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媽寶,喪偶式育兒的產物

媽寶男,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精神上未斷奶的男人。

被貼上「直男癌」和「媽寶」這兩個標籤的男性,多半已被劃入「這XX類男人不值得嫁」的清單里。

文/周作鬼

「媽寶」一詞來自台灣,指的是那些什麼都聽媽媽的話,缺乏自主思想的男人。廣東人把這種男人叫「裙腳仔」。

在所有對媽寶男的稱呼中,最狠毒的可能是作家菲利普?威利(Philip Wylie),他創造了一個詞叫「Momism」,後來被歷史學家孫隆基翻譯為「大媽咪主義」。在威利看來,美國是一個被主婦支配的國家,她們生了孩子後便不事生產,在家裡的地位卻至尊無上,她們還參與投票選舉,將男子漢們趕下台,代之以大媽咪主義者。

對於這種反女性、反媽寶的人,布爾迪厄也非常刻薄地指出,他們生命的大部分價值,只是捍衛男子漢形象,做一個徹徹底底的大男人主義者。在當下的語境里,你可以把他們叫作「直男癌」。

在中國,被貼上「直男癌」和「媽寶」這兩個標籤的男性,多半已被劃入「這XX類男人不值得嫁」的清單里。

「媽寶」一詞來自台灣。

祖母假說:媽寶的遠古成因?

媽寶這種現象古已有之,源遠流長。在所有動物中,人類的親子關係是很特殊的,極少物種會像人類這樣,在養育子女一事上投入巨大的時間和資源,也很少有像人類那樣出現三代同堂的現象。

一些人類學家提出了「祖母假說」。他們在坦尚尼亞發現,哈扎族的婦女在女兒生產後,生活的重心就不再是配偶和女兒,而是嗷嗷待哺的孫輩。因此,女性的更年期可能是進化而來的策略,目的是讓女性不再從事生育,而把大部分資源用以撫養孫輩,確保子女能夠產生更多後代。

同時,子女也非常依賴母親的幫助。2012年,英國海洋生物學家 Darren Croft 的團隊通過36年來對西北太平洋地區的虎鯨的跟蹤調查,發現了「祖母假說」的新證據:虎鯨終生都與它們的母親在一起,而母親幫助兒子覓食,並提供保護。

而雄性虎鯨就像是一個「媽寶」,如果它們在30歲後失去母鯨,它們的死亡概率將會增加14倍,而雌鯨魚的死亡風險只增加了3倍,如果是30歲前失去母親,雌性鯨魚的存活率甚至沒有受到影響。

虎鯨終生與母親保持聯繫。圖/David Ellifrit Centre for Whale Research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也可以發現,「祖母假說」的現象其實非常普遍。在中國古代,我們的祖父母對孕期的兒媳和女兒,有種種飲食和起居的禁忌,以及複雜的「坐月子」習俗,雖不科學,但他們相信這樣能讓產婦生下兒子,並且在產子後快速地恢復生育能力。

有意思的是,在祖父母與孫輩的關係中,外祖母往往比祖父傾注更多的感情和物質。而父子關係的不確定,正是母親比父親更照顧子女的原因之一。在動物界,所有雌性動物都比雄性動物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照顧子女。英國動物學家蒂姆·克拉頓-布羅克(Tim Clutton-Brock)在著作《親代撫育的進化》中,便幽默地提到了妻子對這本書的貢獻:「我虧欠最多的是我的妻子,在我寫親代撫育的時候正是她照管著我們的孩子。」

在中國,人們戲謔地把這稱為「喪偶式育兒」。

台灣,一男子吃完東西後,母親細心地為他擦嘴。圖/udn

喪偶式育兒,必然出媽寶

近年來,中國人對女性權利越來越關注,創造出了很多本土化的流行語。「直男癌」關注的是婚姻關係,「喪偶式育兒」關注的是親子關係,「媽寶」則是從婆媳關係中衍生出來,用以形容懦弱丈夫的說法。三者關係密切,而「媽寶」與「喪偶式育兒」更加密不可分。

這本是一個網路潮語,指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在家庭教育里長期缺席,學術一點的說法叫「隱性單親」或「假單親」,因為缺席的常常是父親,所以又不妨稱之為「喪父式育兒」。

在動物世界中,「喪父式育兒」非常普遍,從而使母親進化出一項特別的技能——快速地辨認出自己的孩子。在墨西哥皺鼻蝙蝠的洞穴中,成百上千乃至上百萬隻蝙蝠群居於一個洞穴,而小蝙蝠成千上萬地聚集在一起,但是,雌蝙蝠總是能夠從密密集集的小蝙蝠中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孩子,成功率高達83%。顯然,皺鼻蝙蝠進化出這種能力,並不是為了延續種族,而是用來保護自身的後代。

在動物世界裡,帶孩子的往往都是媽媽。

同樣地,人類從嬰兒時期開始便離不開母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80%的目前都會用左臂抱嬰兒,將嬰兒的頭貼在左乳這一邊,而且這和大多數人為右撇子無關,因為慣用左手的母親也有78%是這樣抱孩子的。所以,只能從另一條線索進行猜測:人類的心臟在左側,用左臂抱孩子才能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

對照實驗證明,母親的心跳錄音有明顯的鎮靜作用,當嬰兒聽到他們在子宮裡就熟悉的心跳聲,啼哭的時間降低了38%,同時比起聽不到母親心跳聲的嬰兒,他們入睡得更快,身體發育得更快,因為聽不到心跳的孩子哭得更多,消耗的熱量也就更多。

到了三四個月的時候,嬰兒的哭泣開始減少,這個時間恰好和嬰兒辨認出母親的臉的時間相吻合。到第七個月時,他們就徹底地依戀母親了。生物人類學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發現,從出生到依戀母親,小鴨子是通過亦步亦趨地跟隨母親的腳步,猿猴幼崽是通過抓住母親的皮毛,而人類是藉助和母親的微笑互動。

嬰兒自小便與母親有神奇的感應。

嬰兒出生不久就會微笑,但是這時的微笑並沒有特定的目標,直到三四個月後,他們的視覺焦點從周圍的熟悉面孔中辨認出自己的母親,而當嬰兒向母親微笑時,母親往往也微笑著回應孩子,雙方在這個交流中變得親密了起來。從此,子女會終生記得媽媽的臉和微笑。

不僅是母乳階段,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父親的陪伴始終不及母親。

為什麼父親不喜歡照顧孩子?人類學家為此提出了三個假設性的回答:其一是父子關係不確定,父親可能是「喜當爹」;其二是遺棄假設,父母其中一方一旦抽身離開,剩下的那位在道義上應該撫養孩子,而所有雄性動物理論上在貢獻完精子後就可以離開對方;此外,育兒使男性的擇偶機會減少了,因為男性沒有絕經期,如果身體好的話,生育能力能夠保持到老年,而過度投入到育兒事業中來,就減少了他們認識其他女人的機會。

看起來,「喪偶式育兒」的背後既有母親的偉大,也有一些「渣男」父親的背影。

在人類的家庭中,父親陪伴子女的時間也較少。圖/understanding childhood

媽寶與孝子,僅一線之隔

當然,與母親關係良好的人,不一定就是「媽寶」。如今所謂的「媽寶」是一個貶義詞,女性不喜歡,男性自己也不願意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2014年,台灣高雄的一對夫妻鬧金錢糾紛,女方在Facebook上大罵男方是「媽寶」,嘲諷對方還在喝奶,甚至將個人狀態改為「喪偶」,氣得男方告上法庭。儘管他們已經離婚,但法官還是判處女方拘役40天,或用4萬元罰金代替拘役。

不過在2015年的一起鄰里糾紛中,台灣宜蘭的一名陳姓婦人將郭某罵為「媽寶」「媽媽寶」「靠媽媽的寶」,宜蘭的法官卻認為,成年人聽從父母的建議、接受父母的資助、與父母共同生活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因此「媽寶」是否具有貶義,社會上尚未形成共識,「媽寶」和孝順可能僅一線之隔,難以判定是否具有貶義。

雖然郭某未必能認同,但是在法律上,這是一個理性而剋制的判決。事實上,「媽寶」的污名化,恰好證明了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觀點——男人也是男權社會的囚徒和受害者,男權社會的性別文化要求他們在一切場合表現自己的男子氣概,但是這些「男子氣概」有時可能是出於一種恐懼和懦弱,如害怕自己被標籤為「娘娘腔」「弱雞」「媽寶」,從而失去其他人的尊重。

在台灣,罵人很可能會被對方告上法庭。圖/The Liberty Times

在同樣的性別對應結構里,我們為何從來不擔心父親「男性化」女兒?比如《摔跤吧!爸爸》男主角就在戲裡戲外賺盡了眼淚。為什麼我們只鼓勵母親和女兒的親密關係,而母親與兒子的牽涉過多,則一面是「慈母多敗兒」,一面是「媽寶」?

實際上,聽媽媽話的男人,並不必然就是「媽寶」。2010年,一項發布在《兒童發展》雜誌的報告發現,在涉及6000名兒童的調查中,那些跟母親沒有強烈情感依賴的男孩,長大後會變得更有攻擊性,如果他們被鼓勵和母親疏遠,他們會馬上變得焦慮而不安,對親密關係容易產生背叛的恐懼,並且將這種恐懼帶到成年階段。

如果孩子和母親能夠共處,母親便能幫助兒子發展情商,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具有同情心、勇氣、獨立的人。與缺乏媽媽照顧的孩子相比,他們懂得更多的溝通技巧,在這個需要尊重他人與團隊合作的社會,他們顯然會過得更快樂。

與母親保持親密關係的孩子,心理更健康。圖/Unsplash

在中國,「媽寶」現象之所以如此普及,與「巨嬰國」理論並沒有多大的關係。因為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男性形象就是文弱的,只有才子能夠在情場上獲得女性的青睞,只有文人能夠躋身上流社會。

而張飛、關羽、魯智深這些硬漢,總是會被認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光是肌肉發達還不能成為英雄,他們還需要徹底禁慾,拒接女性的誘惑。與之相反的是,西方文化中的硬漢,總是能夠抱得美人歸。

現代以後,中國傳統的男性形象已經受到了西方硬漢的挑戰,而中產收入以上的女性,要求她們的男人除了相應的經濟能力,還要獨立於父母,聰明而自信,高大而威猛。

媽寶與現代女性的擇偶要求不符合。圖/Gratisography

至此,一些中國女性對男性伴侶的要求,基本已經和西方女性重合了。於是中國兩性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因為女性對男性的要求提升了,而男性的形象和能力似乎卻未能改善,難怪媒體和網友紛紛提出「醜陋的中國男人」「直男癌」「媽寶」等一個又一個話題。

解決之道,無非就是男女平等的實現,但這項工作似乎還任重道遠。考慮到父親缺席造成的「喪偶式育兒」是造成「媽寶」的深刻原因,當務之急,先讓父親們當一下奶爸吧!

參考資料:

[1]孫隆基,《殺母的文化:二十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2]皮埃爾·布爾迪厄,《男性統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

[3]D.M.巴斯,《進化心理學》(第二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3

[4]Megan Gannon, "Mama"s Boys" May Explain Killer Whale Menopause, Live Science, September 13, 2012

[5]Joan Raymond, "Mama"s Boy" Monkeys Score with the Ladies, Scientific American, February 1, 2012

[6]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3

[7]高羅佩,《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

[8]邁克爾·金梅爾,邁克爾·梅斯納主編,《心理學:關於男性》,2012

[9]雷金慶,男性特質論:中國的社會與性別,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6

[10]Kate Stone Lombardi, The Myth of the Mama』sBoy, TIME, March 16, 2012

[11]SINDYA N. BHANOO,「OrcaMothers Coddle Adult Sons, Study Finds」,SEPT. 17, 2012

小新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為什麼貓會吃掉剛生下的小貓?

高考到底會不會改變人生?我找了8個過來人聊了聊


推薦閱讀:

媽寶男+強勢婆婆,我打算離婚了
劉墉妙論「媽寶」
媽寶男能不能嫁?
?分娩疼痛對媽媽寶寶都好,好哪兒呢?
孩子不停咳嗽,家長需要這樣應對

TAG:育兒 | 媽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