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延續離不開這個群體,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過鼎盛、有過衰敗,好在延續了下來。在這個文化延續的過程中,有一個群體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那就是收藏者,因為他們手中的「老件兒」對追溯文化淵源意義深刻。每個時期,都不乏收藏大家和收藏圈子,今天也不例外。但今天,圈子裡的「金錢味」和「醋味」濃了一些,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因為收藏市場已經成為跨業態、跨人群的主流投資領域之一,想從這個領域「謀利」的人越來越多,「獲益」的人越來越少。
收藏行業區別於其它行業的特點在於,每一件文物或藏品都幾乎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那些被稱為存世孤品的文物。因其價值不菲,投機者自然不乏其人,而收藏行為本身又是一項高成本的活動,這就使文物不可避免地帶上經濟價值的色彩。
面對歷史傳承的重任和經濟成本的需要,二者之間的矛盾亟待正確處理,韓劍軍認為,保持文物純粹性的自身品格,遠離商業功利主義和人為惡炒的浸染,應該成為收藏界的共同守則;同時,他又指出,正確的經濟觀念不但與收藏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的,關鍵在於其經濟目的的正確性和其經營方法的科學性。只有這樣,文物才能成為世代傳承的文化載體,收藏界才能擔當起守望的責任。
「買了還想買是收藏家,買了就想賣是投資者,收藏家與投資者實際上也就這點差距。」馬未都說,人的一生應有三重境界,收藏也是如此:
第一重是物質上的追求溫飽的趨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也是一種社會動力;
第二重是趨名,希望心情愉悅,表現為精神上有所寄託;
第三重是靈魂上的修行,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收藏愛好者如果沒有真正明白「古董藝術品是文化的載體,收藏人的歷史使命就是把老祖宗的遺存收藏起來,保護起來,研究每一件文物的文化內涵,把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歷史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的道理,必定「誤入」收藏「歧途」。
文物需要保護,藝術需要傳承。文物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多的是藝術的傳承與歷史的回顧。只有看待好了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保護文物、收藏文物,才能將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更好地傳遞給後人。
推薦閱讀:
※談談紅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那些春意盎然的名字
※埃及文化 埃及飾品
※二十四節氣的二十四道美食圖,很精美,收藏了
※日本設計何以迷人——關於日本設計的幾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