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詩歌: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前記:沈佺期,初唐宮廷詩人,與宋之問齊名,號為「沈宋」。他的詩歌多為應制詩,形式大於內容,尤其擅長五、七言律詩,格律嚴謹,對仗工整,對於近體詩格律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獨不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時人稱為「沈宋」,是初唐時期有名的宮廷詩人。不過,相比較盛唐詩人,大家對他也很陌生。因此,在賞析這首詩歌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他的生平經歷。
沈佺期,字雲卿,約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出生於相州內黃(今屬河南)官宦家庭。少有才名,上元二年(675)中進士,可謂是青年才俊。
由於他才華橫溢,深受武后則天賞識,在武則天當政期間,剛開始擔任協律郎的職位,主要是從事文書工作,在皇帝出巡或者有大型活動時跟隨做一些應制詩文,歌功頌德,吟詩助興。大概在三十歲左右,被提拔為考功員外郎,主要負責科舉考試相關事宜。因為他深得武則天賞識,年輕有為,鋒芒畢露,自然引起很多人嫉妒。有人誣陷他在主持科舉的過程中,收受賄賂,因此被下獄。不過,不久就被釋放,並且官復原職。後來,官越做越大,升遷為給事中這樣的高官。在武后當政期間,官運亨通,受寵三十年。
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張柬之等兵變,唐中宗繼位。有人彈劾他在武后期間依附張氏兄弟,更重要的是他是武則天的寵臣,因此被流放驩州。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被召回京城,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常侍宮中。後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開元初年,約公元714年至715年,卒於京城。
沈佺期一生,主要生活在宮中,官運亨通,深受寵幸,生活優越,是個御制文人。《全唐詩》存詩三卷,多是應制唱和的詩歌,在內容上比較空泛,形式上講求音韻和諧,典麗華美。《新唐書》如是評價:「建安後,訖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屬對精密,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准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語曰『蘇李居前,沈宋比肩』,謂蘇武、李陵也。」不過,他有些寫閨情的詩歌,寫的還是不錯的,代表作有《獨不見》和《雜詩》三首。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七律代表作——《獨不見》。
這首詩,試題《獨不見》,是樂府古題,郭茂倩在《樂府詩集》解題中言: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由此可見,以此為題的詩歌是寫閨中少婦因長期見不到情人或丈夫,產生的傷心、憂愁和思念之情。沈佺期的這首詩歌,就是借用樂府古題的意思,寫長安少婦對征戍遼陽十年之久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首聯的意思是:盧家少婦,居住在用鬱金香料塗抹的華美的堂屋之中,成對的海燕棲息在用海龜龜甲做裝飾的屋樑之上。
首句,化用了梁朝蕭衍《河中之水歌》中的詩意,「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鬱金」是一種香料,和泥塗壁能使室內芳香。「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極美觀,可作房梁裝飾品。這裡給我們描述出盧家少婦所居住的閨房,牆壁是用鬱金香和泥塗抹的,房梁是用玳瑁殼做裝飾,可見居住環境之華美高貴。作者之所以濃墨重彩的描繪這華美高貴的環境,就是為了反襯出閨中少婦的孤清冷寂。盧家少婦,獨自一人,身處閨中,而海燕,成雙成對,棲息樑上,兩相對比就可見盧家少婦的孤獨冷清。居住在如此華麗高貴的深閨之中,身邊沒有丈夫的陪伴,孤獨寂寞,還不如那樑上的雙宿雙棲的海燕呢。這兩句用反襯和對比的手法,給我們塑造了一個獨處閨中的寂寞少婦形象。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頷聯的意思是:深秋九月,寒風呼嘯,在急切的搗衣聲中,樹葉紛紛下落,丈夫遠征遼陽已經十年了,至今還沒有歸家,不能不讓我想念啊。
「寒砧」,就是搗衣聲。砧,搗衣用的墊石。古代婦女縫製衣服前,先要將衣料搗過。為趕製寒衣婦女每於秋夜搗衣,所以在古詩中常以搗衣聲寄寓思婦念遠之情。時值深秋。西風起,窗外傳來陣陣搗衣之聲,這聲音把書上的葉子都震落了。從邏輯上來講,應該是九月木葉催寒砧,詩人之所以要這樣寫,我理解為:「寒砧」,包含一種人情在其中,如果在平時,應該是妻子為丈夫準備過冬的衣服,可是盧家少婦卻因為丈夫遠戍遼陽不必為丈夫準備冬衣,不是不想,也不是不能,是無用。這裡的「寒砧」,引發了盧家少婦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對丈夫冷暖的擔憂之情,這種情感之深厚強烈,竟然把書上的葉子都催落在地。
九月是特殊的季節,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在這漫漫歲月長河中,在這寒砧響起,樹葉飄零的特殊九月,我一個婦人,飽受情感的煎熬。同時,「遼陽」,交代了丈夫所在的地方,「征戍」,交代了丈夫離家的原因,也暗含居住環境之艱苦。長安與遼陽遠隔千山萬水,我日日夜夜想著你,我居住華屋,可以免受寒凍之苦,而你卻居住簡陋的軍營,飽受風寒。通過這兩句,進一步加深了少婦對丈夫的擔心和思念以及情感上的孤獨煎熬。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頸聯的意思是:白狼河北的遼陽,地處偏遠荒寒之地,音信全部被阻斷,我獨居在這丹鳳城南的長安,地處熱鬧繁華的地區,卻感到秋夜特別漫長。
「白狼河」即今遼寧境內的大凌河,這裡指遼陽。丹鳳城:長安大明宮正南門為丹鳳門,這裡指長安。這裡從兩方分別來寫:前一句寫丈夫戍守遼陽,十年之中,音訊全無,生死難料;後一句寫少婦獨居長安,沒有半點怨恨之言,卻依然在漫漫秋夜對丈夫思念和期盼。「音書斷」,寫少婦對丈夫的擔憂,表現出少婦對丈夫的殷殷期盼,「秋夜長」,寫少婦凄涼的處境,表現出少婦因思念丈夫夜不能寐的痛苦。這兩句從兩方分別寫來,更表現出少婦對丈夫的一份擔心的隱憂,一片痴情的守候,一種思念的痛苦。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尾聯的意思是:我對誰訴說那因為思念丈夫而不得見所滿含的哀愁呢,為何此時還偏偏讓那明月照在我的幃帳之上啊。
「誰謂」,就是謂誰,對誰說的意思。「流黃」,黃紫色相間的絲織品,此指帷帳。本來,我獨處空閨,又看到海燕雙棲樑上,還在深秋時分,聽見外面寒砧聲聲,看到木葉飄零,丈夫十年音書斷絕,漫漫長夜之下,我已經滿含憂愁,滿是苦痛和孤獨。這時候,不識趣的明月還來擾亂我的心緒,不是愁上加愁,愁更難休嗎?明月,自古以來,就是思念遠方親人的載體,希望與親人團聚的意思,望月思人,更添憂愁。這兩句,前一句是少婦的獨白,後一句是以樂景寫哀情,構思精巧,景中含情,使得少婦的處境更加凄涼,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這首七言律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可以說是初唐時期七言律詩的經典之作。詩歌運用對比、烘托、渲染的藝術手法,將情語和景語結合起來,多角度的給我們塑造了一位痴情、孤寂的少婦形象,表達了少婦對丈夫的深沉思念之情,以及因不能相見而生髮的孤苦清寂之感。
附錄:沈佺期另一首代表作:
雜詩(三首其一)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推薦閱讀:
※三俗西北民歌一首,
※推薦一款能寫原創詩詞的小程序
※歷代釣魚詩歌欣賞
※詩歌原理(愛倫·坡?著)
※詠鵝 | 詩歌詠流傳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