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父母:莫讓空巢待養成人生之憾

  核心提示: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列入其中。有網友感慨:「多少異鄉遊子,遠行尋夢,念千里之外,二老鬢白,能有幾人不牽掛?無休止的加班,難落實的休假,又有幾人常回家?莫讓空巢待養,...

7月1日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列入其中。有網友感慨:「多少異鄉遊子,遠行尋夢,念千里之外,二老鬢白,能有幾人不牽掛?無休止的加班,難落實的休假,又有幾人常回家?莫讓空巢待養,成人生之憾。」

真有那麼多子女不常回家看父母嗎?《生活新報》調查發現,86.6%的受訪者一年只回家一次。《山西晚報》官方微信調查顯示,不回家是因為「沒時間」,「回家頻率高了,飯碗就沒了」。《重慶晨報》則調查發現,四成人希望多賺錢給父母。但北京市芍藥居社區一位「空巢老人」告訴記者:「我最想見到的,不是孩子從美國寄來的錢,而是那張熟悉的臉。只有拉著孩子的手,感受他的呼吸,我才覺得踏實。」

「漂族」年輕人不回家,有諸多客觀理由。中國心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韓布新研究員認為,不少單位對業績考核很嚴,許多人連探親假都不敢休。回家車票難買,開銷大,為了禮數還不得不走親訪友,陪父母的時間捉襟見肘。最關鍵的是,親情觀念與過去不同了。以前長年累月不通消息,讓人歸心似箭;現在可隨時通過電話、視頻溝通,回家看父母變得沒那麼急切。但老人的思念很難寄托在一根網線上,年輕人要意識到並付諸行動。

中國心理學會會士委員會主任委員、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張侃教授認為,為「孝」立法,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其一,中國傳統道德講究修身齊家,家庭被擺在第一位,不孝順父母的人不被主流社會接受。但在新時期,競爭意識深入人心,人人為事業打拚,忽視家庭與父母。其二,人的感情是相互的,父母不慈,兒女方才不孝。許多家長不盡心照料子女,或家教簡單粗暴,缺乏心靈溝通。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和歸屬感,長大就出現不願回家,見父母沒話說的尷尬局面。」

「重視家庭,是社會穩定與進步的基石。」張侃說。瑞典、芬蘭等國都立法規定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接觸時間和次數等。張侃認為,孝敬父母不僅僅是個人回報親恩的過程,也是社會良性循環所必需的。法律給老年人表達精神訴求的機會,是社會的進步。

許多時候,子女並不缺乏常回家看看的意願,而是缺乏「心想事成」的行動力。子欲養而親不待,張侃建議,年輕人首先要擺正父母在心中的位置。「一個朋友談戀愛,可他父母不同意。但"愛人是可以選擇的,父母是不可以選擇的』,這是他最終的選擇。父母是我們的命,是心靈的根。不重視父母就是不重視自己。」其次,打打電話、委託朋友看望、讓孫輩回老家陪父母,都是不錯的方法。「毛主席沒時間看父母,就是讓毛岸英回家代看老人的。」張侃說。再次,遠親不如近鄰,兒女可與老鄰居溝通,關注父母近況。韓布新提醒,「相對空巢」的老人生活滿意度最高。有條件的人,不妨與父母住同一社區或城市,既避免同住可能產生的日常矛盾,又能常回家看看。

推薦閱讀:

【好文】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什麼?
父母恩情永難報!再忙,再苦,再累,一定要打開看看,寫的很到位
合格的父母,都只教孩子飛翔,但不過問他飛往何方
請記住這句話吧:「教會孩子愛父母,他才會愛他人,也才會被人愛。」
德國老師禁止父母做這些事

TAG:父母 | 人生 | 成人 | 養成 | 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