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錚:全力提升中國攝影界
本刊記者 蒯樂昊 發自上海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許多年輕攝影師是讀著顧錚的攝影專著成長起來的,也以能被他「策展」為榮。被顧錚「染指」的攝影家多達五六十位,幾乎將中國當代攝影界的代表人物一網打盡
顧錚 1959年生於上海,因喜愛攝影,技校畢業後進入中國最早的海鷗照相機廠組裝相機長達10年。80年代中後期成為民間攝影團體「北河盟」成員,宣布「以誰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認識誰都面臨的世界」。1991年赴日留學,攻讀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專業。現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已出版《觀念的街頭》、《城市表情:19世紀至21世紀的都市攝影》等十餘部攝影專著,既是聲譽鵲起的攝影評論家,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影展策展人,首屆亞洲攝影雙年展(韓國漢城),以及首屆廣州攝影雙年展等重要攝影展都出自他手。
顧錚走在街頭,隨身背著的大書包里攜一隻佳能S90,輕便小巧的數碼機,沒有專業攝影家長槍短炮的派頭--他的肩膀和頸椎受不了重負,而且,從心理上,他抗拒過於儀式化的創作姿態。「攝影應該是生活里的一部分,我帶的相機就像是作家的小本子,隨手記錄點什麼。」
莫干山50號的全攝影畫廊正在展出顧錚與阿蘭·朱利安(Alain Jullien)的「對策」,兩個優秀攝影策展人互「策」對方作品,三十來張黑白照片靜靜地掛在那裡。阿蘭是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創辦者之一,據說馬克·呂布是他舅舅,不過,顧錚一直也沒想起來要向阿蘭當面求證此事。「看顧錚的照片總讓我聯想起爵士樂。」阿蘭說。阿蘭那些畫面充滿張力與衝突的作品彷彿一連串鼓點,相比之下,顧錚的「爵士樂」太平淡了,他的幽默藏在無表情之後,連節奏都是隱形的。
相機廠被「帝國主義」打垮了
最早接觸到相機,是在同學家裡,當時相機是報社記者與高級知識分子的特權。最初,這些中學裡的孩子只是互拍合影,後來合影不過癮了,索性把同學父親「文革」前的肩章制服、大檐帽穿戴上,化了妝,拍攝設計情節的劇照。有一次,顧錚化了妝在同學家裡拍攝,拍「戲」時間長了點,到了吃中飯的時候,同學家裡不管飯,只得頂著滿臉油彩,一路低著頭沖回了家。
為了更方便把玩相機,中學畢業後,顧錚乾脆進了照相機廠工作。「那是中國最早的照相機廠,先是生產海鷗,後來還生產引進的美能達,廠址在松江,現在已經沒有了,被帝國主義打垮了。」10年里,他動手組裝了無數台相機。
「『文革』時期,《蘇聯畫報》是我家中能夠看到的不多的幾種雜誌之一。」當時生活條件很差,《蘇聯畫報》上的食物照片太鮮明太豐美,顧錚的妹妹用手狠勁地抓著翻開的畫報,想把圖片上的美食抓起來送進嘴裡。
未來的大多數
經歷過精神和物質雙重饑荒的時代,一切資訊都顯得彌足珍貴。到了80年代後期,台灣攝影家阮義忠所寫的介紹西方現當代攝影的兩本書--《20位人性大師》、《17位影像新銳》,在內地受到了如饑似渴的歡迎。
全新的攝影理念和敘述方式,催生了活躍的民間攝影組織。「北河盟」最初的成員不過十人,名字是1986年初夏的一個夜晚提出來的,據說靈感源自張抗抗的小說《北極光》。
「北河盟」決非獨有現象。「八五美術新潮運動」、「星星畫會」、《今天》……幾乎都出現在同一時間,藝術的各個領域不約而同發出了要求自主與獨立思考的聲音。
「我們都對傳統宣傳意味的攝影比較反感,對唯美的花花草草的攝影也比較反感,社會變動開始劇烈,攝影能否反映個人的感受?」顧錚起草了北河盟第一個展覽的前言,宣稱要「在黑白中尋找色彩,在靜止中尋找運動,在局部中尋找整體,在生命中尋找宇宙,在瞬間中尋找永恆」。這是顧錚「個人策展史」上邁出的第一步。
他們的展覽遭到了上海攝影家協會領導的反對,但協會理論研究室的朱鍾華老先生來看展覽,並在留言本上寫了這樣一句話,「你們是今天的少數,但是將來的多數」。
直到現在,顧錚還是不喜歡明信片式的風光攝影,並擁護杜尚的那句箴言--「愉悅視網膜的藝術是所有美學形式中等級最低的」。
誰敢偷拍?扭送派出所!
城市裡的鏡頭總有一種伺機而獵的意味,被拍者也許會將之視作一種冒犯。顧錚有過因為拍照被「扭送派出所」的荒誕經歷。
故事發生在4年前,某個商業品牌贊助的藝術展上,他正拿著相機隨便拍拍,閃光燈過處,某姑娘衝上前來,「你拍我了!」
顧錚很老實地回想了一下,說,「我感覺我好像沒有拍你。」他當時拿的是膠片相機,沒辦法當場調出照片來證實。爭執間,姑娘的男朋友跑過來,劈手搶走了相機。「我馬上就打110。」警車很快來了,把顧錚、姑娘以及另一個攝影家帶上了車。在雙方各執一詞的爭端面前,警察簡直顯示出了所羅門斷案的智慧,他直接把車開到附近蠻有名的冠龍照相器材商店,希望馬上衝出相片。當時是下午五點來鍾,照相館已經歇業,旁邊某個熱心的老大爺說,他兒子是北京電影學院學攝影的,有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幫他們沖洗照片。於是老大爺也被裝上了警車,一路向老大爺的兒子那兒開去,彷彿一部黑色幽默電影的片段。
老大爺的兒子認出了顧錚,「啊,你是顧老師!」他手腳麻利地把膠片衝出來了。警察、疑似受害人以及嫌疑人圍舉著一條濕漉漉的膠捲,眯著眼睛尋找證據。
膠片上根本沒有姑娘的影子。事情至此,有些尷尬。這位自稱「美籍華人」、剛剛回國不到兩月的姑娘下不來台,嘴裡嘀嘀咕咕罵著「Shit」。警察不幹了,「儂才Shit呢!儂當阿拉聽勿懂?阿拉上海警察全是本科畢業!」
從下午5點一直折騰到晚上11點。顧錚與警察告別時,警察告訴他,「我也是攝影愛好者。」
為攝影展出體系豎立標杆
1999年歸國之後,顧錚開始把注意力投向中國當代攝影家的創作,這個曾經的個人創作者,把攝影作為當代視覺文化現象進行研究,更多地承擔起了提升整個攝影界的工作。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許多年輕攝影師是讀著顧錚的攝影專著成長起來的,也以能被他「策展」為榮。被顧錚「染指」的攝影家多達五六十位,幾乎將中國當代攝影界的代表人物一網打盡。「中國當代攝影越來越有意思了,有這麼多有意思的攝影家,他們有意思的實踐勾起了我寫寫說說的慾望。」
作為「開山鼻祖」,經他策展的首屆亞洲攝影雙年展和首屆廣州攝影雙年展,為整個攝影界的展出體系豎立了一個很高的標杆。
他策展的照片,往往「限量沖洗15張」,這是出於商業收藏的考慮,只有健康規範的收藏制度建立起來,攝影展覽才會有健康發展的空間。
擁有大量的視覺資料,以及留學日本研究比較文化的經歷,練就了他篩選照片的眼光、策劃展覽的國際化操作思路,以及縱觀攝影史的底氣。在中國攝影專業策展人嚴重缺失的前提下,一部分具備學養和眼力者從攝影家隊伍里分化出來,擔任起攝影策展的工作,這是個人的自覺,也是行業的必需。
在顧錚看來,學攝影最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看原作,展覽意義巨大,「中國的美術館、博物館目前給大家的眼睛施肥料的機會其實並不多,所以我們努力的餘地很大。」除了策劃各種攝影展覽,他還想成立Printed Room,讓大家可以直接戴上口罩,戴著白手套,把攝影大師們的照片和版畫原作拿在手心裡仔細捧閱。「面對原作,要一個人靜靜的,個人和作品有一個對話的空間和時間,通過和銀鹽照片的物理接觸,產生一種心靈感應。」
推薦閱讀:
※個自我提升類(Self Improvement)站點
※提升自身能量最快的方法之---禮敬諸佛
※12星座久經情場的必殺技,提升屬於你的幸福愛情運
※口令訓練法:反應力與爆發力的快速提升!
※家居裝修風水 廚房風水如何提升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