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片掀起中國文化研究熱潮

據《亞洲時報》15日報道,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古老的技藝與現代商業結合起來,重新煥發了青春。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武術(功夫),通過令人目不暇接的武俠片,世人認識了武術,武術也融入現代商業社會,而且可以預見,它將影響未來。

  武俠劇,華人特有的娛樂方式   目前,中國很多地方的傳統組織或正規的武術學校仍在教授武術,類似這樣的團體在美國、中國大陸和台灣、香港等地並不少見。然而真正讓世界了解中國武術文化的還要屬融合武術元素的電影和電視劇。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人在電影製作領域征服了全球億萬華人。

  7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武俠劇開始重新演繹小說家創作的武俠故事。有關功夫或俠士這一核心主題的武俠劇受到廣大中國觀眾的歡迎。在這種娛樂產品中,男女演員身著彩色的怪異服裝,手中揮舞著造型奇特的劍或刀等道具。這些元素成為全球億萬華人重要的娛樂大餐。

  有關武俠的娛樂產品被稱為古裝劇或是電影。武俠世界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與代表西方亞文化的科幻電影《龍與地下城》非常相似,主要內容是虛構的或是由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中衍生而來,主角往往是充滿俠義精神的劍客、仙女一般的少女、武藝高超的少林和尚和姦詐的惡棍。

  上世紀80年代,除典型的、虛構的武俠劇外,香港和台灣的電影電視製作人擴大了拍攝領域,開始反映不同的主題,例如浪漫片、歷史劇、古典片、神話片、科幻片和宗教片。歷史劇主要講述中國古代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秦始皇、成吉思汗和康熙皇帝等等,觀眾可以此加深對本國歷史重要人物的印象,了解他們的功過。台灣的電視劇製作人擅長拍攝浪漫肥皂劇,其中大部分是由本地作家瓊瑤的言情小說改編而成,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還珠格格》流行程度令人驚嘆。

  不容忽視的金庸現象

  不甘寂寞的中國大陸也同樣雄心勃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大陸斥資百萬翻拍《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這些小說都是先人幾百年前創作的,為嚴格按照原著內容進行改編,中國製片人付出了極大努力,在拍攝、服裝製作和龐大的臨時演員使用上投入了巨資。但由於落後的營銷手段和媒體宣傳,類似這樣的百萬製作被迫「縮水」,放棄在國際娛樂市場謀求一席之地和參與西方電影和娛樂產品競爭的最初想法,電視劇只限於國內消費。

  迄今為止,在中國觀眾中廣為流行的中國古裝劇和電影絕大部分仍是武俠劇和武俠電影,其中主要是由職業武俠小說作家創作的國語小說改編而成。金庸先生稱得上中國文壇最著名、最成功的武俠作家代表人物。借用相關的歷史背景,才華橫溢的金庸將歷史事件、幽默、浪漫、人性和政治融入小說創作,生動感人的情節和人物刻畫很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寫作風格和語言運用類似於西方的科幻小說作家大衛·格梅爾、崔西·希克曼和瑪格麗特·維斯。更為重要的是,金庸的小說風格富有戲劇性,電影電視製作人很容易將其改編並搬上銀幕。人與人的關係的主題和毫無語言障礙的敘述使其成為電影電視製作的理想素材。他的這一特點與中國古典名著存在明顯不同,古典名著的語言相對枯燥、不太容易理解。

  金庸小說在描寫武俠的同時也向現代讀者闡述自己有關中國歷史的一些看法。人文主義是其小說創作的基礎,代表作包括《神鵰俠侶》。金庸在這部小說中虛構了俠士楊過的形象,描寫了其傳奇的經歷。書中的楊過愛上比自己大的女人——他的美麗的師傅小龍女。二人的反抗成為這部小說的主題:師徒之戀有悖儒家倫理道德,被當時社會所不容,與自己的師傅發生曖昧關係只能受到人們的唾棄。這種關係在過去被嚴令禁止,即便是在現代,也不是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

  《神鵰俠侶》一經出版便廣為流行,至少5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香港、中國大陸、台灣和新加坡的娛樂業也紛紛製作有關這部武俠小說的相關產品;日本甚至將其改編成動畫片。《神鵰俠侶》很快就被譽為中國同時代最浪漫的文學作品之一,這種評價已然超出了武俠小說的範疇。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演員劉德華和陳玉蓮成功地塑造了楊過和小龍女的形象,楊過和小龍女也很快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事實上,在遠東也有人將他們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金庸在《神鵰俠侶》開篇創作的小詩相對於唐宋詩詞而言,更受到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喜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像格梅爾、希克曼、維斯等這樣的小說家享受國際名人的美譽只能歸功於英國的讀者和觀眾;金庸的鼎鼎大名也只限於華人圈:他的作品只能吸引那些看得懂中國漢字的讀者,或是能夠欣賞由他的武俠小說改編而成的國語、粵語電影電視劇的觀眾。但仍有數百萬人喜歡金庸的作品,如果算上由他作品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的話,全球幾十億華人觀眾都可能是他的追星族。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研究中國文化

  有意思的是,娛樂製造商們只需稍加努力就可將他的作品與歷史事實對接,成為中國觀眾一種非正式的歷史教育方式,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舉例來說,某些中國觀眾認為他們的祖先直到清朝才開始扎辮子。很多中國人開始相信熒幕上演的就是真實的歷史,但事實上並不完全是。

  娛樂業畢竟是商業性的,捕捉和把握消費者的脈搏才能獲得經濟效益。在時下的電視劇中,熒幕人物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古人是造不出來,因為當時的染色和紡織技術還很原始。除此之外,武俠劇中的人物經常展示飛檐走壁等驚人武藝,這更多的是製造笑料和娛樂元素,但從歷史現實主義的角度看,這是不可信的。

  到21世紀初,熒幕上的電腦合成視覺特效被廣泛採用,簡單的揮劍動作就能帶來爆炸和天崩地裂的殺傷力,但對於信息技術時代已對電腦合成圖象麻木的觀眾,根本沒有一點可信度。與此同時,2000年,美國一家電影公司第一次推出武俠電影《卧虎藏龍》,裡面是清一色的華人演員,國語對白。以中國人的欣賞標準,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和拍攝手段並沒有驚人之處,但它卻非常適合打入美國電影市場。

  《卧虎藏龍》只能算是老套武俠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但它仍是中國人的驕傲,西方人最終同意讓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價值觀,比如武俠,進入美國市場,中國電影的國際聲望得到極大提高。武俠劇的流行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研究、挖掘中國文化和政治史這座寶藏。

推薦閱讀:

司馬玹武俠全集
資深武俠迷的50部經典武俠小說推薦
看不懂的江湖。
大江湖之八大江湖
《慶熹紀事》,有生之年的書完結了,是什麼樣的體驗?

TAG:中國 | 文化 | 武俠 | 中國文化 | 文化研究 | 研究 | 武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