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健康的金鑰匙

第一講 健康的新概念

對於健康,人們有不同的說法和理解。有人說又紅又胖是健康;有人說能吃能喝是健康;有人說身體好沒有病就是健康;還有人說瘦就是健康。這些說法,好像有道理,實際都不科學。又紅又胖健康嗎?現代觀念認為越胖越不健康,肥胖是百病之根。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但絕不是越瘦越健康,標準體重才健康。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嗎?我看有些人身體的確健康,但在單位人際關係緊張,回家常和家人、孩子吵架,這些人並不健康,因為他心理不健康。能吃能喝健康嗎?不一定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就遭殃。某省有三位局長分別42歲、48歲、52歲,都患肺癌死亡。有人說突然死亡,我們認為是必然死亡。因為他們都有20年左右大吃﹑海喝﹑濫抽的歷史。是吃死的﹑喝死的﹑抽死的。東北某地兩個單位舉行喝酒比賽,一個叫張不醉,53歲,領導幹部;一個叫李不倒43歲,一般幹部。60度高梁酒,一個多小時每人分別喝三斤多,都雙雙誤入天堂,喝死了,真是稀里糊塗喝,稀里糊塗死。無知,世界上沒有什麼比無知更可怕。隨著生產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的觀念在深化和擴展,認為身體沒有病就是健康的觀念已過時了,現在健康有新概念。我國老一輩醫學家傅連璋同志認為健康的標準有四條:身體健康﹑體質堅強﹑精力充沛﹑情緒樂觀。日本對健康提出了頗有新意的「十快」,即吃的快﹑便的快﹑睡得快﹑說得快﹑學得快﹑幹得快﹑動得快﹑尿得快﹑汗得快﹑精得快。因為它是高效率﹑快節奏的國家,什麼都要求快。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對健康的定義提出了全面的10條:精力充沛﹑處事樂觀﹑睡眠良好﹑保持標準體重﹑適應能力強﹑能抵抗一般性疾病﹑眼睛明亮﹑牙齒完堅﹑頭髮有光澤﹑肌肉皮膚彈性好。又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性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全安寧狀態。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以外,又加了一條道德健康,這才是全面的健康,概括地講就是身心健康。

身體健康:是指各個器官的功能,各項生理活動指標正常,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能有效地抵制各種疾病的侵襲。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和人群以及生活環境之間保持良好的協調和均衡,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對待社會。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身體健康,更要重視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人。

身心健康有具體的標準,但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論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標準,我們認為身體健康的標準應做到「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說得快﹑走得快。別看這5條簡單,但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做到「五有」,即有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健全穩定的個性,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更為重要,要求更高。現代社會,人們主要是心理不健康,美國人民

60%是找心理醫生看病,我國將來會越來越重視心理健康,下面就身心健康的具體標準作些簡要論述。

身體健康的標準用「五快」來衡量。

吃得快:是指胃口好,什麼都喜歡吃,吃得迅速,吃得香甜,吃得平衡,吃得適量。不挑食,不貪食﹑不零食﹑不快食。不是吃得越快越好,中老年吃飯,要做到細嚼慢咽,充分分泌唾液,可以減輕胃的負擔,提高營養吸收率。甚至減少癌症發生。

便得快:是指大小便通暢,胃腸消化功能好,良好的排便習慣是定時﹑定量﹑最好每天一次,最多兩次。起床後或睡眠前按時排便,每次不超過5分鐘,每次排便量0﹒5—1市斤,說明肛門腸道沒有疾病。假如:「便秘」,大便在結腸停留時間過長,形成「宿便」,有毒物質會吸得越多,引起腸胃自身中毒,產生各種疾病,甚至得腸癌。

睡得快:是指上床後很快熟睡,並睡的深,不容易被驚醒,又能按時清醒,不靠鬧鐘或呼叫,醒來後頭腦清楚﹑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沒有疲勞感。睡得快關鍵是提高睡眠的質量,而不是延長睡眠的時間。質量好表明你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抑制功能協調,內臟無任何病理信息干擾。睡眠少或睡眠質量不高,疲勞得不到恢復,會形成疲勞過渡,甚至得疲勞綜合症,降低免疫功能,產生各種疾病。

說得快:是指思維能力好。不管任何複雜﹑重大問題,在有限時間內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語言表達全面﹑準確﹑深刻﹑清晰﹑流暢。對別人講的話能很快領會﹑理解﹑把握精神實質,表明你思維清楚而敏捷﹑反應良好﹑大腦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反映心臟功能好,俗話說「看人老不老,先看手和腳」 ﹑「將病腰先病,人老腿先老」。加強腿腳鍛煉,做到轉動敏捷﹑靈活自如﹑輕鬆有力,不要事事時時都離不開車,不要忘記腿是精氣之根,是健康的基石,是人的第二心臟。

下面介紹一種心臟功能簡便測定的方法,是通過上﹑下樓梯後來測定你的心率。以一般速度上四層樓(層高3﹒5米左右)所得心率每分鐘在100次以下,表示心臟功能良好。心率每分鐘在120次以下的,表示心臟功能尚好。心率每分鐘在140次以下的,表示心臟功能還可以。心率每分鐘在140次以上的,表明心臟功能差。

心理健康的標準用「五有」來衡量。

有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人要有理想﹑有抱負﹑有執著的追求。人是一種不斷追求的生命,你怎樣追求,就擁有怎樣的人生。人的追求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生活的追求;第二層次是功名利祿的追求;第三層次是真善美的追求,這是最高的追求。一個人追求層次越高,他的人生境界也就越高,偉大的目標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孔繁森同志說:「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愛別人,一個共產黨員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有良好的適應能力:人不僅是生物的人,還是社會的人,不僅要適應自然環境,更要適應社會人群,統稱社會環境,適應乃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從而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的需要,或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需要。現代社會極為複雜多變,對適應的要求超過任何時期。有良好適應能力的人與客觀環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觸,和家庭單位﹑社會人群都能和諧相處,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面對現實,沉浮自如,榮辱不驚,保持良好的情緒,做出正常有效的反應,能創造性地進行工作,以出色的成就貢獻於社會,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有和諧的人際關係: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教授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人際關係失調而帶來的。」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往往結成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如夫妻關係﹑父子關係﹑上下級關係﹑鄰里關係等叫人際關係,這些關係的好壞是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標誌。人際關係確立﹑變化及發展的決定因素﹑是交往雙方各自需要滿足與否及滿足的程度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是關心別人﹑尊重別人,理解﹑寬容﹑幫助和讚美別人﹑不關心別人的人,自私自利的人,傲慢驕橫的人是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

有健全﹑穩定的個性:個性又稱人格,是指一個人完整的精神面貌,閃光的人格具有巨大的潛能。個性好的人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蕩﹑情緒樂觀,在人生的道路上經得起批評﹑委屈﹑挫折﹑打擊﹑逆境﹑疾病﹑癌症以及各種痛苦和不幸。能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甚至有些特殊人物具有克服困難﹑獲取勝利的頑強靈魂和不死的力量。如徐州五金交電公司總經理兼書記韓玉亭同志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自1969年開始到現在得了5次惡性腫瘤,1次良性腫瘤,前後開了14刀,拿掉了身上12個零件,和癌症鬥爭了33年,始終沒有向癌症屈服,一直戰鬥在工作崗位上。她已年過花甲,是全國特等勞動模範﹑著名女企業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三八紅旗手標兵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聞名全國的「女鐵人」。

有自知之明: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 ﹑「知人難,知已更難」。說明做到自知之明是非常不容易的。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意識中都有一種隱藏很深的防衛機制,叫「護短機制」。人都護短,把自己的缺點錯誤掩蓋起來,或把它歸罪於客觀環境或別人,有些老年人﹑領導人﹑對歷史有不朽功績的人,要求別人尊敬他,卻不願檢討自己的言行,這都是大腦中護短機製作祟,沒有自知之明。

如何做到自知之明呢?

第一:要正確﹑客觀﹑透徹認識自己。這是人類的最高智慧,最大的聰明。「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第二:要愉快﹑滿意地接納自己,不拒絕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騙自己。

第三:自覺地控制自己。善於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情緒﹑慾望,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歷史上曾有些不可一世的人物,可以控制一個部門﹑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制自己,最終身敗名裂。

因此,只有身心並健的人,才是完美的健康人。

人們最可怕的是疾病是心理失調。心理失調是心理活動過激或不足以及異常的表現。這是致病﹑致癌﹑死亡的重要原因。一位領導幹部因冠心病入院,經治療已好轉,準備出院,在出院的前一天由於一點瑣事怒氣填胸﹑大發雷霆,突然暴發急性心梗而死亡。另一位領導幹部提前退出領導崗位,認為領導整他,氣得不出門﹑不下樓﹑不理人﹑生悶氣﹑抽悶煙﹑喝悶酒,僅僅9個月後得了胃癌,不久病逝。腸胃是情緒的器官,是人的第二張臉。壓抑﹑忍受﹑不懂得合理宣洩是致癌的性格。皇帝內經兩千多年以前就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所以現在很多病人不僅是「病從口入」,更主要是「病從腦入」。現在得病的首要因素是精神因素而不是以往的生物因素和營養因素。現在有80%的疾病稱「心身疾病」,是由心理﹑社會包括家庭為主要因素引起的疾病。嚴重心理失調會使大腦皮層下中樞神經功能衰竭,各種疾病甚至癌症的發生,所以要防止心理失調,做到心理健康,必須開展一個「心理衛生掃盲運動」,要普及心理學的知識使每個人都能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掌握自己的心理特點,懂得心理的自我調適,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世界。

第二講 各級領導幹部應關心自身和群眾的健康

健康是每個人最迫切的心理需要,是最珍貴的社會財富,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當代社會一個重大課題。

但是,人們如何做到健康,不僅做到身體健康,尤其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如何對待只有一次的生命,如何把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些不是每個人能夠從理論上準確回答和行動上完全做到的。對上述問題認識不一樣。態度不一樣﹑途徑不一樣,結果完全不一樣。自1986年來,我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個案分析,發現人群中對待健康有三種態度。

老年人重視和關心自己的健康;

青年人很不重視自己的健康;

中年人顧不上自身的健康,尤其是事業心特強的人對自己健康到了漠不關心的程度,往往依賴於醫生﹑藥物和保健品,根本顧不上自我保健。

我們長期在醫務單位工作,發現有些人的疾病和死亡是難以避免的,但不少人的疾病和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應該多活幾年,幾十年。為什麼一個個﹑一批批匆匆而走!雖然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從醫學和健康學的觀點看,主要是不少人健康意識淡薄,不太懂得健康的知識,不會健康的生活,缺乏自我保健能力,因此,健康和生命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健康是個系統工程,受多種因素制約,如社會因素﹑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醫療保健因素等。因此,我們必需運用多學科,採取全方位﹑綜合治理的辦法,來關心自身和群眾的健康,過一個健康﹑長壽﹑幸福﹑愉快﹑富裕,有價值的一生。

為什麼要重視健康?

1﹑健康是個人生活﹑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完美的人生來自三大支柱,健康的身心﹑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業,缺一不可,但健康是基礎。古今中外許多名人,所以能幹一番事業而且長壽,健康是重要的保證。毛澤東同志年輕時立志改造中國,改造世界,他採用多種形式,如游泳﹑遠足﹑冷水浴﹑風浴﹑雨浴﹑雪浴等,鍛煉了頑強的意志,健全的體魄,迎接了一生的戰鬥。古代醫學家﹑藥王﹑又是養生學專家孫思邈,他70歲時寫了「千金要方」100歲時又寫出「千金翼方」,這是祖國醫學寶庫的珍寶,活到141歲,相反也有些名人,很有才華卻過早逝世,新唐四傑之一王勃29歲去世,孔子最好的學生顏回死時才32歲,當代優秀知識分子代表蔣鞏英43歲,羅健夫47歲,張廣厚49歲,施光南49歲,路遙才42歲,很多知識分子過不了50歲大關。某市副市長李某56歲,某市副市長倪某53歲某省副書記支某54歲等一些領導幹部也都英年早逝。據日本報導近年來有130名市長相繼逝世,究其原因或疲勞過度、或生活不節、或吸煙酗酒、或過分憂憤、或不會運動。世界著名科學家居理夫人說過:「健康的身體是科學的基礎」,沒有健康將一事無成。健康是金子,健康是無價之寶,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教授說:「健康不是一切,但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

2﹑有健康的身心,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挑戰。

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對人們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幸福生活,但由於生產節奏的加快,價值觀念急劇變革,知識爆炸,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自然環境的嚴重破壞,社會公害日益嚴重,致使各種疾病尤其是非傳染性慢性病明顯增加,如心臟病﹑腦血管病﹑癌症﹑精神病患病率﹑死亡率逐漸增多,五十年代心腦血管和癌症的死亡順位是第七﹑八﹑九位,八十年代已排到死亡順位的一﹑二﹑三位,已經和發達國家差不多了。據資料報導,美國心臟病腦血管意外的死亡率佔50%;癌症死亡率佔20%,即心血管病﹑癌症死亡率佔總死亡率的70%,我國這三種病的死亡率佔71%;精神病發展也很快,50年代是3‰。60年代5‰,70年代7‰,80年代12.96‰,90年代15‰,這幾種疾病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如不採取積極措施,加強健康教育,增強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不僅影響生命質量和長壽,而且嚴重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實現。

我們堅信健康和生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從1986年以來,我們不僅在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作演講1600場,還召開健康調查會500餘次,個案分析1000餘人,健康問卷調查3000餘份,健康諮詢5000人次,從中發現人們對待健康有三種類型。

有的自我保健意識很強。懂得健康的知識,會健康的生活,有自我保健能力,因此不僅可以享盡天年甚至大器晚成。

有的認為「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人的壽命長短是命里註定的,自己無能為力,所以對待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

有的稀里糊塗活、稀里糊塗死。有吃死的、有喝死的、有抽死的……更多是氣死的。

有一位年輕的油料處長,一天三頓酒(一斤以上),一天三包煙,37歲肝癌死亡。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另一位領導幹部,因冠心病住院,經治療已好轉,準備出院,卻由於一點瑣事,怒氣填胸,突然暴發心肌梗塞而死亡。情緒的確是人的生命指揮捧。還有一位教授,血壓已高達200/140毫米汞柱也不休息、不看病、不吃藥,忙於外出參加會議,搞實驗、寫文章、開夜車、終因勞累過度,腦出血死亡。人不是鋼筋鐵骨,鋼筋也有斷裂的時候。難怪有人說,有的將軍可以統率千軍萬馬去贏得勝利,卻往往掌握不了自己的情緒;有的專家可以攻克科學堡壘,卻對付不了自己小小的疾病;很多雄才大賢可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卻把握不好自己生命的節奏。這些實例說明了不少人健康意識淡漠,缺少自我保健能力,健康和生命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此,我們通過深入的學習、調查、研究,明確提出:「人要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要把生命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依據現代健康觀念,結合現代生活實際,而提出的命題。它向人們提示,健康與生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健康是生命的基礎,健康的水平決定生命的質量,命題衝破了古今中外舊的生死由命的傳統觀念。它告訴我們,健康不是依靠上帝、不是依靠別人、不是依靠吃藥,而是依靠自己、健康和生命要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堅信,健康和生命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因為:

人的正常壽命應為百歲以上。

對於人的最高壽限問題,國內外科學家提出四種科學推算方法。

性成熟期推演算法: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相當於性成熟期的8-10倍,人的性成熟期為

14—15年,所以人的最高壽限為110—115歲。

生長期推演算法: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相當於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為20—25年,故人的最高壽限為100-175歲。

細胞分裂次數和周期乘積推演算法:人的最高壽限是細胞平均分裂次數(50次)和平均每次分裂周期2.4年相乘的積,所以人的最高年齡是120歲。

生物強弱學推演算法:日本解剖學家根據對人的機體器官和組織強度的測定提出,人只要不病死,就可以活到100歲以上。

以上推算方法都說明人的最高壽限在100—175歲,不少老年人既能長壽,又有所貢獻。

據我國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百歲以上老人為6434人,(年齡最長者已達136歲)。目前已超過一萬人。日本百歲老人已達17934人(2002年9月),俄羅斯20000人,美國66000人,有的人竟超過200歲,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自信人生二百年」。

不久前世界衛生組織將人生的時期重新劃分為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青年的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我國史料早有記載「人應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說,人的正常壽命,應度過100歲,凡沒有度過100歲者,古人認為是未盡其天年而夭折。

21世紀是長壽的時代,人人享有健康100年,據報導,現在全世界人類平均壽命66歲,中國達71.8歲,所以人到70古來稀已成為歷史,未來正如台灣民謠所說:「百歲笑嘻嘻,九十不稀奇,八十多來兮,七十小弟弟,六十搖籃里」。

個人的健康和壽命主要取決於自己。

世界衛生組織1991年向全世界宣布:「個人的健康和壽命60%取決於自己、15%取決於

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的影響,這就明確告訴我們,個人的健康和壽命,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

健康是個極為複雜的概念,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是由許多因素相互交叉、滲透、制約、作用的結果、保健學家把這些因素歸納為四大類,即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機體生物學因素(特別是遺傳因素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因素;衛生保健設施因素。而這四大類又可以分為大環境因素和小環境因素。大環境因素(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而小環境因素(為生活方式因素、遺傳心理因素)則是自己可以支配和改善的。著名的醫學家,社會學家諾勒斯說過:「99%的人生下來就是健康的,但由於種種社會環境條件和個人不良習慣使人生病,不良習慣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危害。「人不在習慣中長生,就在習慣中衰亡」。

1991年第十三次世界健康教育大會明確指出:現代社會60%病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發達國家佔75%,發展中國家佔45%),而70—80%的人又死於這些生活方式病。從世界範圍看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為危險的行為因素有以下六種。即吸煙、酗酒、膳食結構不合理、缺乏運動、心理應激能力下降、車禍。因此許多國家都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叫「生活方式病」。即為心腦血管病、癌症、肥胖病、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嚴懲威脅人類的健康和壽命,而且使許多國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專家們發出警告:「如果人們不改變有害於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病將在全國、全世界流行」。

生活方式病稱「文明病」、「富貴病」,又有一個新的名詞,叫「自我創造性疾病」是舒舒服服、不知不覺、潛移默化,長期形成的。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馬勒說「高級的轎車、誘人的香煙、豐盛的飲食、懶惰的生活、潛藏著危險」,帶來疾病和過早死亡,人們大都死於自己培養起來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這不是自然災害,是人為的災害。前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影響健康和過早夭亡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為來防止的」。如果人們能獲得有關吸煙,飲食和身體鍛煉方面的科學知識,成年人死亡總數可以減少50%以上。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人要做到「不吸煙、不酗酒、平衡膳食、適當運動」。四大高效低費的生活方式,預期壽命可以增長10年。

所以,個人的健康和壽命主要取決於你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學習自我保健知識是掌握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手段。

了解生命,才能掌握生命。人的生命有很多因子(對立著的雙方)交織在一起,相互

作用,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在延長或縮短人的生命,我們要儘可能更多、更快的掌握延長生命的因子,讓它牢固地保護自己的生命;另方面要儘可能更多、更快的掌握延長因子,不使其影響和斷送自己的生命。象足球裁判用黃牌對犯規者提出警告那樣,對自己身體的機制提出現的危險信號,立即出示黃牌。現代科學高度發達,健康信息已廣為傳播,現代社會不是沒有自我保健知識,而是如何學習、掌握和運用這些知識。目前了解保健知識,真正具有綜合自我保健能力的人不足10%。

醫學對人的死亡回顧性調查表明,解放初期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原因主要是傳染病、營養不良和寄生蟲病。它是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致病的。但現在疾病譜和死亡譜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三大疾病是惡性腫瘤,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占整個死亡率70%左右。這些疾病是非傳染性慢性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如吸煙、酗酒、高脂飲食、缺乏體育鍛煉、情緒不良等)與環境因素引起的。

癌症、心血管病和腦血管病是當前威脅我們健康和生命的三大敵人。如癌症並不是絕症,戰勝癌症還是有希望的。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癌症委員指出:全世界約有1/3的癌症是由已經知道或可以避免的原因引起的;另外1/3的癌症是可以早期檢查、診斷和治療的;其餘1/3的癌症雖然不能治癒,但採取措施也能減輕痛苦延長壽命。世界著名的癌症專家查爾斯·李·梅恩特里認為,85%的癌症是能夠避免的,其中50%的癌症和飲食有密切關係。我國和美國的專家都提出膳食預防癌症的四個原則,①控制膳食脂肪(尤其動物脂肪)的攝入量;②控制膳食中的鹽腌、煙熏、燒烤的食物,不吃變質、霉爛的食物;③多吃蔬菜;④不吸煙,不酗酒。只要做到這4條,癌症可以減少50%。

據最近美國《癌症原因與控制》雜誌報導,科學家們認為導致癌症的各種因素中,30%的癌症與吸煙有關,30%的癌症與營養不良和肥胖有關,5%與缺乏運動有關,工作中接觸致癌物,病毒感染和家庭遺傳三種因素分別與3%的癌症有關,酗酒、社會經濟地位與生育情況分別與3%的癌症有關。這又進一步提出防治癌症的方向與具體內容。

日本曾是癌症患者比例最高的國家,約佔整個死亡率的40%,日本提出要發動全民運動,從日常生活做起,努力從1990年到2000年,把癌症死亡率減少50%,具體措施還是那幾條:膳食平衡;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減少脂肪和鹽的攝入量;不吸煙、不酗酒。

同時,大量的研究資料證明,癌症發病與不良情緒和不良個性有密切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精神打擊、心情抑鬱等「負情緒」的籠罩下,容易誘發癌症。如上海市有關部門調查癌症病人發病之前負性生活事件高達81.2%。

像癌症、心腦血管病等現代病,目前既無疫苗打,又無特效藥來治,如不設法控制危險因素,不改變生活方式和行為,光靠醫生和藥物是能以奏效的,有的人被疾病折磨了幾十年仍然對自己的疾病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有人得了癌症,金山銀山都化光了,最後還是人財兩空。

所以,不管任何人工作再忙,學習如何緊張、時間多麼寶貴,都必須抽出一點時間學習和掌握自我保健知識,這是人生必修課,這些保健知識,一學就懂,一用就靈,早學早受益,早學早健康,早學早長壽,只有學好健康的知識,增進健康的觀念,學會健康的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把健康和生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四講 學會健康地生活,

緊緊掌握通往健康大門的《五把鑰匙》

人的健康是個系統工程,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在闡明人類健康與疾病的全部性質時,不僅要考慮生物因素,還要考慮心理、社會、行為因素的作用。所以為了保證健康,不能採取單打一的辦法,有偏重於鍛煉;有的過於強調休息;有的注意高營養;有的一味依賴服藥。這些片面的做法,有時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有可能加重或增加新的疾病。如何做到健康,我國傳統的養生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科學家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每個人都有一些好的辦法,根據多年的綜合研究,我們認為應採取科學的、全方位的、實用的健康之道。即積極鍛煉身體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首要途徑;加強腦力訓練是開發智力、延緩衰老的關鍵;營養合理、膳食平衡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樂觀情緒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靈丹妙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則。以上五個方面,被人們稱為通往健康大門的「五把鑰匙」。通過16年來在中央各部委、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大軍區以及全國三十三省、市、自治區面向3000萬人的宣傳,和廣大群眾的的實踐,「五把鑰匙」已成為千百萬群眾的健身理論。當然並不是終說,它並非不易之論,還有待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我們也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健康長壽之道。下面向大家簡要介紹通往身心健康大門的「五把鑰匙」。

積極鍛煉身體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首要途徑。

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育者,養生之道也」。體育是人類自己保養生

命的重要方法。古人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動則不衰」,現代科學家說:「生命在於運動」。從古至今,在養生方法上都是積極主張運動的。

人到30歲以後開始生理衰老,40歲以後相繼出現各種疾病,如四十腰、五十肩、頸椎病、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以及癌症等慢性病明顯增加,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坐多動少,靜久成疾,缺少運動是造成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據調查,我國真正自覺、長期鍛煉的約10%,我國老年人有一支3000萬浩浩蕩蕩的體育鍛煉大軍,積极參加晨煉和晚煉,也只佔全國中老年人的25%。而美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有1億多人,佔全國總人數的60%。日本參加體育鍛煉也佔全國總人數的50%以上。所以國務院號召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是非常必要的。實踐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發病率低,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中年人健康狀況要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其心肺功能退行性變化可推遲10—20年。郭建生教授採用遙測運動心電的辦法,在某大學知識分子和領導幹部中檢查了長跑鍛煉多年的男、女中年老年人44名,其中僅有4名出現輕度供血不足,佔9.09%;而從未參加鍛煉的對照組44名同齡人,卻有11名出現供血不足,佔25%。同時又對西安市老年體協副主席郭傑教授進行了對比觀察,郭傑教授當年已71歲,身高1.78米,體重73公斤,可謂標準體重,血壓120/90毫米汞柱,安靜是心跳每分鐘52次,很有力量,肺活量4600毫升,年青人都望塵莫及。仰卧起坐可連續做25次,燕式平衡可持續3分鐘,免疫功能正常值比一般老年人高一倍以上。郭老現已90歲了還在講學著書翻譯,積极參加社會活動,郭老所以有這樣健康的身體,就是因為他重視有氧鍛煉,尤其堅持長跑鍛煉50餘年,每天長跑5000米,從不間斷,他跑的總距離比地球一周還多,地球一周40009公里,他已跑5萬餘公里。同時,我們又對另一位長跑鍛煉3年的51歲健康人進行對照,發現郭傑教授的心、肺功能等多項指標比他年輕20歲的中年人還好。以上事實充分說明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可以延緩衰老。體育鍛煉不僅能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時還可培養良好的性格,增強大腦的功能、訓練頑強的意志、調節情緒、陶冶情操、愉悅身心、豐富生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一種方法能象體育運動那樣使人青春常駐。

健康生活,從現在開始近日,中國首席健康專家,74歲的萬承奎教授做客央視《人物周刊》,向全國電視觀眾講述了他的健康、長壽、幸福"秘方"。 1.在健康問題上,你自己比老天爺管用 萬承奎教授說,世界衛生組織規定,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決定於遺傳,10%決定於社會因素,8%決定於醫療條件,7%決定於氣候影響,60%決定於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你自己比老天爺管用。你知道嗎?吃飯一定要是: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現在的人相反了,早上馬虎,中午對付,晚上大吃大喝,這就是百病之根。早上這頓飯,等於吃補藥,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一定要吃營養早餐。營養早餐必須具備四樣東西:牛奶、豆漿、雞蛋或者肉,主食必須要有蔬菜加水果。假如只有兩種以下的營養早餐,就屬於低質量早餐。現在我們中國人20%不吃早餐,50%—60%不會吃早餐,早餐營養不好,中午、晚上是補不回來的。 2.全世界最不好的習慣是抽煙 全世界最不好的五種習慣裡面,第一號不好的習慣就是抽煙。一生吸煙的人,要少活20年到25年,吸一次煙,少活11分鐘。我為什麼比較年輕,比較健康,我一輩子沒抽過煙。誰在我面前抽煙,對不起,請你到外頭抽,你可以自殺,你不能殺人。大清早一起床就抽煙,尤其危害大。抽煙的人,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3.營養過剩一樣中毒 營養過剩了一樣中毒。你記住,一天吃東西有規定的:一、二、三、四、五、六。每天一盤蔬菜,必須要八兩到一斤;每天兩個水果;每天三勺清油,不要超過25克;每天四兩米飯或四個饅頭;每天五種優質高蛋白,肉、蛋、奶、魚、豆,但有量規定,一兩肉,一個雞蛋,牛奶半斤到一斤,豆腐一塊或者一碗豆漿、豆腐腦,肉、蛋、奶、魚30克不要超過一兩,六杯水或者六克鹽,現在講八杯水,每天一定要喝八杯水。因為水就是人的生命。現在很多人不會喝水,渴了才喝。錯了,一定有空就喝,不是渴了再喝。八杯茶行嗎?茶不行,八杯咖啡呢?飲料、咖啡、啤酒都不能代替水。要喝茶也喝淡茶,不能喝濃茶。千萬記住,水是人的生命。 4.人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 人哪能不生氣?人是感情動物,喜怒憂思悲恐驚。高興就要笑,不高興就要哭,生起氣來還要罵兩句呢,這是人感情豐富的表現。假如人只有一種感情,這個人就不健康。一個人感情很豐富,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你千萬記住:第一個不要過度,第二個過度了但是不要長時間,很快就調整過來,這才是健康的。《黃帝內經》早就講得很清楚:「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講得很絕。很多人說老實話,不是老死的,不是病死的,是氣死的。當不了官,氣死了;提不了教授,氣死了;賺不了錢,氣死了;很多老年人為很小的事,氣死了,我這裡有很多例子。所以我說人「不能不生氣,但一定要會生氣;一定不要當情緒的俘虜,一定要做情緒的主人;一定要去駕馭情緒,不要讓情緒駕馭你。」 5.走路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什麼東西都是個度,吃飯是個度,睡覺是個度,鍛煉也是個度。不鍛煉不好,過度鍛煉也會降低免疫功能。每天鍛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鍛煉內容可以採取最簡單的辦法,走半個小時,光走路就行了,這是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的辦法。但是走也是有講究的,年輕人要快走,逐步快走,快到什麼程度,一分鐘要達到130步,心跳要達到一分鐘120次,才能達到鍛煉心臟的目的。達到130步、120次心跳,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要有個逐步適應過程,你這樣堅持半年,你的心肺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提高30%到50%。 一個人一定要從年輕開始,保持你的標準體重。像我30年就這種體形,軍人體形。一旦胖了以後,你想把它降下來談何容易,實際上不是不容易,關鍵在哪兒?控制嘴、多動腿,人就是「死在嘴上,懶在腿上」。 6.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 世界提出六種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一是吸煙,第二是酗酒,過量飲酒。少量喝還有好處,比如每天喝白酒一兩,喝葡萄酒尤其紅葡萄酒二兩,啤酒半斤到一斤。過多了以後傷害身體,傷肝,傷腦,傷心,傷各個臟器。喝醉一次白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大家記住,喝酒不僅傷肝,為什麼喝酒多的人,記憶力不行,認知能力下降?因為大腦細胞大量死亡。一天一兩白酒,這叫安全量。 7.家庭不和睦,人就會生病 有專家認為,人的疾病70%來自家庭,人們的癌症50%來自家庭,你說家庭重要不重要?這說明家庭的重要。在家裡千萬不要「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也不要成為一個死水家庭,不吵架,不說話,半個月都不說話,那不得憋死啊。我還曾經看到過一個報導,說是離婚人士、喪偶人士壽命偏短,這個有科學依據。孤獨比貧窮更可怕,夫妻恩愛的長壽,夫妻健在的長壽,孤獨的就容易出問題,容易短壽,這是普遍規律。但怎麼樣把家庭搞和睦了,這是一門學問。必須解決四個問題:第一,要尊敬老人;第二要教育好子女;第三要處理好婆媳關係;第四,這條尤其重要,夫妻要恩愛,這是核心。夫妻怎麼恩愛?要做到八互原則。互敬、互愛、互信、互幫、互慰、互勉、互讓、互諒。人都有個性,都有毛病,要經常提醒自己:算了,讓著她(他)吧,她(他)只要高興就行了。所以我再說一下,對自己的愛人千萬記住,不僅年輕時愛她(他),老了更要愛她(他);不僅健康時愛她(他),有病更要愛她(他);不僅愛他(她)的優點,也要愛他(她)的缺點。 8.用腦子吃飯保健康 每天健康生活,要做到七個方面;第一,一定要吃好3頓飯;第二,一定要睡好8個小時覺;第三,每天堅持運動半個小時;第四,每天要笑30分鐘,身心健康;第五,很特殊的,每天一定要會大便。人們只管這一頭,不管那一頭,它都是自然的,拉不出來你硬拉也不行;第六,一定要跟愛人搞好關係,每天給愛人說3句他(她)喜歡聽的話。老婆關係搞不好,你啥事也弄不成。當然了,女人也要跟老公搞好關係;第七,不吸煙,不酗酒,每天齊步走。健康要從每一天開始,每天健康,就一生健康。一定要記住我那幾句話:「能吃能喝不健康,會吃會喝才健康,胡吃胡喝要遭殃。」「用肚子吃飯求溫飽,用嘴巴吃飯講享受,用腦子吃飯保健康。」要做到:「皇帝的早餐,大臣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9.紅薯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 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吃植物性的東西,一定要佔70%—80%,動物性的東西只能佔20%—30%。我們現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來了,肥胖也來了,糖尿病也來了,痛風也來了。不能不吃蔬菜,不吃水果,現在尤其是孩子不吃蔬菜,很多人沒有吃水果的習慣,大家記住,一天兩到四種水果,三到五種蔬菜,綜合抗癌,保護心臟,這是21世紀營養新戰略。紅薯(地瓜)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品,日本曾經是得癌症最多的國家,為了把癌症減少,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沒有效果,最後慢慢找到了,他們把所有蔬菜做了篩選,選出20種抗癌蔬菜,熟紅薯、生紅薯是第一號、第二號抗癌蔬菜、抗癌的、保護心臟的、軟化血管的、通便的,都離不開這兩樣。 珍惜生命!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吧!

加強腦力訓練,是開發智力,延緩衰老的關鍵。

馬克思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東西有人腦那麼奧妙」人所以是宇宙的精華,所以能

創造奇蹟、創造世界,就是因為人有個高度發達靈敏的大腦,人腦是控制人體生命活動的中樞,是健康和生命的調節器。人腦重量約1400克左右,有腦神經細胞140億個,每天可接收8600萬條信息,一生可接收1000萬億條信息單位,相當於世界所有圖書館藏書總量七億七千萬本書,人們常用「腦海」來形容人的大腦,他容量巨大、潛力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使永遠裝不滿的知識倉庫。人腦的功能相當於儀態10-14的電子計算機。它的功能是世界上所有計算機功能的總和也比不上的。人腦雖然有驚人貯存信息的能力,有如此強大的功能,但科學家認為,一般的人,制動有了3-5%,一生勤奮用腦的人,也只動用了1/10,世界上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善於運用兩個腦半球的人,也僅動用了17%,所以說,人腦具有巨大的潛力,有待開發。前蘇聯著名學者葉夫里莫夫說過:「如果人類能夠發揮大腦的一半功能,將會輕而易舉地學會十幾種語言,背誦整本的百科全書,拿十二個學士學位」。所以美國國會建議把1990年——2000年命名為「腦的十年」。很可能是今後30——50年最令人振奮的科學領域「。科學家們預計:21世紀基因組計劃將得以完成,腦功能研究將取得重大突破。人們對生命過程將有全新認識。如何維護腦的健康,增強腦的功能,防止腦的疾病,有以下幾條措施。

1.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它對神經系統,尤其對大腦功能的增強有重要作用。大腦的重量約佔人體全身重量的2%,但大腦的耗氧量卻佔總耗氧量的20%,而體育鍛煉(指有氧鍛煉),如快走、慢跑等就可以增加吸氧量8倍以上,這是攝取新鮮氧氣的最佳方法。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使大腦靈活、敏捷,從而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2.是大腦細胞體操。學習是腦力訓練的重要方法,根據法國自然科學加拉馬克提出生

物界普遍規律「用進廢退」重要原理,大腦越用越靈,越不用越衰退。人的學習能力並不因為年齡增長而下降,堅持勤奮用腦、終身學習的人,就是到了老年不僅肩負重任,甚至創造奇蹟。

3.心理學家認為,腦細胞成熟以後,每天要死亡幾萬個,這是正常的代謝。良好情緒能減少細胞死亡,使腦細胞的功能保持最佳狀態,假如不良情緒,惡劣心境,長期壓抑,腦細胞會增加幾十倍幾百倍的死亡,痴呆症就是腦細胞死亡30%——70%的結果。

4.注重科學用腦。重視勞逸結合,防止大腦過度疲勞,使大腦發揮最高效能。更不要人為的損害大腦,如吸煙,煙中有害物質僅6秒鐘就會進入大腦傷害腦細胞。過量飲烈性酒會給大腦帶來傷害,嚴重者會導致腦萎縮、酒精中毒性痴呆。大腦中脂肪佔60%,但主要需要植物脂肪,過多食動物脂肪也會傷害大腦。

5.重視腦營養。這對改善腦細胞活力,增強腦功能有界定性作用。世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大腦是特殊結構,有特殊功能,需要特殊營養。大腦的細胞需要8種營養素,缺一不可,即脂肪、蛋白質、糖類、鈣、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這些營養素都包含在食物中,如小米、黑米、玉米、豆製品、瘦肉、魚、蛋黃、新鮮蔬菜、水果和各種硬殼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杏仁等,都是健腦食物。大腦營養學專家日本野極節夫教授指出:「食物決定腦功能,決定腦功能的優劣,起百分之八十以上決定性作用的是營養,不平衡營養、過剩營養,都會給腦的發育帶來種種惡劣影響」。日本的中松義郎,1928年生,是世界著名發明大王,已獲得3011項專利,相當於當年愛迪生髮明項目的3倍,是有史以來5名最有影響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大腦特別靈敏,有極大的創造潛能,他十分重視健腦食物,尤其含有豐富卵磷脂食物,如豆製品、蛋黃、魚、芝麻、核桃。野極節夫教授希望老年人和兒童最好不吃精白米、精白面、精白糖、精白油(指動物油),因為這些都是損腦食物。

三、養合理、膳食平衡是保證身心健康的物質基礎。

不懂營養,不會科學吃飯,是影響健康的又一個重要因素。人類的疾病,70%與飲食關。人類的癌症,50%與飲食有關。著名的營養學家于若木說:「我國營養盲是相當普遍的,大多數人只有吃飽、吃好的概念,習慣喜歡吃,拚命吃,不喜歡吃,死不吃,卻不知道人體需要什麼營養,哪些食品含有什麼營養,應當怎樣搭配為平衡膳食。現在吃的問題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如果不教會人民如何科學吃飯,那將要嚴重影響人民的健康和國家的強盛「。

根據作者對500人的營養調查,有80%的人不懂或基本不懂營養,因此出現兩種偏向,一是營養過剩,或膳食不平衡,吃的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素,有50%的超重,其中20%肥胖,所以肥胖症、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膽結石、癌症增多。而是營養不良,有10%屬於極瘦,易發生結核、貧血、神經衰弱、內臟下垂等病。由於不正常的營養狀況,直接影響人抵抗力、思維能力、記憶能力、耐久力和應激能力,損害了人的身心健康。營養不是講吃飽、吃好與否,而是講膳食中的質和量是否滿足了人們的生理、生活和勞動對營養的要求,人們所需要的營養滿足與否。營養是指食物中能夠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營養物質。

人體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胞構成,每個細胞有六種營養素組成,因此人體需要六種營養素,即碳水化合物(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和水。各類營養素在體內各有其功能,缺一不可,互相間既有聯繫又不能代替。為了保證機體健康,我們吃的食物必須做到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適,、這就叫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包括以下六類食物:①米、面、雜糧;②豆類、薯類;③肉、蛋、奶;④動、植物油脂;⑤蔬菜、水果;⑥鹽、醋、醬等調味品。

目前世界上有三種膳食結構:①歐美模式,以追求肉類為主其他為輔的膳食,近來已在向「金字塔」式結構改變。②發展中國家模式,三餐食物消費以飽為宜。早餐馬虎,中午湊合,晚上豐盛美餐。營養極不平衡。③日本模式,以米飯、蔬菜極少量魚為主,脂肪含量只佔歐美的1/4。日本營養學家,為了使大家飲食做到均衡,保證大家健康,特提出每日健康食譜「123456」作為飲食質與量的依據

每日至少吃一個水果;

每日至少兩盤深色蔬菜(500克);

每日炒菜用素油大約3湯匙;

每日平均吃4碗米飯(至少6兩);

每日要有5分高蛋白食物(瘦肉50克,魚肉30克,豆腐一塊、雞蛋一個、牛奶一杯);

每日至少六杯水;

日本國多年來都是世界第一長壽國,2000年日本女性平均壽命84.6歲,男性平均壽命77.72歲,這與日本國民懂得科學吃飯是有密切關係的。

我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會1997年4月10日又提出新的《中國膳食營養指南》8條;①食物多樣、穀類為主。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③每天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④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⑤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均衡,保持適宜體重。⑥吃清淡少鹽的膳食。⑦如飲酒應限量。⑧吃清潔衛生、沒變質的食物。因此,建議大家儘快調整營養結構,學會科學吃飯,以促進身心健康。

四、樂觀情緒是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

樂觀情緒是身心活動和諧的象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馬克斯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勝過10副良藥更能解除人們的疲憊和痛楚」。相反,「對人的一切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這種情緒和心境假如長期壓抑,可使人致病、癌症、致死,我們認為情緒是人們生命的指揮棒。

美國某醫院調查的門診病人,其中65%的患者發病原因與社會逆境有關(如被盜、受辱、失業、挫折、經濟困難等)。有調查500名腸胃患者,74%與情緒有關,真可謂胃腸是情緒的器官。英國60年代曾調查250名癌症患者,其中156人患病前有重大精神創傷。我國心理學家調查高血壓患者,其中 74%與個性和情緒有關。我國90年代統計資料表明,70—80%的腫瘤病人,在患病前均有相當一段時間的精神壓抑過程。上海調查,癌症患者發病之前有負性生活事件的高達81.2%。乳腺癌的發生是因長期的焦慮、恐懼、抑鬱等不良情緒通過神經系統造成垂體激素和卵巢激素失調,免疫功能降低,體內防禦戰線崩潰,而發生癌症,所以不良情緒是癌細胞的促活劑.

相反,國內外科學研究都指出:長壽老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具有樂觀情緒,對生活充滿希望,能面對現實,善於排解心理壓力。據山東省臨沂地區老年病研究中心和地區人民醫院在1993年對沂蒙山區34名百歲老人長壽流行病學調查,油33位(佔97%)老人性格開朗、樂觀、情緒穩定、寬容知足、忠厚善良、助人為樂、家庭及鄰居關係和睦,只有1例女性近10年來情緒不穩定,抑鬱多疑,家庭及周圍關係緊張。

祖國醫學一直把「養性」作為養生的核心。心理學家認為:「現代社會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為數更多,為害更烈」。所以要特別重視情緒的鍛煉,一方面要防止和克服不良情緒對自己的傷害,另一方面更要保持和培養樂觀情緒,作為保證身心健康的一項重要任務來完成。

1、善於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防止不良情緒的傷害。不做情緒的俘虜。

人有喜怒哀樂,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過度,怒是健康的大敵,經常為小事發怒的人是不能長壽的。有些人經常生氣、暴躁、憂愁、悲觀等都會給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皇帝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百病皆生於氣」。人生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幾十個年頭,不少人卻為一些無聊小事和無盡頭的煩惱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而引起疾病,太不值得。

不良情緒是作為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出現的,必須通過心理活動進行調整,既不能強行壓抑,悶在心裡,更不能無所顧忌的發泄,那會傷人又傷己,帶來新的煩惱。要懂得宣洩,要會生氣。對不良情緒如何進行調整呢?有些簡便、可行、有效的方法:①能量排泄法。

②語言暗示法。③環境調節法。④請人疏導法。⑤自我激勵法。⑥個性完善法。上海111歲老人蘇菊仙說:「對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可採取以下3個辦法:一是堅決把它丟開;二是最好找孩子們玩一玩,小孩子天真浪漫,孺子之心最純潔,和他們在一起,就會被逗得樂起來;三是拿面鏡子自己照一照,看看自己滿腔怒火板著來臉條條青筋綻出的形象又難看又傷身體,不如笑、我笑,鏡中的我也笑,越看越好笑,苦中做它幾次樂,什麼怨恨、愁苦、惱怒都沒有了。」

2、積極培養、創造樂觀情緒,要做情緒的主人。

人要「笑口常開」。每天笑30分鐘,至少笑三笑。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應,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笑不僅是肌肉運動,加強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功能,還可以緩解情緒,驅散疲勞和不快,甚至治療各種疾病和絕症。相傳我國清朝有一位八府巡案大人,患了抑鬱症,多方求醫,久治無效,十分苦惱。後來聽說揚州府興化縣有位名醫趙海仙能治百病,他專程趕到興化縣,找趙老先生求治,老先生按脈許久才慢吞吞地說:「依老朽之見,大人之疾乃月經不調也!」巡府大人聽罷,不僅哈哈大笑,連說:「庸醫,庸醫」拂袖而去。此後,每逢與人談及此事,都要哈哈大笑,把所謂「名醫」的庸道嘲諷一番,但是沒料到,就在這一次次的開懷大笑中,不到一年時間,它的病竟然不藥而癒了。當這位官員醒悟過來拜謝這位老中醫時,問他是什麼道理,老中醫笑著說:「治大人這種病,光靠藥物是不行的,只有使你高興,而且要經常不斷發自內心的高興,我想了半天才想出這個辦法,說你患的是月經不調病,讓你經常發笑,樂而忘憂,時間長了,病自然就好了。」

所以,一個人要做到「吃的下飯,睡的好覺,笑得出來」。生活中沒有笑,就容易發病,停止了笑聲,就停止了生命。古人云:「最能笑者最健康,最樂觀者最長壽」,俗話說:「笑一笑,十年笑,笑一笑,百病消」

笑,已成為治療各種疾病的特殊方式,並不脛而走,風行全球。目前,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家,已將笑作為一項健身運動來開展。原聯邦德國還建立了全國性的笑聯盟、定期舉行笑比賽。美國更是不遺餘力,不少醫院規定凡進入醫院的病人每天都要進行15分鐘的笑療,或服用笑劑,即觀看喜劇演員表演,閱讀幽默小說等。

所以,每個人都要自我高興,要自尋歡樂,捕捉歡樂,創造歡樂,始終保持樂觀情緒。如何保持樂觀情緒呢?①要把家庭建設成為加油站、安樂窩、幸福港。②學會風趣幽默,歡快的情緒就能隨時陪伴自己。③要有知心朋友,可以享受莫大的快樂。④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⑤不要輕易認為自己老了,尤其在心理上要做到永遠年輕。⑥要美化自己,要從裡到外都美。

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是保證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則。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死亡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50年代初各種傳染病占死因一半以上,而心、腦血管病、癌症只佔死因的17.3%。到了80年代非傳染性慢性病嚴重威脅著人們,心腦血管病、癌症占死因的63.5%。2000年代又有提高,如北京這三大疾病占死因的64.57%。西安占死因的67.3%,根據國內外對死亡回顧性調查,結果表明,導致這些慢性病和死亡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造成的。1991年十三屆世界健康大會已明確指出了「現代社會60%的病因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而70—80%的人又死於這些生活方式病」。

1、什麼叫生活方式。

簡單的講,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玩的方式。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飲食、煙草、酒精和藥物的消費及運動,是決定個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2、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主要有哪些?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主要是指那些不懂營養、不講衛生、不會養生、個性不健全、不會花錢,給健康帶來損害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如吸煙、酗酒、吸毒、賭博、喜吃油膩食物、偏食、甜食、鹹食、挑食、暴飲暴食、喜吃煙熏、火烤、滾燙、毒變食物,吃飯不分餐,飯前便後不洗手,不講飲食衛生,不愛吃蔬菜、水果,生活不規律,缺乏運動,室內空氣不流通,濫用藥物,貪圖舒服,缺乏安全常識,信巫不信醫,精神緊張,暴怒衝動,孤獨寡言,抑鬱多疑,自我封閉,攻擊報復等。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最重要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6種:①吸煙;②酗酒;③膳食結構不平衡;④缺少運動;⑤心裡應激能力下降;⑥交通事故。

根據多年的調查,我們認為在人群中特別下大力氣改變以下10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①改變吸煙酗酒的生活方式;②改變天天過年的生活方式;③改變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④改變不參加任何活動的生活方式;⑤改變不查體、不看病的生活方式;⑥改變依賴和濫用藥物的生活方式;⑦改變工作、娛樂過渡的生活方式;⑧改變寂寞孤獨沒有朋友的生活方式;⑨改變固執、憂鬱、暴怒、攻擊的行為;⑩改變斤斤計較、耿耿於懷的行為。以上10種表現不一定概括得很準確,但在進行第二次衛生革命,防治現代生活方式病(即慢性非傳染性病)的戰鬥中,每個人都能找出幾條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並切實加以改進,這是獲得健康長壽的重要之道,根本之道。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中島宏博士所說:「世界上絕大多數影響健康和過早夭亡的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改變人們的行為來防止的。只要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死亡率可以減少50%。」

建立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全球衛生狀況、向各國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要求人們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我國前衛生部長陳敏章指出:「如果每個人都能主動地擔負起保護自己健康的貴任,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整個中華民族健康水平就能提高」。我國衛生部1986年向全人民提出了建立良好衛生習慣的八條要求:①心胸豁達、情緒樂觀;②勞逸結合、堅持鍛煉;③生活規律、善於閑暇;④營養適當、防止肥胖;⑤不吸煙、不酗酒;⑥家庭和諧、適應環境;⑦與人為善、自尊自重;⑧愛好情節、注意安全。

美國是最早以政府力量推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人民健康的國家。在60年代調查發現,在死亡人數中,50%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建議人們高度重視生活方式,向全國人民提出了以下6條要求:①不吸煙;②不酗酒;③節制飲食、減少熱量、控制脂肪、糖和鹽的攝入;④適當鍛煉;⑤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⑥注意交通規則、用安全帶。通過30多年的努力,美國人民養成了新的習慣,人們由喝烈性酒逐步改成和葡萄酒,大大減少脂肪、糖和鹽的攝入量,膳食纖維每日增至30克,保健品銷售量逐年提高,全國有五千四百萬人戒煙,有一億多人(佔全國人口64%)參加體育鍛煉。由於保健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美國心臟病死亡率降低了30%,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臨床醫學目前很難從根本上改善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真正的健康長壽之道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為,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以上就是通往健康大門的鑰匙,這五把鑰匙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一定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要掌握好五把鑰匙,獲得健康與長壽,主要靠自我保健來實現,或者說,要依靠運用「知」、「信」、「行」三個字來實現。知:就是要努力學習衛生科學知識和自我保健的知識。信:相信科學,樹立正確的保健觀念。行:最終要落實到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甚至要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作不懈的鬥爭才能建立一個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萬承奎萬教授慷慨陳詞發放健康金鑰匙
推薦閱讀:

尋找家庭幸福的鑰匙(上)
智能鑰匙沒電了怎麼辦?
尼桑新奇駿智能鑰匙做死救活方法與注意事項
打開情感幸福的6把「金鑰匙(Golden Key)」
8.5cm鑰匙圈手拎包

TAG:健康 | 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