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養氣和練氣 (轉)
在武術的實際訓練中,十分講究內氣的練習,無論是剛柔相濟的少林拳,還是緩慢柔和的太極拳,都非常重視用意、用氣、用力的原則與規律。其中「內練一口氣」是練習拳法和實戰的重要核心。氣息運用得正確與否,不僅會直接影響到武術拳械功法的訓練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到武術實戰中的勁力運用、氣息的調整、耐力的持續和戰術的正常發揮。因此,內氣的儲備與修鍊,在武術的功法練習中是必不可少的。針對內氣的修鍊,為使之安全而不出偏差,下面向大家推薦少林十八羅漢掌中的環抱玉帶功的兩種練習方法。
一、養氣。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膝微曲,身體保持端莊、放鬆、沉穩、自然。
兩眼微視前下方.鼻息均勻、輕微;舌抵上齶(舌尖上卷),唇齒微合,表情微微含笑;兩臂微曲環抱於腹前,兩掌呈八字形.掌指放鬆,掌心內含,中指端對(中間相距l厘米),掌心朝內,做到腕部、肘部、肩部、髖部、膝部松沉,收腹含胸,腰背松直,呼吸用鼻,要做到細慢、均勻、沉穩、深長。
此時,思想高度集中,意想丹田處(神闕穴).神無外散,耳無外聽,神態自然,專一守中,在肅靜和寂靜的內靜與外靜的環境中,專心練功。如行動不便和工作學習間隙,也可採取坐姿或卧姿練習。每次練習時間15~30分鐘。練習的次數和時間的長短,可因人而異。
二、練氣。
在上述基本姿勢和專一守中的基礎上,意想吸氣時將以丹田為中心的腹腔逐漸吸滿《腹腔充實),以至無吸氣餘地時,然後慢慢呼氣,隨意念將氣引向後腰命門穴(腹腔內收);待無呼氣餘地時,再隨意念吸氣向前至腹腔丹田處。
這樣平行互為推動,周而復始,如此往複,綿綿不斷,日久,處於人體任脈的神闕穴與處於督脈的命門穴的整個腰腹區以至雙掌之間會感到溫熱舒適,氣感充實,身輕有力,神清氣爽。
但要注意的是,練習內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練功不要急於求成.要輕鬆自然,千萬不可強用意念呼氣和用力呼吸,否則,易出偏差。
古人講:「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這就是說,人體氣聚,則生命旺盛;氣壯,則健康有力;氣衰,則病人膏肓;氣散,則人將死亡。習武人為什麼非常重視內氣的鍛煉呢?
首先,練習武術十分講究健康長壽,《黃帝內經》認為,氣分兩種,是主管人的生老病死的主要因素.即風、寒、署、濕、燥、火,又稱六邪;喜、怒、憂、思、悲、恐、驚,又稱七情。一旦外邪侵襲,七情失調,就會直接影響和損傷人體的經絡氣血,使臟腑氣機逆亂,故使人致病。
因此,《黃帝內經》講:「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體的任脈神闕穴(屬陰),督脈命門穴(屬陽),長期練功,會使前後丹田互動,兩穴相接,兩脈相合,陰陽相濟,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融,從根本意義上促進了人體經絡、氣血、神經、內臟諸器官系統的修復和健康,使人延年益壽。
另一方面,武術家又十分講究實戰用力的科學,練功習武講究的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因此,武術人十分重視意至則氣至,氣至則力顯的練功。功法中的養氣和練氣,可使人體在練拳實戰中所耗損的能量、精氣得到內氣的滋養、補充和聚集,使身心合一,內外合一,用以增強武術的實力。正如孟子所講:「其為氣也,至大至剛。」
推薦閱讀:
※武術[長拳類]傳統運動方法---十二型詳悉
※武術與英語
※練習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的利和弊有哪些?
※劍道素振真的那麼有用嗎?未必
※菩提樹的【武術與氣功】1
TAG:武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