別系統,起到指導性作用。這無疑是對傳統思維的突破,證里分候,候又分解為證象,更是中醫學分析思維的發展。因為,證象作為識別單位,可以作為寒、溫、時、雜諸辨證體系的基礎,是中醫學臨床的識別元素,而作為單一證象,範圍局限而內容有限,也許也有利於生物模型的重複製作,有利於進行實驗驗證和研究,也可以看作中醫學現代化發展的新起點。這一發展就有望在基礎層面上解決中醫學理論一體化,進一步認識中醫學整體,從而發現自我的優勢和缺陷,深入探求,清楚該與哪些學科怎麼樣結合,加快發展和完善中醫學學術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過程。2.候:「候」是複合的病機狀態在臨床上的具體組合形式,是由多個證象所組成的,即三個及三個以上的單位病機所構成。表述上用「病層+病機狀態」,如「衛氣失宣候」。在其組合形式上,包括三個要素,即主症、副症、賓症。主症即本候主要的常見證象,反映本候的主體病機,在識別本候時,起主導作用,但不一定是病人的主訴,或患者自覺的主要痛苦。副症即次要的常見症象,也包括常言的兼症,但不完全是通常所說的兼證,有時患者也可能作為主訴提出來。主、次症只是從反映病機的主次而言,並非患者自身感覺的輕重。所謂賓症,是不常見的症象,如賓客的往來,一般來說可有可無。但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卻可以「反客為主」,作為辨證的重要依據。所以,主、副、賓症象,不同於主、兼、夾症的劃分。前者主要著重於病機的組合,而不僅僅從癥狀上來區分,即使某一主癥狀未出現,只要這單位病機形成了,便可用藥,從而透過現象,抓往本質。用藥時,以相應於主、輔、佐、使的配伍組合,從整體上做到系統協同,體現「治病求本」的宗旨。候,是疾病的動態表現形式,是正邪鬥爭在氣、血、陰、陽等各種有層次標誌的基本功能單位(病層)中的矛盾運動。既是獨立的複合病機單位,又是組合「證」的基本單位。候以氣、血、陰、陽為綱,再根據其分布淺深和四者相互之間的病變,共分44目,結合30個病機類型,組成322個候,按病變層次淺深程度的順序,病機輕重,依次排列,構成一個較穩定的分類系統。3.證:「證」,是致病因素在病變部位上的矛盾反映。表述上用「病位+病因」,如「肺衛風熱證」。證與候的關係表現在矛盾與同一之間。在正邪鬥爭中表現為諸多的一致,都是致病因素與機體鬥爭的表現,但病機之不同於病因與機體這種形式上的對立,是這種邪正鬥爭的正與邪,分別代表致病因素與病理損害、抵抗力和代償力的協同,不同點還在於,從局部與整體看,病位與病層,在廣泛聯繫上,病層是整體;在局部定位上,病位是整體,而病層只作為這一病位的某一層次,是局部的。相對而言,證是靜的,是標誌性的;候是動的,是機制性的。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病名與病理機制的關係,從形式上看也極相似,但有質的不同,但可以從這裡溝通,以便於用現代科技揭示證候的本質。證的創立,有利於中醫學疾病的現代命名;候的創立,有利於疾病臨床分期。綜合整理古今有關醫著、醫話、醫案,結合實際,以病因為綱,分為12章,以病位為目,即以臟腑中的心(包絡從屬)、肝、脾、肺、腎(膀胱從屬)、胃、膽、大腸(小腸從屬)(三焦分屬各臟腑)並以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相關病變,歸為45類,281證,共轄1870候。這樣,既反映了候與候之間的相互關係,又可表現出其在分類系統中的位置,以及疾病傳變的一般規律,並為揭示其內在機理提供了方便。四說了半天還沒說到具體的證,反正書已出版了,再沒必要保密了,現在把一個具體「證候」的寫作內容公之於此,供大家斫正: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風寒證本病肺衛風寒證,系新感風寒之邪郁於肺衛之分,為風寒證較淺之證候,屬於風寒本病。可概分為表證、里證、和表裡證三大類型,表證為風寒郁於營衛之分,以具有全身症象,如惡風寒、發熱、頭身疼痛等為特徵。里證為風寒郁於肺竅,以局部證象如胸悶、咳、喘等為特徵;表裡證則同時具有上述兩型特徵,系風寒郁遏清陽之氣,而表裡同病。在臨床上三者可以互相轉化,亦即相互傳變:表證可以入里,里證亦可出表。然而其病機總屬風寒郁滯肺衛,故其治則總當以宣洩肺衛風寒為法。證候別稱:四時感冒,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症,桂枝湯症,太陽表實證,寒傷營,麻黃湯症,風寒兩傷營衛,傷寒表實證,太陽傷寒證,冬月正傷寒,夏令傷寒,暴涼外束,冷傷風,虛人感冒,氣虛傷風,勞倦傷風,陽虛傷寒,血虛傷寒,陰虛傷寒,傷寒如瘧,傷寒發痙,營衛不和,衛強營弱,營衛失調,陽旦湯症,傷寒失表,失表動血,陰證似陽,血汗,肺氣虛脫,風寒犯肺,肺傷風,傷風咳嗽,涼燥犯肺。病例名稱:【中醫】:小傷寒,小傷風,冒風,冒寒,傷寒,正傷寒,重傷風,陰暑,涼燥,感冒流連,虛人傷風,血虛感寒,新產傷寒,伏寒發瘧,麻疹初潮,戰汗,狂汗,風寒發痙,剛痙,柔痙,急驚風,風水,癃閉,低熱,風寒咳嗽,寒喘,肺閉,肺脹,肺氣虛脫,風寒頭痛,風寒失血,吐涎沫,鼻傷風,腦風,鼻淵,失音,耳聾。【西醫】:感冒,流感,重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感冒,感冒咳嗽,夏季熱,支氣管肺炎,重症小兒肺炎,重症腺病毒肺炎,過敏性鼻炎,急性耳咽管炎,卡他性中耳炎。基本證象:【陽氣不宣】症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舌象:①舌淡紅,②苔白滑,③舌苔白薄。脈象:①脈弦、緩弱,②脈浮而微弱,③脈緊,左浮緊有力。【腠理不宣】症象:①惡風怕風、惡風寒,②肌膚緊縮,皮毛粟起,③微熱或不熱,④發熱無汗,⑤惡寒發熱,微汗出。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潤。脈象:左脈浮弦而緩。【清空不宣】症象:①頭昏,②頭痛。【清竅不宣】症象:①鼻塞聲重,②頻打噴嚏,時流清涕。【經氣不宣】症象:①頭項強痛,項背強,②身體酸困,③腰背疼痛,④筋脈不和,⑤手足拘急。【氣機不宣】症象:①胸悶,胸緊,②咳痰不爽,痰多泡沫,③咳嗽痰少。【氣機不降】症象:①咳逆,②氣喘痰多,端坐倚息。證候系統: 詳見圖6。表證————本證———風重——輕證——H001衛氣失宣候│ └———寒重——輕證——H005衛陽失宣候│ └———重證——H019營氣失宣候H007衛陽鬱閉候├———兼夾證————H004衛氣虛郁候H010衛陽虛郁候H016營衛虛郁候H199陰血虛郁候├————轉證————H006衛陽怫鬱候└————變證————H017營衛失調候表裡證———本證——風重————輕症——H033清氣失宣候│ │ └—————重證——H034清氣鬱遏候│ └——寒重————輕證——H056清陽失宣候│ └—————重證——H057清陽郁遏候├————兼夾證——H049清氣虛郁候H115氣液鬱蒸候H076清陽失調候├————轉證——H059清陽怫鬱候H129氣血怫鬱候H064清陽郁逆候└————變證——H069清陽不化候里證————本證————風重—— 輕證——H226肺氣失宣候│ │ └—— 重證——H227肺失宣降候│ └—————寒重—— 輕證——H231肺陽失宣候└—————變證———————————— H228肺氣鬱閉候圖6肺衛風寒證證候結構圖(一)衛氣失宣候(L01-Z01-H001)——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一)肺衛風寒證?衛氣失宣候,為風寒證風邪偏重,最輕淺之證候,常見於風寒疾病初起發病之時,見症以輕微之表證如惡風、頭疼、鼻塞、身肢酸困等症象。俞根初所謂:但襲皮毛不入經絡。由於邪輕病淺,常可不葯自愈;如見於伏氣溫暑發病初期者,待內熱轉盛,外寒亦可自然消散。如果用藥,切不可投以重劑或峻葯,徒傷正氣,致生變端。當遵《內經》:「善治者治皮毛,因其輕而揚之。」以輕宣之劑取勝,是為得法。通稱:四時感冒,小傷寒,鼻傷風,小傷風。內含病例:[中醫]:冒風,冒寒。[西醫]:感冒。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四時偶感風寒之氣,或因貪涼冒風,風寒襲入肌腠,致衛氣失於宣達,因而外則表分不宣,上則空竅不宣,為風寒外感病初起輕淺證候。俞根初所謂:但襲皮毛不入經絡。證象組合:表郁+空竅+經氣主證: 【腠理不宣】症象:①惡風怕風,②肌膚緊縮,皮毛粟起,③微熱或不熱。舌象:舌正常,苔薄白而潤。脈象:左脈浮弦而緩。副證: 【清空不宣】症象:①頭昏,②頭痛。賓證: 【清竅不宣】症象:①鼻塞聲重,②頻打噴嚏,時流清涕。【經氣不宣】症象:①身體酸困。治則:衛氣失宣候,系風寒初襲皮毛肌表,常視為邪輕病淺,俞根初主張按《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因其輕而揚之。」宜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不必用重劑發散,以發汗過多,損傷陽氣,或耗傷津液,只用輕劑宣散,取微微汗出即可。」民間食療:蔥姜煮麵、胡椒面、紫蘇面等等熱服,加上溫覆取微汗可解。如紅糖熱湯、熱粥或熱浴等民間取汗法,亦可獲效。方症:蔥豉湯證:①《肘後方》方。治外感風寒輕證,微惡風寒,或微熱頭痛,鼻塞流涕,噴嚏,苔薄白,脈浮。詳見本候論著摘要(以下簡稱:論著)。蔥白四寸,豆豉一升。水煎服。②《類證活人書》方。治傷寒初起,頭項腰背痛,惡寒,無汗,脈緊。蔥白十五莖,豆豉一合,麻黃四分,葛根八分。水煎服。摘錄:1.論著:俞根初:小傷寒,一名冒寒,通稱四時感冒。①四時偶感寒氣,或因貪涼冒風,肌膚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身不發熱,故無傳變,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潤,脈右浮左弦,按之緩,《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輕而揚之,宜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蔥豉湯(組方見本候方症項內,以下簡稱方症)主之。」②寒邪冒於軀殼之外,而未傳經入里也,病機輕淺,倘調護得當,常可不治而愈(《通俗傷寒論》)。2.病案⑴雷逸仙治劉右,經謂邪風之至,疾如風雨,今忽受洒淅惡風,頭疼咳嗽,是風邪初客於肺表也。當用輕疏之劑以透皮毛,遮不致誤:淡豆豉9g,荊芥穗、薄荷葉、苦桔梗、衢橘紅、蟬衣各3g,紫蘇葉2.4g,冬前胡4.5g,加蔥葉7莖為引(《逸仙醫案》)。⑵雷逸仙治陳左,沐雨櫛風,途中勞頓,偶然微冒,即噴嚏頭疼,鼻流清涕,脈浮略數,當用微辛疏透,以茶調散增減治之:川芎、薄荷葉、荊芥穗、蘇梗、橘紅、白芷、省頭草各3g,甘草2.4g,加細茶葉1撮為引(《逸仙醫案》)。【本書目錄】前言第一章 病證概論第一節 證的含義第二節 證的內容第三節 證的表現形式第四節 證的結構第五節 證的命名第六節 證的分類第七節 證的內涵和外延第八節 證的傳變一、病位層次上的傳變二、病因之間的傳變三、邪正之間的演變第九節 證的診斷一、辨證求因二、審因定位: (一)風證(二)寒證 (三)暑證 (四)濕證 (五)燥證(六)火證(七)氣鬱證 (八)痰證 (九)飲證 (十)食滯證(蟲滯 (十一)瘀血證 (十二)虛證第十節 證的論治第二章 風證門(19證152候)第一節 風寒證類(L01)(7證59候)一、肺衛風寒證(L01-Z01)(25候)(一)衛氣失宣候 (二)衛陽失宣候 (三)營氣失宣候 (四)下陽鬱閉候 ……第三章 寒證門(15證112候)第四章 暑證門(7證67候)第五章 濕證門(25證250候)第六章 燥證門(17證119候)第七章 火證(熱證)門(60證313候)第八章 氣證門(24證98候)第九章 瘀證門(22證126候)第十章 痰證門(27證159候)第十一章 飲證門(21證103候)第十二章 食證門(10證64候)第十三章 虛證門(44證307候)附錄一:75證象一覽表附錄二:322病候一覽表參考書目五我們的著作或說我們的思路會對中醫學產生什麼作用嗎,會被同仁們承認嗎?我想是肯定的!但需時日。因為中醫學是實踐科學,而不是實驗科學,生命科學的實踐存在許多變化或說影響因素,它的內容的映證需要漫長的時間。據考證《黃帝內經》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成書於戰國,又說成書於漢代。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雖成書於漢末,當時並沒有流傳開,經過南北朝的流失,到唐朝才被王燾重新整理成書,到宋朝才被中醫界承認為經典。中醫學理論不比《本草綱目》單純論述藥物,容易獲得公認。葉天士為代表的溫病學派支撐著中醫時病學的半邊河山,傷寒派與溫病派爭鬥了近三百年,溫病學才與傷寒學同時進入了中醫的大學課堂。或許我們的思想被中醫學術界接納不需要有三百年,因為有西醫學作為參照物存在,現代醫學的相關科學比較發達,現代的信息交流迅猛發展,人們的思想不再保守,還有一個海外中醫學術世界存在,我想情況就會不同了。或許至少要30年,也許到那時我父親已經快100歲了,我可能還存在。我希望看到這一天!==========================================================================================謝謝研習捧場!我弄一篇你指點一下!(二)衛陽失宣候(L01-Z01-H005)——肺衛風寒表證本證(二)肺衛風寒證·衛陽失宣候,為風寒郁遏肺衛,寒邪偏重之輕證,但較衛氣失宣候略為深重,系外感風寒初起常見之候。即《傷寒論》所稱太陽風傷衛、太陽中風症,又因以桂枝湯為主方,因而通稱桂枝湯症,本屬表寒實之證。由於素來醫家以其汗出、脈緩弱等,而稱為表虛證。其原由是以太陽傷寒,寒傷營之無汗、脈浮緊之麻黃湯症為表實證,相對而言,其實兩者均為表寒邪實之證候,並非臨床通稱之營衛虛弱表虛之證。虛則當補,表虛證自當補虛固表,而本證當如仲景所示:可發汗,當汗出而散,是表有邪實可知。通稱:外感風寒,風傷衛,太陽中風,表虛症,桂枝湯症。內含病例:[中醫]:傷寒。[西醫]:感冒。病因病機:肺衛風寒郁遏。俞根初曰: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風寒之邪外感,郁於肌表,衛分陽氣不得宣發於腠理、空竅,通達經脈,而成表寒實證。證象組合:表郁+陽郁主症: 【陽氣不宣】症象:①形凜惡寒,②肢冷,③胸悶,欲嘔。舌象:①舌淡紅,苔白滑,②舌苔白薄。脈象:①脈弦緩弱,②脈浮而微弱,③脈浮數弛緩無力(弱),④脈微略數。【腠理不宣】症象:①惡風寒,②發熱無汗,③惡寒發熱,微汗出。脈象:脈浮。副症: 【清空不宣】症象:①頭痛。賓症: 【清竅不宣】症象:①鼻塞流涕,②鼻鳴。【經氣不宣】症象:①項背強 ,②身痛骨節疼痛。治則:風寒初襲於表,衛陽郁遏,治法當宣通衛陽,疏散風寒,使表分郁遏得以宣解,則外而腠理經氣,上而清竅清空,宣行自如矣。方症:1.桂枝湯證:張仲景方。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鼻鳴乾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服後避風,少頃,飲熱稀粥以助藥力,使其微微汗出。2.桂枝加葛根湯證:張仲景方。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項背強者。詳見論著⑴。葛根四兩,麻黃、生薑各三兩,桂枝、芍藥、炙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取微似汗。摘錄:1.論著⑴張仲景:太陽病,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組方見方症)主之(《傷寒論》14條)。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傷寒論》16條)。⑵俞根初:脫衣易服,驟感冷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兩手微冷,鼻鳴乾嘔,脈浮緩而弱,舌白滑,先用桂枝湯加杏仁:桂枝2.4g,杏仁9g,炙甘草、生薑、白芍各2.1g,大棗2枚,服後,呷熱粥1杯,繼用蔥豉湯加白蔻仁通鼻竅,以止其鳴,宣肺氣以平其嘔。鮮蔥白1枚,淡豆豉6g,生薑1.5g,白蔻仁末1.2g(《通俗傷寒論》)。2.病案⑴程祖培:茲選錄桂枝湯加味治療中風證一例。患者李姓,男,48歲,昨日起病,惡寒發熱,頭痛,微汗出,胸悶,欲嘔,舌苔白薄,脈微略數,重按無力。處方:桂枝、白芍、清半夏各9g,生薑、炙甘草各6g,紅棗4枚。1劑複診,熱退,自覺頭暈,不思食。處方:前方減清半夏,加麥芽9g,1劑而愈(《廣東醫學》1964.(5):21)。⑵許叔微:桂枝加葛根湯醫案:庚戍,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2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桂枝加葛根湯,按宋本《傷寒論》次序為太陽上篇第三方——編者注)乎?曰:然。予曰,誤矣!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林億謂止於桂枝加葛根湯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按:宋本《傷寒論》桂枝加葛根湯中,有麻黃三兩,方後注云:「臣億等謹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黃,今證雲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湯證雲,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麻黃也。此雲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⑶萬友生:至於太陽病表虛證的緩脈,我認為只能從脈形弛緩無力去理解,並應與太陽病表實證的脈形緊張有力的緊脈相對照。必須指出,太陽病表證發熱的脈息,應該是比較快,而不應該是比較慢的。所以太陽病篇明文提到「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因此,太陽病篇「名為中風」的「發熱汗出惡風」的「脈緩」,「從其脈緩」與「發熱」同時並見來看,顯然不能從脈息緩慢去理解。個人臨床體會,太陽病表寒虛證,發熱惡風寒的脈象大都是浮數弛緩無力(弱)的。如我弟婦程風蘭,產後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風寒無汗,嘔吐噯腐不思食,投以桂枝湯2劑而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3——出版業兼并重組成大勢 傳新華網人民網籌備上市
※本人在二線小城市的半企業出版社,入行較淺,要去三聯書店學習裝幀設計,想問去多久合適呢?有什麼建議嗎?
※身在大陸有什麼靠譜的途徑可以購買香港或台灣出版的書籍?
※為啥短篇小說不如長篇小說容易出版?
※《生活》是一本怎樣的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