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對抗,收穫成長——對杠精的自我改善建議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31 人贊了文章
在前文中(見:俞林鑫:請問杠精的表現是什麼?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成為杠精?)講了杠精的一些表現和形成的原因,如果你有杠精的特質(過度在意自身的利益,特別容易跟人對抗,不願意接受別人的要求或命令),那麼,你需要適當調整,這樣有助於你緩解敵意情緒,增強與他人的聯結,並最終有利於你的個人成長。
杠精的核心心理特質是一種對抗,這種對抗來源於對不平等或不公平的過度敏感,即往往把一些合理的要求當成了不公平的對待。追溯過去,這種敏感跟他們幼時與父母相處時的被壓迫感,或者過度溺愛導致的自戀膨脹有關。一個有杠精特質的人容易對他人做出壓迫性的,或者自尊傷害性的解讀,並採取對抗或報復的態度。那麼,想要改善,則應減少這些傷害性的解讀,形成更平等的心態。
1、對於被壓迫性
杠精總會把對方當成了一個具有壓迫性的人,生怕自己被對方剝削和欺負,並矯枉過正的做出被剝削和欺負的理解,但很多時候只是把內在的壓迫性客體投射在對方身上的結果,內在現實歪曲了外在現實。
此時,更重要的是反思:會不會只是我的猜測?對方可能並沒有這個意思?對自己保持一定的質疑態度是需要的,過度的自我懷疑變成了自卑,而過度的相信自己則是自負。有反思才會有成長,適當的反思會中斷敵意的情緒,緩解對抗,有助於合作關係的建立。
如果缺少了這種反思,那麼就會表現出敵意的情緒,慢慢的,對方可能會被你教會,也採取敵意的應對,這就證實了你的預期,一段壓迫性的關係被複制出來了。此時,你覺得對方有壓迫性,而你是一個受傷者;另一方面,對方覺得你具有壓迫性,而他是受傷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覺得自己受傷了,而忽略了自己可能也是一個加害者。
每當出現了對抗的關係,你不妨靜下來時做一個記錄。記錄過程會有助於你更清晰地看待這段關係,更能覺察自己的問題所在,發現激發對抗情緒的扳機點。同時,記錄的過程也有助於你緩解情緒,更理性的看待這段關係。
2、對於自戀膨脹
自戀膨脹的人不容許別人的批評,別人的評價、指責、貶低都會喚起他們過度強烈的情緒反應,並採取對抗或報復的方式,或者產生明顯的抑鬱情緒(當憤怒無法表達時)。
去認識到在挫折時自尊的受損,明白這是生活中的常態,要學會體驗自尊受損時帶來的失落與憤怒,不被這些情緒帶走(比如陷入一些報復性或自我批評性的想法中),能夠跳出來看自己(第三者視角,像看到視頻中的自己一樣,不帶情緒的觀看)。不用幻想永遠不會發生這樣的情景,這本身是不現實的,是不願意放棄幼時的自戀滿足的表現。
隨著這兩種不健康心態的克服,有杠精特質的人會培養出如下的品質:
1、尊重他人
一個人能夠尊重他人,來源於消除了被內在迫害性關係所左右的心態。知乎上曾經看到一個網友的簽名是「欺負人乃快樂之本」,這個網友就缺乏尊重他人的品質,他內在的關係可能是迫害性的,以迫害別人為樂,也特別害怕被別人迫害。
發自內心的尊重也來源於內在的自信與安全,杠精們內在的匱乏感很強,對自己不夠自信,對他人充滿敵意,因此,可能以壓迫性的方式來獲得自尊,攻擊他人。缺乏對他人的尊重也會換來他人的敵意和疏遠,最終影響關係的質量。
先可以僅僅是裝作尊重他人,尊重的行為能夠喚起別人的尊重和喜歡,這會逐漸改變對周圍人的印象,慢慢發現周圍人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充滿敵意。當周圍人的善意被更多的感覺到之後,有助於逐漸改善杠精們的內在關係狀態。從中,才可以發展出更為真誠的尊重。
2、能夠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
坦誠表達自己的需要是一種成熟的心態。杠精們往往不願意或者不敢於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因為他們把表達需要當成了一種示弱,後者會喚起內在的壓迫性關係,生怕自己會被人利用或攻擊。其實,向他人主動發出邀請,表達需要,不但不是一種示弱,反而是一種成熟和有力量的行為。
一位男子在生病後與妻子的關係更和諧了。以往,他總是很強勢的對待妻子,對妻子指手畫腳,時不時地露出一種優越感,妻子對他既憤怒又害怕,兩人的關係經常處於對立或疏遠中。生病後,丈夫在妻子面前號淘大哭,妻子第一次發現了丈夫的脆弱,不但沒有嫌棄,反而更加的疼愛。這次被動地暴露脆弱,意外地增加了兩人之間情感的聯結。
杠精們對於麻煩似乎有一種很排斥的態度,他們總覺得別人在麻煩他,因此,習慣性地不願意去麻煩別人,不去向他人表達需要。這種過於封閉的心態阻擋了良好關係的進入,讓他們的眼界顯得過於狹隘。
在這一點上,杠精們是短視的,他們只看到向別人表達需要所帶來負面的內容,卻忽略或否認正面的東西。其實,你主動去請求別人,對方也許會覺得有些麻煩,但另一方面,主動請求表達了對對方的信任和需要,也是給了彼此一次增強關係的機會。
3、培養付出的心態
由於自戀心理的作用,杠精們更注重獲取,而排斥付出,把付出等同於吃虧。在這一點上,杠精們的短視又一次出現了,他們只看到與付出相伴的辛苦,而看不到付出所帶來的回報。或者他們太渴望即時的回報,而缺乏更長遠的目光。
一位事業有成的校友回校捐贈了很多錢,學校為他開了表彰會,在會上,他說到捐贈的動機,來源於輔導員老師的幾次慷慨相助。讀大學時,他作為貧困學生,經濟很拮据,經常只能吃饅頭充饑,生活過得很艱辛。他的情況被輔導員老師知道後,熱心的輔導員主動掏錢為他解決了好幾個現實問題,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這種恩情他一直記得,最終以捐贈母校來回報。舉手之勞卻帶來了巨額的回報,從功利角度上來說也是值得的。
即使每次付出不一定會有實際的回報,但付出也能帶來情感上的回報,比如對方的感激,心裡對自己的讚賞,周圍人的認可等等。就像你在公交車上的讓座,雖然付出了身體上辛苦的代價,卻收穫了一種心理上的積極情感。
在職場上,那些願意為同事、領導解決一些小問題,願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給周圍人的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而那些總是計較於個人得失的聰明者,往往顯得形單影隻。
付出只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是可以培養的。哪怕你不那麼習慣,也可以逼著自己這樣做,慢慢的,你更多的感受到付出所帶來的收穫。每一次讓座、謙讓、分享、幫助、捐贈,都能一次一次地減弱你的自私自利心,以及與此相伴的和諧關係和內心的富足。如果你願意,可以把每次主動付出的行為記錄下來,不斷見證自己的成長。
4、願意聆聽別人的想法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這是每個人都需要不斷練習的。真正的傾聽來源於屏蔽自身的需要,進入對方的情感世界,去聽懂對方,理解對方,回應對方。這同樣也是一種付出的心態,是讓人感動的,能夠給人以滋養的。
一般人,特別是杠精們,過度注重自身的利益,缺乏付出的心態,無法真正傾聽別人。每一次需要聽別人講話時,他們會覺得特別消耗和煩躁,因此會忍不住打斷別人說話,只想著表達自己。
靜下心來聽別人說話,理解別人表達的意思,理解對方背後的情感,這種深度傾聽,既能給對方美好的體驗,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修鍊。在這個過程中,對你自己的考慮越來越少了,重要的是對方是否開心和獲益,以及更廣泛的他人的利益,一種真正的利他主義建立起來了,與此相伴的是更多的平靜與開心。
最後,杠精的特質其實每個人都有,比如,我們或多或少有壓迫性的關係,或多或少過於在意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他人,以及由此相伴的內在匱乏感。隨著壓迫性關係的克服和自戀膨脹的約束(通過不斷地自我覺察及建設性的行為),一個人能發展出尊重的、開放的、付出的、傾聽的態度,這些健康的心理品質會變成一生的財富,成為一個人幸福感的源泉。
共勉。
__________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和改變,建議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鋼琴教師》中媽媽的角色?
※白夜追兇伍玲玲真實身份是什麼?
※美軍生存手冊生存心理學
※行為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迷信?
※162病態障礙——精神分裂的癥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