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玉東郊野公園稻塔兩相映
(2017-10-21 21:17:08)
兩山公園,修復生態、梳理文脈,恢復歷史稻田。將山、湖、溪、田聯綴為整體,組成三山五園的核心區。就低為渠、因林添花。塔閣遠映,溪潭近呈。再現「御苑、水鄉、田園」的歷史氛圍。主要有稻浪流香、春苗綉野、葦岸桑林、社林豐歌、玉峰塔影、長河浮金、三朝遺想、御道斜陽,以志不忘本土之遠脈。
稻田景色有三觀,春季插秧緩苗後是第一觀,此時禾苗翠中帶黃,水苗相映分外秀美,加之春風吹面不寒,楊柳輕揚,塍埂如毯、田水藏山,一派生機盎然。
田野是京城春天最早展現的地方,也是人們踏青游春的內容,為觀賞本區的春野風景,玉泉山建有「溪田可耕」、「遠風亭」、「犁雲亭」、「罨畫亭」等景點,而萬壽山也兼有「湖山真意」、「懷新書屋」等,大多體現陶淵明田園詩意:「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無論是油菜花,還是早稻春苗都展現了這種詩畫。
夏季稻田是第二觀,此時禾苗茁壯沒膝,田埂隱去,稻苗連片如浪,人走田埂如在碧浪中行,夏日餘輝中稻花散發出清香。正所謂「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南臨水塘,北為界湖樓遺址,是面積較大的一片稻田,距離玉泉山最近。尤其是夏日每近落霞之際,山風湧起,稻香四溢,加之夕輝閃爍,歸鳥翻飛,最為動人。
稻田中設置宜於行走觀覽的田埂小徑,使遊人可以悠遊於稻浪之中,沉浸品味古老中華土地詩章:「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秋天是稻田第三觀,金色稻浪給人以豐收的喜悅。田邊場地預留為收割節、打穀場。
豐富的濕地成為北京主要的蘆葦產區,曾提供官窯製作城磚、以及皇家御馬之用。清代在此地房前屋後種植桑林,養蠶織錦,成為農桑為國策,桑林、蠶房,葦岸構成了風景。
此處是觀賞玉泉山最佳位置,湖面也最大,設有觀景平台,立巨石刻寫《西山名勝圖》,感知三山五園的壯美。
柳叢是水田濕地最典型的植被,因此種植了大量柳樹,形成日後濃蔭,成為夏季里的避暑佳地。臨湖岸線彎曲,為青蛙產卵創造環境,稱之為蝌蚪灣。
溝洫制,一夫以上是十進位,縱橫皆十對,成正方形。田間有相應的水道系統:遂、溝、洫、澮。采地用井田法規劃,可使分封給公、卿、大夫的土地都成正方形,集中在一起,對王田的計算則無此必要。
土地不論劃井與否,皆無琺嘩粹狙誄繳達斜憚鉚「公田」。直接生產者的身份地位、地租剝削形式,也不因劃井與否而有所不同。將耕地都按方塊田形制進行規劃。其具體規劃辦法有井田制和溝洫制兩種。
歷史上國家宣傳重農國策,設置了「耕織圖」「水村居」,景點摘選雍正《耕織圖》四幅耕圖,使今人了解前人思想,看畫觀景,不亦樂乎?
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玉頤和園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靜明園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將此景命名為「玉峰塔影」,並即興題詩《玉峰塔影》。
有趣的是,詩中所述塔為九層,而現在的玉峰塔只有七層。究竟是皇帝計錯數,還是後來又改建過,還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西有玉泉山,東有萬壽山,「蘭渚蘋香」「煙柳春佳」、「籣渚蘋香」和「湖山罨畫」,「川澮洫溝」碑區,描繪山丘環護、田湖交錯的京畿「江南水鄉」。
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塔高47.7米,全身淺杏黃色,上下共7層。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層的東、西、南、北四面閣開一座券式門,其他各面開拱券式鏤花漏窗。二、四、六層的門場與之相錯落。這樣的交錯布局可以防止塔身開裂。每層之間有專仿木的斗拱,承托著磚雕的塔檐。檐角下懸有塔鈴。塔頂由八條垂脊交匯而成,上置葫蘆寶珠形銅剎。
與峰塔內建石制階梯可以盤旋而上,各層中有三個壺門式佛龕,佛龕兩邊的楹聯是乾隆皇帝親手撰寫的,但現在字跡已經風化模糊了。雖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壽塔的樣式建造,但它結合了北方的氣候地理特點,塔身沒有慈壽塔的護欄,每層的塔檐野外伸得較短,這樣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強風。
玉峰塔建於清乾隆年間。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的金山寺見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壽塔,遂命人將塔繪成圖,回北京後於玉泉山主峰上建起了這座玉峰塔。在塔中供奉著定光佛像(燃燈佛),因此也被稱為「定光塔」。
玉峰塔在民國二十七年經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1949年後,靜明園為國家機關使用,作為國家領導人修養辦公的地方,現在這一地區有軍警站崗,不對普通遊人開放。
水鄉田園風景自古吸引了大量遊人,也形成眾多遊覽線,其中以皇家御道最具特點,元代就有記載,清代更記載為條石鋪道,大量的風景文學創作就是在這行走中形成的。御道婉轉於兩山之間,因有路轉峰迴之意,加之落霞晃影,豐富多彩,使人目不暇接。
「湖山罨畫坊」所指的並不完全是這兩座石坊,而是萬壽山與玉泉山之間區域美景。這區域歷史悠久,自宋金時就建有金章宗的「玉泉行宮」,而元、明、清時就成了著名的風景佳境之處。隨著歷代的精心管理和耕作,形成了山丘環護、田湖交錯的京畿「江南水鄉」。大清康熙、乾降皇帝多次靜明園(玉泉山)路經此處,此處但成了御道。
長河又稱名玉河,西源玉泉山,東至西直門,是歷史上京城最重要的輸水線,也是最優美的風景廊道。河道為上游,直接連接玉泉山與萬壽山,沿途是開闊的水田,春季有油菜花相伴,秋季則是金稻夾岸。而在一天中,尤以晨曦霧起與紅日落霞之際最為美妙。
界湖樓始建於乾隆年間,是皇帝乘船由清漪園到靜明園、玉河轉高水湖的中轉站。它由一組樓、亭、廊、榭、平台組成臨水院落,並與西北側石橋兩端牌坊共同成為本區最為矚目的人文景觀。樓廊院落被焚於咸豐十年的英法聯軍。僅剩下的牌坊也瀕臨毀壞。
乾隆御制詩《青龍橋曉行》中寫道:「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里小江南」,又言「禾黍香中千頃翠,梧桐風裡十分秋。」說的正是如今玉泉山山腳下的兩山公園,即原玉東公園。
走進兩山公園,舉目所及皆是一片片青翠稻田,驕陽烈日下,蟬聲一片里,京西稻長勢喜人,和玉泉山塔相映成畫,還是一幅充滿田園詩意的風光畫。兩山之間區域,即玉泉山和萬壽山之間,是古瓮山泊退水區域,自元代起就是京城的「江南水鄉」、風景佳境,在清代時更成為京西稻的主產地。
嘉慶御制詩言道:「嘉稻千畦通海甸,平湖十里接清漪。」在京西玉泉山下,過去曾是「一水護田將綠繞」的田園風光,春時稻禾青青,秋來稻浪金黃。
歷史上的京西稻在清代規模最大時,曾達一萬多畝,「皇家稻田廣逾百頃」;1985年,海淀京西稻面積達到了近10萬畝,為歷史最盛;到近二十年來,才大面積縮減。
曾經,京西稻是北京人飲食結構中的重要一環;曾經,北京人前往西山、八大處郊遊時,路過掩映著河流、湖泊、園林、寺廟的綿延稻田,享受帶有皇家色彩的西郊美麗風光。京西稻,於老北京人來說,不僅是餐桌上的重要主食,更是對自然的深刻記憶,是一個帶著濃濃鄉愁的符號。
京西,有玉泉之水、香山輝映。曾經,老北京人登上香山,近可觀瓮山泊(昆明湖前身)、望京西稻,遠可眺北京城,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而身在城中的人遠眺西山,巍巍太行,落日餘暉。這是北京城獨具魅力的西郊文化。
這裡是京西稻,御稻的主要產地,當年由康熙皇帝選育並在此推廣種植。所產稻穀先供奉神靈先祖,其後專供宮廷,獎賞有功之人。
現在播種選用兩個品種,京西稻305和御稻小丁兩種。京西稻305秧苗健壯,緩苗快,抗稻瘟,抗倒性強,米粒圓潤,富有油性。御稻小丁植株矮、用水少,抗倒性強,產量高,口感好。京西稻不施肥,不打農藥,拔草通過人工,可以說純天然。
迢遞西郊望渺然,無窮秋色映長天。晚田禾黍村村熟,野水芙蓉處處鮮。一帶青山如玉立,萬家紅樹與雲連。遙聞社鼓風中急,應是農夫報有年。
公園面積很大,大得會讓人分不清方向,有山坡,有荷塘,有草坪,有花叢,高低錯落,別有風味。不遠處就是玉泉山,玉泉寶塔倒影湖中,相映成趣。
不像城裡的公園,都是精心雕琢的景緻,這裡既無亭台樓閣,也沒有小橋流水,但有著城裡那些公園所沒有的郊野情趣和清新的空氣,也沒有那些公園裡無處不在的歌聲和噪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