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系列十一「邲之戰」:楚莊王擊敗晉國,成為第三個春秋霸主
摘要:中華5000年的歷史中,發生了很多次戰役,有些戰役有很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講述《邲之戰》戰役篇。
邲之戰簡介
公元前597年,楚國圍攻鄭國,晉國率軍救援,楚晉在邲地展開了對決,楚軍一洗城濮之戰中失敗的恥辱,在邲地打敗了強大了晉國,楚莊王一舉確定春秋霸主的地位。
邲之戰背景
公元前632年發生的晉楚城濮之戰確定了晉文公霸主地位,晉文公去世後,晉襄公即位後晉國一樣強勢,霸主地位無人敢挑釁,公元前627年發生的晉秦崤之戰,導致秦晉之好徹底斷裂,秦楚聯合抵禦晉國。晉襄公去世後,即位的是晉靈公,他生性懦弱,致使權利旁落,晉國內部士族眾多混亂,爭奪政權。最終被趙盾奪去,趙盾儘管能力超常,抵禦楚國與秦國的結盟,但由於內部不統一,晉國無法擴張,只能維持局面。
而鄭國猶如耗子鑽風箱——兩頭不是人,從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短短八年時間內,楚國揍了鄭國七次,晉國也和楚國一樣揍了鄭國七次,每次楚國一來,鄭國就投降,楚國剛走,晉國又來,鄭國又投降一次,鄭國猶如牆頭草,做兩邊的小弟。而晉楚兩國因為形勢,沒有直接開戰,以鄭國為緩衝。公元前601年,趙盾逝世,晉國的權利政治又出現紛爭,楚國趁機加緊對鄭國的控制。
邲之戰經過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以鄭國背叛楚國歸附晉國為由,向鄭國發兵,與往常一樣,鄭國沒堅持多久就投降了,晉國聽說楚國出兵後,也立刻出兵,可因為內部政治太亂,行政效率太低,當鄭國投降後,晉軍還在去往鄭國的路上。
中軍元帥荀林父認為堅持以往的方法,等楚國走後再揍鄭國一頓,可軍中還有以趙括為首另外一派,認為應該與楚軍一戰,一勞永逸。元帥荀林父沒有威望,決斷不下,趙括就帶著一批隊伍先行追擊楚軍,荀林父沒法,只得跟從。
晉軍渡過黃河後,駐至邲地,而楚軍則向北進軍,進至管地。大戰一觸即發,但雙方都還是不想打。楚軍因在城濮的失利,所以對強大的晉國軍隊有所忌憚,而晉軍主帥荀林父也不想打。於是楚莊王派使者假意說和試探晉軍軍情,主帥荀林父表示歡迎,可副帥趙括卻派人到楚軍營地挑釁,楚莊王卻很高興,他知道晉軍內部意見不統一。
於是楚莊王派出部分軍隊挑殺了部分晉軍,激起了好戰晉軍將領的怒氣,於是向楚軍遞交戰書,而中軍元帥荀林父還在等楚使者議和的回信,誰知道等來的卻是楚國軍隊的攻擊,經過一天的戰爭,晉軍大敗,退回晉國,楚軍取得了重大勝利。
邲之戰意義
春秋霸主交替,晉國退位,楚莊王登上春秋霸主之位。
我是趣味的歷史,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
推薦閱讀:
※大夢春秋040|中原板蕩,楚人再度北上,屬於楚莊王的時代到來了
※邲之戰,楚莊王終成霸業
※春秋記五霸篇 楚莊王問鼎中原第五
※楚莊王春秋五霸----「問鼎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