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比丘與比丘尼的僧團生活

比丘與比丘尼的僧團生活

達彌卡法師 著施性國 譯

多少個世紀以來,印度的宗教分為兩大迥然不同的派系:正統的婆羅門派系和非正統的沙門派系。婆羅門派系認為只要做好父親或孩子應盡的責任,並誠心誠意的遵守一定的宗教儀式,那麼他便可以獲得解脫。婆羅門的祭司大多是結婚的,有些甚至擁有三妻四妾,他們受過良好教育,對於世俗以及宗教方面的知識都懂得很多;因此他們就靠主持祭祀儀式所獲得的酬勞來養活一家人;當時的人都相信,通過這類儀式,將使他們在今世或來世都能獲得福利。  沙門派系則持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要達到解脫就必須靠對真理的理解和體會,並且要轉化內心。為了達到解脫,離開家裡及社會的束縛被認為是有益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擺脫不必要的誘惑。實習瑜伽、打坐及苦行是這一派系最常見的修行方法。這個派系是那些喜歡一人獨處,或者是一小群人住在森林、山洞,並與社會脫離的苦行僧。少數苦行僧赤身裸體,大多數是穿著簡單,衣服通常染成黃色,黃色通常被認同為出家修道之人的顏色。在印度,黃色象徵死亡或解脫,因為當葉子從樹上飄落下來時,它就會轉為枯黃色。悉達多太子出家時,似乎自然而然的選擇沙門派系而不是婆羅門派系。  佛陀成道後,他認識到修行者必須組織起來,互相扶持,並使佛法能傳揚開來。因此,象其他導師一樣,他創立了一個自主,有自己的一套戒律和條規的僧團。佛陀對於僧團的戒律和條規可以說是因事制律的。在律藏的記載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逐漸形成的過程。幾個世紀以來,顯赫一時的王朝從興盛到衰敗,僧團卻依然茁壯成長且延續至今;見證了佛法應以何種方式生存,而且在傳播亞洲文明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剛出家的人被稱為沙彌,一個人如果想加入僧團的行列,他必須要求在僧團至少有十年僧齡的比丘為他剃度。一般上,他之所以決定出家,通常都是因為他聆聽了佛法之後的成果,因此他通常要這樣表示:「在家生活是受束縛的,受污染的,出家生活是自由的;在家人要過著聖潔的生活,就有如要象甲殼動物的貝殼那樣的完美無暇是不容易的。因此我要剃掉我的發須,穿著黃色的僧衣,從有家走向無家。」(1)當他落髮穿上黃色的僧袍後,他就必須受持沙彌十戒。佛陀允許男童出家成為沙彌,沙彌在接受訓練一段時日,年齡至少是二十歲時,他便可受具足戒成為比丘;這時他得要求至少十位或以上的比丘,出家僧齡也必須至少十年且德才兼備的比丘為他見證。他得接受他們的十一道問話,以測試他出家的決心和動機,以及他對佛法的理解和體會。這十一道問題是:   1. 你是否無染重病呢? 2. 你是否是人道眾生呢? 3. 你是男人嗎? 4. 你是否是自由身呢? 5. 你是否有負債呢? 6. 你是否有侵犯王法呢? 7. 你是否徵得父母同意呢? 8. 你是否最少二十歲呢? 9. 你是否有自己的缽和僧衣呢? 10. 你的名字是什麼呢? 11. 你的老師的名字是什麼呢?   只要他能一一回答這些問題,並重複三次求授具足戒,若無人反對,那麼,他便被視為出家人了!   佛教僧侶稱自己為釋迦之子(Sakyaputta)。出家比丘可以共享僧團里的財物,但他自己則只能擁有八樣資具(atthapirika),這八樣資具為:   1. 外衣 2. 內衣 3. 冬天時所穿的僧袍 4. 缽 5. 剃刀 6. 針線 7. 腰帶 8. 濾水囊   比丘每當要出門遠行時,他應只帶這八樣資具,「就如天上的小鳥,只帶著翅膀遨遊天空。」(2)   若有人有意要供僧,那麼他只能接受食物或以上所述的八樣資具。若供養的是土地、寺廟、衣服、穀物雜糧之類,那麼他只能代表僧團接受,而這些東西也都將屬於大家所共有。   出家的比丘必須遵守婆羅提木叉(Patimokkha),即二百二十七戒。目的是維持僧團的紀律。這些戒律又依比丘若破戒時應如何處置而分為八類。最重要的是四驅擯戒(Parajika),若比丘破此戒,他將被逐出僧團,他將來也不能再度出家。這四驅擯戒是:   1. 性交 2. 偷盜 3. 殺人 4. 未證言證,打妄語說自己有神通或謂自己已得道果。   四驅擯是含有「被擊敗」的意思,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破了這些戒律時,他就是被慾望、嗔恚及我慢所擊敗。  其他重要的戒律有十三僧殘戒,若犯此戒則須懺悔,另外的三十舍懺則主要是關於比丘的日常生活,若犯了則要求當眾發露。其他的一些小戒則是有關比丘的威儀、僧團共住時所發生的爭訟及行政上等問題。這些大大小小的戒律都記載在律藏里,它的目的是維持僧團的紀律,解決人們住在一起時無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人事問題,所以它不是絕對的。佛陀也告訴比丘們,他們可依情況而改變或調整這些戒律。在佛陀還未進入大般涅槃時,他告訴比丘:「倘若你們願意,在如來入滅後,那些小小的戒律,你們可以捨棄。」(3)  就像當時的其他外道一樣,比丘們也多是行腳各地。這種流動性讓僧侶們有機會和更多人說法,也讓他們不會為自己累積財產。然而,其中的一個戒律要求比丘們在固定的地方安定下來三個月,這通常是在雨季,也就是所謂的結夏安居(vassa)。在這個時候,結夏安居是必要的,因為在這個時候,行腳可謂困難重重。而他們也可以借著這個機會修行禪坐。時至今日,當比丘們相遇,他們也會這樣互相問對方:「您渡過了多少結夏安居啊?」  為了維持紀律及加強僧團的共同價值觀,讓比丘們共住一起並讓每一位比丘參與是必須的。因此那些住在同一個地區的比丘們會於每個月舉辦兩次的集會,這個集會就叫著布薩。在布薩集會時,僧眾就會一起誦念婆羅提木叉。犯戒的人就要表白並接受應有的處置。凡有關僧團的事情也應提出來,當然這也包括研討佛法。如果有一些事需要議決的,那麼比丘們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可以通過表決的方式來決定。布薩集會在僧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肯定了僧團的組織,加強了同修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保留並弘揚佛法。  僧團最初是沒有比丘尼的,然而佛法廣布流傳並逐漸為大眾所接受後,女士們也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她們也想過著僧團的生活。有一次,佛陀回去自己的家鄉迦毗羅衛,剛好他的父親也在這個時候過世,他的繼母摩訶波闍提便要求世尊為她剃度。但佛陀拒絕了,摩訶波闍提傷心地離開。當佛陀離開迦毗羅衛到衛舍離時,摩訶波闍提將自己的頭髮剃了並穿上黃色的僧衣,出發前去衛舍離。當她抵達時,全身都沾滿了塵垢,腳趾也已起皰,而且還滿臉淚痕。她懇請阿難尊者為她請命,希望佛陀能允許她出家。佛陀再次拒絕。阿難尊者同情摩訶波闍提,他決定代她請求。首先他問佛陀,女人是否能和男人一樣有同樣的潛能證得果位。佛陀回答:「女人從有家走向無家,並修習如來所教導的佛法與戒律,她們也能證得預流果、一流果、不來果和阿羅漢果。」之後,阿難尊者要佛陀考慮一下繼母對他的養育之恩。   「世尊,若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樣證果,那麼摩訶波闍提對您的恩惠是難以形容的。她是您的姨母,也是您的繼母,她養育您,照顧您,當您的母親去世後,她以人奶喂您,因此,允許女人依如來所教導的戒律下出家是大有益處的。」(4)   佛陀最後允許女人出家,不過比丘尼們得受持多一些戒律。這些戒律是:   1. 為了表示尊重,比丘應領先於比丘尼。 2. 比丘尼在結夏安居時,其住處應和比丘眾分開。 3. 比丘尼必須先向比丘請示舉行布薩的日期和有關佛法的教導。 4. 當比丘尼犯戒時,她必須先在比丘眾和比丘尼眾面前表白。 5. 比丘尼若犯了嚴重的戒律,她必須先在比丘和比丘尼眾前接受懲罰。 6. 比丘尼必須在比丘與比丘尼眾的集會時接受剃度。 7. 比丘尼不得辱罵比丘。 8. 比丘尼不能教導比丘。   摩訶波闍提接受了這些條律,比丘尼僧團也開始成立了。  然而,佛陀似乎也意識到,當男眾與女眾在一起時,要維持梵行的生活的確是困難重重。之後他還說,梵行的生活最多只能維持五百年。的確是,佛陀的預言應驗了。公元七世紀,一些比丘開始娶妻生子,這種趨勢繼續下去再加上其他因素,佛教終於在印度滅亡了。幸好,在大多數的佛教地區,比丘和比丘尼還保持著梵行的生活,讓早期僧團清靜的生活維持下來。   譯自  Ven S Dhammika著  Buddha Dhamma Mandala Society 出版   參考資料:  引用經文來自英國巴利聖典協會所編的《三藏經》  (1) D, I : 63 長部經第 I 冊第63頁  (2) D, I : 71 長部經第 I 冊第71頁  (3) D, II: 154 長部經第 II 冊第154頁  (4) Vin, II : 253 律藏第 II冊第253頁
推薦閱讀:

如果舍友被毒死了,應該怎樣證明自己的清白?
中國飲食文化和西方飲食文化的差別是什麼?哪種飲食習慣更健康?
求推薦一個水(杯/壺)啊,要求容量大些,最好能泡茶?
有哪些大事小事要提前幫父母準備?
你身邊很有毅力的人都是什麼樣?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