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

馬克思主義哲學: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演講人:楊耕 地點:華南師範大學 時間:2014年10月9日楊耕 《 光明日報 》( 2014年11月24日 16 版)

楊耕 199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學部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韜奮出版獎獲得者。先後在《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五個重大問題》等論文200餘篇,先後出版《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等著作12部;先後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國家級獎8項。

圖為馬克思和他的著作。資料圖片

圖為《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叢書 資料圖片

(了解更多光明講壇內容請掃描二維碼關注光明講壇公眾微信號。歡迎留言、探討、推薦。)

在中國,馬克思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馬克思主義哲學可謂無人不知。然而,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者來說,最容易引起爭議、最折磨耐心的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位置在哪裡?我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爭論持久而激烈,深入而廣泛,遍及世界主要國家。從歷史上來看,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逝世後,對他的學說進行新的探討並引起爭論,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這樣,在世界範圍內引起如此持久、深入、廣泛而激烈的爭論,卻是罕見的。在這種種爭論中,馬克思的形象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以辨認一樣。「熟知並非真知」。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猶如人類思想史上的壯麗日出,它使哲學這片思想的園地沐浴在「新唯物主義」明媚的陽光之中,哲學的理論主題發生了根本轉換,這就是,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要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所實現的哲學主題的轉換,首先就要把握馬克思那個時代的特點。我們應當明白,由哲學家們所創造的哲學體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不管它們具有什麼樣的「個性」,都和哲學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從根本上說,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馬克思那個時代的特徵,那就是,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力。正是資本的存在及其支配一切的權利,導致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相對立的力量,導致人的勞動、人的關係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而這種異化在無產階級身上得到集中體現。19世紀中葉的西方社會,是一個由資本關係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狀態全面異化的社會。

在這樣一個時代,哲學應該做什麼?馬克思認為,在這樣一個時代,哲學的「迫切任務」是揭露並消除這種異化,從而「為歷史服務」。但是,西方傳統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無法完成這一迫切任務。這是因為,西方傳統哲學在尋求宇宙「最高原因」的過程中把本體同人的活動分離開來,同人類面臨的種種緊迫的生存問題分離開來,從而使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質成為一種「抽象的物質」,本體成為一種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無關的抽象的本體。從這樣一種抽象的本體出發無法認識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傳統哲學向人們展示的是抽象的真、抽象的善,它似乎在給人們提供某種希望,實際上是在掩飾現實的苦難,撫慰被壓迫的生靈,因而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出現實的生存困境。在我看來,以往的哲學家是人在「地上」,心在「天上」,關注的是宇宙的「終極存在」或「初始物質」,即使把目光轉向人間,關注的也只是抽象的人的命運。與此不同,馬克思是人在「地上」,心在人間。馬克思不是虛無主義者,不是唯我主義者,他人在「地上」,當然能看到「天上」,但他關注的是「地上」。用中國古詩詞來說,就是「舉杯邀明月,低頭思故鄉」。思什麼?思考著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問題。

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應當關注人類世界,關注現實的人及其發展,對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給予深刻的批判,對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給予深切的關注。換句話說,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過程中,哲學應當做什麼?或者說,哲學的職能是什麼?對此,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說了兩句非常形象的話:一是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二是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臟」,哲學是人類解放的「頭腦」。既然哲學是「頭腦」,那麼,「頭腦」必須清醒;「頭腦」不清,就不可能確立人類解放的真實目標。無產階級需要自己的哲學,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熔鑄著對人類生存方式的關注,對人類發展境遇的焦慮,對人類現實命運的關切,凝聚著對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這樣,馬克思就使哲學的理論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變為「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並使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是在實踐活動中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正因為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體,所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即使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的。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勞動,這種人的生命活動異化了,人與人的關係物化了,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馬克思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屬性所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揭示出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係,從而發現了人的自我異化的秘密所在,并力圖付諸「革命的實踐」,消除人的異化,從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如果說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那麼,「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命題。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現存世界的本體,並使哲學的聚焦點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現存世界是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相統一的世界,這個世界就生成於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因此構成了現存世界的本體。換句話說,人們正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重建世界的。問題在於,現存世界一經形成又反過來制約、決定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現存世界的狀況如何,現實的人的狀態就如何。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首先就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的是「改變世界」。馬克思與他所批評的「哲學家們」的根本分歧就在於:「哲學家們」把本體看作是某種超歷史的本體或非歷史的本體,以追問「世界何以可能」為宗旨而解釋世界;馬克思則把本體看作是歷史中的本體或實踐中的本體,以求索「人類解放何以可能」為宗旨而改變世界。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為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而創立的,它本身就是對人類實踐活動中矛盾關係的理論反思。以此為前提,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徵、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在我看來,承認自然物質的「優先性」,這只是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與舊唯物主義的共性,它並未構成新唯物主義本身的特徵。確認人以自身的實踐活動所引起的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人的存在和現存世界的基礎和本體,這才是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或者說,是新唯物主義「唯物」之所在。「實踐」因此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和建構原則,而唯心主義哲學和舊唯物主義哲學共同的主要缺點,就是不理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本體論意義。因此,實踐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一個理論特徵,而且是本質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要維持自身的存在,肯定自身,就要對自然界進行否定性的活動,改變自然界的原生態,使之成為「人化自然」「為我之物」。這樣一種否定性的辯證法包含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目的與手段、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限定與超越、必然與自由等等矛盾關係。這是一種最深刻、最複雜的矛盾關係。正是這種矛盾關係成為馬克思之前眾多哲學大師的「滑鐵盧」,致使唯物主義對人的主體性「望洋興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遙遙相對。馬克思高出一籌的地方就在於,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義和人的主體性統一起來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因此也結合起來了。這就是說,辯證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二個理論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活動不同於自然運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在於,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中的一切活動、一切事件都是人做的,而人是在利益驅使下、在思想指導下進行社會活動的。一次地震可以毀滅一座城市,毀滅眾多人口,一場戰爭也可以毀滅一座城市,毀滅眾多人口,可地震就是地震,地震的背後沒有思想、沒有利益,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的背後是思想,是利益,階級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社會生活的特殊性猶如橫跨在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活動翻板」。在馬克思之前,即使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當他們的視線由自然轉向社會,開始探討社會歷史時,幾乎都被這塊「活動翻板」翻向了唯心主義的深淵。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仍在於以往的哲學家不理解現實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從根本上說,社會就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實踐活動中,人不僅同自然之間結成一定的關係,而且人與人之間也必然結成一定的關係,社會實際上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和人與人的關係的統一體。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和社會生活的本質。馬克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社會以及社會與自然的關係,從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因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第三個理論特徵。

我把前面講的概括起來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在哲學史上,馬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一種實踐、辯證、歷史的唯物主義。在我看來,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三個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也就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理論特徵。其中,實踐唯物主義是本質特徵,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基本特徵都是從實踐唯物主義這一本質特徵引申出來的,是這一本質特徵必然展開的內在邏輯和理論表現。我們應當注意,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理論基礎的實踐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作為兩個分支、僅僅具有應用性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存在一個獨立的、作為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具有應用性質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部分,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同一個領域,也就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研究中呈現出來的兩個理論特徵。

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又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個不同稱謂。用「實踐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因為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這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用「辯證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質來說,辯證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的;用「歷史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內含的歷史維度及其徹底性和完備性,因為唯物主義的徹底性、完備性集中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我們不能因為馬克思一生只使用過一次「實踐唯物主義」而認為這一概念不成熟,我們不能因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倡導「實踐唯物主義」而忌諱這一概念,我們也不能因為蘇聯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有許多局限性而「廢名」。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及其特徵

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本質特徵之後,我還要講一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性及其特徵。這同樣是涉及如何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和本質特徵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極為關注哲學的批判性。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具有非神聖形象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這就是說,哲學必須具有批判性,而且這種批判要同對現實的批判、政治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這就是說,辯證法的批判鋒芒所指,就是現存事物,就是資本主義制度,其目標就是改變世界,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馬克思為什麼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批判的哲學」,稱為「批判的世界觀了」,也就不難理解,馬克思為什麼把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聯繫在一起了,同時,也就不難理解,西方馬克思主義為什麼把馬克思的辯證法稱為「實踐的辯證法」「革命的辯證法」了。

馬克思的哲學批判並沒有停留在「純粹哲學」的層面上,而是把哲學批判和政治批判、意識形態批判結合起來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形而上學就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或者說,是以意識形態的方式發揮其政治功能,從而為資產階級政治統治辯護和服務的。形而上學之所以成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因為形而上學中的抽象存在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抽象統治」具有同一性。所以,在馬克思那裡,哲學批判進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展開意識形態批判。在這種雙重批判中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客觀認知某種規律的知識體系,而且是批判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我們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而應當從哲學批判與意識形態批判雙重批判的視野,從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新的實踐出發去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的哲學批判不僅與意識形態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而且同資本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哲學批判,還是意識形態批判,都應延伸到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這是因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這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的。在馬克思的時代,對現實生活過程的批判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也就是資本批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這樣一個觀點,這就是,「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正是資本,使人與人的關係採取了一種物化的形式,以致人與人的關係表現為物與物的關係,表現為物對人的支配關係。資本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不僅改變了與人相關的自然界的存在屬性,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更重要的是,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有機體制,這種有機體制向總體發展的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這就是說,正是資本使資本主義社會總體化了。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利」。這就是說,資本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規定、存在形式和建構原則,並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建制。一言以蔽之,資本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存在,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和最高的社會存在物,是推動「全球化」進程的真正的主體和靈魂。

我講了這麼多,實際上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什麼問題?這就是,馬克思以商品為起點範疇,以資本為核心範疇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上的批判。換言之,馬克思的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是通過資本批判實現的,是通過商品拜物教批判、貨幣拜物教批判和資本拜物教批判實現的。正是在這種批判過程中,馬克思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發現了人與人的關係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並透視出人的自我異化的秘密所在,從而把本體論和人間的苦難與幸福結合起來了,使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得到了本體論證明。我們既不能從西方傳統哲學、「學院哲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也不能從西方傳統經濟學、「學院經濟學」的視角去認識馬克思的資本批判。實際上,馬克思的資本批判是經濟學和哲學的高度統一。

阿爾都塞在《讀〈資本論〉》中表述過這樣一種見解,馬克思的資本批判不僅存在著哲學的維度,而且意味著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嚴格表述所不可缺少的哲學概念的產生。阿爾都塞的這一見解是正確而深刻的。馬克思的資本批判理論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反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只有在同馬克思資本批判的關聯中才能顯示出來;而無論是哲學批判,還是資本批判,都只有在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一更大的意識形態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在我看來,哲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高度關聯、融為一體,這是馬克思獨特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存在方式。正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

由此,我想到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於「維多利亞時代」,距今已經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因而過時了。這是一種傲慢與偏見。我們不能僅僅依據某種學說創立的時間來判斷它是不是過時,是不是真理。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時髦的未必就是真實的,走馬燈一樣更換本身就說明有問題。我們都知道阿基米德定律創立的時間很久遠了,但今天的造船業無論多麼發達,都不能違背這條定律。如果違背了阿基米德定律,造出的船無論技術多麼先進,無論形式多麼豪華,無論多麼「人性化」,都不可能航行,如航行必沉無疑。一門學科、一種學說是否過時,是否具有當代意義,關鍵不在於它創立的時間,而在於它是否發現和把握研究對象的運動規律,它所提出的問題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是否具有「本質性的維度」。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把握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深刻地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出的消除人的異化、實現人類解放的問題仍然契合著當代世界的重大問題,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又超越了19世紀這個特定的時代,並具有內在的當代意義。20世紀的歷史運動,資本主義的變化與社會主義的改革,蘇聯東歐社會主義的解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崛起,使不同國度的學者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轉向馬克思。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倫敦海洛特公墓中安息的馬克思,比生前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人們的目光。講到這裡,我們不禁想起詩人臧克家的著名詩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馬克思仍然活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真理和良心。


推薦閱讀:

別讓時間和環境消磨和同化了自己
魯夫和惡龍的戰鬥過程是怎樣的?
星座主宰關係的哲學
論哲學的「創造性」

TAG: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真理 | 時代 | 主義 | 良心 | 馬克思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