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的「特效藥」
類風濕的「特效藥」
(作者黃建林,文稿已發表在中國《家庭醫生》 ,版權歸中國《家庭醫生》,未經同意,請勿轉載)。病人來電:
4年前,爸爸出現手關節及右膝關節疼痛,紅腫,活動障礙。他一直吃私人醫生開的葯,效果挺好,疼痛減輕,基本可活動並上班。
前幾天,醫生診斷爸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開了甲氨蝶呤、正清風痛寧、尿毒清、阿法骨化醇膠丸和鈣片。可是,爸爸吃了三天,膝關節疼痛卻加劇,紅腫、發熱,嚴重活動障礙,幾乎不能行走,夜不能眠。沒辦法,唯有再吃私人醫生開的葯,癥狀又開始減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醫生回復:
照您所講,私人醫生所開的葯,很可能含有一定量的激素。
「特效藥」的大陷阱
1949年,糖皮質激素首次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後來大家對激素治療的爭論不斷,但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後,目前國內外風濕病專家都肯定了激素的作用:能明顯快速緩解關節腫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關節骨破壞,有一定的抗風濕作用。
臨床實踐證明,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每日使用潑尼松1.5~2粒,約7.5~10毫克),可緩解多數病人的癥狀。
市面上,激素的價格很便宜,如潑尼松,100粒只需4~6元,很受一些醫生和病人的歡迎。
通常,因為用於控制病情的抗風濕葯(如甲氨蝶呤)起效較慢,若此時病人癥狀明顯,醫生會考慮同時使用激素控制癥狀,它起到「橋樑」的作用。待控制病情的抗風濕葯起效後,激素就可逐漸減量。
另外,在用非甾體類抗炎葯(如雙氯芬酸、布洛芬)治療不滿意時,也可用激素短期控制病情。
不過,激素是不能代替控制病情抗風濕葯的。使用激素的同時,一定要聯合使用控制病情的抗風濕葯。
社會上的一些不法醫療機構及商家,經常向病人兜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專治葯」或「特效藥」。這些藥丸或藥片其實都暗中添加了一定量的激素。結果,剛開始使用時,這些葯確實有「特效」,於是有的病人就單吃這些葯,不吃原來醫生開的葯。但漸漸地,這些「特效藥」的效果變差,需要加大劑量才有效,病人還形成了「依賴性」;此外,病人也開始變胖,甚至出現高血壓、類固醇糖尿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關節畸形和功能下降等併發症。
這個時候,病人再來尋醫,往往已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
因此,大家一定要高度警惕這些所謂的「特效藥」。
提醒:用激素時,別忘了補鈣
若要使用激素,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而且,病人自己也應該對它有一定的了解。
長期大劑量應用激素,可以引起多種嚴重不良反應,如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皮膚紫紋、痤瘡、多毛、乏力、低血鉀、水腫、高血壓、糖尿病等。
但研究發現,小劑量激素治療時,病人出現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概率並無增高。不過,骨質疏鬆的發生率還是有可能增高的。
有研究提示,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每日不超過10毫克)治療者,第1年骨密度下降達15%,以後每年下降約3%。骨密度下降,發生骨折的機會隨之增加。女性、用藥前有骨質疏鬆和激素(強的松龍)用量每日大於5毫克等,是發生骨折的高危因素;而當強的松龍的劑量小於每日5毫克時,骨折的發生率明顯降低。
因此,為了預防骨質疏鬆,病人吃激素的同時,需要補充鈣劑和活性維生素D。
另外,小劑量糖皮質激素也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對於上腹部不適的病人,應加用胃粘膜保護劑或適當使用制酸葯,同時要注意觀察是否有上消化道出血(可看是否出現黑便)。
鏈接
關節打針,不是封閉療法
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膝關節出現腫脹明顯,不能彎曲和下蹲,行走困難時,醫生檢查會發現其關節腔內有積液。
此時,可以選擇關節抽液後注入激素(如復方倍他米松)進行治療,這樣可以快速地緩解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並抑制滑膜炎症,改善關節功能;與口服激素相比,其導致的全身不良反應極小。
但要提醒,治療效果常是短期的,不能經常靠此來緩解疼痛,關鍵還是聯合抗風濕藥物治療;另外,局部治療使用激素時,不宜採用「何處痛,注射何處」(即民間所說的「封閉」)的方法。因為誤注射至韌帶,可能造成韌帶萎縮,對風濕性關節炎的康復不利。
推薦閱讀:
※風濕病的前世與今生
※類風濕是由什麼引起的?
※阿法迪三(阿法骨化醇)在風濕性疾病中的地位
※【原創】風濕、類風濕有救了!看老中醫談「痹症」的病因和治療
※五禽戲在手,風濕病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