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為修身亦為民
07-31
《禮》為修身亦為民來源:學習時報?|?發布日期:2016-11-05?康井泉 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曾子避席」的故事被後人傳誦。類似的美德故事很多,諸如秉燭達旦、程門立雪、張良拜師、領袖讓路等等。這驗證一個道理:一個人,以禮而行可修身立己、禮賢下士、師表於民、天寬地廣。 以禮治國修身自古有之。孔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荀子「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易經·謙》曰「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明朝的顏元也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這些話都說明「禮」在社會生活和個人道德修養中的極端重要性,它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明和文化,也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和品質,體現一個人的內在美和內在力量。 「禮」有「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之意。「為政不以禮,政不行矣」。禮是中華古代先哲們崇尚奉行的美德,也是自我修養、健全人格、勤於修身的重要內容,更是示範引領、樹立典範、帶好民風的關鍵所在。領導幹部要以禮立身,做到立業講禮儀、立德講禮節、立身講禮數、立品講禮貌。做到明禮於心、修禮於身、習禮於言、踐禮於行、施禮於人,萬不可在「禮」面前失去禮數、失去節操、失去原則、失去方向、失去威信。 明禮於心。古人有言: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其實,禮是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尊敬。明禮於心,身心兼具,將身與心兩大方面不斷砥礪、切磨,成為內外兼修、身心俱佳的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大寫的人。君子德性淳厚,流露於外的則是謙敬典雅的風範。學習與履行「禮」的規範,常有禮節、禮儀、禮數、禮貌等德音雅樂陪伴左右,內化於心,潤物細無聲,可以引導人心走向和順高雅的境界,使人的行為舉止溫文爾雅,彬彬然有君子之風。 修禮於身。孔子曾告誡弟子:「不學禮,無以立。」重視以禮修身,講究待人以禮,其核心就是對人的尊重和敬畏,日行不輟的禮的積澱就是道德。就如同待患者以禮是醫德、待學生以禮是師德、待社會人以禮是社會公德那樣,待百姓以禮就是官德。禮是節制人情、涵養氣質、修身成就的一大關鍵,因此不可須臾離身。《荀子》說,「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於輕重也,猶繩墨之於曲直也,猶規矩之於方圓也」。說白了,「禮」就是規矩、規範。領導幹部要以禮來持身范世,提高人自身修養,持身以禮,身體力行,藉家禮、立制度、樹規矩,通過禮來規範自身言行、家人言行、身邊人的言行。 習禮於言。端正儀容身態,表情適當,言辭恭順,只有做到這些,才能促進每個人獲得做人的尊嚴。禮不是教人點頭哈腰、鞠躬作揖,而是要讓人「修身踐言」「行修言道」,這是最本質的東西。禮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道德觀念,確定人的交往準則。知「禮」是一名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精神涵養,它可以體現一個人幹事創業的態度和激情,進而影響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文質彬彬,和顏悅色,平心靜氣,說話有分寸,克己讓人,寬容待人,對調和及融洽人際關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使人從根本上向善,內外皆化,德性充盈。 踐禮於行。行高於知、情、意,因為,只有率身實踐自己知道的禮儀規範,才能對什麼是禮儀規範更加認識深刻,真正掌握禮儀準則,成為知書達理的人。只有把禮的認識付諸實踐,才是對禮真正的認識。知而不行,必然陷入謬妄困惑。踐禮於行,就是自律自省、「正心、正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端正思想,端正行為,一切按照法規制度辦事,努力剋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和慾望。只有更好地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主張言辭要謹慎,同時行動要敏捷,多干實事,少說空話。正所謂:修身博愛基於一舉一動,修身禮儀踐於一言一行,修身律己銘記一生一世。 施禮於人。古人講「禮者敬人也」。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尊重,才有人際的諧和。禮引導人們相互尊重。成大事者,往往更謙遜,更尊重他人,以禮處之,思慮周全,令交往之人舒意認可。錢穆先生說,「禮是以對方的存在作為前提的。」我們做每一件事情,一定要考慮到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為他人著想。多一份體貼關心,添一份和氣共融,充分體察成長背景、地域差異、生活習慣的不同,以寬容之心、禮義之量對待身邊的人,少一份計較,就多一份溫馨。領導幹部講「禮」,就是要摒棄「官威」,善待群眾,淡化「官」念,放下架子,時刻保持一種平民心態,同群眾打成一片,凡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融洽干群之間的關係,做群眾的貼心人。 (作者系北京市大興區委黨校副校長)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收腰顯瘦的牛仔褲,穿上之後讓你更加的修身顯瘦顯高
※修身顯瘦的時尚套裝裙,在這個春季讓你氣質迷人,做個精緻的女人
※道教長壽思想及修身養性
※瑜伽修身 偷師動物5招
※修身與處事
TAG:修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