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跨海做"保姆" 育兒代溝頻釀矛盾
父母從國內不遠萬里來到國外照顧子女做「保姆」,卻因為語言及文化差異,以及兩代人間教養觀念差異而發生爭執,不少長輩「跨海做保姆」後卻改變留在美國久居的念頭,紛紛決定回國。
中新網3月27日電 綜合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放寬中國旅遊探親簽證,方便中國長輩們退休後申請赴美與子女團聚,幫助照顧孫輩和做家務,以便子女專註事業打拚,減輕財務負擔。但由於語言及文化差異,老人們在美國生活寂寞,加上婆媳、母女關係難免磕磕碰碰,兩代人間也常常因為教養觀念差異而發生爭執,不少長輩「跨海做保姆」後卻改變留在美國久居的念頭,紛紛決定回國。
跨海做保姆 老爸老媽發怵
就職於華爾街保險公司、年屆40歲的張女士最近邀請父母赴美,幫忙照顧剛滿兩歲的兒子,結果父母以身體不適而回絕。她的父母均為小學退休老師,在張女士留學讀書期間曾赴美旅遊探親,「他們的美國經歷不很愉快,因為語言不通,出行不便,多數時間悶在家裡看電視,我只能周末或請假陪他們旅遊。其實,我自上大學後就離開父母身邊,一家人常住一屋檐下不超過兩個月,相處半年矛盾也很多」。
兩年前張女士生下寶貝兒子後,父母勉為其難來幫她坐月子,這也是父母第一次與先生相處,剛開始母女、翁婿還能和平相處,但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家人公然翻臉次數越來越多。「先生抱怨父母做飯油煙太大,使用衛生間不關門,我婉轉地勸告父母改正,可老人家一聽氣炸了,他們指責老公好吃懶做,賺錢不多無法雇專職保姆」。張女士夾在中間只能唉聲嘆氣,父母熬到半年簽證到期堅決不願續簽,後來換公婆來幫忙,兩位老人以公公有心臟病為由,只呆了半年就打道回府。張女士只得將兒子送入全日托,夫妻兩人輪流接送,但最近老公被調遣到其它城市工作一年,張女士無奈又向父母求助,但父母不為所動,勸她雇個保姆解決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許多老人退休後衣食無憂,也逐漸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他們不再將「含飴弄孫」當作晚年生活的重心,只圖安享清福。家住紐約皇后區的林太太家有兩個女兒,夫妻雙方在科研機構工作,收入並不豐厚。在二女兒出生後,林太太返回職場後仍難以承擔雇保姆的費用,但住家不寬敞,只好請媽媽來幫忙。
林太太說,媽媽性格外向,在中國退休後每天呼朋喚友,逛公園、跳舞、學習琴棋書畫,「生活過的非常滋潤,跨海來美做保姆苦大於樂,半年後她建議將二女兒帶回國,等上幼兒園時才送回來」。林太太覺得二女兒從小在中文環境長大也不錯,儘管不舍女兒離開身邊,還是同意媽媽的提議,每年暑期帶大女兒一起回國探親。去年夏天林太太將滿五歲的二女兒接回美國,「媽媽出於『人道援助』又幫我帶了半年,但明確表示,將返中國照顧父親和安享退休生活」。
育兒有代溝 一家人頻翻臉
長輩跨海赴美幫子女照顧家務,但往往因為三代人生活方式不同易產生矛盾,這不僅限於向來棘手的婆媳問題,而母女之間也常常因為教養觀念差異而發生爭執。
加州洛杉磯的王女士在孩子出生兩個多月後由公婆赴美國幫忙照顧,雖然之前和公婆有過短暫接觸,但婆媳近距離相處仍感到緊張,在公婆來之前先預先調整心態,自我提醒必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但沒想到還是未能躲過「婆媳之咒」。有一回婆婆餵奶,她告訴婆婆「最好將頭墊高一點」,沒想到婆婆因此覺得自尊心受傷害。而作為新手媽媽,王女士將網上或書上看來的一些經驗告訴公婆,而他們卻認為也是對他們的批評,「你不相信我們嗎?我們的孩子不是養得很好嗎?」王女士說,「我有當媽的權利啊,我跟公婆講話從來沒有抱怨他們的意思,相反我還刻意講究說話的口氣,但是他們還是很敏感。」
家住紐約皇后區的許女士說,因做月子期間與媽媽爭吵不斷,「為此都患上了產後憂鬱症」,她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又或者是因為我產後憂鬱才跟媽媽發生衝突。」媽媽希望一切由她做主,「不能吃肉、不能洗澡、不能外出」,「我跟她解釋,美國人不這樣坐月子,我媽媽就氣急敗壞地說,那你自己照顧自己,明天就改機票回國」。許女士還說,媽媽還「霸佔」孩子,孩子餵奶時間、分量、換尿布都得媽媽說了算,強勢的媽媽令許女士總感到自己笨手笨腳,覺得母親其實不愛自己。
許女士表示,雖然是自己的母親,但她為孩子哺乳時希望能單獨待在卧室,但媽媽總是擅自推門而入,令她頗感難堪。母親是烹飪高手,但「不會善後,廚房被她搞得烏煙瘴氣,我跟在她後面擦地,我媽媽說我嫌棄她不衛生」。母女倆人每天都會因芝麻小事翻臉,「到後來我都盼著她快點回去」。
對於家中孩子年齡稍長的,三代同居矛盾更加顯著。家住紐約曼哈頓的高太太女兒上幼兒園,今年初70多歲的公婆赴美幫忙照顧,「女兒不願意講中文,而爺爺奶奶又不懂英文,她回家後就躲到房間里獨自玩,爺爺奶奶感覺很挫折」。不過,高太太對公婆也有許多怨言,「他們對兒子、孫女隨意批評,譬如女兒不講中文這件事,他們就當著孩子的面取笑她,讓孩子知恥後勇,但在美國長大的女兒自尊心受不了」。而且,女兒經常剩飯,高太太一般不會強迫女兒吃完,但爺爺奶奶看不下去,非堅持吃乾淨碗里的飯菜才能離開飯桌,女兒倔強不聽話,有時令一家人都下不了台。
有經驗的華人家長指出,不能將父母遠道而來幫忙視為理所當然,要減少家庭矛盾,最好事先多做溝通,尤其就生活習慣問題雙方應盡量折衷適應,有衝突仍應本著小事化了的態度妥善解決。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推薦閱讀:
※英國父女同練鋼管舞, 親密接觸不忍直視
※中國父母吃得最大的虧,就是不和孩子談錢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沒對孩子進行過『死亡教育』 Φο
※《00後》,最值得中國父母一看的紀錄片
※德國媽媽的崗位說明書 | 全面、具體、平衡(讓中國父母與管理者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