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亂象叢生 真正「有機食品」離我們有多遠

市場亂象叢生 真正「有機食品」離我們有多遠?食品萬萬不能成也「有機」,敗也「有機」。「有機食品」變臉「投機食品」,消費者經濟「傷不起」,健康也「傷不起」,食品安全更是「傷不起」。

要讓「有機食品」真正成為無污染天然食品,消費者放心滿意食品。一要,嚴控「有機食品」准入門檻,「有機認證」首先要「有機」;二要,對「有機食品」實行驗證制,定期對「有機食品」檢驗,一旦發現名不符實,立即註銷驅逐出去;三要,加大打假力度,對「有機食品」視為「投機食品」者,要重處重罰,決不心慈手軟。

新聞背景: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價18元,一斤大米賣50多元,一袋500克的紅棗98元……因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民眾對有機食品關注度逐漸增加。然而據業內人士透露,部分供貨商給產品簡單換個包裝就變成有機產品,大多數有機食品根本達不到有機的標準。更有甚者,有機食品認證機構稱繳納1.85萬元的費用,1個月便可完成審批。(10月16日《廣州日報》)

網言網語:

網友:你看一下那些有機蔬菜的規模就知道了,一兩百畝地的菜,到處都在賣,可能嗎?只能夠一個鎮的人吃就不錯了!真正野生的菜反而不能在超市賣,因為沒有認證!

網友:想吃個安全的東西就這麼困難嗎?

網友:只要有錢,質監就可通過!只要有錢,工商就不查你!這就是根源!

網友:還是誠信的問題,監管的問題!

網友:認證機構和企業聯合造假。

網友:花了不少冤枉錢!我再也不買了。

媒體論道:

「有機食品」到底有多少可乘之機

農產品分為普通、無公害、綠色、有機4個等級,有機食品認證是食品質量認證的最高級別,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除此之外對土壤、空氣、水等環境質量都有要求。

作為一種倡導,有機農業原本就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理念,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進入國內後卻迅速蔓延為一種無序的概念炒作。有機農產品對整個種植過程有著嚴格的規定,除此之外,對於周邊環境的要求也極為苛刻,譬如農田附近不能有任何機動車輛通行,原因是為避免尾氣污染。如果說這些不易為消費者所察覺的話,有一點卻很容易做到――有機農業的核心是遵循自然規律,看看那些擺在超市櫃檯裡面的反季節果蔬,你就不難知道這些所謂的有機食品是何等荒謬。

無論是外表還是口感上,有機食品與普通農作物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消費者之所以不惜重金購買有機食品,更多的只是為了花錢買心安。然而,花了錢卻未必能夠買到心安。

有機食品最直觀的身份標籤就是貼有「有機產品認證標誌」,由此不僅賦予了這枚綠色圓形標籤極大的含金量,而且催生了隨之而來的無限商機。山寨認證標籤不時見諸媒體,相對於其巨大的含金量而言,微乎其微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說這種造假手段技術含量太低的話,另一種造價更加容易引發憂慮――認證標籤是真,有機產品卻是假,這種現象實際上也並不少見。究其原因,有機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理念,並未形成相關國家規範,即使是作為「裁判」出現的各個認證機構,也只是基於市場競爭的商業運作,而缺乏統一的全國性權威機構實施認證。無序的管理、高額的利潤,使得各自為戰的認證機構有了巨大的自由操作空間,再加上穿梭其中的代理、諮詢認證機構,蘊含無限商機的有機食品本身,無疑養活著一支魚龍混雜的龐大隊伍。

更為重要的是,當前所有認證機構都只是民間組織,而農業部門的日常監管只覆蓋綠色和無公害食品的監督,有機食品則不屬於其職責範疇之內,除此之外,農業部門的抽檢只能測定是否「有害」,而無法檢測是否「有機」。基於此,含金量頗高的有機食品本身,存在著巨大的監管真空地帶,搞定認證機構,就意味著搞定了一切。

伴隨著有機食品的不斷升溫,有必要儘快將其從一種概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監管機制,由此不僅需要建立全國性的權威認定檢測機構,同時應當明確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從而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呵護這一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當然,更重要的是梳理食品安全監管機制,確保其基本的安全底線――實際上,如果食品安全足夠令人放心,綠色無公害農作物已然足夠,何必重金購買「有機」?(燕趙都市報趙志疆)

「有機食品」莫成「投機食品」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門事件,當公眾有了「誰能告訴我,明天吃什麼」的迷茫,當百姓有了「談吃色變」的步步驚心,「有機食品」的橫空出世,無疑等同最後一根救命稻草。難怪,「有機食品」儘管都是高價姑娘,但分明已由「白領最愛」,變為人見人愛的「大眾情人」。

其實,「有機食品」並非什麼稀世珍寶。說白了,就是生態食品或生物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那麼,公眾為何對此情有獨鍾愛不釋手呢?概因,被滿世界問題食品、垃圾食品、有毒食品弄疼了、吃怕了。

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公眾做夢也想不到,花了大把冤枉錢,還是沒能買來食品安全,結果仍是「一場歡喜一場空」。「有機食品」不僅大多數徒有虛名,而「有機食品」認證更是荒唐至極,有機無機沒關係,只要有錢,就能輕而易舉換來金字招牌。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有機食品」,十足叫「投機食品」再恰當不過。

食品安全無小事。食品萬萬不能成也「有機」,敗也「有機」。「有機食品」變臉「投機食品」,消費者經濟「傷不起」,健康也「傷不起」,食品安全更是「傷不起」。要讓「有機食品」真正成為無污染天然食品,消費者放心滿意食品。一要,嚴控「有機食品」准入門檻,「有機認證」首先要「有機」;二要,對「有機食品」實行驗證制,定期對「有機食品」檢驗,一旦發現名不符實,立即註銷驅逐出去;三要,加大打假力度,對「有機食品」視為「投機食品」者,要重處重罰,決不心慈手軟。

有機食品,你可以「巨貴」,但不能忽悠!有機食品,更不能不能成也「有機」敗也「有機」。有機食品需要無縫監管

有機食品受到追捧,有其必然性,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食品質量有更高期待時,有機食品自然應運而生。有機食品沒有原罪,但應名副其實,不能因為換個包裝就有機了。假有機食品猖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商家利欲熏心,善於炒概念,善於投人所好;二是認證市場泥沙俱下,有的認證機構認錢不認「證」。此外,還與制度不夠完善,監管不夠有力有關。

我國有機食品認證制度起步較晚,因此,不妨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日本對有機食品的要求有四點:第一,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和肥料;第二,生產、製造、倉儲、發貨、運輸等過程中不被禁用物質所污染;第三,生產、製造、倉儲、發貨、運輸等過程中不與常規產品混合;第四,具備可追溯性。可追溯性這一點值得激賞,如此一來不是有機食品的被認證了有機食品,可以得到及時糾錯。

當然,日本有機食品認證的制度尤其值得體味。據報道,在日本有機食品的認證首先要從國家認證機構登錄,申請者基於農林水產大臣根據制定的日本有機農產品標準(JAS),登錄機關接受申請認可。其後,登錄認證機關從有機食品的生產農家和加工食品的製造業者認證接受申請,基於技術標準進行審查認證。下一步,認證機關對進行認證的對象開展最低一年一次的調查。根據這個制度被認證的生產農戶、製造業者基於生產、製造過程的記錄,分等級食品貼上有機JAS的標籤,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程序如此繁瑣,又如此嚴格,而這正是保證有機食品名副其實的根本原因。

可以預期的是,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機食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了讓人們吃上貨真價實的有機食品,國家在健全制度的同時,還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對有機食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無縫監管,對那些唯利是圖的認證機構要好好「認證認證」,不合規或故意違規者應及時清理。


推薦閱讀:

如何抓住散客市場
如何協調銷售與市場的步調
央票二度停發 引發市場加息猜想
婚姻市場的「ABCD理論」
茶樹地衣是什麼?為什麼帶有地衣苔蘚的茶賣得更好?

TAG:市場 | 食品 | 有機食品 | 有機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