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史上的「妖蛾子」

美國心理學史上的「妖蛾子」

這是一出在美國上演六、七十年,又漫延到其它西方國家,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心理鬧劇,劇名叫「多重人格症」,起始時間大約在1890年代前後。

講這個故事前,先說幾句和故事有關的題外話,這是理解此故事的必須。

現在我們說「每個人都有多面性」——這樣一個簡單的判斷沒有人會覺得有問題,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個特異現象——本來嘛,人都可能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狀態和個性,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家好說好動,到了外面卻不敢說話;有的男人在外面像個紳士,回家卻打老婆。看新聞報道時往往會發現,重大槍擊案的兇手,鄰居在描述他們時,總是說他平時看起來溫文爾雅,不多言,不像兇手。

這些現象,依我們的常識及社會心理學都可以解釋,因為人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的面貌。事實是,人基本上都有性格上的多面性和內心衝突,只是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大多數人在這方面能取得基本的和諧一致,少數人表現出巨大差異,有時像天使,有時像魔鬼。孤立地看後一類人,他們身上的極端表現確實令人匪夷所思,但追究一下他們的童年經歷,總會發現精神受虐跡象(注意,是「精神受虐」,可能包含肉體受虐,也可能不包含。)

說到精神受虐,請原諒,在這裡還需要再簡單補充一點心理學常識:為什麼童年精神受虐的人在成年後會出現人格分裂。

就像自然為一粒種子早已設定好發芽、生根、長葉、開花、結果的生長秩序一樣,自然也為人的心理設定了正常生長秩序。一粒種子的生長潛能必須在適度的陽光雨露下才能正常進行,若遇到旱、澇、冰雹等就無法正常完成生長;人也一樣,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或被寄養、父母早亡,或父母冷漠、嚴厲、粗暴等,生命沒有得到愛、自由、尊重等這些必須的雨露陽光,心理秩序就會被打亂,不能正常展開,出現諸多逆生長和扭曲,成年後就會表現出邏輯思維混亂,價值觀不成熟,往往怯懦、自閉和脾氣暴躁等特徵兼而有之——不幸福的童年把他變成一個內心嚴重不和諧的人,而人類自我基因保存的本能又要求其必須具有融入群體的能力,必須實現社會化,於是他內里的不和諧與社會化過程中必須表達的要求開始互相糾纏,內心衝突不斷,表現出較嚴重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問題自古以來就困擾著很多人,這些人不但自身經常處於痛苦糾結中,也常常給周圍人帶來不痛快,給大家製造麻煩。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遇到這種人,往往只會歸因為「他就這樣,性格不穩定」,彷彿他天生聾啞一樣。美國在18、19世紀是經濟和政治迅速上升期,文化迷茫和精神迷亂也是其顯著特徵,神經官能症成為高發病,介於神經病和正常人之間的人格分裂問題,一直讓人感到棘手。很多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看不到此類心理和童年遭遇的因果關係,試圖改善這些人的狀況時,往往著眼於孤立的治療——直到現在,精神治療和一百多年前比起來,也沒有本質性的飛躍和改變,因為它無法將治療延伸進一個人的過往生活,而且很多醫生也沒有這樣的追溯能力。

人是何等豐富的生物,「意識」這種既找不到血管又找不到細胞的東西,人類只能觀察到它如何表達,無法控制它的發生。一個人的意識一旦形成了,再靠人力或藥物來改善,非常困難,正如蒸好的饅頭很難改成包子一樣。面對如何統一患者的分裂人格這個經久未決的難題,心理學家的思維偏向了去發現一塊關於人的「新大陸」,以新的發現來解決老問題。猶如在長寬高的三維空間找不到路,有的人會設想存在著一個「四維空間」一樣。在一個靠發現新大陸起家的國家,發現、探索和創新是其顯著的特徵。為人格分裂問題尋找一個人們做夢也想不到的解釋,似乎也是件自然發生的事情。

說到這裡不得不佩服美國人的想像力,關於人的意識、精神等方面,他們創作出了不少令人驚訝的作品,有小說有電影。尤其好萊塢電影,依其介質在表現力方面的特殊性,再加上超凡的想像力,圍繞神秘的大腦創造出了令人驚嘆的故事。比如《盜夢空間》,看完後,會讓人產生幻覺,覺得現實與夢境真的能打通……這是後話,按下不表,書歸正傳,回到「多重人格」上來。

讓我們從一個故事開始觀看這出鬧劇。

1887年,一個叫波榮的傳教士從羅德島一家銀行取了500多美元現金,突然失蹤,遍尋不見,報紙上登尋人啟示亦無果。與此同時,另一個城市出現了一個名叫布朗的人,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只是看到他租了個小店,進點貨,做起了小生意。兩個月後,布朗突然對外求助,說他叫波榮,半夜突然被什麼聲音驚醒,驚恐地發現自己不知置身何處,對兩個月以來發生的事一無所知,他能回憶起來的最後一件事是到銀行取了500多塊錢。後經過其家人辯認,他確實就是失蹤兩個月的波榮。波榮事件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有心理學家對其進行研究,使用當時流行的催眠術對其進行催眠後,波榮變回成了布朗,能講出來這兩個月間「布朗先生」的一些生活細節,醒來後,就又成了波榮,和布朗毫無關係。心理學家們對此十分感興趣,試圖解釋波榮為何在那兩個月中變成布朗,不過到頭來一無所獲。後來即使波榮再被催眠,對「布朗」的記憶也越來越淡,一年之中就完全忘記了布朗這回事,完全成了波榮。

「布朗」消失了,但這件事的影響才開始,它實在太有意思,太有吸引力了。千古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人就是一個人,波榮事件卻顯示,一個人有可能是兩個人。心理學家對此給出的猜測是,很可能波榮體內包含著兩個互不相干的人格,即他的一個肉身由兩個意識各自獨立的人共同寄居,只不過「波榮」長期統治著軀體,「布朗」只在那兩個月不知何故出現,暫時地站到了前面——這樣的解釋挑戰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此前人們關於人的多面性、不可思議性就一直有探討和猜測,如哲學家休謨為此提出了「知覺束」理論,認為自我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一組意識組成,身體只是把這一組意識捆到一起而已。由於解釋上的牽強,沒有形成影響。現在,心理學家、醫生、包括哲學家等好多人一直在尋找的答案到這裡似乎有了合理解釋,於是人格分裂症被診斷為一種與個性成長無關的、與生俱來的、不知何由的特殊癥狀,開始流傳,人們管這種癥狀叫「多重人格」(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後來改名為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也譯成「解離症」)。

當然,波榮事件也有其它解釋,有的人認為他是癲癇發作,因為該病會讓人的意識在一段時間缺失;也有人認為波榮在造假,「布朗」不過是他為自己的不辭而別編造的託辭;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人類不能認識的通靈現象,是靈魂附體的一種……種種解釋,不一而足。但在當時心理學大發展的大環境下,「多重人格」這樣看起來很科學的解釋佔了上風。

這件事本身直到今天也沒有定論,天知道波榮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即使全部陳述都是真實的,這種事情的發生必定極其稀少,幾乎可以被視作一個傳奇,並沒有公共意義。但對這件事的解釋卻被擴展開來,媒體對此表現出極大興趣,這樣的報道總是能抓眼球,藉助報紙,「多重人格」概念很快得到傳播。此後,此類報告開始不斷出現,19世紀後期的五十多年間形成高峰。儘管情況和波榮事件差別很大,但都被歸入同一類病症中。

例如一位心理學博士提供的一個案例:向他諮詢的一位女士,平時充滿焦慮,呆板拘束,被催眠過後,會變得像另外一個人,活潑、孩子氣、自由自在。接下來博士繼續為該女子治療,她表現出更多的人格特徵,好像多個人藏在一具身體里。博士的報告完全把這些人格分裂開來,表明「她們」既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又要互相糾纏,例如,A人格把屋子收拾好了,B人格故意搞破壞,C人格剛從衣櫃里拿套藍色裙裝穿上,D人格覺得不妥又換成紅的。吸煙時,說自己本來是A人格,並不想吸煙,只不過是D人格強迫自己去吸的——現在看來,這種人我們平時其實也見過,甚至我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遇事沒主見,猶豫不決,或為自己的不作為和墮落找借口——這些表現在博士的報告中被解釋為「多重人格」癥狀,聽起來雖然那樣玄虛和不可思議,卻是確鑿無疑。人們的關注重點都放到了「多重人格」的表現上,意欲從不可思議的現象上找到某種人類未知的東西,很少有人注意到,報告里不經意地提到,這位女士有過一個不幸的童年,兒時遭遇了較嚴重的精神虐待。

「多重人格」吸引了許多心理學家、醫生和相關研究人員,紛紛把這個當作自己新的研究領域。原本患者尋找心理醫生,是為了解脫人格分裂所承受的痛苦,醫生面對前來諮詢者身上那種扭曲的、看起來不可融合的現象又常常不知所措。現在,「多重人格」既提供了一個解釋方向,又是一片沒人佔領的地盤,吸引心理醫生和治療師前來建立事業地盤也是非常自然的。相關論文成百上千地生產出來,佔領了許多學術期刊的版面,研討會,學術交流會,學者們鄭重其事地拿出他們的最新發現。

「多重人格」尤其受到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的歡迎,它是一間避難所,收容了許多人的痛苦、變態、失意和逃避,給了許多人面子和安慰。比如有些神經質的人,他太情緒化,剛畫好一張畫,一生氣就全給塗抹壞了;或因為一點點小事就和別人大吵大鬧。如果在以前,他會自責甚至自卑,別人看他也覺得不可理喻。有了「多重人格」解釋後,他的這種不可理喻的行為,就和個性的不成熟或情緒不穩完全脫鉤,被認為是「兩個人」在一個身體里鬥爭,「他自己」沒有任何問題,他是無辜的,只是無法同時掌控「兩個人」而已。巨大的推動力還源於各方利益。它解決了不少人的名利問題。當事人上報紙、上電視,出名,由一個平凡心理疾患者,搖身變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具有某種超凡現象的奇異者,令人刮目相看。相關研究被大大地擴展,成為很多人一項事業,不少人熱情而真誠地投入此項研究中,得到大筆課題經費。相關產業也出現了,催眠術由人們眼中的巫術變成了科學,好多人搖身變成心理治療師,只要招牌掛出去,不怕沒有人送錢上門。

電影和小說一直在尋找有趣的素材,「多重人格」自然被迅速括入囊中,此類小說和電影風起雲湧,非常多,僅現在能查到的比較有名的就有一百多部,它們對推廣這一概念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在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化身博士》(ThestrangecaseofDrJekyllandMrHyde)中,一個人的身體里同時裝有一位善良的醫生與一位邪惡的殺人兇手,他們截然不同又盤根錯結地交集在一起,兇殺案在發生,其中一種人格殺了人,另外一種人格卻不知道是誰幹的……在《三面夏娃》(ThethreefacesofEve)中,一位女子身上和幾種人格輪流「執政」,她一會兒羞澀憂鬱,一會兒奔放挑逗,一會兒善良多情,一會兒冷酷無情,各種人格的智商測試也不一樣,故事自然也跌宕起伏,令人印象深刻。儘管故事可能是編造的,但所表現的「多重人格」現象和解釋令人深信不疑。

「多重人格」概念及人數不斷地繁衍著,從心理治療界漫延到全社會,成了流行病,案例報告越來越多,最高峰時,累計有20000人被確診為多重人格者。並且,「多重人格」之「重」數從開始的2、3重一路走高,變成4、5重,然後是8、9重,最多的報告為「16重人格」——據說這是一個真實案例,後來被改編成小說,然後又拍成電影,產生巨大影響。

當時並不是沒有人對此症提出異議,有人看出其中的荒謬,提出質疑。一位女權主義作家批評多重人格現象為「通過謠言傳播的歇斯底里大流行」,認為它是由文化引發的謊言通過被困擾的患者及其順水推舟的醫師之間互動起來的一種「流行病」,是美國特定文化下的產物。但這些批評或質疑總會遭到多重人格支持者和不明真相者的猛烈抨擊,被指斥為無知或用心不良。批評觸及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這樣的聲音總如投進洪水中的一塊石頭,轉眼消失,自討沒趣。

不過,「真實」總是無情的,遲早要出來說話。在「多重人格」概念被鞏固,患者從社會各個角落中像草一樣長出來時,一些問題慢慢凸顯出來了。本身一些觀點就無法自圓其說,一些現象令人生疑。比如有人注意到,各地發出報告的往往是男性,患者往往是一些喜歡取悅他人的年輕女性,而且這些女性都有一個不幸福的童年,許多人遭遇過性侵。另外,由於患者人數越來越多,描述的情況越來越離奇,一些騙子被揭出來,有的是患者騙了研究人員,有的是患者和心理治療師合演雙簧,騙名騙利。當然也有一些患者出來曝光,說他們是受了治療師的暗示和引導才那樣說那樣表現的。最棘手的是它開始挑戰法律。一個人犯罪了,律師會想辦法搞來心理學家的診斷,確認罪犯有A、B、C三種人格,律師會辯護說他犯罪時是A人格下所為,B、C兩種人格都沒參與,所以判決他坐牢是不公平的;罪犯也會堅稱犯罪時的那個人,不是他自己,是隱藏在體內的一個他無法控制的「壞人」乾的。這種情況,給特別講究法治的美國帶來很大困擾。

但是人們怎麼能輕易拋棄他們堅信的東西?很多人一直試圖發現「多重人格」的發病機理,以「科學」來證明它確有其事,這份堅持延續了五、六十年。關於解剖和基因方面的猜測不斷出現,但最後都不能形成確證。比如有人認為,因為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正常情況下,兩半球是可以協調一致的,「多重人格」患者可能是每個半球各自為政,聯繫沒有打通,互相沒協調好。但這種理論後來被推翻,掀翻這種假說的是一度流行的對癲癇病的防治辦法。當時有的醫生為防止癲癇患者大腦放電現象從一端擴散到另一端,使病情加重,施行外科手術,切除或分割患者胼胝體,人為把大腦的兩個半球間隔開,這些做過手術的患者在生理功能上受到一定影響,但在人格上並未出現分裂情況。這一點,實驗人員還在猴子身上做過多例實驗,證明各自獨立工作的兩個大腦並不會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分裂。即使在生理功能方面,大腦半球被人為分離後,經過訓練和適應,協調性也能慢慢得到改善和恢復。總之,在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研究高潮中,有假說、有爭論,能夠被大家普遍認可的確鑿的結論始終沒有形成。

沒有根基的東西註定沒有生命力,這是自然淘汰法則。「多重人格」鬧劇的結束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地點、人物,它越演越怪誕,越演越無趣,一代又一代人慢慢看出端倪,開始懷疑,然後漸漸看不下去,紛紛拂袖而去,才慢慢終結。前後一百年的跨度,就具體的一代代人來說,時間不短,但放到歷史長河中,也不過一瞬。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多重人格」之說在美國已無立足之地,後來又轉戰到歐洲和澳洲等國家熱鬧了一陣子,紛紛不了了之。199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重新修訂心理障礙診斷手冊,刪除了原有的「多重人格」解釋。而各國心理學界也將這一說法從教科書中踢出去,不予採納。自此,它完全划上了句號。不過,這樣的電影和小說直到現在還在生產著,只是批量小了很多而已,宣傳中也經常說「多重人格」是真有其症。不過現在相信的人已很少了,也形不成治療。

這出鬧劇之所以沒來中國上演,只是因為沒來得及,舊中國忙朝代更迭,新中國忙抓革命促生產,到20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和國際接軌時,這齣戲已緩緩拉上幕布,否則的話,一定會被搬上中國的舞台,觀眾應該不少,門票可能賣得比美國還好。

不過,類似的演出不會結束,美國人有能力讓事關大腦的神秘劇不停地上演。

當下,另一出和大腦、精神有關的鬧劇已開始上演,其產生、表現、解釋、炒作、普及等各方面,和「多重人格」如出一轍。反正大腦不是人能搞清楚的,不管說什麼,總是「查無此證」,那就隨便說吧。儘管它在美國及其它國家也同樣遭遇一些質疑,但各國批評者都會受到同樣的待遇——被圍攻。現在這個「病」風頭正健,藉助現代媒體及發達的通訊,傳到中國,尤其近兩年在一些熱情的中國觀眾的歡呼中隆重上演,使一種中國人祖祖輩輩從未聽說也沒見過的「病」在中華大地上一下流行開來。如果有人質疑,同樣會受到「圍攻」待遇,圍攻者最喜歡扔給質疑者的一句話就是「無知,連這都不知道,這是美國人研究出來的!」上演的是什麼,歡迎大家對號入座。在醫療、媒體、贏利機構以及一些患者家長都十分願意相信它確有其事,並視之為一項宏偉研究和偉大事業時,當下也許沒有哪個個體能證明它的荒謬。力圖證明的人,除了洞察力,還必須有螳螂擋車的勇敢。但無論如何,時間終會證明——時間,是裁決一切的最偉大的君王。

簡析:為什麼此「妖蛾子」會在美國發生。

因為最早登上美洲大陸的歐洲移民具有很強的探險精神,且多是社會底層。所以,喜歡發現新東西的基因,以及底層文化中典型的神經質或簡單粗暴也一同登陸美洲。美國南北戰爭後,政治變革創造了一個經濟和技術發展無可匹敵的新興國家,其文化也沾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全球主流文化。但流浪漢換上西服領帶不會一下成為紳士,丫環穿上綾羅綢緞也不會一下變成大家閨秀,一個貴族需要幾代人積澱。創造先進政治、制度和科技,只要幾個精英就能辦到,他們是偉大的歷史創造者;而文化不能由個人創造,只能慢慢進化,在不斷的群體拷貝中緩慢進步。

意識形態的粗糙和上層建築的精緻之不同步、不協調,是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人格分裂問題當然全世界都有,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蒙台梭利原本是治療精神病的醫生,她在從醫中發現,兒童神經病不是生理問題,而是教育問題。她提出一系列具有哲學和教育學高度的改善方案,並在實踐中取得成功,對整個歐洲現代教育思想的普及影響甚遠。現在人們基本上是把她當作一個教育家來認識,而不是當作一個醫生。但她的思想登陸美國時,受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弟子克伯屈(WilliamHeardKilpatrick)的抵制。我一直不明白克伯屈為什麼要批判蒙台梭利,其實我們認真看一下杜威和蒙台梭利的作品,會發現他們沒有任何本質性的衝突,猶如一個講藥理一個講養生,相輔相成,蒙台梭利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杜威思想的補充和完善,或者說是杜威哲學思想的具體落實。可能克伯屈出於嫉妒或其它私念,而他當時在美國教育界又具有相當的話語權,所以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美國的影響淺嘗輒止,這使美國人本教育思想喪失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機會。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這樣一幅怪異的、無法解釋的圖景:美國教育在制度、政策的層面很先進,學校教育令人讚賞,但年輕人墮落、犯罪、變態等問題卻層出不窮,在世界上也遙遙領先。

西方人對美國擅長製造某個煞有介事的假像的行為多有批評,但這並不影響它一直作為領頭羊,為世界不斷製造一些事端,反正它強大,它有錢,它可以擺布好多事,所以好多人願意聽他的,盲目地把妖蛾子看成美麗的蝴蝶。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


推薦閱讀:

旅行的同行者
格局。
婚戀心理:男人眼中8種女人絕不能娶(圖)|婚戀|心理|潔癖
在你心裡最悲傷的一段古文是什麼?
當一個精神病醫生,是怎樣的感受?

TAG:心理學 | 美國 | 心理 | 心理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