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苗煒| 養貓記(12.2.20)

我的朋友要出國小住,把它的一隻13歲的老貓寄養在我家裡。我從來沒養過寵物,學著伺候這隻老貓,給它端屎端尿,喂它吃飯。一開始,老貓早上起來吃貓糧,晚上吃一個罐頭,飲食規律,有節制。後來我給它買了妙鮮包,它喜歡上這個東西,早上也不吃貓糧。   完全是出於我的好奇,我又開始給它餵雞翅,我吃什麼就給它吃什麼,這樣做的結果是,每到吃飯的時候,老貓就在桌子邊等著,它吃五花肉、啃脆骨、吃燉肉,把什麼妙鮮包和罐頭都拋在了腦後。   朋友們建議,不要給貓吃這些東西,人吃的食物中鹽分太多,老貓吃了掉毛,還可能腎衰竭,另外一些朋友建議,老貓那麼大歲數了,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吧。他們的一致意見是,老貓是主人,我是僕人,所以要伺候好它。現在,我在廚房做飯,老貓就在廚房門口看著,好像在等它的盛宴。有時候它還會溜達到廚房裡,檢查一下我買了什麼菜,夜深人靜的時候,它也在廚房巡視,兩隻眼睛閃著光,我疑心它有朝一日會變成老虎,開始吃生肉。   當然,很多時候,老貓可能以為自己是「獅身人面像」,它卧在地上,擺出「獅身人面像」的造型,久久不動。它也會跳上床,趴在身邊,尋求我的撫摸,它吃了睡,睡了吃,剩下的時間就發獃。有時候,我和它對視,很想知道它在想什麼。這樣的時候,我就快成為一個哲學家了。法國哲學家德里達曾經思考過:我們怎麼看待動物?我們為什麼要和動物保持親密?德里達寫過一篇文章,叫「我養什麼我就是什麼」,詳細記述了它的貓。   去年,我收到一本書,名叫《阿弗小傳》,作者伍爾芙,阿弗是英國女詩人勃朗寧夫人的愛犬,傳主和作者都名頭響亮。英國作家向來喜歡大自然,喜歡動物,這本小書我當時隨便翻翻就放下了。我小時候被狗咬過,所以一直不喜歡狗。據說,養貓的人和養狗的人,已經被簡化為「貓人」和「狗人」,兩種人的性情本來就有很大差異,狗總要出去遛彎,貓喜歡呆在家裡,狗人或許外向,貓人或許內向。等我養了貓之後,我找到了一本書,多麗絲·萊辛的《特別的貓》,這一回看得津津有味。   《紐約時報》前些天有個報道,說以往,動物在大學裡都是屬於科學研究範疇的,小白鼠呆在心理學實驗室,牛是獸醫系的,猴子是神經系統研究用的,現在,人文學科也開始研究動物了,哈佛大學開了門選修課叫「人,動物,機器人」,達特茅斯大學有一門課程叫「西方文學中的女人和動物」,紐約大學有一門課程叫「人與動物之間」。類似的課程越來越多,藝術、宗教、社會學、文學及電影領域,都開始關注人與動物的「交互性話題」。美國大學中關於動物與社會研究的課程約有100門。一位哲學教授,有一本專著將在今年春天面市,書的名字叫「Thinking Animals: Why Animal Studies Now?」,據說其主要論述的,人與寵物相處,才明白我們是一群物種中的一種,我們都面臨大自然的威力。有學者說,絕大多數時候,動物死了,人吃動物,兩者之間才形成交會,但人與寵物關係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領域。   我看過基思·托馬斯的《人類與自然世界》一書,在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時代的英格蘭,人們認為世界是為了人類而被創造出來的,其他物種都要從屬於人類的願望和需要。上帝造了牛、馬為我們幹活,造了狗為表達深厚的感情,造了雞為表現「對半封閉狀態的滿足」。這種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更有助於對自然的征服。   多麗絲·萊辛說,在過了某個特定的年齡之後,我們生活中已不會再遇到任何新的人、新的動物、新的夢境、新的面孔或是新的事件。一切全都曾在過去發生過,一切全都是過往的迴音與循環往複。她說,為了一隻可愛的小貓,我們可能會有難以言喻的哀傷,以淚洗面,清冷孤寂。在我養貓之前,我大概不會這樣想。現在,我很慶幸自己養了一隻貓,當然,為了避免投入太多的感情,我也希望貓主人早點兒回來,我把它老人家送走,它太能吃了。
推薦閱讀:

如果給貓咪聞它不喜歡的味道會怎樣?
轉載)古人云:男不養貓,女不養狗
《養貓申請函》:表面風光 背地沒貓的日子我不要過了!
18 個只有養貓才懂的事,看的鏟屎的想哭~
買到後院貓了我該怎麼辦?

TAG:養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