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的分布定位與作用

耳上的反應物主要指耳殼上某一部位增厚或出現結節。結節也會增厚,但邊緣較清楚,質硬而固定,有的捏之按壓疼痛難忍,大如小蠶豆粒,小如綠豆或小米粒,一個或數個,一側或兩側耳殼出現。反應物的部位多在耳甲腔內的肝、脾、胃區。《靈樞·口問》篇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也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說明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聯繫。耳穴是耳廓表面與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溝通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疾病的治療點。人體某個部位有病,除身體相應部位有變化外,耳穴上也可出現反應物,甚至耳殼變形。耳上的反應物主要指耳殼上某一部位增厚或出現結節。結節也會增厚,但邊緣較清楚,質硬而固定,有的捏之按壓疼痛難忍,大如小蠶豆粒,小如綠豆或小米粒,一個或數個,一側或兩側耳殼出現。反應物的部位多在耳甲腔內的肝、脾、胃區。臨床上體會,耳殼反應物的出現與肝氣鬱滯的關係十分密切,它是肝鬱深久,臟腑經絡中氣血運行障礙發展到壅滯蓄積不去的程度時的表現。因此,臨床凡見到耳殼上出現反應物的患者,都有明顯唇爪青紫,舌質紫暗瘀斑,舌下靜脈弄張等表現。尤其腫瘤病人氣血瘀滯比其他疾病患者嚴重,所以耳殼反應物的出現率高。說明患者體內陰陽嚴重失調,毒素、垃圾蓄積更為嚴重。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就像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腳朝上」,耳穴的排列順序也是與之相接近。人體全身的穴位和耳朵的穴位呈對稱的關係,全身的病變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反應點。耳穴的名稱以臟腑經絡學說、病症、解剖部位、相應神經、耳穴的功能等命名的,如圖(4-1、4-2、4-3)所示:﹙1﹚耳輪腳區域分布的穴位耳中:在耳輪腳下緣中點處。主治肝、膽、胃、腸疾病、呃逆、蕁麻疹、皮膚瘙癢、小兒遺尿、咯血等病症。膈:在外耳道口垂直向上耳輪腳的中點處。主治呃逆、黃疸、消化不良、皮膚瘙癢。對內臟出血、咳血也有療效。(2)耳輪區域分部的穴位耳尖:在耳輪頂端。放血可退熱、降壓、消炎,用於肝昏迷,還有較強鎮靜止痛的作用。主治發熱、高血壓、頭暈、眼疾。外生殖器:在與對耳輪下腳上緣相平的耳輪處,尿道上方。主治睾丸炎、副睾炎、龜頭炎、陰囊濕疹、陽痿、外生殖器炎症、會陰部皮膚病、腰腿痛。尿道:在與耳輪下腳下緣同水平的耳輪處,直腸上方。主治尿急、尿頻、尿痛、尿瀦留、尿道狹窄。直腸下段:在大腸同水平的耳輪處。主治痔瘡、脫肛、便秘、痢疾、大便失禁。肝陽:在耳輪節處。主治頭痛、頭暈、高血壓、慢性肝炎。對遷延性、傳染性肝炎、轉氨酶長期不降者有效。輪1~6: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正中下緣分成5等份,共6點,自上而下依次為輪1~6。主治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放血,可退熱、消腫、降壓。尤其耳垂部輪6處放血可急救。可參考日常急救部分。(3)耳舟區域分布的穴位指:在耳輪結節上方,耳舟的頂部。主治甲溝炎、手指疼痛麻木、指關節扭傷、雷諾病等。風溪(蕁麻點):指腕兩等份之間。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腕:在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主治腕部關節扭傷、疼痛。肘:在腕與肩穴之間。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扭傷疼痛、網球肘、風濕性肘關節炎、上臂疼痛。肩:與屏上切跡同水平的耳舟部,平耳輪腳。主治肩周炎、肩部疼痛、上肢癱瘓、功能障礙等。鎖骨: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的耳舟部。主治肩周炎、肩背部疼痛、全身各關節疼痛亦可從鎖骨治療有效。鎖骨,顧名思義骨關節開鎖的部位。(4)對耳輪上腳區域分布的穴位趾:在對耳輪上腳部的外上角,後上方近耳尖處。主治足趾麻木、趾關節扭傷疼痛、甲溝炎。跟:在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前上方近三角窩處。主治足跟痛、跟部疾患,如足跟部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踝:在跟與膝連線中點處。主治踝關節扭傷、踝關節炎。膝:在對耳輪上腳部的中點。主治:膝關節炎、膝關節扭傷、膝關節疼痛。髖:在對耳輪上腳起始部中點。主治髖關節疾患、坐骨神經痛。(5)對耳輪下腳區域分布的穴位臂:在對耳輪下腳外1/3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臂部損傷。坐骨神經:對耳輪下腳1/3處。主治坐骨神經痛。交感:在對耳輪下腳末端與耳輪內側交界處。主治胃腸痙攣症、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絞痛、哮喘、痛經、急驚風。交感對內臟器官有較強的鎮痙和解痙止痛作用。(6)對耳輪區域分布的穴位頸椎:對耳輪下1/5處。主治頸椎病(包括病骨質增生、退化性病症)、落枕。胸椎:對耳輪中2/5處。主治胸痛、胸椎病變、經前期脹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腰骶椎:對耳輪上2/5處。主治腰骶椎疾患。腰椎:在骶椎與胸椎連線的中點處取之。主治腰部疾患。頸:在耳輪頸椎前側耳甲緣處。主治落枕、頸項強痛、頸部扭傷。胸:在對耳輪胸椎穴前側耳甲緣處。主治胸部疾患,如胸悶、胸痛、胸膜炎、肋間神經痛、乳腺炎等。腹:在對耳輪腰骶前側耳甲緣處。主治腹痛、腹瀉、腹脹、婦科疾患。(7)三角窩區域分布的穴位神門:三角窩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在降壓點與盆腔穴連線中下1/3交界處。有鎮靜安神、止咳平喘、消炎止痛作用。止痛之要穴。主治:神經、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統疾患,如失眠、多夢、眩暈、癲癇、高血壓等。盆腔:對耳輪上腳、對耳輪下腳分叉處的內緣。主治盆腔炎、前列腺炎等。降壓點:在三角窩內的外上角。主治高血壓。肝炎點:在降壓點與盆腔穴連線中上1/3交界處。主治肝膽疾患。(8)耳屏區域分布的穴位腎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是腎上腺和腎上腺皮質的反應區,能調節腎上腺和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具有消炎、消腫、抗過敏、抗風濕、抗休克的作用。主治高低血壓、眩暈、風濕性關節炎。屏尖:在耳屏外側面上部隆起的尖端。可放血來退熱、止痛。主治疼痛性疾病。下屏尖: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具用清熱解表、行氣活血、安神定志的作用。就治昏厥、低血壓、感冒、瘧疾、咳嗽、乳腺炎。飢點:在外鼻與下屏尖連線中點。主治肥胖症甲亢等。渴點:在外鼻與屏尖連線中點。主治糖尿病。心臟點:在渴點與外耳輪連線中點。主治心臟疾患。咽喉:在耳屏內側面上1/2中點。主治咽喉腫痛、扁桃體炎、支氣管炎、哮喘等。內鼻:在耳屏內側面下1/2的中點。主治鼻炎、感冒。外耳:在屏上切跡微前凹陷中。主治眩暈、耳疾,如耳聾、耳鳴等。(9)對耳屏區域分布的穴位枕: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主要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疾病和腦膜刺激症,如角弓反張、牙關緊閉、項背強直、落枕、主治頭痛、頭暈、哮喘、癲癇、神經衰弱。枕點亦有強壯和抗休克的作用。顳: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主治偏頭痛、耳鳴、耳聾。額:在對耳屏內下方下緣中點。主治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皮質下:在對耳屏內側面下1/2處。是大腦皮腩反應區,具用調節大離皮層的興奮或抑制的作用。是治療癱瘓疾病的要穴。主治:神經、消化、心血管系統疾患。如疼痛、神經衰弱。興奮點:在睾丸與丘腦之間。主治嗜睡症、夜尿症、水腫、內分泌紊亂。睾丸(卵巢):在對耳屏的內側前下方,腮腺穴向下約0、2厘米處。主治生殖系統疾病。如性功能障礙、睾丸炎、副睾炎、卵巢炎、輸卵管炎、月經不調、不孕症等。(10)耳甲腔區域分布的穴位心:在耳甲腔中央凹陷處。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神經衰弱、口舌生瘡等。對於精神疾病亦有療效。肺:在耳甲腔的周圍,心區的上下方。主治肺氣腫、鼻炎、盜汗、自汗、哮喘、感冒、水腫及皮膚病等。氣管:在外耳道口與心穴之間。主治咳喘,咽炎等。支氣管:在氣管與上肺、下肺的中點處。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脾:在耳甲腔外上方。主治腹瀉、腹脹、胃痛、崩漏、水腫、內臟下垂、潰瘍病、血液病。胃:耳甲腔耳輪腳消失處。主治胃痙攣、胃炎、胃潰瘍、失眠、消化不良及精神系統病症。三焦:在外耳道孔後下方與對耳屏內側下1/2連線中點。主治泌尿、消化、循環系統疾病。內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痤瘡。口:耳甲腔耳輪腳下方前1/3處。主治面癱,口腔炎。食道:耳甲腔耳輪腳下方中1/3處。主治食道疾患。賁門:耳甲腔耳輪下方後1/3處。主治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11)耳甲艇區域分布的穴位十二指腸:耳甲艇耳輪腳上方後部。主治十二腸潰瘍、幽門痙攣。小腸:耳甲艇耳輪腳上方中部。主治消化不良、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大腸:耳甲艇耳輪腳上方前部。主治腹瀉、便秘、痔瘡。肝:在耳甲艇的後下部。主治脅痛、眩暈、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眼疾。胰膽:在耳甲艇、肝腎之間。左耳為胰、右耳為膽。主治胰腺炎、糖尿病、帶狀瘡疹、偏頭痛、膽道疾患。腎:在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下方。主治腎炎、腰膝酸軟、神經衰弱、哮喘、耳聾、耳鳴、眼疾、脫髮。輸尿管:在耳甲艇腎與膀胱之間。主治:腎絞痛。膀胱:耳甲艇腎與艇角之間。主治膀胱炎、遺尿、尿瀦留等。前列腺:在耳甲艇內上角。主治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路感染、性功能障礙。胰腺點:在胰與十二指腸兩穴之間。主治胰腺炎、糖尿病、消化不良等。腹水點:在耳甲艇小腸與胰膽連線的中點處。主治肝硬化、腎病綜合症引起的腹水和腹脹等。(12)耳垂區域分布的穴位目1:耳垂屏間切跡前下方。主治假性近視、視神經萎縮、青光眼等。目2:在耳垂屏間切後下方。主治各種眼疾。升壓點:在屏間切跡下方。主治:低血壓、虛脫。上頜:在耳垂3區上部橫線中點。主治上牙痛、痢疾、顳頜關節紊亂等。下頜:在耳垂3區中點。主治下牙痛、痢疾等。上齶:在耳垂2區外線下1/4與耳垂2區外線下2/4交界處。主治口腔疾病。下齶:在耳垂2區上線中內1/3交界處。主治口腔疾病。卵巢:在屏間切跡與對耳屏內側緣之間。主治婦科疾患,如不孕症。神經衰弱點:在耳垂4區中點。主治失眠、多夢。眼:耳垂5區。主治經膜炎、電光性眼炎、近視眼病、內耳性眩暈、耳鳴。垂前:耳垂4區。主治神經衰弱、牙痛。面頰:在耳垂3區、耳垂6區交界線周圍。主治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斜、痔瘡疾患。扁桃體:在耳垂8區中點。主治扁桃體炎、咽炎。(13)耳背區域分布穴位上耳根:耳背耳根最上緣。主治鼻出血、頭痛、腹痛、哮喘。耳迷根:在耳背與乳突交界處的耳根部。主治心動過速、腹瀉、氣喘。下耳根:耳垂與面頰根交的下緣。主治哮喘、低血壓、頭痛、咽痛。降壓溝:在耳背面、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主治高血壓。上耳背:在耳背上方軟骨隆起處。主治皮膚病、坐骨神經痛、腹脹、背痛。中耳背: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主治皮膚病、腹脹、腹瀉、消化不良。下耳背:在耳背下方軟骨隆起處。主治皮膚病、背痛、咳喘等。
推薦閱讀:

手機狀態欄顯示的「HD」標誌,究竟有什麼作用?
會練法還要曉其作用
功夫茶具介紹 功夫茶具配件的作用
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到底在哪?這20個思維習慣起了決定作用
年運作用關係

TAG:定位 | 分布 | 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