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曹勇軍:「讀寫教育」,中國的並不遜與美國

看點 關於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更重要的事情是,父母和老師應該怎麼做?曾去美國訪學的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曹勇軍老師,細緻地研究了中美課堂關於閱讀寫作的教學差異。近日,曹老師在外灘微課上暢談了他的研究結果,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為父母們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同時,他也分享了自己對「該不該讓孩子進行功利化閱讀」這個問題的看法。

主講老師 | 曹勇軍 整理丨李好文

編輯丨黃曄

近年來,青少年出國留學比例一直居高不下。美國始終是中國學生選擇留學的首選國家之一。中美教育之間,包括閱讀寫作、數學、STEM等,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

一旦外國教育有所改革,大家就焦慮不已,深怕自己落後。如何從一個理性的角度,對比中西方教育差異,從而為中國教育的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意見,一直是很多教育專家、老師、家長探究的問題。

曹勇軍是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擔任南京第十三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2016年上半年,曹老師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教育學院做了半年的訪問學者。聽課期間,他還與美國同行進行多次交流溝通。

曹勇軍老師來到外灘微課

在他看來,不能把自己教育發展水平落後的地區與西方教育發達的地區作比較。很多時候西方的教育理念也只是一種教育探討,並沒有落到實處。

中美之間的寫作閱讀教學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區別,而是各有優勢。本文,他將從三個維度,即中美課堂的差異、孩子在家閱讀及該不該進行功利化閱讀,來探討中國學生的讀寫出路。

從中美課堂差異,

看中國課堂上的讀寫出路

曹勇軍用兩個月的時間,在佛羅里達大學附屬中學聽了40多節課。通過近距離的聽課,他發現中美在讀寫教育上各有所長,簡單粗暴地拋棄一種教學模式,採納另一種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那如何找尋中國課堂上的讀寫出路,在他看來,就需要根據實際的需求,取長補短。中美的閱讀寫作教學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差異:

1閱讀目的

美國多數學校是為了讓孩子成為真正的閱讀者而讀書。他們不使用教材,老師們通常會自擬書單,讓孩子們儘可能多地閱讀經典名著。曹老師說:

他們希望培養真正的閱讀者,而不是只會埋頭於課本的人。

很多中國的老師或家長在給孩子選擇書目時,通常會糾結是選擇大部頭的古代經典還是比較接近現代風格的優秀作品。曹老師說,美國老師很少有這樣的糾結,他們比較偏愛現代作品。

因為這些作品與學生生活更接近,更容易引發他們的思想共鳴。小說中多色調粗礪的社會生活畫面及對人性的深度揭示,可以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張力和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聯繫自己,有助於培養其批判思維,發展其獨立人格。

在曹老師看來,讀整本的書,讀真實的書,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及個人成長,特別有價值。國內由於應試的需要,目前老師們的授課還主要圍繞課本為主,課外閱讀為輔。很多學生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不過,最近的新課改已經把「整本書的閱讀」作為基本的教學任務,納入了課程標準,相信將會出現新的局面。

2閱讀理念

在閱讀理念方面,美國學校更注重學生在閱讀中的思考,而中國學校傾向於精準地記憶內容。

在美國,學生們會細讀文本,利用批註、表格梳理文章脈絡,借問題引發自身的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思考,擦出思想火花,創造屬於自己的閱讀模式。

做注釋類似於我們的批註評點法,就是把對原文關鍵處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寫在便利貼紙上,粘在原文旁邊。有的是對情節的梳理,有的是對細節的分析,還有的是對人物對話的品味,非常的個性化。老師也常設計一些圖表幫助學生完成注釋,也會要求學生自問自答,深耕文本。

國內的閱讀注重精讀文本。老師們通常認為閱讀不僅要思考,還要準確記憶。學生們不僅要讀懂文意,還需要反覆誦讀,甚至通篇背誦。雖然將好詞好句背得爛熟於心,自然下筆如有神,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3閱讀重點

美國課堂中更注重學生的思考,倡導批判性思維,注重學生對文本的評說與解讀。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見解,質疑甚至反駁文本內容。很多美國老師教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讓閱讀發生。這樣不僅檢驗了學生閱讀的成果,培養學生把作品與現實相聯繫的融會貫通能力,也潛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中國的學生很少去質疑課本,去反駁權威,習慣在文本尋找結論答案。做閱讀理解時,老師最常說的話就是在文中找答案,對文意的把握成了唯一指標。

4閱讀做法

美國中學語文課上,各種各樣的寫作作業很多。讀完一本書或是一個章節之後,學生們會通過探索性寫作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除此之外,項目制學習也是美國學生常做的課後作業。比如說,把讀書報告和作文收錄成書,不斷修改內容。從寫作到裝訂,從內容到排版,不斷在實踐中完善方案。

學生也很擅長採用海報這種形式。老師會要求學生在原書中選擇一個具體象徵物,然後寫出描寫該象徵物出現的原文以及頁碼,最後自己解釋其象徵含義。

海報極富創意和巧思,很好地表達了對原文中關鍵象徵物的理解,體現了學生閱讀的質量,並且人人展示,互助啟發,讓學生構建出全新的閱讀策略和經驗。

而對比國內通常是寫讀後感與解題式的作業,很多不必要的反覆操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這點上可以多加借鑒。

5課堂模式

美國的學生非常自主,不希望被過多干涉。課堂上都自己動手做表格、做梳理。美國的老師很少講解,即使講解也都時間很短。但中國的孩子往往比較依賴老師,相信老師所提供的答案,追求正確性。這也導致了中國的老師普遍會講。可以說這方面中美兩國都做到了揚長避短。

美國課堂上特別喜歡討論,幾乎到了無討論不成課的地步。討論的內容廣泛,小說的主題、人物形象、關鍵情節、表現手法等都是學生討論的重點。

建立有效的家庭讀寫氛圍,

並不是沒有方法!

讀寫教育在中美課堂的確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並不是說就沒有解決的辦法。在曹勇軍看來,優質教育從來都不是學校現成的教育,而是家校雙方互動合作的結果。真正想要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還需要家校合作。

好的語文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家長應該要有所作為。在課堂教育改革的同時,家長也可以開展語文讀寫家庭「微改革」。

當然,家庭閱讀有其局限性。局限表現在:

首先,孩子的閱讀缺乏外在監督。課堂上,閱讀都是有要求的。家庭的環境比較寬鬆,缺少外界的督促。孩子缺少督促,得不到有意識地驗證,閱讀所得通常是即興式的感想。

其次,缺少效果鑒別。一本書讀完了沒有反饋,或者反饋不及時,讀書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在家閱讀,孩子往往會過分關注進度,想要讀得快一點,不注重質只追求量。課堂里,老師往往把文章分析透徹。

針對這些局限性,曹老師也給出了建議:

1加強監控,注意持續性閱讀

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找到新的想法與獨到的認識。比如說,親子共讀,養成餐桌文化,每天和孩子交流下讀書的心得感受。

或者,也可以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中,自問自答。唯有靠問題,我們才會深入思考。

2不要過分強調閱讀動機

有時孩子讀書的目的也許並不是那麼崇高,但也不要進行道德綁架。孩子們讀書也許是出於對故事情節走向的好奇,也可能出於「他讀過了,我也要讀」的好勝心,甚至是書中一些身體描寫解答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疑問。

3不動筆墨不讀書

在讀書的過程中,對關鍵情節的概括,自己的疑問,產生的感想,要養成用筆記提煉閱讀成果的習慣。在書上留下自己思維的印記,這樣便於提煉閱讀成果,最後進行摘抄。

我國著名的文史大家朱光潛先生說:

我讀一篇文章,讀一本書,必用自己的話把它表達出來,才覺得真的把這本書消化了。這句話很簡單,很重要,就是能用自己的話把這本書、這篇文章最核心的東西說出來。

曹老師也非常認同這一理念。他說,「讀書要讀懂讀透,最簡單的考察方法就是複述原文。」

4養成個人的閱讀文化

通常來說,人在閱讀到一定的量之後就會形成自己的閱讀偏好。

某一兩本書,某幾位作家的作品,可能會被放置於枕邊,睡前閱讀一下,會有靈魂被撫摸過後的安頓感,閱讀成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誰說功利化閱讀,

不能成為中國孩子讀寫的「墊腳石」?

針對很多家長比較擔心的一個問題:如何對待孩子的功利化閱讀習慣?曹老師認為功利化閱讀沒那麼可怕,不必妖魔化,不妨讓孩子從有具體功利要求和目標的閱讀開始起步。閱讀應該讓閱讀者儘快嘗到甜頭,一步步從功利抵達非功利。曹老師說:

許多專家都倡導非功利性閱讀,但這對於學生來說似乎太過困難。成年人為興趣而讀書也已經少之又少,更何況學業壓力大的孩子?

功利化閱讀對成長也是有幫助的。比如,學生第二天要參加一場辯論會,為了收集素材可能一晚上要翻閱好幾本書。在辯論中,他取得了出色的成績。這種獲得感與成就感反過來又會成為他們繼續閱讀的動力。

非功利的閱讀容易不計得失,純粹出於興趣或者閑暇時的閱讀,往往質量並不高。因此,功利性閱讀並非如此不堪,一本書讀下來總要有所得。

也許是在寫作方面的幫助,比如說,寫作文材料豐富,思考角度新穎,表達言辭犀利;也許是在日常交流中談吐不俗,觀點耳目一新,受到同學們仰慕的眼光……這些都會成為動力。

不過,曹老師最後也說,雖然孩子起步功利的閱讀,但書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會讓人在閱讀中超拔。在功利的地方起步,最後到達非功利的境界。


推薦閱讀:

微觀點丨奧巴馬下台後,他主推的TPP真的會被咔嚓?
龍應台:青春迷惘後發現的13件事|人物觀點|大師觀點|2017
規範義務 喚醒良知(觀點)
得了諾貝爾獎,有沒有資格住大房子?|老端的觀點
觀點 | DeepMind:把人工智慧和神經科學結合起來,實現良性循環

TAG:教育 | 中國 | 美國 | 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