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式通脹已成我國宏觀經濟首要問題-[中財網]

複合式通脹已成我國宏觀經濟首要問題

時間:2011年01月28日 08:55:09中財網

  2010年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形勢最為複雜的一年。總體上,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步企穩並正式步入復甦期,但在結構上,則表現出許多深層次的缺陷和失衡,國民經濟的恢復還存在明顯的脆弱性。由於宏觀經濟基本面和國際經濟地位的差異,主要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在調整中形成了多重選擇和非對稱性,加劇了全球經濟形勢的波動。我國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得到了有效的支撐,但複合式通脹壓力已經成為宏觀經濟運行的最主要影響因素。面對後危機時期複雜的經濟環境,我國宏觀調控已開始轉向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搭配的新框架。  全球經濟政策的多重調整與輸入性通脹壓力  2010年第4季度,隨著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進入復甦期,世界經濟的基本面得到有效支撐。但在總體復甦的背後,由於主要經濟體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經濟地位的差異,主導國家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差異化和不對稱性,甚至形成了逆向調節,從而加劇了發展中國家宏觀調控的複雜程度,並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明顯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  (一)美聯儲的第二輪定量寬鬆政策與過量美元輸出  2010年11月3日,美國啟動了規模為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政策的影響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美聯儲以美國中長期關鍵期限國債為對象連續在8個月內投入6000億美元。通過對關鍵期限國債大規模的投入流動性,可以有效的降低關鍵期限國債的收益率情況,從而推動市場中長期利率曲線下移,穩定市場對中長期利率的風險預測。第二階段是美國國內金融市場獲得基礎貨幣後,增強了對美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第三階段是沉澱在美國國內金融系統內部的基礎貨幣開始通過金融、投資和貿易渠道流向國際市場,給世界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明顯的擾動。第四階段是國際市場上的資金迴流階段。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國際收支盈餘通過購買美國商品和服務,或者是購買美國國債或其他形式的證券資產迴流美國,進而轉化成對美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有效支撐力量。  因此,美聯儲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可以有效改善美國金融市場狀況和實體經濟的基本面,但有害於美元和美國經濟的長期利益,並對世界經濟輸出了通貨膨脹。  (二)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糾正與歐洲央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  歐元區債務危機是典型的主權債務危機,但導致其集中暴發並大規模蔓延的原因並非僅僅由於危機國家國內經濟政策的失誤,歐元機制內部的兩大失衡是導致這場危機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類失衡是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美歐的政策資源的失衡。在次貸危機暴發的情況下,美國政府一方面迅速啟動了規模龐大而形式多樣的財政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及時推動美聯儲擴張資產負債表,推行"大規模資產收購計劃"。而歐元區國家則難以藉助貨幣政策的力量來向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提供支持,歐洲央行拒絕了歐元區邊緣國家提供國債融資的要求,使得歐元區國家在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處於政策的跛行地位。第二類失衡是歐元區內部主導國家(核心國家)和邊緣國家間的權利失衡。主導國家可利用投資、貿易和政府債務等手段向邊緣國家轉移危機和轉嫁風險,並導致邊緣國家的經濟資源和金融能力向主導國家轉移。因此,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直接誘因既包括邊緣國家自身經濟運行和政策調控中的內在缺陷,又受到主導國家風險轉嫁的巨大影響。  儘管歐元區債務危機仍在延伸發展,繼希臘之後,愛爾蘭、葡萄牙也瀕臨危機的邊緣,西班牙和比利時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危機的風險累積,但可以預見,隨著兩個"失衡"得到支撐和解決,2011年上半年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債務危機將逐步平穩,國民經濟運行逐漸恢復正常。值得注意的是,區內國家的消費需求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恢復,歐洲央行事實上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開始形成。  (三)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逆向調整與輸入性通脹壓力  在當前調控中,我國的主要政策方案與美歐形成了逆向調整,一方面加大了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複雜程度,另一方面極大增加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自主調整的困難。由於國內經濟政策的自主性受到限制,政策實施的具體效果也形成了波動和不穩定性,在美歐等國家寬鬆貨幣政策的推動下,第4季度我國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急劇增大,外部價格衝擊成為影響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量流動性進入到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後,主要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和化工原料的價格開始迅速上漲,我國國內市場也受到直接的影響,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迅速上升。  過多的國際流動性在直接加大輸入性通脹壓力的同時,還加大了我國及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的泡沫。特別是我國逆向宏觀調控政策形成後,國際遊資通過各個渠道加大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滲透。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最新數據,截至2010年9月,我國新增外匯儲備2330.82億美元,而第4季度單季實現新增外匯儲備1989 .97億美元,超過前3季度的85%,增速明顯上升。在外部流動性加速進入的情況下,我國基礎貨幣投放速度也相應加快,儘管受到加息等從緊信號的影響,但資本市場泡沫累積很快,甚至出現了過度波動的情形,在進一步加大通貨膨脹預期的同時,強化了我國經濟的脆弱性。  複合式通脹已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的首要問題  複合式通脹是指在形成通貨膨脹的因素中,構成成份是綜合而多元的,其表現是多種壓力因素的共同作用和集成效果。在輸入性通脹壓力之外,受到國內宏觀經濟運行深層次原因和經濟政策扭曲的影響,還表現出了貨幣性、結構性、成本推進性和理性預期型通貨膨脹的特徵。複合式通脹管理成為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首要問題,也是宏觀調控的核心目標。  (一)貨幣性通脹是複合性通脹的基礎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侵擾,2008年11月,我國緊急啟動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相搭配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中央銀行在兩年內向市場注入了17.65萬億的流動性,短期內導致貨幣供應量過大,形成了過量流動性,誘發了貨幣性通脹。至2010年末,我國M 2的存量已經達到72 .58萬億,按照年中匯率核算,接近11萬億美元,為當年度現價G D P規模的182%,為同期美國M2規模88535億美元的124%。  (二)結構性通脹是複合式通貨膨脹壓力的具體表現  我國現階段的通貨膨脹主要表現為重要農產品和關鍵生產或生活用品的價格上漲。從糧食作物的期貨價格來看,波動並不大。在食品中,生鮮食品的價格上漲成為推動食品價格總漲幅達到7 .2%的主因,但其能夠通過市場機制在短期內獲得糾正,一般不會通過原材料市場向重要的製成品領域傳遞。因此,我國目前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仍屬於獨立結構層面的問題,尚未到引發全面通脹的程度。  居住類價格快速上升是我國當前結構性通脹另一個重要表現。2010年我國居住類價格上漲達到4 .5%,為C PI達到3.2%提供了22%的支撐。而在居住類內部,水、電、氣、裝修等產品佔到了整個居住類的95%以上。考慮到國家發改委暫緩了理順能源、資源價格體系的改革,預計上述價格將在2011年保持基本穩定,儘管會帶來一定的擴張性的支出驅動,但總體上尚未形成全面通貨膨脹的風險。  (三)成本推進性物價上漲是引發全面通脹風險的主要因素  第4季度,我國重要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價格持續快速上漲,漲幅達到10%以上,除燃油價格外,基本與國際市場同期價格上漲的時間和幅度保持一致。這說明,我國目前的成本推進性通脹的主要誘發原因來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動,也即輸入性通脹的延伸影響。  隨著國內結構性通脹重心的轉移,長期未能理順的資源和能源價格體系的缺陷極易成為下一個結構性通脹的結點,也即,結構性通脹成為引發下一輪成本推進性通貨膨脹的重要驅動力量,從而使我國當前的複合式通脹演化為全面通脹。目前,國內遊資已經開始進入到價格控制相對寬鬆的中間產品市場和必需品市場,並開始向上述大宗商品市場轉移,推動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  (四)共同理性預期的形成放大通貨膨脹效應  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不同,社會公眾對物價上漲的感知在2010年第1季度成為社會共同的對通貨膨脹的理性預期。至第4季度,有73.9%的受訪者表示"物價過高,難以接受",而且持物價持續上漲預期的比例達到61.4%。隨著CPI的快速走高,我國對通貨膨脹的共同理性預期開始形成。理性預期帶來的通貨膨脹會在短期內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偏好、投資選擇和社會菲利浦斯曲線,從而給宏觀調控和人民生活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創新財政供給管理,構建宏觀調控新框架  通貨膨脹預期管理成為2011年宏觀經濟調控的核心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1年宏觀調控的新框架,即"積極穩健審慎靈活"。  (一)當前通貨膨脹形勢與宏觀調控思路  根據前文分析,我國目前的物價上漲壓力是融合了輸入性、貨幣性、結構性、成本推進性和理性預期型通脹於一體的複合式通脹。下圖表現了當前複合式通脹的結構和調控思路。  政策調控的總體思路是:(1)控制貨幣投入規模和速度,使其進入正常發行範圍;(2)提高利率,抑制資本品過度投資和消費品領域的過量遊資,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歸正常軌道,抑制房地產市場過度投資(機);(3)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堅持財政補貼、貼息、直接投資和結構性減稅等供給管理手段,對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攸關民生的戰略性產業予以支持,並防止利率的進一步上升而對上述產業帶來的阻礙和損害;(4)在堅持完善外匯市場建設的同時,適度提高人民幣匯率,以減緩輸入性通脹對國內經濟的衝擊;(5)在維護總需求穩定的同時調整總供給曲線,使經濟保持適度快速增長,價格水平總體下降,通貨膨脹預期管理取得突破。  (二)構建"審慎靈活"的穩健貨幣政策體系  穩健貨幣政策的核心是進一步加強宏觀審慎管理。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流動的變化情況,綜合運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操作等價格和數量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實施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堅持"區別對待、有扶有控"的原則,加強信貸政策指導,著力引導和促進信貸結構優化。繼續優化中小企業金融生態,多方面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大力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全面改進和完善對"三農"的金融服務。落實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推動房地產金融健康發展。  (三)推進供給管理,完善積極財政政策體系  供給管理是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宏觀經濟目標,其中包括對勞動力、工資、價格、產量增長等的管理與調節。當前,財政應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財稅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以及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發展。具體政策措施包括:  1 .優化財政投資結構,促進擴大消費需求  促進擴大消費需求,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促進增加農民收入,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政策,完善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等。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優先安排續建、投產和收尾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繼續對部分小型微利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實施有利於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增加就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發揮財稅政策穩定物價的作用,大力支持糧油、蔬菜、棉花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生產,穩定化肥、煤炭、成品油等供應,做好必需商品進口以及儲備物資投放等,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和物價基本穩定等。  2 .著力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大力支持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推進農業綜合開發,支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農業技術推廣和科技成果轉化,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對種糧農民的各項補貼規模,穩步提高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等。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和推動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推開農村義務教育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健全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等。  3.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重點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研究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科研機構、大學科研能力建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等。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進一步加大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實施力度,完善節能環保產品政府採購政策,促進發展新能源、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繼續推廣並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支持重點領域低碳技術研究推廣和低碳經濟發展等。認真落實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增加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規模,提高財力薄弱地區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等。推進國有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國有金融資產管理體制。支持投融資體制改革以及能源、資源、農產品等基礎產品價格機制改革。  4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勞動者素質提高,培育人力資本優勢  要重視我國要素稟賦的變化,提升對"劉易斯拐點"的判別、預警和應對的能力。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關係,支持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逐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增加財政補助規模。促進優先發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落實好中等職業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學費政策等。支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加大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財政補助力度,支持在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等。加強社會保障和就業工作,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範圍,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穩步推進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等。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積極發展公共租賃住房,規範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和管理等。此外,還要積極推動文化建設,做好抗災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作者簡介:閆坤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導鵬財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員、經濟學博士)  2010年我國經濟財政狀況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結構性矛盾逐步顯化  2010年在極為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我國成功地的維護了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達到了397983萬億元人民幣,增速高達10.3%。我國就業形勢顯著改善。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 .1%。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 .7%,增速比上年加快4 .7個百分點。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 8 8 2 8億元,同比增長49 .4%。投資規模和結構持續改善,房地產投資增速仍然較快。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8140億元,比上年增長23 .8%。房地產開發投資實現48267億元,增長3 3 .2 %,其中住宅開發投資達34038億元,占房地產開發總投資的70%以上,增速為32 .9%,略慢於整體房地產投資增速,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在區域間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  消費平穩較快增長,收入消費增速比顯著改善。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 5 4 5 5 4億元,同比增長18 .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2008年以來我國消費和收入增速比出現大幅改善,居民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明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驅動力層面上的基礎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收入分配改革向初次分配領域延伸。2010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長11 .5%。在重視再收入分配領域公平取向的同時,各級政府開始重視初次分配領域要素間報酬的分配和增長情況,2010年全國共有30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月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幅度為22.8%。  進出口總額較快增長,貿易順差有所減少。全年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增長34 .7%。其中,出口1 5 7 7 9億美元,進口13948億美元,進出口相抵,順差183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6 .4%。受到人民幣升值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共同推動,相較於2009年,凈貿易條件約提升了1%,是我國近年來首次出現凈貿易條件改善的情況。貨幣供應量穩定增長,人民幣存貸款增量減少。12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72 .6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9 .7%,增幅同比回落8 .0個百分點,超過年初預定的7 .5萬億和17%增速的標準。外匯儲備持續快速增長。共增加外匯儲備4481億美元,其中第4季度單季增加1990億美元,至2010年末,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28473億美元。  二、財政收入良性增長,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  2010年全國實現財政收入83080億元,比上年增加14562億元,增長21.3%。其中:中央本級收入42470億元,比上年增加6554億元,增長18 .3%;地方本級收入40610億元,比上年增加8008億元,增長24 .6%。財政收入中的包括扣除出口退稅後的稅收收入73202億元,增長23%;非稅收入9878億元,增長9.8%。  從規模和增速上看,我國財政收入明顯超過了年初預算的73930億元和8%的增速,形成了高達9150億元的超收收入,而導致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國民經濟增速超過預期,為財政收入增長奠定了稅源基礎。第二,價格水平上漲超過預期,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增長。第三,全年汽車旺銷帶動車輛購置稅、汽車消費稅等大幅增長。第四,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長11.7%,基數相對較低,相應抬高了2010年收入增幅。  2010年全年財政支出達89575億元,比上年增加13275億元,增長17 .4%。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財政支出48323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5973億元,比上年增加717億元,增長4 .7%;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32350億元,比上年增加3786億元,增長13.3%。地方財政用地方本級收入以及中央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資金安排的地方本級支出73602億元,比上年增加1 2558億元,增長20.6%。預算執行進度有所改善,儘管第4季度仍是支出規模較大月份,但預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效率已有明顯好轉。(.經.濟.參.考.報 .閆.坤 .張.鵬)  中財網
推薦閱讀:

應正確理解宏觀經濟理論
國產大飛機橫空出世始末|焦點透視|宏觀經濟|產經報道
宏觀經濟學必須以貨幣為起點
Yunus Aksoy等:人口結構與宏觀經濟
"新常態"下的地緣政治與宏觀經濟(中)

TAG:經濟 | 宏觀經濟 | 複合 | 宏觀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