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西方哲學相比,老子《道德經》的優勢何在?

西方哲學的唯物論

西方哲學唯物論的鼻祖是西方哲學之父泰利斯(約前624—前547),他在西方世界第一個提出了宇宙本原的問題,提出了萬物皆水的哲學本體論學說。其後有無限定元質、氣、火、土、四根說、種子說和原子論等唯物論方面的哲學本體論學說。雖然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們在宇宙本原問題上提出了很多的學說,但卻由於沒有認識到宇宙真理,都是在不斷地否定過去,是以蘇格拉底從研究宇宙本原的自然哲學轉向了研究人類自身的精神哲學。

希臘1994年泰利斯紀念郵票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1804~1872)師從黑格爾,是「青年黑格爾學派」的成員。費爾巴哈的思想同時也受到了斯賓諾莎(1632—1677)的很大影響,提出「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

費爾巴哈認為:「思維和存在的真實關係只是這樣;存在是主體,思維是賓詞。思維是從存在而來的,然而存在並不來自思維。……存在只能為存在所產生。」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

唯物論屬於哲學本體論的範疇。近代西方的哲學家已經不敢在探尋什麼是宇宙本原問題上做文章了,只能把學術論戰放在宇宙本原到底是物質還是精神,也就是唯物論和唯心論之爭。幾百年來,西方意識形態領域唯物與唯心兩大哲學派別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心論認為意識決定精神,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唯物論認為客觀物質世界離精神而獨立存在,人的認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西方哲學的唯心論

柏拉圖(前427-前347)的「理念」主要來源於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達哥拉派的數的概念;他關於感官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於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面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柏拉圖認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就在本體論上分裂了思維與存在、普遍與個別的關係,屬於二元論。柏拉圖的理念本原說顯然屬於唯心論。

柏拉圖的雕塑

哲學本體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宇宙本原代表著宇宙的終極存在、終極依據和終極真理,生命本原是生命的終極存在、終極依據和終極真理。德國古典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1770~1831)本身是一個唯心論者,他認為:「複雜萬狀的全體,是絕對,而絕對是精神的。」

東德1981年發行黑格爾逝世150周年10馬克紀念銀幣

黑格爾認可柏拉圖的理念論本原,是以沒有把研究重點放在哲學本體論,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哲學認識論領域,提出了辯證法。黑格爾認為:「整個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就是說,是在不斷的地運動著,變化著,發展著和改造著的。同時過程內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和發展的源泉。」

《道德經》揭示的是宇宙真理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這句話是典型的元氣一元論。天下萬物都生於元氣,而元氣是確確實實有的、確確實實存在著的一種物質與精神、能量與智慧合二為一、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共存物。為什麼說「天下萬物生於有」呢,是因為元氣有物質屬性,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所以是「有」。

為什麼要講「有生於無」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因為元氣的前體是遠古洪荒階段的混沌,元氣雖然是一種「有」——有物質屬性的形而上的存在物,但混沌卻屬於「無」的範疇,所以講「有生於無」;第二層意思是說我們所能看到的、有形的、顯性的宇宙萬物,事實上都是由無形的、看不到的、隱性的形而上者——元氣所生成的。正是由於元氣這種「形而上」存在的特點,所以叫「有生於無」。

道家始祖老子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意思是說:先天地而生的東西自然就是元氣,「有物」可以理解為元氣是有物質屬性的;「混成」一方面表示元氣是經混沌階段孕育而成的,另一方面則表示元氣不單純有物質屬性,還有精神屬性,以及依託於物質的能量屬性和依託於精神的智慧屬性;「寂兮」反映的是元氣的形而上的微觀領域存在的特性;「寥兮」反映的是元氣瀰漫在整個宏觀宇宙空間的屬性;「獨立而不改」指的是元氣不受外力影響,只遵循宇宙原點所確立的宇宙秩序,而且亘古長存、永不改變;「周行而不殆」意為循環往複永不停止,永不枯竭;「可以為天下母」說明元氣本身就是宇宙萬物之母。

老子騎青牛的雕塑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我們大多數國人都聽過這句話,可實在是不能解讀和理解老子到底想要表達一個什麼意思?甚至於很多受自虐史觀思想心態影響嚴重的人,竟然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釋為是樸素的「萬物皆數」,讓老子去給畢達哥拉斯作註腳,真的是思想自我殖民的悲哀啊?!

「道」指宇宙精神本原「陰陽」,「一」指宇宙第一物「元氣」,簡單的直譯就是「陰陽生元氣」。陰陽屬精神範疇,元氣屬物質範疇,陰陽如何能夠生出來元氣呢?老子是說混沌階段無序運動的氣,一旦孕育出了兩種相對的力量做有序運動,也就是共存、互動和交感——陰陽出現了,這個時候混沌就變成了元氣。

孔子在請教老子

「道生一」指的是宇宙精神本原陰陽和宇宙物質本原元氣是在宇宙原點同時誕生的,精神範疇的陰陽一定要依託於物質範疇的元氣、由元氣來承載才得以存在,元氣屬物質能量與精神智慧合二為一、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共存物。陰陽和元氣同為第一性。陰陽不能決定元氣,元氣也不能決定陰陽,「物與心」、「在與思」沒有我第一、你第二,或你老子、我兒子的邏輯關係,它們兩者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一對陰陽。「我在故我能思」,「我思故我存在」。

法國發行的100馬克貨幣

自然科學始祖笛卡爾(1596—1650)在哲學本體論方面,提出割裂思維與存在的二元論。為了解釋二者的結合問題,他抬出了上帝,認為在上帝那裡,思維與存在是統一的,上帝才是全體,這樣事實上就成了思維(精神)、存在(物質)和神三元論。他的哲學體系是自相矛盾的,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所謂最可靠的原理,把思維和存在又直接地統一起來,把人的理性認識當作統一存在與思維的關鍵,屬於唯心論的論調。他「懷疑一切、追求實證」的知識論主張有屬於唯物論。他也是一個機械論者,認為動物不過是一架機器。

笛卡爾認為:「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這個「我」事實上就是西方心理學所說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中國道教內丹術之中所說的「識神」。自笛卡爾之後,很多唯心派說的是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而唯物派則說:——「我在故我思。」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則絕不同意笛卡爾三元論「物質、精神、神」的這種看法,不承認神是自然的創造主,認為「神」即自然化身,它是世界的唯一實體,驅動「自然法則」。斯賓諾莎認為全體不僅有思維屬性而且有廣延屬性,其學說被稱為「斯賓諾莎的上帝」。受西方哲學本體論迷失的影響,斯賓諾莎又提出了唯物論的哲學主張,強調物質第一,它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質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

荷蘭猶太裔哲學家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的上帝事實上就是中國哲學所說的宇宙萬物本原和生命本原元氣!大道至簡。老子的「道生一」裡面既有哲學本體論的內涵——「一」為宇宙第一物元氣,又有哲學認識論的哲理——「道」為宇宙秩序,即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是渾然一體的!笛卡爾的「三元論」哲學、斯賓諾莎的上帝、黑格爾的辯證法,因為沒有本原的奠基,並非合法的知識,但卻可以給老子的「道生一」或者說是中國哲學的「陰陽律」做註腳。

事實上要了解真正的宇宙實相也很簡單,就是觀察我們的周圍。一根草是怎麼長起來的?草裡面有智慧嗎?為什麼一根草裡面竟然會有幾十萬、乃至於上百萬種蛋白質?

草裡面既有物質也有精神,在這個世界上物質與精神同樣重要。我們能夠把一根草都精神和物質分開嗎?我們是分不開的。因為物質與精神的本原是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共存物!物質與精神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精神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宇宙世界原本就是物質與精神的二元一體、心物一元。物質與精神是渾然一體、密不可分的。如果說有一個統一,那這個統一的名稱既不叫物質,也不叫精神,亦不叫神,而是叫元氣。

人類事實上連一根草都不了解

西方文化最大的短板就是其哲學本原的迷失,正是由於眾多西方哲學家苦苦追求而「求不得」,所以,西方文化有本原情結,特別重視對宇宙本原問題的探尋。霍金正是因為提出用方程式詮釋宇宙起源的終極問題,而被尊稱為是愛因斯坦之後、在世最偉大的科學家!

大哉!元氣、陰陽、五行!

美哉!華夏族群原生文明!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版權聲明

本文為自由文化學者郭文喜的原創作品,版權歸郭文喜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部分內容和圖片取自於網路媒體,特此感謝!大部分內容來自於作者專著《中國根基:通向文化大國之路》(150萬字)。

作者郵箱:

13371757799@163.com

自由文化學者

郭文喜

2017年2月28

推薦閱讀:

陳大惠:西方講的平等破壞了自然本有的秩序
西方干涉弱化國家治理能力(觀點)
西方大國死守戰略金屬
《西方確指》曲示儒教,醒眾痴夢(一)

TAG:道德 | 哲學 | 道德經 | 西方哲學 | 西方 | 老子 | 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