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話珠寶——玉器欣賞·如是我聞 之 春秋戰國篇(十四)
來自專欄青籽話珠寶
帶鉤在戰國時期已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革帶上的勾掛器物,既有實用性,也有極強的裝飾意義,尤其是銅製帶鉤出土量很大,玉質帶鉤由於材料較為珍貴,來源較少,故數量遠遠不及銅帶鉤,但製作工藝仍屬上乘,今天先生就接著和您聊歷代玉器的那些事兒,讓我們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在考古挖掘中,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曲阜魯國故城遺址均有玉帶鉤的出土,至於那些包金嵌玉的高檔帶鉤,其材料昂貴、工藝複雜,它們不但採用了金、銀、玉、銅等不同的材料,而且還將錯金、鑲嵌、碾磨等極其複雜的工藝,巧妙的製成藝術傑作,堪稱玉器工藝之楷模。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帶鉤,多為長條形和琵琶形,一般鉤首高昂,有龍、鳥、獸頭等,鉤面光素無紋或用陰線勾刻,淺浮雕的技法比較少見,鉤鈕有方圓兩種,多設在近尾部一端,而且此時帶鉤無論大小,均琢磨的潔凈光滑、稜角分明利落、光澤度極強,尤其是戰國晚期帶鉤的質量、數量更加突飛猛進。
戰國玉人出土較少,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新興貴族階層更加註重貴族生活,在藝術上也儘力向形真神似的方向發展,此時玉器中的人像,已不再是那種帶著神秘色彩的神靈,他們大多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或站或立、或動或靜,均刻畫的生動活潑,此時的藝術創造也逐漸接近了人的本來面貌。較成功的作品要數風姿卓越的舞人形象了,究其原因,一是各諸侯國的宴飲活動無不以樂舞作陪,舞女們那輕盈的舞姿令人陶醉,二是戰國時期盛行佩玉,玉舞人大多被琢製成扁體狀,上下有穿可以隨身佩戴,所以這一造型便成了人們喜愛的裝飾了。戰國玉舞人很難覓到,目前考古發現最早、最精美的玉舞人是洛陽金勝村戰國墓出土的組佩上的一件飾品,其造型為對稱的兩個舞女,甩袖作對舞狀,姿態美妙、雕刻精緻,是戰國玉人造型的一件珍品。
今天我們就先聊到這裡,讓大家對戰國玉帶鉤和玉人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明天我們將繼續分享有關戰國生活用玉器的話題。先生立身於江湖,而非廟堂之上,煮酒、烹茶、論玉,咱們聊的是情懷,悟的是人間正道,玉器清賞,如是我聞。
推薦閱讀:
※戴好一條絲巾,勝過一件珠寶
※【珠寶手繪】不懂這些,你永遠是吃瓜群眾
※怎樣買到適合自己的寶石(購買的常見誤區及問題之八)——買成品還是買定製?
※經久不衰的魅力!蒂芙尼訂婚鑽戒多少錢,蒂芙尼訂婚鑽戒價格
※鑽石產地是購買鑽石時應該關注的重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