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朝方:「被」字躥紅2009年中國輿論場(羊城晚報 2009-8-13)

「被」字躥紅2009年中國輿論場http://www.sina.com.cn2009年08月13日13:56金羊網-羊城晚報

  今日看點

  今年被字為何一字風行 禍首或為公共權力濫用 權利權力近年屢見互動

  著名之「被」

  被增長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份數據,稱「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11.2%,農村居民增長8.1%,遠超上半年7.1%的經濟增速」。如此情屬實,則意味著居民收入首次趕超了GDP增速。各階層公眾對此很認真,在網上開展了「曬工資」活動。

  2009年7月29日,網友「夏余才」在其博客上首用「被增長」一詞,意指實際沒增長,但在統計數據中卻被指增長了,使我們都被統計數字「幸福」地籠罩著。這一感受得到了絕大多數人們的贊同,同時也得到了央行最新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的印證。

  被就業

  7月12日,名為「醬里合醬」的網友趙冬冬在論壇上發出《應屆畢業生怒問:誰替我簽的就業協議書?注水的就業率!》的帖子,稱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學校已經與一公司簽訂了他的《就業協議書》,而自己連這個公司都沒聽說過。一時間,「被就業」迅速躥紅網路,很多曾經有過「被就業」經歷的畢業生紛紛跟帖發文,矛頭直指近幾年高得有點嚇人的高校就業率。很多大學生看到自己「光榮」地「被就業」,忍不住譏笑:頂著早已「就業」的帽子,在擁擠的人才市場里尋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被小康

  2009年2月,江蘇省對南通市轄下各縣市的小康達標情況進行隨機電話民意調查。當地政府要求受訪群眾熟記事先統一下發的標準答案,如家庭人均年收入,農村居民必須回答8500元,城鎮居民必須回答16500元,「是否參加社會保險或保障」必須回答「參加了」,「對住房、道路、居住環境是否滿意」必須回答「滿意」。於是,那些原本在小康水平之下的群眾,一夜之間「被小康」了。

  被失蹤

  2008年12月,《網路報》記者關鍵在山西採訪時神秘失蹤,家人報警求助,山西警方立案調查,初步認定為「失蹤」,並聲稱「人命關天,我們會全力查明真相」。14天後,家人卻接到河北警方電話,被告知關鍵涉嫌受賄被刑拘。隨後,山西警方表示他們事前就已經知道情況。

  自打現代漢語出現那天起,「被字句」,恐怕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活學活用過。

  「被小康」、「被就業」、「被增長」、「被自殺」、「被自願」、「被退休」、物價「被下降」、家裡「被用水」……小小介詞「被」,伴隨著一個個看似荒謬的搭配,不經意間,迅速躥紅網路與主流媒體,並日漸鋪陳至人們的日常生活。

  或許,「被××」的發明者並未預料到,一己一時的情緒表達,會引發如此波瀾壯闊的群情涌動:質疑、委屈、憤怒、指責、無奈、調侃、無聊,暢快淋漓地在「被」字旗下傾瀉而出。

  於是,形形色色的解讀,再次把公權力、社會誠信、權利訴求等擺到了公共輿論的顯微鏡下。有人說,「被」現象折射出了普通百姓揮之不去的「被動性」命運;有人說,「被」現象扭曲了中國社會,背後隱藏著對社會基本規範及公權力的信任危機;也有人說,「被」現象預示著公民意識已深入人心,公民社會正在逐漸成型。

  中國進入了「被時代」?聽似「驚艷」,卻並不荒誕。

  「被時代」,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經典聲音

  濫用公權和信息不透明,是一系列「被」事件發生的禍首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董天策

  從百姓角度看,那些「被××」的人一般都是弱勢群體,面對的往往是強大的公權力,「被」字句紅極一時,表現出的是公眾對個體權利的無奈訴求。與其被動回應,讓人們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權部門主動站出來用事實說話,尊重公眾感受,不討厭,不迴避。否則,在公共輿論場,公權部門只會成為被調侃的對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輿論漩渦

  ———廣州市社科聯研究員李明華

  「被××」現象正是公眾以帶有民間智慧的幽默來提醒和監督少數公權部門,別讓隨心所欲的浮誇、謊言或敷衍,把一口「金牙」搞成「爛牙」。反思「被」後更深層的原因,是國家公民、公權部門與公共輿論更該做的功課

  ———知名媒體人陳揚

  「被時代」的出現是公民具體權利多方面覺醒的表現,也是公權力及時自我矯正的過程。如果輿情進入「被時代」,公權力還停留在「躲貓貓時代」,實在是一種盲目自戀的悲哀。公權應該主動結束「被時代」,那就是讓權力內斂,讓權利伸張

  ———社會評論者燕農

  輿論場上今年「被」字流行

  原本休眠的各種情緒,像滾雪球似地在互聯網上越滾越大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現已難考。推測起來,開先河的也許是去年出現的「被自殺」。在一連幾起被社會高度關注的死亡事件中,當事人的死因都被當地官方歸結為「自殺」。人們質疑這種集中性的巧合,開始在網路上使用並大量傳播「被自殺」一詞。

  而另一個「被」字熱詞則始自今年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學2009屆畢業生趙冬冬以「醬里合醬」的網名,在某知名論壇上發帖,稱在他不知情的情況下,由學校與西安一家公司簽訂了就業協議書,而這家公司他聽都沒聽說過,他「被就業」了。因涉及面廣泛,一時間,「被就業」被廣泛應用。

  隨即,網民們「翻箱倒櫃」,紛紛搜羅出各類「被字案」,擺到網上狂曬。更多的人看到了這些「被」事件,於是,原本休眠的各種情緒,像滾雪球似地在互聯網上越滾越大。「被字句」迅速躥紅網路,並借力傳統媒體,成為輿論焦點。

  如今,上網隨便搜索一下,僅「被就業」、「被時代」的相關網頁就超過110萬篇,各類「被字案」的帖子、新聞等更難以數計。

  「被時代」真的來了?原就職於廣州電視台的知名媒體人陳揚並不認同:很多的「被字案」以前都曾有過,不是啥新鮮事物,現在只是有了新的表述方式而已。在他看來,透視所謂的「被時代」,反思「被」後更深層的原因,是國家公民、公權部門與公共輿論更該做的功課。

  別把一口「金牙」搞成「爛牙」

  「被時代」里,如果公權力還在「躲貓貓」,實在是種悲哀

  要麼交9000元「教師節慰問金」,要麼「退錢後退人」,重慶市銅梁縣的學生家長在送孩子上小學時,遭遇了艱難的抉擇。最終,孩子要讀書,繳費「被自願」。如今,類似的「被自願」仍在國內的大城小鎮不斷上演。

  「被就業」、「被增長」、「被小康」……翻開一個個「被字案」,常看到兩個熟悉的影子:濫用公權和信息不透明。傳播學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董天策教授認為,這是一系列「被」事件發生的禍首。事實上,匯聚了強大民意的網路,也幾乎不約而同地把最尖銳的矛頭指向了「被時代」背後隱藏的公權力。

  是誰主宰了荒謬的「被生活」?是誰一手釀造了「被時代」的信任危機?廣州市社科聯研究員李明華說,「被時代」的出現,暴露出一些公權部門浮誇政績成風,公信力下降。從百姓角度看,那些「被××」的人一般都是弱勢群體,面對的往往是強大的公權力,「被」字句紅極一時,表現出的是公眾對個體權利的無奈訴求。

  廣東有句老話,叫「牙齒當金使」,指說話要算數,要講誠信,要有公信力。誰能讓你的牙齒貶值呢?只有自己。陳揚說,「被××」現象正是公眾以帶有民間智慧的幽默來提醒和監督少數公權部門,別讓隨心所欲的浮誇、謊言或敷衍,把一口「金牙」搞成「爛牙」。「被時代」是面鏡子,公權力是時候藉以自鑒了。

  社會評論者燕農認為,「被時代」的出現是公民具體權利多方面覺醒的表現,也是公權力及時自我矯正的過程。如果輿情進入「被時代」,公權力還停留在「躲貓貓時代」,實在是一種盲目自戀的悲哀。公權應該主動結束「被時代」,那就是讓權力內斂,讓權利伸張。

  「被」字成名源於社會進步

  諸多「被字案」被揭被調侃,表明公民社會在逐步形成

  太多的「被字案」,是公布的權威信息與事實背離的產物。陳揚說,「被」就是最大的不實事求是。

  換個視角,那麼多的「被」為什麼能在媒體上大張旗鼓地曝光?雖然過去也有,但公開出來的不多。李明華說,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信息公開,明文立法,中國社會逐漸走向法治社會。

  稍早前,河南南陽一個叫王清的小夥子,向當地政府機關申請信息公開,結果被接待領導一句「球信息公開」罵了回去。儘管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尷尬如斯,李明華認為,從「躲貓貓」到「被時代」語境下的諸多「被字案」已然昭示:信息公開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陳揚則這樣表述他眼中的「被」現象:網民智慧凝聚,中國人越來越幽默、公民意識已然覺醒。不過陳揚認為,輿論熱議的「被」現象的出現,百姓也責無旁貸,「口口聲聲父母官,在心裡先認同了行政官員與平民百姓的不對等,也就失去了作為公民的平等心態」。

  李明華說,「被時代」標誌著人們主體意識與權利意識的集體覺醒,群眾不甘心被愚弄,通過一些渠道把不滿情緒表達出來。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也為公眾提供了廣闊自由的公共輿論空間。他認為,諸多「被字案」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揭被批被調侃,都是因為社會在進步,公民社會在逐步形成。

  權利成為輿論互動中心

  近年來逐步成型的公共輿論場上,這樣的互動已屢見不鮮

  從學生「被就業」到工資「被增長」,當公眾調侃官方數據「注水」時,這些話題很快隨著日漸開放的傳統媒體走下網路,成為輿論熱議的公共話題。

  教育部和國家統計局感受到了來自輿論的壓力,也迅速做出回應:絕大多數高校的就業率統計數據是準確的,「被就業」只是個極個別情況;平均工資有別於每個人自己拿到的工資或工資單上的工資,「被增長」有其抽查樣本的不足之處……隨後,針對這些回應,網民與傳統媒體又是一輪連番追問。

  董天策認為,這是權利與權力在公共輿論場上的一次良性互動。事實上,這樣的互動近年已屢見不鮮。

  有傳媒報道,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最主要的成就之一是民間力量的成長,而這個力量跟互聯網的發展相輔相成,並於近年逐步形成一個傳統媒體、決策高層都高度關注併產生互動的公共輿論場。在李明華看來,這是歷史發展的趨勢,「過去可以不回應,也可以用外交方式回應,現在老百姓對此不買賬了」。

  「與其被動回應,讓人們看破更多的『被××』,不如由公權部門主動站出來用事實說話,尊重公眾感受,不討厭,不迴避。否則,在公共輿論場,公權部門只會成為被調侃的對象,更多地陷入『被××』的輿論漩渦。」李明華說,一個足夠智慧的公權力,應該從眼前的「被時代」看到這麼做的迫切性與必要性。本報記者 孫朝方http://news.sina.com.cn/c/2009-08-13/135618427971.shtml
推薦閱讀:

中國結算就《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登記、存管、結算業務實施細則》答記者問
中國古代畫派 :元 . 四家《吳鎮》
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
越南曾承認南沙是中國領土
樓市早已是中國經濟一張浮腫的臉

TAG:中國 | 輿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