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分析(十四)

文獻: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吳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分析:

大致瀏覽一遍文獻,發現這是在講有關 湖廣 的三地的問題。我們還是先按照虛詞來斷句。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吳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這樣看來,虛詞斷過以後,大致結構已經比較明晰了。要說明的一點是,何言乎重在荊州也 中的 乎 不是虛詞,而是 到 的意思。這句話意思是,為什麼談及重在荊州呢?因此和後面兩處類似的地方一樣,乎 字處不斷開。

解釋過後,我們來一句句來分析這段文獻。

第一、二、三句: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

抑 是 抑或 的意思,這幾句是提了一個問題,湖廣的形勢險要之處是在 武昌、襄陽,還是在荊州?

第四、五、六句:

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這幾句沒什麼好說的,重點在於看下文如何解釋這種說法。

第七至十句:

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

這裡面第八句是一個提綱挈領的句子,這句話認為荊州處在楚地中部。第九句是對前面的一個補充解釋,分為兩方面,一是地理方面,也就是 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 ;二是歷史方面, 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 。這裡需要說的是,都郢而強 與 鄢郢亡而國無以立 這是一個對照的結構,都是(因為)甲 而 乙 的結構,因為楚國以郢為都,楚國就強大了(我們先不談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到 鄢郢 (從楚國手中)失去、破滅後,楚國就沒有立國的根本了。

這幾句說明了荊州的險要。

第十一、十二句:

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

得之而存 失之而亡,這與前面講 鄢郢 對於楚國很重要的說法用法類似。

第十三句:

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吳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

這句話斷開的關鍵是把其中的幾個實詞挑出來。之後就是這樣幾句話:

一、漢置江夏郡,治沙羨。

這是在談建置沿革。置某郡,治何處。

有人說是不是該斷作

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

認為 治沙羨 或者前面一長串都是 劉表 的官銜,這實在說不通。前面明顯是一個沿革,況且我們如果稍稍了解東漢末的歷史地理情況,江夏郡應屬荊州,而 劉表 曾長期割據荊州,須知這句話是在談 武昌 的沿革,而不是談 荊州,劉表 也沒有這樣不著邊際的官職名稱,沙羨 應是地名。如果認為 劉表 是沙羨人,那麼前面的 治 沒有賓語,不知所云。因此 沙羨 不僅是地名,且是江夏郡治。我們根據文獻還可以推測,這個 沙羨 應該就在 武昌 附近。

二、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吳人侵軼,

這裡不好理解的是 以江漢之衝 ,其實這部分應譯作 因為(這裡,即沙羨 是)江漢的衝要之處。這句省去了 沙羨,因為前文提到過 沙羨。這是一種在地理志書中常用的約定俗成的敘述方式,即開頭先提某地的沿革,而後敘述該地的歷史等情況,在敘述過程中省略地名不談。

有人可能認為 荊州 是 江漢之衝,這就有問題了,因為到下文一直都在談 武昌 而不是 荊州(注意 劉表鎮荊州 的 荊州 與 文獻 第七至第十句 的 荊州 不是一個範圍,劉表 所鎮的 荊州 範圍很廣,約包有今湖南湖北兩省等地;而文獻前述的 荊州 明顯約當今天的湖北荊州市一帶,是個具體地點)。且 荊州 就治所而言並非 江漢之衝,這是地理常識。

恐爲吳人侵軼, 吳人 按照下文來看,是指江東孫氏。

三、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

黃祖,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可能會對這個人有些印象,是 劉表 的部將。這裡面 守之 的 之 仍指代 沙羨。

第十四句:

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

接著上句,先是 劉表 所害怕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孫策破黃祖於沙羨,不僅如此,這一仗在作者看來,奠定了 孫策 的霸業。後面又講: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 ,這句話似乎沒說完,接著下面一句。

第十五至十八句:

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

首先,城夏口,都武昌,城、都 都是動詞,在夏口築城,定都武昌。

後面則是一句辨析: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 這句話可能有點繞彎子,尤其是 今縣 是什麼縣不清楚。這又是一種古代地理文獻敘述的方式,這句如不省略應該是:(東吳)武昌則今(武昌)縣也,而(東吳)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

有人說那這兩個地方是一處咯?不對。我們今天仍然有這樣的現象,比如吉林省有吉林市,長沙市有長沙縣,類似的情況,並不能從名字上就說大地區的行政中心一定在同名的縣那裡,有時候兩地離得很遠。這裡就是個例子。實際上,自元朝遷武昌路至夏口後,原來的 武昌(即今湖北鄂州)成了武昌縣,這也就是說,武昌路(明改武昌府)有武昌縣,而這兩地治所不在一處。如果不明白我國地名還有這樣的特點的話,那麼這句話是難以理解的。

其後的一句是說,繼孫氏而起者 都有類似的舉動,也就是以 武昌 為重。

第十九至二十二句:

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最後幾句所述的是襄陽。雖然沒有講太多,但是中間這句話分量很重: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由此可以看出 襄陽 的戰略地位比荊州與武昌都要高。

參考文獻:

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何言乎重在荊州也?夫荊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陽之蔽,西有夷陵之防,東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強,及鄢郢亡而國無以立矣,故曰重在荊州也。何言乎重在武昌也?夫武昌者,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漢置江夏郡治沙羨,劉表鎮荊州,以江、漢之衝恐爲吳人侵軼,於是增兵置戍,使黃祖守之。孫策破黃祖於沙羨,而霸基始立。孫權知東南形勝必在上流也,於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則今縣也,而夏口則今日之武昌也。繼孫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孫氏之轍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陽也?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

(摘自中華書局2005年版《讀史方輿紀要》)

問題:

試舉一文獻未提及的例子,來證明文獻對武昌、襄陽、荊州三地的相關論述。

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三個地方:

一、武昌。

按照文獻的時代大致判斷,有 湖廣,又明言 夏口則今日之武昌 ,則文獻中的武昌 主要指的是今天湖北武漢江南一帶的地區。武漢今天被稱為九省通衢,而在古代,則是水路衝要,漢江自此匯入長江。今天的鄂州一帶,則是北有大別山,南有幕阜山,中有大江,地勢較為險要。

文獻的作者認為,武昌 為東南的要地,東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文獻的例子是講三國時東吳對於武昌的經營,是為了保證東南半壁的安全。這是因為東吳以及後來據有東南半壁的王朝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或是杭州等地,一旦上游有失,敵軍順江而下,東南半壁不能抵抗,只能束手就擒。西晉滅吳、南齊蕭衍反蕭寶卷、隋滅陳、元滅南宋等戰爭中,都有對武昌地區的爭奪。到近代,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江蘇南京),為了消除來自上游的威脅,也曾派兵西進,但終因湘軍反擊以及內訌而失敗,失武昌、九江,後又失安慶,被一步步緊逼至天京,最後失敗。

2010年11月,湖北武漢東湖

二、襄陽。

按照文獻所述,襄陽的位置在三地中最為重要。襄陽位於漢江上游,北為南陽盆地,東南有大洪山,西南有荊山,扼南北交通。文獻稱 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這是結合了歷史而得出的結論。

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早在春秋戰國時,楚國控制南陽盆地,北窺周室,問鼎中原;西北還可以由商洛進圖關中,東北則能夠出兵許、陳之地(今河南東南部),與中原各國爭雄。

到新莽時期,綠林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擊敗王莽大軍,進取洛陽、長安。

東漢末,荊州(指的是十三州之一的荊州,不是治所)一度成為群雄競爭的戰場。劉表死後,曹操佔據了荊州北部,但在南進的途中敗於赤壁。此後儘管南郡(治今湖北荊州)被劉備控制,江夏郡(治今湖北武漢)等地被孫權控制,但襄陽仍控制在曹操勢力的手中。建安二十四年,關羽進攻襄陽、樊城等地,意圖北進,與蜀地劉備軍協同北伐。此戰令曹操、劉備兩大勢力元氣耗損,因此孫權趁機派兵襲殺關羽,奪取了荊州大部。此後曹魏與西晉仍控制著襄陽。

東晉時,部分大臣主張北伐,以襄陽為重要根據北進,企圖收回關中、河洛等地,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南梁時期。其中十六國時的前秦曾一度攻佔襄陽。

南宋時,岳飛北伐,收復襄陽,接著北進唐、鄧等州(轄境在今河南南陽南部),北進中原。

中原有之可以併東南:

戰國時秦國白起率兵攻破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郢都(今湖北荊州北),即從漢水出兵,先入南陽盆地,攻取鄧(今湖北襄陽西北),然後沿漢江而下破鄢,又南下破郢。後來秦在此基礎上東進,最終於秦王政時滅楚。

曹魏雖得襄陽,卻因西有蜀漢,不能專意攻吳。西晉建立後,從巴蜀、襄陽、淮南等地合力南下,最終滅吳。

十六國時,前秦雖一度攻下襄陽,但未從漢江水陸並進東下攻晉,而選擇淮南一戰,且遭遇慘敗。

南齊末年,皇帝蕭寶卷為政殘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討伐,奪取江陵(今湖北荊州),擁立蕭寶融為帝,派兵東下,攻滅蕭寶卷,後趁機取代了南齊,建立了南梁。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屬於南朝的內部鬥爭。

南梁發生侯景之亂後,梁武帝子孫互相攻伐。在襄陽的梁武帝孫蕭詧受到在江陵的梁元帝蕭繹的逼迫,投奔西魏,勾結西魏軍隊攻破江陵,殺死梁元帝。西魏奪取襄陽等地,扶植蕭詧為傀儡皇帝。西魏為北周所代,北周為隋所代。隋文帝能夠滅陳,一定程度上也與先前襄陽納入西魏囊中有關。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先發兵滅兩湖的割據政權,從上游對南唐造成了壓力。後來逐步消滅南方各個割據政權。這也與五代一直控制著襄州(治今湖北襄陽)而沒有使其落入南方割據者之手不無關係。

南宋紹興和議,儘管岳飛被害,唐鄧二州被割,但是襄陽與漢水幹流仍在南宋控制下。後來金海陵王雖一度南侵,但卻是在東路而未從襄陽做文章。但到了蒙元時期,先是主力放在四川,後又猛攻襄陽。到元世祖時,襄陽與樊城最終在西域火炮的攻擊下,殘破不堪。南宋守將呂文煥不得已投降,而襄陽失守後不過幾年,支撐了四十年的南宋最終被徹底擊垮。這可能是歷史上有關襄陽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戰爭。

因此,襄陽在古代具有戰略全局的重要性,事關天下的存亡,這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2013年11月,湖北荊州萬壽寶塔,建於明朝。

三、荊州。

荊州處在楚地之中。荊州的險要在於,西有三峽、巫山的險要屏障,北有襄陽據守,東有武昌作為聲援。事實上,文獻所述的這幾點都是荊州作為政治中心的優點。相較前面兩地而言,荊州更適合作政治中心而不是戰略要地。但是實際上,荊州也控扼著長江水道,並聯繫著南北往來。

早期楚國自今陝西南部東徙,以今荊州以北的紀南城為都,這是楚國最盛的數百年。但是,此處定都也必須有上面所述的三點作為屏障,因此在楚國強大時,東到長江下游,北達方城山,西控三峽。而當這幾處不守時,楚國就面臨滅亡的危機,例如春秋末期吳軍西進,突破了楚在東面的防線,最後竟然攻破了郢都;而前述襄陽地區的鄧城不守以後,鄢、郢失陷,楚國只能東遷,最終為秦所滅。

之後漢代的荊州以此為治所,控制今兩湖地區,也是因此地在長江上游,作為一個行政中心能夠通達各地。進入西晉以後,武昌地區的地位開始上升,夏口置郢州,成為楚地東部的一個新的行政中心。但是在六朝時期,江陵仍然有著較高的地位。這是因為,襄陽作為南北之間衝突戰爭的主要地帶,並不適於作規格較高的行政中心,後來的雍州實際上是僑州的一種。而受襄陽屏蔽的江陵相比而言就較為安全。東晉南朝時,有權臣、親王出鎮荊州江陵的情況很多。因此江陵一度成為南梁的國都,但很短暫,只是在梁元帝時。梁元帝不能守襄陽,以至於覆滅。後來蕭詧的後梁只是一個西魏的傀儡。類似的還有十國中的荊南(南平)政權,這個由高季興建立的小政權由於地盤不大,卻佔據南北水陸要津,因此常常劫奪南方政權向五代進貢的貨物。宋以後,江陵的地位日漸衰落,到明清只是一府的治所。而原先在湖廣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也逐漸被東面的武昌、漢口所取代。

文獻稱襄陽為「天下之腰膂」,試從交通地理的方面來解釋這種說法。

我們再從交通方面考察襄陽「天下之腰膂」的地位。「天下之腰膂」指的是襄陽好比天下的腰背。

古代襄陽交通簡圖,地圖為現代遙感影像。

一、陸運。襄陽與南陽都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南陽西北由商洛可通關中地區,東北通許、陳等地,北通洛陽,南與襄陽連通。但是南陽相對來說沒有襄陽那樣險要的地勢,易受到攻擊,因此南陽只是交通樞紐,可以發展為大的都會,但在戰時則難以作為能夠憑依的要塞。

襄陽由陸路東經隨州等地可至夏口、武昌等地,南可達荊州江陵一帶,西可經由今十堰等地與漢中盆地相連。而圖中未標出的漢中與關中、四川盆地的交通線也很重要。

二、水運。襄陽不僅是陸運的樞紐,且是水運要津。通過漢江,向東可以到達夏口等地,另外也可以先順漢江南下,再經其他水道或陸路南達江陵。而與南陽的交通也可經過白河來運輸。宋代曾有試圖在方城山將許州等地的運河與白河上游溝通的工程,目的就是為了便利水運,使南方的漕糧能夠由漢水到達襄陽,再向北經白河到方城山,東運至開封,但是這一計劃卻因山勢過高而失敗。

襄陽在擁有交通樞紐地位的同時,南有群山,依傍漢江,控扼南北,因此成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結合上一題的相關內容,歷史上多次重要的戰爭都與襄陽有關。在統一時期,這裡是繁華的都會,車水馬龍,往來舟楫不斷的場面可以想見;而在分裂時期,這裡則是群雄逐鹿的戰場。

推薦閱讀:

兒科護理投訴原因分析及對策
【生等尼阿日布】治療風濕骨病藥理分析
第五節 日主為金與人體疾病分析

TAG: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