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 不僅僅在九.一八!
同時,新加坡媒體聯合早報也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與9﹒11考驗美國人的神經相比,一年之中,中日關係也有太多敏感的日子。8﹒15日本二戰投降日,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日子﹔9﹒18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紀念日﹔12﹒13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祭日。日本這個與中國地理上一衣帶水、文化上淵源很深、經濟上相互依存、外交上休戚相關的國家,卻總在考驗著中國政府與公眾的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給中國人民帶來傷害甚至災難。不僅戰爭時期如此,和平時期似乎也沒有放棄過這種念頭。經濟侵略、文化滲透、外交孤立,儘管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但日本尤其是右翼勢力卻在試圖延續他們曾經的對華政策。
一、從經濟援助到經濟侵略
從經濟上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佔領中國八年間,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中國資源的掠奪性開採。煤、石油等轉化為了日本人囤積在海岸線以下的戰略儲備,各種金屬礦成為了日本人製造飛機大炮甚至航母的軍事物資,和歐美列強一樣對華推行的鴉片政策,既獲取經濟上的暴利又摧垮了相當一部分中國人的鬥志。鐵路、軍艦、飛機成為了中國資源流向日本的快速通道。
二戰以後,依靠美國的扶持,尤其是從朝鮮戰爭中所發的戰爭財,日本經濟迅速反彈。1972年中日也簽署了《聯合聲明》恢復全面邦交,日本對中國也開始有步驟地實施經濟援助。1979年以來,日本政府對中國提供了以日元貸款為主、以無償援助和技術合作為輔的政府開發援助(ODA)資金。兩國建交30年來,雙邊貿易額增長了近85倍,形成了互補的雙邊貿易夥伴關係。但隨著本國經濟的全面復甦,日本開始借對中國進行經濟援助的幌子,投資建廠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從中國榨取了高額的利潤回報。「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很多人的視聽,它模糊了對外援助和對外投資的概念。日本利用「經濟援助」從中國運走的木材、煤炭、礦石等能源,對日本經濟的快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表面上看,雖然中日兩國貿易總額每年可以達到600億美元,但從我國出口的大多是以勞資為主的初級產品,而日本出口我國的卻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電器類產品。中方得到的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微薄利潤,而絕大部分的利潤則流回日本本土。日本在華企業的絕對控股地位,掠奪性投資對中國企業的打壓,對企業員工的剝削等,都是日本對華經濟侵略的延續。
如何拒絕經濟侵略,不是一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在互聯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的貼子:「如果中國人1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如果中國人6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一半人失業。如果中國人1年不買日貨,日本經濟結構徹底瓦解。……」當然這只是網友對日本抵觸情緒的一種發泄。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各地每年敏感日的反日情緒,如果全面抵制日貨,毫無疑問會對日本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如今年4月中國的反日騷亂就令日本股市大挫。許多日資公司重新評估在中國的投資策略,更有不少已把廠房撤離視為政治敏感的國家,改於其它國家設廠。2006年上半年,日本對華投資為22.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減少了31.4%。日本的商界曾數次遊說小泉停止參拜靖國神社,足見中日關係對於日本經濟的利害關係。而中國對日本的外貿依存度,決定了中國不會因為經貿合作中略顯被動的地位而因噎廢食。但從中國政府近年的重大項目招標中不難看出,歐美企業中標率明顯高於日本,一度引起了日本財政界的擔憂與恐慌。對於中國而言,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做大做強自己的企業品牌,等到可以與日本掰手腕的時候,我想中國會對日本的經濟侵略說「不」的。
二、從動漫衝擊到文化滲透
在文化領域,與日本打著對華投資的旗號,明目彰膽地對中國經濟侵略相比,日本對華的文化滲透也由來已久。二戰在華佔領期間,日本將文化侵略作為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利用文化手段為軍事侵略服務,為長期佔領並奴役中國人民服務。日本一些反動文人受納粹德國戰爭理論影響,提出了「思想戰」、「宣傳戰」的概念。利用新聞媒介,肆意顛倒「日本侵華」與「中國抗日」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為了長期統治中國,日本有計劃有步驟地在中國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按照「皇化教育」的理念實施教學,試圖通過日語學習來培養中國人的「親日」情感。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雖然已經沒有大規模的文化侵略行為發生,但日本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長期文化滲透不容忽視。中國的年輕一代,尤其是80年代以後的這一代人,幾乎就是看日本動漫、玩日本電玩長大的,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等卡通形象深入課堂與家庭,同學之間經常談論的就是日本動畫明星、青春偶像。近些年來,「哈日」甚至成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行為方式。以動漫、音樂、美食、時裝、廣告等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國日漸風行,並以強大的影響力成為中國城市流行文化的熱點。港台歌手翻唱日本歌曲,電視節目克隆日本電視劇風格,《瑞麗伊人風尚》等時尚雜誌銷量處於中國時尚雜誌前列,……,如此等等,中國儼然成為了日本流行文化的最大受眾。
不僅如此,日本還將中國文化加以包裝,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風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女子十二樂坊」簽約日本PLATIA公司迅速躥紅後,演奏著日本當下最流行的曲目「殺」回中國大陸及港台,並不斷開拓世界市場。肆意搶注中國四大名著商標,將《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經典名著改編成五花八門的電玩、漫畫向全球傾銷。在大力發展動漫產業的同時,日本不忘將這種頗具穿透力的動漫文化向中國乃至全世界推廣。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動漫是「文化侵略」一種潛在手段。因為在進行動漫製作時,日本總會有意無意地將其價值觀念和政治、文化思維混於其中。於是日本動漫的消費者便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日本意志」的滲透與腐蝕。
雖然如日本學者加藤周所言,日本文化是「雜種文化」。習慣吸取泊來文化的特點,決定了日本沒有民族特有的文明氣質。有人說,日本是東方國家中最「西方」的,也是西方國家中最「東方」的。在文化領域,日本不是古代學習中國,就是近代模仿歐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具有天生的文化接收與融合能力,不斷吸收和消化著異域文化,這為日本成為文化超級大國提供了可能性。事實上,日本文化的影響力已經超過了20世紀80年代作為經濟超級大國時的影響力。
文化滲透不象軍事佔領那麼直觀,也不象經濟侵略那樣可以量化。有學者認為,文化侵略就象腌鹹菜一樣,慢慢把自己的文化理念滲透、灌輸給對方,泯滅對方的民族性和主體意識。比如我國的台灣在被日本實行了50年的殖民文化統治之後,造成的結果是有一些台灣人以自己曾是日本人而感到自豪。文化滲透雖然不象軍事佔領時期殺人放火,但在意識形態領域所產生的不良後果卻更加可怕。所以,面對日本動漫的衝擊波,美國媒體曾驚呼自己的文化產業遭遇了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中國如何對待日本的文化滲透,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一味封殺是否明智,也是政府、學術界、社會公眾必須正視的問題。
三、從和平共處到外交挑舋
二戰以後,日本在被美軍佔領的條件下,形成了「以日美關係為基軸」和「以經濟外交為主要手段」的外交路線,以此為核心重建了其對外關係體系。二戰之後的30年間中日關係處於19世紀後期以來的最好狀態。兩國於1972年簽署《中日聯合聲明》,於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於1998年簽署《中日聯合宣言》。三個基本文件為兩國之間的睦鄰友好奠定了基礎。中日兩國多次舉行軍事高層互訪與會談,就地區安全形勢以及打擊跨國犯罪等進行磋商等,都表明中日外交處於良好的和平共處時期。
然而進入21世紀以後,日本在提高自身國際地位與作用方面不斷加大力度。在雙邊關係上,謀求提高對美關係的對等性,增強對中、俄、西歐等國家與地區的對等地位﹔在多邊關係上,謀求在亞太合作體系中增強自身的地位與作用﹔在全球層次上,爭取早日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而且,日本在謀求增強對外干預和影響的能力。力圖不斷擴大對亞太及全球事務的干預和影響能力,增強對雙邊及多邊關係協調能力,爭取在地區格局與秩序的演變過程中參與制定規則。此外,日本謀求在反對核試驗和防止核擴散、防止生物武器擴散、禁止化學武器、限制常規武器的轉讓等廣義上的軍備管理和裁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解決全球性經濟與社會問題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但是,日本對二戰態度所造成的持續緊張外交關係,也束縛住了其強勢外交的手腳。雖然它每年平均支付聯合國20%左右的經費開支(這個數字僅次於美國,多於其它四個常任理事國),但當日本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議案於8月正式提交時,卻只有阿富汗、不丹和馬爾地夫三個亞洲國家表示支持。幾乎和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爭議的日本,卻在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上遭遇慘敗。
具體到中日外交方面,關於釣魚島等地的領土糾紛、肆意篡改歷史教科書、東海石油天然氣資源開採的中日分歧等,都是決定中日外交能否更進一步的決定因素。此外,日本試圖孤立中國的外交政策、歷任首相屢屢參拜靖國神社等,都在不斷考驗著中國外交的忍耐極限。在小泉純一郎今年5月再次大放撅詞之後,正在日本訪問的吳儀副總理斷然取消了同他的會晤,令日本朝野一片嘩然。同年6月,中國常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甚至明確表示,將不惜動用「否決權」以阻止日本「入常」,這些都是中國給日本發出的外交方面的明確信號。
總而言之,二戰後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外交領域,日本並沒有完全信守投降時的承諾,並沒有一以貫之地遵守三個基本文件的雙方約定。尤其是當日本右翼勢力再度復甦以後,對中國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強勢打壓,甚至完全有可能將中日關係重新推向一條不歸之路。對於日本,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而不僅僅是在中日關係那些敏感的日子。
推薦閱讀:
※北九州一家監禁殺人事件(三)
※有十幾套房,想儘快脫手移民日本,要怎麼操作?
※原來餃子不僅能下飯!日本人還愛這麼吃(4店)
※現代日本社會的賞櫻習俗大致是怎樣的?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