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真詮(下)
《道德經》真詮(下)
原名:對老子《道德經》的全新解釋 (石緣實著。2013年5月5日起草。2013-7-27修訂)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詮釋如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去玩弄『陰謀詭計』這種手段的。所以他們才是真正懂得『道德』的人,並且他們也是有『道德』的人。(注,有人認為『不德』,就是不誇耀自己。其實,還有一種解釋: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情。這裡就是取這個意思。)(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只知道『唯物主義』認識論,而不懂得『辯證法』的人,他們只知道,事物是否是正確,而不知道事物另有相反的一面。所以,他們認為,只要按事物正確的表面現象去做,就可以達到目的了,卻沒有認識到事物錯誤的一面,總是會制約著事物正確一面的發展的。因為道的『內在規律』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包含著『矛盾』的。『矛盾』的統一,才是一個完整的事物。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此,這些不懂得『辯證法』的人,他們總是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去處理事物。因為他們認為事物就是這麼一回事。就算髮生了『矛盾』,那也是因為別人不遵重他們的『規定』,而從來就不會考慮他們的『規定』是否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也是就說,他們從來就不會考慮他們的『規定』是否公平公正。因此,他們實際上卻是不懂得『道德』的人,也是沒有『道德』的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真正懂得『辯證唯物論』的人,他們就會遵守『規章制度』,而不會『節外生枝』。因為『節外生枝』的目的無非就是『擺關設卡』,謀取私利。真正懂得『辯證唯物論』的人,他們是不會去謀取私利的。(注,無以為,就是不『謀取私利』。有以為,就是想『謀取私利』。)(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不懂得『唯物辯證法』的人,他們卻不會遵守『規章制度』,而是喜歡『節外生枝』。因為『節外生枝』就可以讓他們『以權謀私』,獲取好處。(上仁為之而無以為。)真正仁義的人,他們做『好事』是不求『回報』的。所以他們做『好事』,並不是為了獲得『好處』。(上義為之而有以為。)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他們只所以要這麼表現,就是為了標榜自己,讓他們可以『有以為』,以獲得『好處』。(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至於那些講究『禮法』的人,無非就是『卑躬屈節』,出賣自己尊嚴的人。如果別人並不響應他,他就會大呼小叫:這『於禮不合』。他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先把別人賣給了那些需要『禮』的帝王將相們,再讓別人替他數錢』。(故,失道而後德。)所以,如果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法律』,那些叫喊『凡事必講道德』的人,不過是首先作秀的『始作俑者』。他們這麼做,就是想『有以為』。其目的無非就是謀取個人榮譽,然後再謀取利益。因為他們無視『法律』,而強調沒有依據的,沒有定義的『道德』。(失德而後仁,)那些叫喊『克已復禮為仁』的人,就是一些為了某種集團私利而另立山頭的人。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讓別人也和他們結成團伙。好去欺壓那些『不結盟』的人民。(失仁而後義,)那些叫喊『義不容辭』的人,就是一些為了個人私利而不顧道德的人。他們這麼做,就是為了強調他們的天性。(失義而後禮。)那些叫喊『禮不可廢』的人,就是一些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惜出賣別人的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因為『禮』這個東西,是已經失去了『忠,信』這些普世價值以後,而形成的『強盜邏輯』。也是世界大亂的開始。(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所以,通過這些事情的演變推理,我們就可以看出,『道』的『內在規律』,這朵『法律』之花如果凋謝了,那些愚昧落後的,各為其利的『仁義禮智信』,那些不公平公正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的名稱就會『名正言順』了。(是以,大丈夫,)因此,真正為了天下百姓,同時也是為了自己和後代子孫謀幸福的『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應當堅持『忠厚老實』,『言而有信』的普世價值,不去附和那些『別有用心』的『仁義禮智信』。(處其實,不居其華。)應當堅守『道的內在規律』,堅信『法律』的公平公正,才是真正的『太平盛世』。而不要去附和那些不重視『法律』,而強調所謂『仁義禮智信』,實際上是『忽悠人』的言論。(故去彼取此。)因此,一定要反對那些『名正言順』的『仁義禮智信』,而恢復『法治』。
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貞,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碌如玉,珞珞如石。詮釋如下:(昔之得一者:)從我們已經認識了的事物來看,以前已經獲得了道的本質,也就是具備了『對立統一矛盾』的事物有如下幾種:(天得一以清,)天,已經有了地這個『對立面』,所以它才顯得明亮,(地得一以寧,)地,已經有了天這個『對立面』,所以它才變得寧靜,(神得一以靈,)穀神,也就是人,也已經有了『玄牝』這個『對立面』,所以它才顯得那樣的生機勃勃,聰明能幹,(谷得一以盈,)山谷,已經有了虛盈這個『對立面』,所以它才顯得充盈。(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已經有了生死這個『對立面』,所以它們才能夠生存。(候王得一以為貞。)天下的候王,也是已經有了那些不講『道德』的人,作為『對立面』,它才能夠建立起『國家』,以維護公平公正的秩序。(其致之。一也。)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沒有矛盾的事物是不能成立的。『對立統一』才是事物的本質,或者說才是事物的根本。(天無以清,將恐裂!)大家想想看,天要是沒有對立面,它又怎麼能夠一忽兒『狂風暴雨』,一忽兒『睛空萬里』呢!天要是沒有對立面,那不就是只有『狂風暴雨』,或者是只有『晴空萬里』嗎?那天不是一定會分裂成,要麼是『狂風暴雨』,要麼是『晴空萬里』嗎。那不就產生分裂了嗎!(地無以寧,將恐發!)地要是沒有對立面,那不就是只有『生機勃勃』,而沒有『死亡枯槁』嗎!只有『生機勃勃』,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只有『死亡枯槁』那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那不就會發生『同歸於盡』嗎!(神無以靈,將恐歇!)人如果沒有對立面,那麼它又將靠什麼去延續生命?那不是只能『停止生育』,走向消亡嗎!(谷無以盈,將恐竭!)山谷要是沒有對立面,那它又將靠什麼能夠使它有虛有盈呢!如果只盈不虛,那麼樹木不會長到天上去嗎?如果只虛不盈,那麼山谷不就會寸草不生嗎?沒有一種對立統一的機制,山谷不就只好『枯竭』了嗎?。(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萬物如果都不能生存了,世界不也就毀滅了嗎!(候王無以貞,將恐蹶!)候王如果不能主持公道,那麼要著他又有什麼用?那還不如將他推翻了,另立新君,不是更好嗎!(故,貴以賤為本,)所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貴就是以賤為它的基本對立面的。(高以下為基,)高就是用低來做它的基礎的。(是以候王自謂孤,寡,不穀。)因此,候王常常自稱,孤家,寡人,象個死人一樣沒有用。這不就是表示他是心向著天下百姓,而努力打擊那些『不道德』的人嗎?(非耶?)難到不是這樣嗎?(故致數譽無譽。)所以,即使身是為候王,也不能自高身份地沽名釣譽。他如果老是沽名釣譽,別人不但不會認可他,還有可能引起別人的嘲笑。(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但是,做人也不要象珍貴稀少的美玉那樣,獨立不群。更不能象一串串的石頭那樣相互糾集在一起,碌碌無為。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詮釋如下:(反者,道之動,)事物對立統一,相互矛盾的運動,是事物循環運動的『內在規律』。(弱者,道之用。)事物對立統一,相互矛盾運動的極點,(注,極點,也就是臨界點。)就是事物發生轉折的地方。(天下萬物生於有,)天下萬物都是產生於我們人的認識(有生於無。)而我們人的認識,都是宇宙間客觀存在的物質的抽象反映。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偶,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詮釋如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聰明絕頂的人,聽到了『道』的『內在規律』這個事實,就一定會勤奮地去學習,實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一般的人,聽到了『道』的『內在規律』這個事實,則『半信半疑』,『不置可否』。(下士聞道,大笑之;)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的人,聽到了『道』的『內在規律』這個事實,一定會哈哈大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不笑不足以為道。)他們如果不笑,那才是真正的『無稽之談』了。因為他們就是『道』的對立面。他們就是『唯心論』者。(故建言有之:)所以,我可以大膽地斷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明白了道的『內在規律』,人們便會對所發生的事情,一點也不覺得奇怪了。更深入地研究『道』的『內在規律』,便會發覺,萬事萬物,都是各有其『內在規律』的。原來,深入的研究,最後又還是回到了事物的『內在規律』這個起點上來了。」(夷道若颣,上德若谷。)「看似平坦的道路,原來也是有千絲萬縷的連結的。真正懂得了『道』的『內在規律』的人,卻是『虛懷若谷』的人。」(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白衣難穿』,是因為它容易被污染。『好人難做』,是因為他不能『面面俱到』。」(建德若偷,質真若渝。)「立志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只能默默無聞地去做。心地質樸的人,給人的感覺就象是傻裡傻氣。」(大方無偶,大器晚成。)「大得無邊無際的宇宙,你就無法確定那裡是『角落』的。大得能夠容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器具,是一定要經過無數的『磨礪』才能形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得可以說明一切問題的理論,現在還沒有找到。大得能夠概括一切東西的概念,現在還沒有形成。」(道隱無名,)道隱藏在萬事萬物之中,那就是事物『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但具體的名稱,卻是不能一言而概之的。(夫唯道,善貸且成。)但是,「道」,只有「道」,才能夠幫助我們人認識萬物,認識世界。並且,一定能夠幫助我們人去改造世界的。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詮釋如下:(道生一,)道,就是將『互相矛盾』的事物,相互『對立統一』起來,然後將它融合在一個事物之內。(一生二。)這個具有『對立統一』的事物,其實就是兩個對立的事物。就是矛與盾的對立。這兩種事物在對立統一中,本是相互矛盾的,它們既鬥爭又統一。這種互相矛盾的鬥爭,促成事物不斷地運動,最後形成一個循環。這就是事物的『內在規律』,也是事物不斷運動的規律。這種不斷運動的規律,如果始終保持平衡,那麼事物的『矛盾』,就會不斷循環地運動下去。這就是『反者,道之動。』(注,見四十章。)也是道的,或者說是事物的一分為二。或者說,事物實行上都是『一分為二』的。(二生三,)但是,如果事物的『內部矛盾』,產生了那怕極小的變化,運動的平衡就被打破了。這樣極小的變化,雖然不足以讓事物產生驟變,但是不斷積累的變化,將會讓事物由量變而產生質變。只到這種量變達到了事物的極致,(注,臨界點。)某一方極強,而另一方極弱時,事物就會產生驟變。從而產生出新的第三個物質出來。這就是『弱者,道之用。』(三生萬物)這種不斷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是舊物質不斷消亡的過程。也是新物質不斷產生的過程。舊物質的消亡,就叫做『歸根』(注,各復歸其根。見第十六章。)它歸根後,必須找到新的對立面,它才能夠相對安靜。(注,歸根曰靜。見第十六章。)找到新的對立面,就叫做回復道的命令,這就是新物質的誕生。(注,是曰復命。見第十六章。)回復道的命令,就是將事物找到一個對立面,然後將兩個對立面,互相『對立統一』起來,這才是事物的常態。(注,復命曰常,)這種事物的常態,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的機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萬物就是這樣,總是將『陰暗』的一面負在背後,而將『陽光』的一面,表現在外表。它們既鬥爭,又相互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我們來看看人類社會的事情是否與這種理論相符。人類社會,人們所厭惡的就是,孤獨,鰥寡,和死亡。(注,不穀,就是吃不了飯。引伸意,就是死亡。人吃不了飯也就必死了。而帝王將相們稱不穀,就是表示自己象個死人一樣沒有用。這是一種謙詞。)(而王公以為稱。)但是王公大人們,常常謙虛地用來自作比喻,用來稱謂自己。同時,也用來表示自己與眾不同,因為,他們的使命,不是為了自己而生存,他們的使命,是為了天下百姓而生存的。為天下的百姓而生存,他們就能更好地生存。(故物,或損之而益,)所以世界上的事情,就有『正話反說』,這樣的機巧。有些事情,你自己去貶低它,別人倒是不好多說什麼,人們就會從反的方面去理解它,認為這是謙虛。這樣反而對它有益。(或益之而損。)有些事情,你自己去標榜它,人們就會感到厭惡,人們又會從反的方面去想,認為這是自伐其功。這樣反而對它不利。(人之所教,我亦教之。)這些都是先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這些道理都是前人教導給我的,我也用來教導別人。(強梁者不得其死。)先人們還有一種經驗認為:『喜歡稱王稱霸,不講道理的人,都沒有得到好死的下場。他們大多不能『壽終正寢』。(吾將以為教父。)這個道理我是深信不疑的。並且,我可以堅定地宣稱:『這是百分之百地正確的』。因為,歷史上這種不得好死的人真的是太多了。所以,我願意對這句話的正確性,承擔百分之百的『責任』。並且,我將這句話概括為:『強梁者不得其死』。這句話,不是別人教我的,而是我自己總結出來教導別人的。所以,單就這句話來說,我就是教導之父。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詮釋如下:(天下之至柔,)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其本質是用『苦口婆心』的勸誡,去解決人類社會上的紛爭。以維持社會的和平。其目的當真稱得上是『柔情似水』的了。(馳騁天下之至堅。)『法律』的『柔情似水』,竟然可以縱橫馳騁於人類社會中,堅不可破的『私心雜念』之間。並叫它們『心悅誠服』地『遵守執行』。其關鍵其實只有一點。那就是『公平』。(無有入於無間,)對於事物『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的認識,既然能夠完全地實用於人類社會紛爭的解決,並且能夠象『庖丁解牛』一樣的『遊刃有餘』。(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法律的公開公平公正,是『清凈無為』地治理天下,最好的,最有益的方法的原因。(不言之教,)象『法律』這種『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規定模式』,是根本就不需要多嘴多舌地去搞什麼『政治說教』的。因為,只要是『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人民都是能夠理解,也是能夠接受的。(無為之益。)而政治上的清平,就是一切『以法律為準繩』。這種根本就不需『人為插手』的治理方法,無論對國家和人民都是最有益的。(天下希及之。)但天下卻很少有人能夠執行它。因為,如果不是聰明絕頂的大政治家,一般的人都是具有『私心雜念』的。他們不願去遵紀守法,其目的,就是想『擺關設卡』,『以權謀私』。這就是『貪污腐化』的病根。
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詮釋如下:(名與身孰親?)人的名譽與人身體的存亡,那一個更可愛?(身與貨孰多?)人的生命與財貨的價值,那一個更值錢?(得與亡孰病?)得到財富有可能使人喪命與不追求財富人卻能夠很好地生存,這樣的選擇,那一種才是對的?(是故甚愛必大費,)這些道理難到不是『不言自明』的嗎?所以,太過重視和愛惜一樣東西,就會讓人喪失理智,然後不惜成本地去花費。(多藏必厚亡。)太過喜歡『聚斂財物』,就會招徠數不清的『橫禍』。(知足不辱,)因此,知道滿足,不去追求身外之物,就會省了許多麻煩。(知止不殆,)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就會少犯錯誤。(可以長久。)明白了『法律』的規定,就可以不觸犯『法律』,就可以長久而平安地生活。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詮釋如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器晚成』的『大腦』,現在好象還不完善。但它永遠也用不壞,並且還會不斷地完善。(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包容萬物』的『宇宙』,看似充滿了『矛盾』,但它永遠也不會停止『運動』,並且其運動的『內在規律』,對於人的認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因為,物質的無限性,決定了人的認識也是無限的。(大直若屈;)人類社會中,那些為人正直的人,他們為了『顧全大局』,也是能夠『委曲求全』的人。(大巧若拙;)人類社會中,那些靈巧的工匠們,他們製造的東西,也就是利用人們所認識到的最基本的知識。(大辯若訥。)人類社會中,那些善於辯論的人,他們用於辯論的言詞,也就是人們平常所用的普通方式。(躁勝寒,)我們知道,天冷跺跺腳,就可以驅散寒冷,(靜勝熱,)我們知道,天熱靜下心來,我們就會不再覺得炎熱。(清靜為天下正。)那麼,治理天下呢?當然是以不要發生『刑事案件』和『徇情枉法』的事情為最好。所以,天下清靜,就是治理天下的正途。這就是無為。也叫『清靜無為』。也叫『無以為』。而那些『無事生非』的人呢?卻總是想挑起事端,好叫他們『建功立業』。好讓他們『功成名就』。好讓他們『巧立名目』。這就叫做『有以為』。他們卻從來就不會想想,他們的『有以為』,是以犧牲天下的安危為代價的,是以犧牲人民的生命和利益為代價的。甚至是以犧牲他們父母兄弟姐妹的生命,有時也包括他自己的生命和名譽為代價的。這些都是『邪門歪道』。所以,聰明絕頂的大政治家,總是以『清靜無為』,為治理天下的正途。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詮釋如下:(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政治清平的時候,作戰用的戰馬,都變成了代步的工具。道路上到處都是馬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政治混亂的時候,所有的戰馬都聚集在郊外訓練,以爭一日之勝。(禍莫大於不知足。)考察這些現象,就可以發覺,這些都是那些不知足的人造成的。他們或不知足於已有財富,或不知足於已有地位,或不知足於已有名譽。於是,他們不惜犧牲天下安危,不惜犧牲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借用為國家,為人民謀利益的幌子,進行殘酷的戰爭。以達到他們『有以為』的目的。從而為國家和人民帶來禍害。(咎莫大於欲得。)他們的過錯是無法估量的。他們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不顧人民的死活,為了得到某些不必要的虛榮,而不惜鋌而走險。這樣的人,是應該為萬世所唾罵的。(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以,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價值,就知道什麼是『滿足』了。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詮釋如下:(不出戶,知天下。)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去考察和認識事物,那麼,根本就不需要到處亂跑,只需要有基本的對立情況,就能知道天下大事的必然結果。(不窺牖,見天道。)用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也根本就不需要向窗戶外面去看什麼,就能知道,事物的運動,必然是按事物的『內在規律』運行的。(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而那些迷失方向的『失者』。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錯誤的。他們到處亂跑,以為會有什麼奇遇,以為他們誠心正意地去追求真理,一定會感動上帝,從而獲得上帝的眷顧。這當然是『痴心妄想』了。因為根本就沒有上帝。就算假設有上帝的話,上帝也絕不會將真理交給這些,既不認真學習,又不肯腳踏實地去干實事的人的。因為就算將真理交給了他們,他們也不會去實行。他們只會『痴人說夢』,幻想得到上帝的寵愛,然後,一切事情都交給上帝去做。他們只需為上帝唱唱讚歌,就可以坐想其成了。大家想想看,要是真有上帝,這上帝不累死才怪了!所以,他們是帶著這樣的心思到處亂跑的,他們跑得越遠,他們獲得的知識也就越少。因為他們是在自己愚弄自己。他們如果能夠獲得真理,那才真的是怪事了。(是以聖人不行而知,)因此,聰明絕頂的大政治家,他們根本就不會到處亂跑,而是認真研究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所以,他們就能增長知識。(不見而名,)他們對於認識了的『樸素真理』,根本就不需要親自見到,他們就能說出它的『內在規律』,並預見到它的必然結果。(不為而成。)對於已經確立了『規章制度』的事情,他們也不必親自動手,自然有專司其職的官長將它們辦成。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詮釋如下:(為學日益,)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長知識。積累知識。(為道日損。)學道的目的,卻是為了減少不正當的行為。(損之又損,)減少了不正當的行為,人就進步了一點,就增長了知識。每天減少一點,每天就進步一點,每天就增長了一點知識。一天天地減少不正當的行為,久而久之,人就成為『聖人』了。(以至於無為。)成為『聖人』了,你就成為了能夠幫助別人的人。你的言論,行為,就會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你也就能夠知道怎麼做就可以幫助別人了。別人也就會願意推舉你當首領。而當首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以權謀私。你能夠不以權謀私,你辦事就會公開公平,公正廉明了。而要想讓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辦事方法,達到最好的效益,就是制定,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法律』。以及各種健全的『規章制度』。這樣就可以減少決策時,由於頭腦發熱而做出錯誤決定。也可以減少各級官長『徇私舞弊』的行為。一切以『法律』為準繩,辦事就省力,就減少了『人為插手』時的『徇情枉法』行為。整個國家機器,就會高效益地運轉起來。而這一切,都不需管理人員過多的作為,就能把事情辦得『井然有序』。(無為而無不為。)這種『井然有序』的辦事制度,看似無所作為,其實,國家的任何事情,是沒有這種『規章制度』下的辦事方法,不能夠完成的。(取天下常以無事,)取得治理天下的最好標準,是沒有『刑事犯罪』,也包括沒有『徇情枉法』的事發生。(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如果有『刑事犯罪』行為發生,也有『徇情枉法』的事情發生,那就說明治理天下,還沒有達到最好的標準。(注,這一章節的解釋已經完全接近是意譯了。只是前面的章節,已經解釋過了。太過呆板的逐字逐句地去解釋,那就是『章句腐儒』了。筆者不取。何況,老子的《道德經》本就文彩飛揚。)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詮釋如下:(聖人無常心,)聖人沒有自己的『私心雜念』,(以百姓心為心。)他既然沒有『私心雜念』,那他就會『思天下百姓之所思』,『想天下百姓之所想』了。(不善者吾亦善之,)對於歸順到了聖人旗下的所有人,聖人都『一視同仁』。對於善良的人,聖人當然會善待他們,對於那些不善良的人,聖人也會善待他們。善待他們是為了改變他們。不善良人的錯誤行為,正是善良人的『前車之鑒』,不善良人的錯誤行為,正是不善良人的『反面教材』。聖人會搜集整理不善良人的錯誤行為,分析研究這種錯誤行為,為什麼是錯誤的。它有什麼危害,為什麼要改正它,以及怎樣改正它。這樣,不僅可以教育善良的人,也可以教育不善良的人。在聖人看來,只要是真心實意地去教育人,則天下是還沒有教育不了的人的。(德善。)『聖人』當然是不愧為『聖人』的,聖人當然有這種能力,也有能力將這種能力實現。因為,聖人知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如果『不貴其師』,『不愛惜其資』他就不佩稱為聖人了。所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聖人搜集整理善良人,和不善人的行為,不僅可以教育善良的人,也能教育不善良的人。並且還可以教育後來之人。還可以作為萬世的借鑒。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也叫作『德善』。(信者吾信之,)對於遵守信用的人,聖人自然會對他們遵守信用。(不信者吾亦信之。)對於那些不守信用的人,聖人也會對他們遵守信用。不然,他就不佩稱為聖人了。(德信。)這就是遵守信用的最高境界。也叫作『德信』。(聖人之在天下,)聖人只所以被稱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們,德善,德信。所以聖人能夠被天下所擁戴。(歙歙為天下渾其心。)聖人之所以能夠被人民所擁戴,就是因為聖人沒有偏執,偏見。聖人能夠被善良地人,也能夠被不善良的人共同所擁戴。聖人能將他們集合在一起,讓他們在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法律』下,同心協力,一起去開創和平共處的好世界。(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們都在注視著聖人的一舉一動。因為聖人的『以身作則』,是百姓們學習的榜樣。(聖人皆孩之。)而聖人對於天下的百姓,他都是『一視同仁』地將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善良的人,當然是好孩子。不善良的人,也不過就是調皮的孩子而已。而任何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並且,這樣也能讓他們將來各有所長。這就是聖人的偉大之處啊!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詮釋如下:(出生入死,)人從出生到死亡,(生之徒,十有三。)能夠自然生存下來的機會大概有十分之三。(死之徒,十有三。)可能自然死亡的機會也是大概有十分之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長大後,遇到危險能夠活下來,也可能死亡的機會也是大概有十分之三。(夫何故?)這是什麼原因呢?(以其生生之厚。)那是因為,人為了要生活,肯定是會要去尋找生活資料的,這樣遇到各種危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避免危險,就在於個人是否靈巧,是否有知識了。(蓋聞,善攝生者,)據說,善於保護自己生命的人,(陸行不遇兕虎,)他們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入軍不被甲兵。)進入軍隊也不會被兵刃砍到身上。(兕無所投其角,)為什麼呢?因為他知道哪裡有犀牛,他就會避開,這樣,犀牛的角,自然就挑不到他身上了。(虎無所措其爪,)他知道哪裡有老虎,他當然也會避開,這樣,老虎的爪牙,自然就碰不到他身上了。(兵無所容其刃。)進入軍陣之中,他當然不會去得罪軍隊,這樣,士兵的兵刃自然也不會去砍殺他了。(夫何故?)這是什麼原因呢?(以其無死地。)那是因為他能夠『因事制宜』,『見機行事』啊!
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詮釋如下:(道生之,)道制定了事物『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使事物獲得了運動的生命力。(德畜之,)德發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便利用事物的『內在規律』去為人服務,而不是去破壞事物的『內在規律』,這樣就等於是在畜養事物。(物形之,)事物因道而形成,(勢成之,)事物也因德而成長,(道之尊,德之貴,)所以,萬物無不尊重『道』的『內在規律』,也無不感激『德』的遵『道』而行。(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些都不是什麼免強的東西,而是事物的『內在規律』使然。(故,道生之,德畜之。)所以,道制定了事物的『內在規律』,德遵循了道所制定的『內在規律』。這就是所謂:『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長之育之,)就是在這種『對立統一』的『內在規律』制約下,萬物自由地產生,發育,(亭之毒之,)生長,老死。(養之覆之,)而道,只要萬物並不違反事物的『內在規律』,道便任由事物自由地發展,並且保護萬物自由生存發展的權利。(生而不有,)道就是這樣,生育了萬物,但並不據為已有,(為而不恃,)能讓萬物自由地發展,而並不認為自己擁有特權,(長而不宰,)可以決定萬物的生死,但卻從不橫加干涉。因為,萬物都是在自己各自的『內在規律』下運動的。道就沒有必要去加以干涉了。(是謂玄德。)而人能認識到道的『內在規律』,並且,也遵循著道的『內在規律』行事,這就是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境界,就是『道者同於道。』也叫做『玄德』。這比單純的德,那就高得不可以道理計了。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窮。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詮釋如下:(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既然有『有』這個萬物之母,那麼它就是為了認識『無』這個『始』而生的。所以,人的大腦和思想意識,就是萬物之母。(請參看第一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然人有大腦和思想意識,那麼人就可以認識萬物。(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既然認識了萬物,那麼人就應當珍惜和利用人的大腦和思想意識。(沒身不殆。)這是一個到死了都不會錯的定律。(塞其兌,閉其門,)我們人應當拒絕那些唯心主義的胡說,將那些唯心主義可憐,亦復可恨的『喃喃囈語』,拒之門外。(終身不窮。)這樣,我們人就可以與天地並駕而三,終身受用不窮。(開其兌,濟其事,)我們人如果不拒絕那些唯心主義思想,而是任由現在不可理解的自然現象所擺布,(終身不救。)那我們人就空負了『獨一無二』的『大腦』這個奇寶,就算是真的有『上帝』它也救不了我們人了。(見小曰明,)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自有其『內在規律』的。我們人只要懂得了事物的『內在規律』,我們人就能在事物剛剛產生之初,就能預見到事物的必然結果。因此,我們人也就能夠利用這個規律,為我們人服務。這樣,我們人,就能花費小,而成功大。這就是所謂:『見微知巨』。這就是所謂:『事半功倍』。(守柔曰強。)我們人決絕不要與事物的『內在規律』作對,而只需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並且加以利用就可以了。這就叫『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我們人可以利用事物的『內在規律』,為我們人服務,但是,決不要去改變事物的『內在規律』,而是要讓事物按照由量變到質變的『內在規律』,自自然然地去完成為好。(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因為,我們人現在還無法徹底了解『道』的『內在規律』到底是什麼機制。我們人如果用現在有限的知識,貿然去改變事物的『基因』,我們人就可能遭到『滅頂之災』。這個問題,我們人還是遵循著『道』的『內在規律』為好。(注,老子在這裡的確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關於改變『基因』的問題。這是值得我們人深思和慎之又慎的命題。『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這句話,細細思量,『就是只能利用事物,而不能改變事物。不然就會遭受災殃。這才是符合規律的』。這好象有一種『唯心主義』的身影。也就是說,『道』好象也變成了『無所不能的上帝』。但是,老子的『道』,是指事物的『內在規律』,而不是指一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內在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只是現在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而已。另外,筆者隱隱約約地覺得,老子的『道』,其實就是人的『大腦』。只是,老子的『道』,不過首先是在哲學的高度,對人的『大腦』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而現在我們人的認識,還沒有到達這個『哲學』高度而已。是為注。)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詮釋如下:(使我介然有知,)假設使我能夠實行我的理想,(行於大道,唯施是畏。)那麼,我一定要按照『道』的『內在規律』,用『法律』去治理天下,並且,不敢有絲毫的懈怠。(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用『法律』去治理天下,其實非常平凡,但是人們卻偏要『另闢蹊徑』。(朝甚除,)現在的社會現狀是:朝庭上非常整潔,富麗堂皇。(田甚蕪,)民間卻一貧如洗,田地也荒蕪了,(倉甚虛。)倉庫也空虛了。(服文彩,)人們『打腫臉充胖子』,穿著得文彩彰然。(帶利劍,)人人都佩戴著利劍,好象個個都是武林高手,(厭飲食。)對於賴以生存的五穀雜糧,似乎都感到厭倦了,非『燕參鮑翅』,不足以顯示其身份。(財貨有餘,是謂盜誇。)財貨在他們手上好象是大大有餘了,但給人的感覺,就好象是強盜在誇耀自己搶了許多東西一樣,令人髮指。(非道也哉!)這些都是沒有教養的表現。與道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照。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詮釋如下:(善建者不拔,)善於建功立業的人,他們的事業牢不可破。(善抱者不脫。)善於摔跤搏鬥的人,他們的摟抱,別人是根本就擺脫不開的。(子孫以祭祀不輟。)這些都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並且後人都在一代一代地祭祀著他們。(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這個『唯物辯證法』,就更加實用。如果將它用於修身,那麼,他的知識就是『真知灼見』。(修之於家,其德乃余。)如果將它用於持家,那麼,他的家庭一定興旺有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如果將它用於家鄉的『排難解紛』,那麼,他的家鄉一定會推出他為一鄉之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如果將它用於一國之邦,那麼,他的邦國一定會『豐衣足食』。(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照。)如果將它用於普天之下,那麼,普天之下都會受到它的照耀。獲得無可比擬的成果。(故,以身觀身,)所以,用個人的修養,就可以對比別人的修養。(以家觀家,)用自家的情況,就可以對比別家的情況。(以鄉觀鄉,)用一鄉的興旺,就可以對比別鄉的興衰。(以邦觀邦,)用一邦的『豐碩成果』,就可以對比別邦的『豐功偉績』。(以天下觀天下。)用天下的現狀,就可以知道天下的未來。(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我為什麼能夠知道天下將會是虛偽的『仁義禮智信』的天下呢?因為,『大道已廢』,人們都在『盜誇』。(以此。)這就是我能判斷準確的方法。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詮釋如下:(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懂得了事物『內在規律』越多的人,他的知識就會越豐富,他的性情也會象赤子那樣純真。(毒蟲不螫,)他要是遇見了毒蟲,他便知道怎樣去防範它們,同時他會想到毒蟲也是生物鏈上的一份子,便不會想要去打死它們,而是會想辦法避開它們,這樣毒蟲也就螫不到他了。(猛獸不據,)他要是碰到了猛獸,他也知道怎樣去防範它們,同時他也知道猛獸不餓是不會吃的。如果人不去攻擊它們,它們也不會隨便傷人。所以,猛獸的爪牙也不會傷到他的。(攫鳥不搏。)他要是看見了猛禽,他也知道怎樣防範它們,同時他也知道猛禽的種類有很多,各種猛禽捕食的食物各有不同。他便知道什麼樣的猛禽,應該怎樣去防範。因此,猛禽的利爪也是攫不到他的。(注,這幾句,是最不好解釋的。古人認為,初生嬰兒落在野外,毒蟲是不會螫他的,猛獸也不會吃他的,猛禽也不會攫取他的。幾天也凍不死他,幾天也餓不死他。據說,古時的確有這種情況下生還的嬰兒。古人便迷信的認為,有什麼『六丁六甲』在暗中保護他。但從現代的觀點來看,則是於理不通的。所以,這裡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決不能從唯心論的『天命觀』去解釋,而應該從『含德之厚』這一句去理解。那就是說明『含德之厚』的人,是具有『豐富』的知識的人,所以他能防範各種風險。而不能真的將他看成是嬰兒。不然,所有的解釋就會滑入『唯心主義』的泥沼。是為注。)(骨弱筋柔而握固,)嬰兒的骨頭還很軟弱,筋脈也很柔弱,但嬰兒的雙手卻握得很緊,(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嬰兒還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但嬰兒的屌屌卻常常是硬起的,(精之至也。)嬰兒的屌屌為什麼常常是硬起的呢?那是因為嬰兒的精氣充沛之極。(終日號而不嗄,)嬰兒整天的哭號,但嬰兒的聲音卻並不因此而嘶啞。(和之至也。)嬰兒為什麼哭一整天嗓子也不會嘶啞呢?那是因為嬰兒的心情沒有雜念,和平致極。(注,這是古人對於嬰兒的仔細觀察,但現代的觀察已經證明,古人的觀察並不完全正確。比如說,嬰兒如果真的哭一整天,那麼嬰兒的哭聲就會減弱,並且聲音也會嘶啞。當嬰兒睜開眼睛,注視外界的時候,嬰兒的生殖器也會恢復常態。等等。現代的醫學知識,已經解開了這些生理現象。)(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知道了和平就是人類社會中人民最需要的『內在規律』,那麼,始終讓人類社會保持和平的常態,那就叫做高明。(益生曰祥,)有益的生活方式和方法,就叫做吉祥。(心使氣曰強。)用心去使力氣,力氣就會用到重點上,力氣就會變得更加剛強。(注,這兩句的解釋與古文言的解釋完全是相反的。)(物壯則老,)事物壯大後,就會走向衰老,這是事物的『內在規律』。(謂之不道。)事物之所以會壯大,就是因為事物的『內在規律』使運動失去了平衡。而事物壯大後,就是事物的轉折點。事物的『內在規律』又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使事物走向壯大的反面,也就是走向衰老。這就是辯證法。也就是說,事物的運動如果達到了極至,或者說,事物的運動達到了事物發生轉換的『臨界點』,事物便不會再符合事物的生長之道,而會轉換成符合事物的衰老之道。(不道早已。)這種不再符合事物的生長之道,而會轉向事物反面的規律,在事物對立統一的時候,就早已包含在事物的『內在規律』之中了。(注,參看第三十章節,那是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不道早已』。這一章節是從另一方面說明原因。)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詮釋如下:(知者不言,)知道了事物的『內在規律』的人,一般都不會亂說。因為,要說明一個事物的『內在規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言者不知。)不知道事物的『內在規律』的人,卻喜歡亂說一氣。因為他們總是喜歡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去解釋世界。(塞其兌,)所以,一定要堵塞住耳朵,不聽這種擾亂思想的謬論,(閉其門,)一定要擯棄一切世俗的偏見,將這些思想和言行拒之門外。全心全意地,客觀地研究事物的『內在規律』。(挫其銳,)挫開那些引人入迷的表面現象,(解其紛,)解開那些紛繁雜亂的內部關係,(和其光,)認清什麼是主要矛盾,(同其塵。)承認那些附帶的客觀事實,(是謂玄同。)這樣,就與事物的『內在規律』完全相同了。這就是『道者同於道』了。這樣認識的事物的『內在規律』才是真理。(故,)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是有其『內部原因』的。因此,(不可得而親,)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不可得而疏,)世界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可得而利,)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可得而害。)世界上也沒有無原因的損害。(不可得而貴,)世界上沒有不努力奮鬥的富貴,(不可得而賤。)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貧賤。(故為天下貴。)所以,這些道理都是有緣故的。這些都是事物的『內在規律』所造成的。因此是真理。
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詮釋如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用法律治國,用奇詭用兵。這是天下都知道的普遍真理。(以無事取天下。)用『清靜無為』管理天下。才是最好的方法。這卻不是天下所有人都願意去做的。(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有什麼理由這樣說呢?(以此。)就是因為下面的例子,可以反過來證明這些道理:(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天下的『忌諱』日益的多了起來,那是因為有權勢的人在以權謀私。他們利用職權,規定這樣不許做,那樣不許說。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私利。而天下的百姓卻日益的顯得貧困了。(民多利器,國家滋昏。)老百姓殺人的利器越來越多了,是因為老百姓不滿這些以權謀私的人所作的規定,因為這些規定限制了老百姓賴以生存的生活資料。而這些以權謀私的人卻越來越富有。這些當然是不公平的。老百姓當然也就會起來抗爭。儘管老百姓的抗爭方式不一定都對,但老百姓也只能用這種方式抗爭了。所以,國家也就越來越顯得混亂了。(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們的奇謀異技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殺人武器,以及其他稀奇古怪的玩意兒也就應運而生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法令是越來越多,而盜賊卻也是越來越多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現在所有的法令都是越來越不公平了,那麼法令也就越來越沒有尊嚴了。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的政策如果不公平公正,下面的對策也就會越來越詭異莫測。這是因為人們要生存啊!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他們也要『謀稻糧』啊!人們如果不能很好的生存,人們就一定會『鋌而走險』的!那怕是野獸,為了生存也會不懼危險。這道理都是相通的。(故聖人云:)所以,聰明絕頂的大政治家就說過:(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如果不以權謀私,那麼人民就會自願歸順,遵守我制定的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如果不『巧立名目』去搜刮錢財,那麼人民就會自己克制自己,做一個正人君子。(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如果不『無是生非』去搗亂天下,那麼人民就會安居樂業,創造財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我如果不『慾壑難填』去擾動天下,那麼人民就會純樸天真,安之若素。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曰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詮釋如下:(其政悶悶,其民淳淳。)一個國家如果用『法律』治國,那麼,什麼事情都可以用『法律』為準繩,人民也都會遵紀守法。這個國家就會波瀾不興,平安無事。這個國家,表面上好象悶悶無聲。但其人民卻一定是淳樸真誠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一個國家如果有人『徇情枉法』,用法律的名義這裡去檢查,那裡去考察,本來無事,卻要『吹毛求疵』,斥責這裡不行,那也不是,那麼,下面的人民就會『弄虛作假』,道德缺失了。因為,王八如果扮兔子,兔子就只好鑽鑽王八殼了,大家都不過是演演戲,失損的卻是國家的財政了。(福兮,禍之所倚;)所以,禍害的背後倚靠著福祉;(禍兮,福之所伏。)福祉的背後隱伏著禍事。這是事物的兩面性。也就是事物的辯證法。(孰知其極?)誰又能夠料事如神?認為『無是生非』,不會引起『弄虛作假』呢?所以,如果人民並沒有違反法律,就不要去搞什麼『加強管理』的『無中生有』。這些都是那些想『有以為』的人,想出來的『巧立名目』。其幌子一定是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的。(其無正,)不過,這種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有時候的確也存在著『弄虛作假』和『欺下瞞上』這樣的行為的。這也就是有人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去『無事生非』的理由。所以一定要辯證地對待這種事。(正復為奇,)因為,有些看似正當的事情,如果一時疏忽大意,就有可能變成不正當的事情。(善復為妖,)有些看似善良的行為,如果麻痹大意,也有可能轉變成不善良的行為。(人之迷,其曰固久。)人們有時候會犯錯誤,就是因為『因循守舊』。所以一定要『明察秋毫』,『多方求證』。既不允許『欺下瞞上』的事情發生;又不能允許『無事生非』的現象產生。這就是為什麼要『為無為』,也就是為什麼要花大力氣去不斷完善『法律』和『規章制度』的原因。(是以聖人:)因此,聰明絕頂的大政治家:(方而不割,)只要抱定了鐵面無私地執行法律這個大政方針,就不要理會下面官長們的興風作浪。如果連這樣『興風作浪』的小計謀,他都無法識破的話,他就不佩作聖人。所以,聖人必須是聰明絕頂的人才能夠勝任。他如果不是聰明絕頂,他就成不了聖人。因此,聖人心懷全局,就能高瞻遠矚。才不會為別人所左右。(廉而不劌,)聖人只所以能成為聖人,是因為他們聰明絕頂,他們也能面面俱到。聖人在保持自己廉潔奉公的同時,也要注意到不會挫傷下面官長們辦事的熱情。(直而不肆,)聖人在保持自己正直無私的同時,也決不會肆無忌憚地『頤指氣使』。(光而不耀。)聖人能使自己光明磊落,而不會讓別人覺得他『光芒四射』,不可企及。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如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之其極。莫之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詮釋如下:(治人事天莫如嗇。)治理人民,效仿天道,沒有比愛惜人才更重要的了。(夫唯嗇,是謂早服。)只有愛惜人才,才是叫做『深謀遠慮』。(早服,謂之重積德。)深謀遠慮,才是叫做雙重積德,因為,那是在為子孫後代謀幸福啊!(重積德,則無不克。)為了子孫後代謀幸福,就可以無往不利,因為,我們做事就不會『急功近利』啊!(無不克,則莫之其極。)不急功近利,就無法估量我們的成就了。(莫之其極,可以有國。)我們的成就大到無法估量了,我們就可以建立國家了。(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有了國家這個根本,我們就可以長治久安了。(是謂,深根,固柢,)這就象一棵大樹一樣,根深柢固,牢不可撼。(長生,久視之道。)這就是人類能夠長期生存,俯視天下萬物,不為天災,猛獸所滅亡,最最根本的道理啊!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詮釋如下:(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要象烹制小魚那樣不能時時翻動。因為時時翻動,那小魚也就碎裂了。小魚如果碎裂了也就無法下口了。(以道蒞天下,)用道的『內在規律』去治理天下,就正象是烹制小魚時的情形一樣,不需要多勞多動的。因為,有了健全的『法律條文』,就可以按『法律條文』去辦事就是了。而不必『臨時抱佛腳』,手忙腳亂地去引經據典,這種手忙腳亂的『引經據典』,最終也不能形成公正的判決的。因為,這些所謂的『引經據典』並沒有公開過,人民也不知道這些什麼經,什麼典。所以,這些所謂『引經據典』的判決,也就沒有公平公正可言了。而『法律』卻是一開始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條文』,所以人民都是能夠理解和遵守的。違反了『法律』而受到處罰,人民也就無可厚非了。(其鬼不神。)真正能夠做到以法治國,那麼就是連鬼都無法顯示其『神乎其神的法力』了。這到不是其鬼沒有其『神乎其神的法力』了,而是因為,其『神乎其神的法力』不敢再傷人了。(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也不是其鬼『神乎其神的法力』真的不敢傷人了,而是因為聰明絕頂的聖人,他們懂得了道的『內在規律』,也就明白了鬼的『內在規律』是什麼,所以聖人也能根據鬼的『內在規律』去制服它的。而聖人只要其鬼不傷人,聖人也就不會去傷其鬼『神乎其神的法力』的。因為聖人知道了『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個『道』的『內地規律』,所以,聖人一般是不會去傷害任何東西的。(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神。)(注,有古文將『聖人亦不傷人』寫成『聖人亦不傷民』。筆者認為,應該是『聖人亦不傷神』才對。因為聖人本來就是人,『聖人亦不傷人』,本是天經地義的,『聖人亦不傷民』,就更是天經地義的了。因為聖人本來就是人之長,更是民之長,不然,人民為什麼稱他為『聖人』呢!所以這句應該是『聖人亦不傷神』才對。這樣的解釋,好象變成了『唯心主義』的論調了。其實,老子言中的『鬼』,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而是泛指非人的其他事物,包括人類社會中的「陰謀『鬼』計」。因為在老子的思想中,只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鬼』是不佩與人相比的。是為注。)(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這樣鬼不傷人,聖人亦不傷鬼之神。兩不相傷,那麼事情也就都會符合道的『內在規律』了。六十一章治大國,若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制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解釋如下:(治大國,若居下流,)治理大國,應該象江海那樣謙虛地甘願處在卑下的地位。(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天下的外交,有點象天下的『玄牝』。(牝常以靜制牡,)『玄牝』這些雌性動物,總是用『以靜制動』的辦法戰勝雄性動物。(以靜為下。)雌性動物只所以能夠讓雄性動物馴從她們,就是因為她們安於處下,以靜制動。(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因此,大國如果能夠謙虛地對待小國,就能取得小國的好感。(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小國如果能夠謙虛地對待大國,就能取得大國的信任。(故,或下以取,)所以,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大國只所以謙虛地對待小國,不過是為了取得小國的好感。(或下而取。)小國只所以謙虛地對待大國,就是為了取得大國的信任。(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國只所以謙虛地對待小國,無非就是想要小國向他繳納牲畜和貢賦。(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小國只所以謙虛地對待大國,無非是想獲得大國的保護。(夫兩者各得其所欲,)這樣,他們雙方都是各得其所想要的,(大者宜為下。)那麼,大國因為有了一種優勢,就更應該謙虛謹慎了。
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先以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詮釋如下:(道者,萬物之奧,)『道』之所以尊貴,是因為道可以探索萬事萬物的奧妙。(善人之寶,)善良的人,得到了道,就等於獲得了至寶。因為,善良的人可以用道去認識萬事萬物,提高自己的知識。而『知識就是力量』。所以,善良的人得到了道,他就會變得更加善良,也會知足常樂。(不善人之所保。)不善良的人,得到了道,就等於獲得了保護。因為,不善良的人,如果懂得了道的『內在規律』就是『禍福相依』的道理,他們就會改變自己,使自己逐漸變得善良起來。這不等於就是獲得了保護嗎!當然,如果他『死不悔改』,那就肯定是誰也救不了他了。(美言可以市尊。)美麗的言詞可以獲得別人的尊重,(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行為可以讓別人獲得好處。(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有的人雖然不善良,但也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那又怎麼可以拋棄他呢!道就是不會拋棄任何人的。至於不善良的人,信不信道,會不會改變自己,那是他自己的事了。不善良的人如果『怙惡不悛』,那麼自有事物的『內在規律』去處置他。道也根本就用不著去懲罰他的。這就是道啊!(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先以駟馬,)所以,就算是被冊立為天子,或者是貴為三公,雖然有稀世珍寶,有駟匹馬拉的豪華馬車,那也不過是身外之物。(不如坐進此道。)而道的『內在規律』卻能夠讓你了解萬事萬物,認識萬事萬物,利用萬事萬物,讓你增長知識,讓你修身養性,讓你『知足常樂』。這相比於那些榮華富貴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天子也好,三公也罷,珍奇寶馬,富貴榮華,都不如得到道的『內在規律』更加珍貴。(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古人之所以重視求道,到底是為了什麼呢?(不曰:)不是有俗話說:(以求得,)「為了認識萬事萬物,求得知識,獲得力量。」(有罪以免邪?)「為了減少罪孽,獲得原諒。重新做人嗎?」(故為天下貴。)所以,天下的人都是重視道的。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為,味無為。大小多少,以德報怨。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詮釋如下:(為無為,)花大力氣去制定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並且根據情況,適時地給予修正。力求符合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這才是萬世的基礎。也就是『長生久視之道』。(事無為,)聖人以及各級官長,也包括天下的百姓,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維護法律和執行法律。當然,也包括適時適地的修正法律,以符合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原則。杜絕一切所謂『徇情枉法』的『有以為』,才能真正達到『清靜無為』的最高境界。這就是『事無為』。(味無為。)如果做到了以上兩點,聖人和各級官長,以及天下的百姓,就能品味出這種『清靜無為』的絕妙好處了。(大小多少,)大小多少,是否吃虧都不會去『緇珠必較』的,那是君子之國的風俗。(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則是做人最寬宏大量的品德了。(圖難於易,)一件不好的事物,如果剛剛發生,就能將它扼殺在未萌之時,那就是最省力氣,也是最容易辦到的事情。(為大於細。)一件不好的事物,如果還沒有壯大,就將它在細小的時候加以消滅,那就是最好的,也是最不費力氣就能辦到的事情。(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的難事,必然是發起於容易的事物,(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的大事,也必定是發起於細小的事物。(是以聖人終不為大,)因此,聖人總是先從容易,細小的事情做起,而不是『急功近利』,『貪大求全』,(故能成其大。)所以,聖人凡事都從最基本事情做起,最終能夠成就他的大業。(夫輕諾必寡信,)世界上的事情總是這樣,如果輕易的許諾別人,就一定會失信於人。因為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吹一口牛皮,就可以辦成的。而是要經過許多的困難才能辦成。不管這困難是大是小,都不會象吹牛皮那麼簡單。(多易必多難。)許多看似容易的事情,總會有各種程序和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因而會發生許多困難。往往都是很難辦成的。因為,這些困難並不是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以聖人猶難之。)因此,聖人總是很重視困難的,(故終無難矣。)所以,聖人也總是能夠戰勝困難。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起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詮釋如下:(其安易持。)當天下平安的時候,保持天下太平,就很容易辦到。(其未兆易謀。)當事物還沒有還沒有完全顯露出它的危險性的時候,事物就比較容易處理。(其脆易泮。)脆性的東西易破碎,(其微易散。)細微的事物易消散,(為之於未有。)處理問題最好在問題還沒有爆發之前,(治之於未亂。)治理天下最好在動亂還沒有形成之前。(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合抱粗的大樹,必定是從細小的幼苗長起,(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九層高的樓台,必定要從第一筐土壘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的遠道,必定會從第一步開始。(為者敗之,)不遵守這些規律,就一定會失敗。(執者失之。)一意孤行,就肯定達不到目的。(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因此,聖人是決不會去做違反規律的傻事的,所以聖人就不會失敗,(無執,故無失。)聖人也決不會一意孤行,所以聖人也就決不會失去目的。(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一般的人做事,常常在就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那是因為他們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如果他們自始至終都保持著開始時的心態,他們就決不會失敗。(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因此,聖人的心中永遠都在告誡自己,決不要貪婪,也不要去追求那些沒有實用的奇珍異寶;(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學習上,決不去學那些害人的『陰謀詭計』,而是反覆去研究別人失敗了的事例,做為自己的坐右銘。(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用這樣的方法去輔佐唯物辯證法的認識方法,而決不敢胡作非為。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詮釋如下:(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候,懂得道的『內在規律』的人,(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他們治理天下,是決不會誘導人民去耍『陰謀詭計』的,反而會教導人民要忠厚老實。(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因為人民難以治理,就在於他們喜歡耍點小聰明,喜歡鑽『法律』的空子,喜歡打擦邊球。(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因此,用『反覆無常』的『手段』去治理國家,正是在教導,鼓勵人民去鑽『法律』的空子,去打違法亂紀的擦邊球。因為『上樑不正,下樑歪。』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這種『手段』,等於就是國家的盜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不用這些反覆無常的『手段』,而是用公開公平公正廉明的『法律』去治理國家。卻正是國家的福氣。(知此兩者,亦稽式。)這兩種治國方法,就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模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知道了這兩種治國模式,到底是『誰是誰非』,就算是懂得了道的『內在規律』的『德者同於德』的有德之士了。(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德者同於德』的認識,也算是很深刻的認識,也算是有遠見的知識了。這與事物的『內在規律』所要求的,有點相反的意思了,已經比較按近於『辯證法』了。與『道者同於道』只有一步之遙了。(然後乃至大順。)只要用『法律』的模式,去治理國家,開始的時候,肯定會讓當權者認為,這樣的方法,只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對於當權者卻是毫無益處的。我們不是聖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我們也不想做聖人,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是聖人與平凡人的區別。但是,如果實行得久了,就會發覺,用『法律』的模式治國,不僅『清靜無為』,也可以讓當權者從『阿諛奉承』的泥潭中解脫出來,去享受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一切的『阿諛奉承』,一切的『攀龍附鳳』,一切的『陰謀詭計』,一切的一切,一切的虛情假意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世界就回歸到了大順的世界,世界就回歸到了淳樸天真。世界其實就是人民追求的天堂。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詮釋如下:(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江海之所以能成為萬流同歸的王者,(以其善下之,)就在於它善於選擇卑下的地勢立足,(故能為百穀王。)所以它能成為萬流同歸的王者。(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因此,如果想要獲得人民的擁戴,必須在言語上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如果想要成為人民的首領,必須在行為上,不與別人爭強好勝。必須始終如一地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因此,聖人就是這樣,他處在人民首領的地位,但人民並不覺得他會是負擔。因為他不會與別人爭權奪利。(處前而民不害。)他凡事身先士卒,但人民並不覺得他會是一種妨礙。因為他並不會與別人爭功擺好。(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所以天下的人民都很樂意地推戴他當首領。因為他不會讓人覺得討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因為聖人就是這樣地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夠與他爭高低了。
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詮釋如下:(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太大了,大得沒有東西可以比喻。(夫唯大,故似不肖。)殊不知,正是因為它太大了,才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和它相比啊!(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如果它真的會象某種東西,那它早就已經渺小得沒沒無聞了。(吾有三寶,持而保之:)我有三條寶貴的,始終不懈的原則,一定要好好地牢記住:(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一是慈愛,第二是節儉,第三是不敢與天下爭名奪利。(慈,故能勇,)慈愛,就會讓你變得勇敢。必要時,你就會願意為人民獻出你的生命。(儉,故能廣,)節儉,就能讓你變得寬鬆,你就不會因為環境困難而導致半途而廢。(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與天下爭名奪利,就能成大器,就能獲得別人的擁戴,因而能成為人民的首領。(今舍慈且勇,)現在,許多人都不懂得慈愛,也不敢為人民挺身而出。只知道自私自利,這種人當然就是一種沒有出息的人了。(舍儉且廣,)許多人,也不懂得節儉,只知道『花天酒地』地胡鬧。一旦生活困難,卻又怨聲載道,以至於喪魂落魄,甚至於喪失貞操,最終墜落得不可收拾。(舍後且先,死矣。)許多人,更不懂得不敢與天下爭名奪利的重要性。他們事事都要爭強好勝,事事都要爭名奪利,事事都要爭權奪利。卻沒有想到,我們人只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在於我們人具有團隊精神。如果沒有了團隊精神,我們人就什麼事也做不成。那我們人就只有死路一條了。(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特別要強調的,就是慈愛。慈愛這種精神,能夠讓我們變得勇敢。如果用於打仗就能獲得勝利,如果用於防守,就能守得穩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有時候,你會覺得在你很危險的時候,好象是天在救你一樣,而你卻沒有想到正是慈愛這種精神,讓大家都抱成一團,才會產生出奇蹟的。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詮釋如下:(善為士者不武,)善於帶兵的人,並不顯得威武,(善戰者不怒,)善於打仗的人,並不會顯得怒氣沖沖。(善勝者不與,)善於戰勝敵人的人,決不會給敵人以任何機會,(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用人的人,都是非常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而又謙恭下士的人。(是謂不爭之德,)這就是不爭名奪利的品德,(是謂用人之力,)這就是善於用人的能力,(是謂配天古之極。)這就是可以佩天戴古的極致了。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詮釋如下:(用兵有言:)自古用兵有句名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我不敢挑起戰爭,但是你既然發動了戰爭,那我和我的人民,只好被動地起來抵抗,決不會束手待斃,任你侵略的。(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敢得寸進尺的強加於人,而是願意忍辱負重地後退一尺來消彌戰爭。」(是謂:)這句名言中,包含了戰略上的四大計謀,那就是:(行無行,)『行無行』,這就叫做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攘無臂,)『攘無臂』,這就叫做在外交上要孤立敵人,(扔無敵,)『扔無敵』,這就叫做在經濟上要不惜成本地搞到各種各樣的情報。(執無兵。)『執無兵』,這就叫做在道義上要戰勝敵人。(禍莫大於輕敵,)用兵最大的災禍就是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輕敵就會使戰爭發生無法預料的突變,突變就會使我說的三寶一無用處。(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另外,用兵還有一個訣竅:那就是兩軍相對的時候,用戰前的動員,激起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決心。因為,人民的悲憤填膺,人民的同仇敵愾,是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詮釋如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說的道是很容易理解的,我說的道也很容易實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是天下卻沒有人真正懂得道的微妙,也沒有人能照著道的方法去實行。(言有宗,事有君。)我說的道是有宗旨的,那就是『禍福相依』,我說的道是有主題的,那就是『清靜無為』。(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可是由於天下人的無知,至使他們的私心雜念太重了,所以不理解我說的道的微妙之理。(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以至於懂得我說的道的『內在規律』的人太少了,但如果按照我說的道去治理天下,那就一定會取得無法比擬成功。(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因此,聖人雖然是外表穿著粗布衣服,而懷中卻是藏有美玉的。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詮釋如下:(知不知,上。)知道自己缺乏知識,就發奮學習的人,是有上等智慧的人。(不知知,病。)而那些不懂裝懂,又不肯學習的人,是大腦有毛病的人。(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只有知道了不懂裝懂,又不肯學習,是一種壞毛病的人,就會改正這個壞毛病。他也就會變成有智慧的人,因而少犯錯誤。(聖人不病,以其病病。)聖人沒有這種壞毛病,就是因為聖人知道這種壞毛病不好,因此時刻提醒自己認真學習,所以聖人就很少犯錯誤。聖人就是聰明絕頂的人。(是以不病。)因此,聖人沒有壞毛病,所以聖人很少犯錯誤。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詮釋如下:(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當人民不再畏懼有權有勢人的權貴權威,而是相信『法律』的尊嚴的時候,那就說明,『法律』的大威已經產生效果了。(無狎其所居,)當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以後,人民就不再會在所居地的地方玩世不恭了。因為『法律』的條文都是會有明確的規定的。(無厭其所生。)當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受到了人民的擁護以後,人民就不再會對所居地的生活感到厭惡了。(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正因為人民對於所在地的生活並不感到厭惡,那就說明,人民對於當地的『法律』也是並不感到厭惡的。(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所以,聖人是知道『法律』的效益是必定會產生的。但是他們並不獨持已見,而是讓實踐去檢驗。去證明『法律』的效果。(自愛不自貴。)聖人就是這樣。他們自尊自愛,但並不自矜自貴。(故去彼取此。)所以,普通的人民,也應該象他們那樣,去掉自矜自貴,而保持自尊自愛。七十三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嘽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詮釋如下:(勇於敢,則殺,)什麼都敢做的人,好象很勇敢,但是這種人,終究是莽撞。所以必死無疑。(勇於不敢,則活。)而那些勇於拒絕做別人認為是勇敢,而實行上是錯誤的,會招致損失的,甚至會犧牲生命之事的人,在別人看來,好象很懦弱,但是這種人,才是聰明人,也才是真正勇敢的人。因為他們終究是愛惜生命,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知道,事情的真正價值,所以他們活下去的機會就多。(此兩者,或利或害。)這兩種人的表現,現在還無法給予確切的界定。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只能說是有時有利,有時無益。而那些勇於拒絕去做錯誤事情的人,一般的人都會認為他是懦夫。但實際上呢,他是對的。可是,別人卻都有點看不起他。(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那種什麼都敢做的人呢,的確是我們人類中的英雄,但是老天好象都不怎麼喜歡他,偏偏都要讓他們英年早逝。誰又能夠知道這是什麼原故呢?(是以聖人猶難之。)這樣的事情,連聖人也覺得是很難說,誰對誰錯的。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的確需要英雄人物的。(注,在老子所處的時代,這可能的確是個大問題。而現代卻不是問題了。因為,在當時,人們的智慧雖然已經具備了,但人們的社會意識,以及對自然界的認識還很矇昧無知,並且,也缺乏足夠的抵抗能力。筆者為了『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曾思考了很久。最後,只好用假設的方法,對當時的社會狀態,進行多視角的探索。筆者設想,在一個部落,或者是混居地,如果有一天突然出現了巨禽猛獸,而人民確實無法抗拒時,人們將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去渡過難關呢?筆者認為,應該是當地部落或者是當地混合部落的『勇士』們,最先振臂而呼,他們將勇敢地去為人民除害。於是人民便把希望寄托在這種英雄人物的身上。這種人,應該就是『勇於敢,則殺。』的人。這種行為,不管成功與否,都是值得尊敬的。但成功的可能性,肯定是不大的。這樣的事情,如果反覆了多次,人們的認識和期望就會發生分岐。聰明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一種人們不可抗拒的力量,人的能力是不可能戰勝它的,而應該另想辦法。他們就會拒絕去做這種無謂的抵抗。這種人有可能是族中的勇士,或者是智者。但是人們普遍的社會意識,卻不會同意這種見解。於是,分岐就產生了。這種拒絕做無謂抵抗的人,應該就是『勇於不敢,則活。』的人。再假設,當地如果出現了一條『巨莽』,有勇士勇敢地去與它搏鬥,最終可能埋葬在『莽腹』中。而『巨莽』如果吃了一個人以後,就會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一種安靜狀態。但這種安靜的狀態肯定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當『巨莽』腹中飢餓的時候,它們又會出來尋覓『獵物』。如果再有勇士葬身它的腹中,它又會相對的安靜一段時間。這樣反反覆復的事情,將會使人們產生新的認識。人們便會知道,『巨莽』如果吃飽了,就會保持一段相對安全的時期。如是人們就會想辦法去應對這種危機。如果不能夠戰勝它,那就只能順從它。而順從它的最好辦法就是提供『祭物』。而『祭物』有可能是『牛』,有可能是『羊』。而最後有可能是『人』。如果再將這種事情推廣到其他自然現象呢?我們就可以看到,在老子生存的幾百年以後,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就出現了『河伯取婦』這樣的『故事』。筆者的假想,應該就是『河伯取婦』這樣的『故事』,由來有自的根源了。這樣的假設不一定正確,但是,它應該決不會是唯心主義所解說的那樣,真的會有什麼『河伯取婦』這樣的事情的。要辯論這種事理,不是這種文本能夠完成的,所以這裡就不多說了。是為注。)(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的『內在規律』就是,『相反相成』,『相剋相生』。根本就不需要去相爭的,並且,也沒有什麼可爭的。因為,這些都是公開公平公正地按事物的『內在規律』去運行的。或者說:是按道的『道之法律』去運行的。誰也不可能戰勝這種『內在規律』的。(不言而善應,)天的『內在規律』,是不會按人的意志去轉移的。天只會按春夏秋冬的『內在規律』遵時守信地自然運行,(不召而自來,)天也不會去發表什麼號召的,萬物都不得不適用天的『內在規律』去運動。因為,違反了天的『內在規律』,萬物就無法生存。(嘽然而善謀。)天就是這樣,寬,綽,舒,緩地去謀劃萬物生存的環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這樣的『內在規律』,就象是一隻恢弘巨大的網,雖然疏闊漏透,卻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出它的掌握。
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有司殺者殺,夫代大匠斫,希有不傷其手者矣。詮釋如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人民如果被逼上梁山,連死都不怕了,那麼,還用死這樣的恐嚇手段去威脅他們,那還會有什麼用呢?(若使民常畏死,)如果能讓人民相對富裕的生活,人民自然而然地就會怕死了。(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而那些總想出人頭地,愛出風頭,又不顧人民死活的人,我們就可以把他抓起來殺掉,(常有司殺者殺,)那麼,一邊是遵紀守法就能夠很好的生活,一邊是愛出風頭就會被殺掉。人民又將會怎樣地選擇生活方式呢?那是不言自明的了。所以,誰也不會鬧事了,誰也不敢鬧事了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一定只能按,誰違反了『法律』,誰就將受到懲罰的『法律』辦事。這些都可以交給專司其職的法官們去辦理。法官們如果認為『罪犯』,確實違反了『法律』,該殺,那就殺。(夫代有司殺者殺,)如果有所謂王公貴戚,以為他們就是『法律』,認為他們也可以有權代替專司其職的法官們,去胡亂殺人的話,那麼就一定要堅決地將這種人殺掉。以維護『法律』的尊嚴。因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違法的。(夫代大匠斫,)這種所謂的王公貴戚們,他們自以為懂得法律,以為他們殺人都是符合『法律』的。他們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種行為,就象是一個沒有摸過斧頭,卻冒冒失失地去代替能工巧匠們去斫伐樹木一樣,很少不會殺錯人的。因為,他們只知皮毛;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他們根本就不懂得『法律』的『精髓』,就是要維護『法律』的尊嚴。(希有不傷其手者矣。)他們這種行為,是很少不會錯殺的人。這是從好的方面去想。如果從壞的方面去想的話。他們完全有可能藉助『法律』的尊嚴,去『公報私仇』。這種人是第一該殺的人。因為他們總是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有時甚至會打著『替天行道』的幌子,去『公報私仇』,去『濫殺無辜』。這是他們一貫的手法。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詮釋如下:(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老百姓之所以飢餓,是因為他們的上級抽的稅太多了,所以他們『食不果腹』。因為,國家的規定,雖然是『什一稅』,也就是說只能『十分抽一分』。但是,國家把它下放到『公爵』;『公爵』又下放到『候爵』;『候爵』又下放到『伯爵』;『伯爵』又下放到『子爵』;『子爵』又下放到『男爵』;『男爵』又下放到『家臣』,『家臣』又下放到『大夫』;『大夫』又下放到『辦事人員』。就算拋開『公候伯子男』都是直接隸屬於國家的隸屬關係不算。實際所抽的稅是遠遠大於國家規定的『什一稅』的。這樣層層相循,最後抽稅抽到老百姓根本就無法生存了。(是以飢。)這樣,老百姓哪裡又不會鬧事的呢!因為,老百姓根本就吃不飽肚子啊!(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老百姓之所以難治,是因為他們的上級『巧立名目』的搜刮錢財太過份了。(是以難治。)老百姓『食不果腹』,還要為國家貢獻『徭役』。同時還要忍受上級『巧立名目』的搜刮錢財。如果交不出『苛捐雜稅』,就要被處以『叛國,叛變』的罪名,這樣,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那裡有不鬧事的理兒呢?老百姓這樣的生活,那裡又能夠有好治理的理兒呢?這樣生活的老百姓,不難治理那才是怪事了!(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老百姓只所以不怕死,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他們的上級用『高官厚祿』去誘惑老百姓,以培養他們自己的勢力。(是以輕死。)老百姓為了『豐厚的報酬』,當然就會不怕死的。(夫唯無以為生者,是賢於貴生。)所以,因為沒有辦法生存了,老百姓就只好鋌而走險,總比餓死要好得多了。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詮釋如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人活著的時候,他們的身體是柔軟的,人死亡以後,他們的屍體就會變得僵硬。(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枯槁。)萬物草木在活的時候,也是非常柔恝脆嫩的,當它們死後就變得枯槁堅硬了。(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堅硬,僵硬是死亡一類的表現,柔弱,脆嫩是生存一類的表現。(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因此,兵器如果太剛硬了,就容易碎裂,木頭如果太堅硬了,就容易折斷。(堅強處下,柔弱處上。)過份堅硬剛強的東西往往處於劣勢,柔嫩軟恝的東西往往更容易處於優勢。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詮釋如下:(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天的『內在規律』,不是有點象射箭那樣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對著目的太高了,就把它壓低一點,對著目的太低了,就把它抬高一點。(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的『內在規律』就是這樣。那些太過份的東西,就把它減損一點,那些太柔弱的東西,就幫它補充一點。(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的『內在規律』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人類社會的『內在規律』卻正好與天的『內在規律』是相反的。(損不足以奉有餘。)人類社會的『內在規律』,卻是剝削那些貧困的人,然後去供奉那些富裕的人。(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誰又能夠將有餘的東西拿出來,以供奉天下所有的人呢?那就是只有懂得了『道的內在規律』的有道者,才會這麼做。(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因此,這種人就是聖人。而聖人就算他做了好事,他也並不會恃功擺好,他能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也不會認為,只有他才佩當天下的首領。(其不欲見賢。)聖人就是這樣,他不希望他有什麼賢能,賢惠的名聲。因為,他認為這是他應該這麼做的。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詮釋如下:(天下莫柔弱如水,)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但攻堅克強的東西誰也不能勝過水。(以其無以易之。)真的是沒有東西可以代替水的。(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弱小的東西最後總是能夠戰勝強大的東西,柔軟的東西最後總是能夠戰勝剛硬的東西。(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卻沒有人能夠將他付諸實行。(是以聖人云:)所以,聖人就說過:(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能夠為了國家的利益承受屈辱,就能夠做社稷的主人。(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能夠為了國家的興亡忍受禍患,就能成為天下的大王。(正言若反。)這是從反面的角度去看問題的。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詮釋如下:(和大怨,必有餘怨,)殺人亡國之仇,就算是被平息了,但總是不能徹底忘卻的。(安可以為善?)這些都不能算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不讓這種情況發生!(是以聖人執左契,)所以,聖人執有確鑿的借據,卻並不過份地迫使別人還債。(而不責於人。)因為『討債的金剛,就怕欠債的精光。』欠債的人如果一無所有,那你就是殺了他,他也還不起債。所以,過份地逼迫是沒有用的。必要的時候,還不如燒掉這些借據,免除這些債務可能會更好。(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的人,就會保留借據,而不過份地追討。沒有德的人,就會窮追不捨,甚至於不惜壓迫得欠債人家破人亡。最後結下大怨,以至於不可收拾。(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因此,天的『內在規律』好象是沒有親疏之別,好象是只保佑善良的人。其實,天的『內在規律』就是,是否符合實際情況。『要債的金剛,就怕欠債的精光』,就是告訴人們,別人如果一無所有的話,別人當然就會還不起債,你逼迫也是沒有用的。這樣才是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的。天也才會保佑這樣的善人。那些以為送幾個錢給『叫化子』就是善人的人,真的是大錯特錯了。這樣做,你不但不是作善,反而是在作惡。因為你在縱容『叫化子』賴墜。有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真正的大善。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與,無以乘之。雖有甲兵無以陣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詮釋如下:(小國寡民,)治理天下,只要用公開公平公正的『法律』,就沒有治理不好的。舉個例子來說,幾個小國家,相互比鄰而居,(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算人民都有許多的器具,有許多殺人的『利器』,如果當權者不貪天之功為己有,不去挑釁,發動戰爭。大家都『知足常樂』,那麼這些『利器』根本就沒有什麼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安樂,安全,安逸的生活,會使人民害怕死亡,因而沒有必要去『遠走他鄉』。(雖有舟與,無以乘之。)那麼,雖然有船舶,車輛這樣的交通工具,可是,由於路上可能有豺狼虎豹,人民也不會去用它。(雖有甲兵無以陣之。)雖然有兵器,甲胄,這樣的戰鬥用具,但因為鄰邦都是友好國家,這些也都沒有什麼結陣打仗的用處。(使人復結繩而用之。)這樣,人民就回到了遠古時期,各安其居的狀態,大家都可以懶洋洋地生活,就算是用結繩記事這樣的古代方法去記錄國家大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了。(甘其食,美其服,)因為,人民都有美味的食物,有漂亮的衣裳,(安其居,樂其俗。)有安樂的居處,有美麗的『玄牝』,(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人民還會去侈求什麼呢?鄰國也是自有其『民俗』的,如果大家都相互遵守別人的『法律』和『民俗』,那麼,大家都可以你來我往地相互作客,體驗一下異國生活。就算是有小輩相互愛慕,那麼大家就通婚聯姻,這也是好事啊!我國的雞早上鳴叫太陽,你國的狗晚上狂吠夜歸的醉人,這不正是天下太平的好日子嗎!(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平安逸樂,那麼,人民就算到老死,都不會再你來我往的相互戰爭,相互爭奪什麼了。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詮釋如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誠的話,可能並不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都真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良的人,不喜歡說謊話。說謊話的人,一定都不善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識淵博的人,不喜歡說空話,說空話的人,一定都沒有知識。(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聖人不會為自己去積累財富,因為他將財富送給別人,那麼,在他自己因難的時候,別人也會將財富轉贈給他。(既以與人已愈多。)聖人也不會去保留什麼密訣,因為他將知識傳播給別人,別人的成果就會為社會創造財富。那麼不等於就是自己也越來越富有了么!(天之道,利而不爭。)天的『內在規律』就是有利於萬物生長,損有餘而補不足。萬物也就沒有必要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聖人的治國之道就是,為了大家的利益保持公平,因為公平,大家也就不會去爭。這與天道正好是『不謀而合』。而那些『德者』卻是自以為有知識,總以為比別人要高一籌,就用所謂的『仁義禮智信』去忽悠別人,卻沒有想到,既然要用心計,那麼,別人的心計和智慧,一點也不會比你差。你如果做出了初一,別人就可以做出十五。這樣,大家如果都用心計,這個世界就亂套了。這就是『道者同於道,』與『德者同於德』的區別。
後記:筆者第一次接觸《道德經》,那差不多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一九七四年,筆者初中畢業,當時由於取消了『高考』,社會上便流傳『讀書無用論』。於是大家都想去找工作。能賺到錢,那就是最好的工作了。而一般的工廠『正式工』,那都是『金邊飯碗』。一般的人是很難得到的。那時候因為『備戰備荒』,國家都花費很大的資金去挖『防空洞』,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職業,那就是挑土,長沙人戲稱為當『土夫子』。筆者讀書放假的時候就當過『土夫子』。只是,那時年紀小,擔了一天土,記得是要擔『七十二』擔土,才能算『兩方土』,工資是一塊四角八分錢。最高的是一塊七角二分錢,最低是一塊二毛一分錢。筆者肩膀都壓紅腫了,也沒賺到一塊二角一分錢。最後得了多少錢已經不記得了。因為是許多天以後才由負責人送來給父母的。(大概是這麼一種狀態,已經記不得很確切了。)後來又跟同街的小夥伴,去當蔬菜裝卸工。去賣『冰棒』,反正有錢賺的事就去干。那個假期中做了許多事,卻沒有賺到多少錢。但卻聽到了不少新奇的東西。筆者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喜歡看《三國演義》,那時《三國演義》到不是禁書。小夥伴們也喜歡談三國,爭演義。以表示自己記得多。不記得是在一種什麼狀態下了,有一個年紀大的熟人問我們,你們談三國,你們知道周瑜的娘老子姓什麼不羅?你們知道諸葛亮的娘老子姓什麼不羅?我們自然是張口結舌的了。但我卻反駁地說,三國裡面並沒有說這些啊!那人卻說,總么沒說,三國裡面記載得清清楚楚。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爭了許久,最後那人卻說:周瑜臨死的時候不是說了:「既生瑜,何生亮。」那麼,周瑜的娘老子姓『既』,諸葛亮的娘老子姓『何』了。我們大家都笑了起來。後來我才知道,這並不是這個熟人的知識比我們高多少,而是他曾聽過『說書』人說的。不過,這個「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讓筆者對古文言文,產生了興趣。筆者於一九七四年年中畢業,考試後的當天晚上,就與表弟兩人搭乘150次列車北上湖北蒲圻,投奔在蒲圻接了『土方』業務的表哥,正式去當『土夫子』了。那是湖北蒲圻縣要新建的一座造紙廠。在這裡有一個花垣縣的農民,他帶有一本《道德經》。筆者第一次接觸《道德經》就在這裡。但那時根本就看不懂,也沒有興趣聽那個人解說。幹了差不多兩年,一九七六年秋未回家,下火車後搭公共汽車到五一廣場,就看見五一廣場四周用水泥徹成的圍欄上寫有『打倒王洪文,打倒張春橋,打倒江青,打倒姚文元,』的口號。我和表弟兩人都大吃一驚。以為這是反動標語。後來才知道,有什麼『四人邦』這回事。反正那時候年紀小,人都是懵懵懂懂的。回家後卻遇到不少麻煩,街道辦事處來人動員上山下鄉,去當『知識青年』。後來父母卻為我辦到了一張『病留證』。因為,我本身就有哮喘病。我的大姐已經下鄉,二姐被招到了013系統當護士。二姐不知為什麼幾年都沒有回信。四弟年紀還只有十二三歲。父母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街道辦事處到是通情達理,爽快地把『病留證』辦了下來。不久,我的二十五中十一連三班班主任單傳英老師找上門來,她將我帶到我家附近的鐵路邊,與我談了近兩小時的談話,她說她找了我許多次,都沒有找到我,我的父母似乎對於兒子的學習漠不關心,於是,她便經常地到我家附近轉悠,為的就是找到我。她說她本來是要勸我讀高中的,但沒找到就不說了。她勸我認真複習,說是『恢復高考』只是時間問題。她認為,我們班上只有幾個人能夠考上大學,我是其中之一。可是我卻沒有上過高中,我怎麼能夠去考大學呢?本來我是被分配到了長沙市第七中學去讀高中的。但是我因為想賺錢,便沒有去讀高中。單老師鼓勵我說,沒關係,你只要肯讀,你自己也可以讀完高中的,你也可以去考大學。於是,我果真認真複習和自學高中課程。準備高考。這才知道,物有三度,硬度,剛度,強度。物有三態,固態,液態,氣態。這些都是要高中才能學到的知識。數學上,我連無窮大的符號都不認識,有時去問別人,一個橫8是代表什麼。(我們長沙人開玩笑地稱它為『困8』。意思就是橫躺著睡覺的8字。)慢慢地才知道,『阿爾法』,『貝塔』,這些符號。我原來還以為它們不過是小寫的A與B呢!最後我自己自學到了微積分。但最終因為一張『病留證』而被擋在了高考的門外。這可真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了。』後來仔細一想,其實只要自己能夠送一點禮品,『病留證』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的。只是想明白以後,已經錯過大好時間了。這說明我的反應很遲鈍。當然也有一點固執。不能參加高考的打擊當然是很大的。但是,我這人到是無所謂。心想,不讀大學,難到就不學知識了么?當時,便傻傻地發誓說要讀盡天下所有的書。現在想來當然是太天真了。哈哈。不過後來我的確是看過很多書的。後來,就愛上了古文言文。自然就又看到《道德經》了。但是,卻還是看不懂的。七十年代國家組織翻譯了大量的白話古文言文,筆者就看到過和擁有幾本這樣的書。象《法家箸作選讀》,《法家代表人物及其箸作選譯》等等,這些書藉的翻譯,讓筆者的古文言文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遺憾的是沒有看到《道德經》的譯著本。因此,筆者還是讀不懂《道德經》。這次筆者要寫小說,批判中國的道教,因場景中,有關於『道』的辯論場景,就只好重新再讀《道德經》,誰知一看,還是一知半解。幾乎就要放棄了。後來仔細閱讀第一章節,發覺,『名』不過就是哲學中的『形名』之辯。也就是『認識論』的『形名』之辯。從這個思路出發,就發現,老子的《道德經》原來是一篇『唯物辯證法』的哲學箸作。一但從這裡找到突破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從2013年5月5日起至6月16日星期日止,僅僅花了四十多天的時間,就將《道德經》全部破譯了出來。而我每天還要去上班『謀稻糧』。這其中得益於劉彥燈,范又琪的《道德經百喻經俗譯》這個譯本的不少啟發。這一點,筆者是非常感謝的。這個譯本,可以說是從古文言文中產生了飛躍。比古文言文譯著高得已經不可以道里計了。可惜的是,這個譯本,還是沒有脫離出『形而上學』的窠臼。這是很遺憾的。筆者自信,已經為《道德經》的研究,打開了新的視角。其視角是否正確,只有用實踐去檢驗了。同時由於筆者的水平有限,錯誤和不足之處是肯定不會少的。因此筆者希望各位方家,予以斧正。謝謝!另外,筆者認為,老子的《道德經》,不僅文采飛揚,層次分明,並且張馳有度,簡明扼要,不落俗套。應該是保存最完美的古經文之一。其被篡改,增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藕有錯字錯簡,都是後世胡亂臆斷所至。所以,老子的《道德經》,不僅其思想價值,文學價值,都是中國古經文,屈指可數的魂寶。『唯物辯證法』既然能夠破譯《道德經》,那麼古代的《陰符經》,《三略六韜》,《鬼谷子》等等應該是都可以用「唯物辯證法」去破譯的。這就只有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完成了。石緣實。2013-6-16完成於長沙寓所。2013-8-11修改完成。
推薦閱讀:
※《道德經》71-81原文、譯文、點評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多分享自己的提升,多感謝《道德經》,少誇幾句羅博士 | 道德經語音文字版(155)
※《道德經》今釋全解
※一本真正讀懂《道德經》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