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歌舞大全視頻集錦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一部分起源於原始社會的勞動、部落間的戰爭和原始宗教等活動,一部分,是各個社會發展階段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各少數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各自的經濟文化條件下,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形成的。
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模擬鳥獸的舞蹈,佤族、景頗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圖騰信仰與古代狩獵、戰爭生活;赫哲族、鄂溫克族的薩滿舞、納西族的東巴舞帶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和蒙古族的查瑪是在本民族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受宗教影響而形成的面具舞蹈;朝鮮族、維吾爾族的一些自娛性舞蹈植根於本民族的生活,但已帶有表演藝術的性質。
由於受歷史傳統和客觀環境的影響,各少數民族的舞蹈在藝術形象上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長期過游牧生活,舞蹈中常用騎馬時出現的肩部活動,動作剛強,節奏激烈。南方農業區的壯族、白族、哈尼族、黎族的舞蹈,常表現採茶、舂米、撈蝦等勞動生活,動作柔和,節奏輕緩。從事稻田勞動的朝鮮族喜愛寓意長壽的白鶴,舞步柔韌,慢抬輕落,稱為鶴步。地處絲綢之路的維吾爾族舞蹈,善於活動頭、頸、臂、腰,面部表情細膩,不乏古西域樂舞遺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喜歡鷹,舞蹈中多見鷹的盤旋形象。傣族、藏族等民族以孔雀為吉祥的象徵,故用不同類型的道具或用各種歌舞形式表現孔雀。這些舞蹈以不同的藝術形象與傳統形式,表現出本民族的心理素質和審美習慣,寄寓著本民族人民的意願,因而多姿多采,各具特色。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一直保持著歌、舞、樂三者結合的特點,表演形式以歌舞、跳樂、鼓舞、道具舞、以樂伴舞為主。這幾種形式既可獨立表演,也可交叉進行。
歌舞是古代民間舞蹈──踏歌的遺風與發展,是各民族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又可分為載歌載舞、歌舞相間、以歌伴舞等。壯族的採茶舞、藏族的弦子舞屬於載歌載舞、歌舞相間的形式;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屬於以歌伴舞的形式。
西南地區許多少數民族保留多種習俗歌舞,用以頌讚祖先、 教育後代、傾述愛慕、 歡慶婚嫁、哀悼亡靈。如景頗族居民用目腦縱歌舞進行歷史教育;佤族居民建成新房後,群眾來跳賀新居舞;傈僳族、土家族居民用跳喪事舞和跳喪悼念亡者。
跳樂亦稱跳月、跳弦、跳腳,是持樂器邊奏邊舞的形式,也可以合著樂曲跳舞。所用樂器有蘆笙、葫蘆笙、三弦、琵琶、月琴等。這種形式歷史悠久,《詩經》中的「君子陽陽,左持簧」,即古代關於持笙簧樂器跳舞的描述,秦漢前已盛行於南方。在西南地區苗、彝、壯、瑤、水、布依、拉祜各民族中廣泛流行的蘆笙舞,即是這種古老形式的發展,舞蹈動作偏重腳部,多見走矮步、快速踢腳。在民間常見用於驅惡禳災、儀禮娛樂、傳情擇偶等活動中。近年來村寨間進行的大型娛樂競技,促進了蘆笙樂舞技巧的發展。
鼓舞分以鼓伴舞和擊鼓而舞兩種。鼓以特有的音色和節奏,在舞蹈中起重要作用。因取材造型不同,又有銅鼓舞、象腳鼓舞、木鼓舞、羊皮鼓舞、長鼓舞、手鼓舞之分,舞蹈動作各具民族特點。秦漢時,銅鼓已流行於南方,現在壯、苗、瑤、黎、水、彝各族,仍有以銅鼓伴奏的舞蹈,鼓者邊奏邊舞,舞者邊歌邊舞。象腳鼓是南方多種民族的樂器。傣族的象腳鼓舞隨鼓的擊打胯部扭動和跳躍動作較多。(見彩圖)佤族的木鼓舞過去多見用於祭祀,羊皮鼓舞過去多見用於羌族民間巫術活動。朝鮮族攜大長鼓邊擊邊舞,帶表演性質;維吾爾族手鼓舞則是以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
道具舞分為模擬鳥獸和一般兩種。前者身著鳥獸道具模擬其動作,如阿昌族的龍舞、壯族的鳳舞、彝族的獅舞、藏族的氂牛舞等,多模擬本民族喜愛的動物形象,其淵源和「百獸率舞」的圖騰舞蹈有關。一般道具舞以勞動生活用具如刀、盅碗、扇子等為道具,以增強舞蹈的形象、節拍和音響效果,能創造出徒手時難以達到的意境。如景頗族、塔吉克族的刀舞,黎族的草笠舞,蒙古族的盅碗舞,彝族的煙盒舞,傣族的蠟燭舞等。這些民間舞蹈已成為有關民族人民生活的組成部分。另外,在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民間還常見用各種民族樂曲伴奏的舞蹈形式,維吾爾族的多朗舞是用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的。樂和舞的分立,促進了舞蹈音樂與舞蹈表演藝術的發展。
推薦閱讀: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禮俗禁忌
※中國歷史上幾大少數民族都去哪了?
※神秘之境|揭秘有超過八個少數民族世代生活的貴州!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雙語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