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也有隋煬帝陵 「千古聖君」隋煬帝為何被扭曲?
陝西武功也有一座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全國分布有四處,所以被網友戲稱為「一楊四吃」。
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對外公布,位於揚州邗江區西湖鎮的隋唐墓葬為隋煬帝和皇后蕭氏的合葬墓。而陝西也有座「隋煬帝陵」,這是怎麼回事呢?
揚州這座墓葬是今年初發現的。此前,江蘇揚州邗江區槐泗鎮,陝西咸陽武功縣武功鎮和河南洛陽羅寧縣東宋鄉都各自有一座「隋煬帝」陵,所以有網友戲稱此為「一楊四吃」。
延伸閱讀:「千古聖君」隋煬帝為何被扭曲?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時謚煬皇帝,其孫皇泰帝楊侗謚為世祖明皇帝,夏主竇建德謚閔皇帝。即位之後,他對於國政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推動大建設,開創科舉,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等,頗有建樹。但是,他卻是歷史上婦孺皆知的荒淫之君,甚至,其荒淫之君的名聲完全蓋過了他偉大的建樹。
公元589年,年僅20歲的楊廣被拜為隋朝兵馬都討大元帥,統領51萬大軍南下向富裕、強盛的陳朝發動進攻,並完成統一。陳國雖不是什麼大國,也絕對不弱。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當時人們認為「長江天塹,古以為限隔為南北……」隋軍在楊廣的指揮下,紀律嚴明、英勇善戰,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對百姓則「秋毫無犯」,對於陳朝庫府資財,「一無所取」。博得了人民廣泛的讚揚。「天下皆稱廣以為賢」。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揚州總管,並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變「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楊廣學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親近江南學子,重用其中的學者來整理典籍。他親自實地在江南花了十年來攏絡人心,緩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懷疑,在軍事佔領後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礙南人成為忠於隋室臣民的許多政治和文化隔閡。
自此南北朝之後和北方隔離多年的江南才始歸順中央,更使得之後唐朝在南方的統治得以順利進行。
公元600年,他率領大軍北上擊敗突厥進犯。這些功勞是其他皇子所沒有的。《隋書》贊曰:」楊廣,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20歲的楊廣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從此中國進入了和平、強盛的時代。
隋煬帝初繼位,便決定遷都洛陽。他下令大規模營建洛陽城,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瀍河、洛水縱貫其間,分外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宮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獨特的布局,以及整齊劃一里見方的里坊布局建制,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都城到五代、北宋時仍在使用,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隋煬帝又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修建長城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把兩個文明連接在一起。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自清末改漕運為海運,大運河才不再是國家經濟的大動脈了。隋煬帝為中國後代子孫萬代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他對中國的功績是不朽的、是很難有人比擬的。只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太大。勞民傷財導致滅國。如此浩大的工程誰修建都不討好,誰建都會傷國體。有誰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還有誰敢做如此大的手筆?大概只有氣魄同樣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隋朝大運河比長城對中國的歷史作用還要大。隋朝大運河的建造,功在隋朝,利在千秋。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唐朝文學家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中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唐人拿楊廣和大禹來比,足以說明唐人對煬帝修運河的功績是萬分明了的。事過幾百年到了宋朝時候發大水的時候這條千里隋堤還救了成千上萬家人的性命。王安石在《白日不照物》詩中云:「隋堤散萬家,亂若春蠶箔。」隋煬帝開創的南北大運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豐功偉業這是不可辯駁的歷史事實,是後代造史者想詆毀所掩蓋不住的。因為它的存在就是鐵證,不像其它原始史料可以被銷毀、被篡改、被塗脂抹粉。
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大一統的政權在中國重新建立起來,長城重新得到修繕,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後來幾百年間的繁華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得以重振雄風。」
609年,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浩浩蕩蕩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盡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麼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盛大的萬國博覽會,這更是舉世創舉。
隋煬帝此次西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開展貿易、揚我國威、暢通絲路,乃一代有作為的國君所為。唐太宗也感慨說:「大業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馬之強,自古已來不過一兩代耳。」
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重大影響極其深遠的大事。
以上這些建樹,不論放在哪一個君主身上,都是彪炳史冊的功績,這足以讓一個君主在歷史上贏得千古聖君的美名。可是,隋煬帝卻沒有。相反的是,對於他的這些建樹,歷史竟然無情地視而不見。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胡戟教授說:「秦始皇做過的事,他(隋煬帝)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沒有焚書坑儒;我們還可以說,隋煬帝做過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貞觀時代遠不及他大業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譽,隋煬帝卻落了個萬世唾罵的惡名。」
隋煬帝造京杭大運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費民力,每次一召一百萬人民,男的沒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後來他又費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遊,這是他後來滅亡的導火索之一。同時他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三赴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太重,損傷國體,一系列開疆拓土的戰爭,也同樣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因過分自信與輕敵,導致第一次征高麗的失敗,並陷入戰爭泥潭,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義、叛亂的,這一點可以從他的手下李淵的軍隊後來平定叛亂可看出。
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這和後來編寫史書的人的觀點有關,加上對他的謚號"煬"是最貶義的一種,所以,後來的人們都認為楊廣和秦二世胡亥一樣,是最壞的皇帝。
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畢竟隋煬帝也有把柄落在了史官的手裡。在南征陳朝時,楊廣聽說張麗華是個大美人,便派人告訴將領高熲,務必把美女張麗華留下。高熲擔憂張麗華的絕美容顏,會使國家滅亡,就說:「從前姜子牙蒙面斬妲己,今日豈可留下張麗華這個紅顏禍水。」於是把張麗華斬了。這事讓楊廣懷恨在心,聲言日後必報此仇。
他還承擔了殺父的罪名。據《資治通鑒180》載,在仁壽四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楊廣於是寫信給楊素,請教如何處理文帝後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隨即宣楊廣入宮,要當面責問他。正在此時,宣華夫人陳氏也哭訴楊廣在她來途中調戲她,使文帝頓悟,拍床大罵:「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急忙命人傳大臣柳述、元岩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楊廣得知後將柳述、元岩抓入獄,並讓右庶子張衡入文帝寢殿侍疾並將文帝周圍的侍從打發走。不久文帝便駕崩。楊廣弒父在《隋書列傳第十三》楊素傳,《隋書列傳第十》楊勇傳、《隋書列傳第二十一》張衡傳、《隋書·后妃列傳》等《隋書》章節中也有多處記載。唐代人馬總在《通曆》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血濺屏風」,而趙毅在《大業略記》中記載隋文帝被張衡毒死。
殺兄的惡名也安在了他的頭上。晉王楊廣繼位後,假傳文帝遺囑,逼迫兄長自盡,將楊勇處死。殺了兄長楊勇和弟弟楊諒後,於大業三年3月4日,便誅殺侄兒長寧王楊儼、又把剩餘的侄兒安城王楊筠、安平王楊嶷、襄城王楊恪、高陽王楊該、建安王楊韶、潁川王楊煚、楊孝寶、楊孝范貶到嶺南,在路途中全部被處死。
儘管他一生中建立了不朽的功業,但是有了這些劣跡,落下個千古唾罵的臭名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推薦閱讀:
※(1)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
※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竟是「一代明君」
※李世民強加哪四個亡國罪狀給隋煬帝
※史實|修大運河的隋煬帝有沒有「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