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威:面癱的中醫效方

面神經麻痹,也稱「面神經炎」,俗稱「吊線風」,多因為風寒侵襲患側使面肌癱瘓,產生口眼斜等一系列癥狀,可發病於任何年齡,多數預後良好,也有治療不及時導致面肌萎縮、口歪、眼瞼閉合不全等。中醫本病稱為「面癱」。

本病發病突然,多在睡眠中感受風邪,或晨起後發現口角歪斜,向左歪病在右側;向右歪病在左側。病側眼瞼不能閉合,額頭皺紋消失,鼓腮時漏氣,口角下垂;多數發病前後耳後、耳下、乳突區有痛感,個別外耳道發生皰疹等癥狀。

案1

張某,女,60歲,2002年12月初診。

在6日傍晚感覺面部有冷風,面肌有緊張感,第二日清晨發現口面向左歪斜,右眼閉合不全,漱口時流口水。當日去某三甲級醫院,因該患血壓偏高(160/100mmHg),院方疑為腦中風先兆,先做了CT,排除了腦血管病變,其後又做了核磁共振,天天輸液、針灸,半月過去,口歪眼斜依舊,隨後要求出院,求中醫治療。查患者體豐,面色紅潤,脈沉弦,陰虛陽亢,血壓雖高,但並非風中臟腑,只是風寒束表,面肌神經麻痹鬆弛而致。當天午後在該患的右側太陽、下關、頰車,同時用發泡膏藥,4小時後除掉,睡前在上述穴位起泡,用消毒針刺破出水若干,用消毒棉蘸0.1%的新潔爾滅消毒液塗擦,2天後結痂,大約1周後痂去而復原,只發泡1次口已扶正,只是眼睛閉合差些。隔1周後,僅外敷太陽穴後再次發泡,該患完全恢復。期間除降壓藥外一律停服。

案2

2004年4月診。

一老者年過70,在2004年春節過後發生面癱,因距離門診較近,當時並沒有去大醫院做檢查,血壓不高,身體不錯,4月6日晚突發麵癱,向左歪斜,女兒要求先行中醫治療,我只開了7劑草藥,方葯如下:制南星10g,白附子10g,白芷10g,川芎20g,防風10g,大貝母15g,羌活10g,全蠍5g,僵蠶15g,蜈蚣2條,地龍20g,甘草15g。隨即在太陽、下關、地倉分別貼穴發泡1次。第二日已經完全扶正,患者大喜。

案3

姜某,男,77歲。2006年5月6日診。

春節時發生面癱,在某醫院曾治療2個月,針刺1個月,始終未愈。來診時口面右歪,左眼閉不上,老人不報有治好的希望,只因嘴歪喝水、吃飯感到不便,兒子十分孝順,要求為老父進一步治療。當日只開了3劑中藥:全蠍5g,蜈蚣2條,白芷15g,川羌活10g,川芎10g,防風10g,制南星15g,夏枯草20g,僵蠶15g,制半夏15g,地龍15g,甘草15g。每劑用2天,每日2次,每次150ml。隨後在下關、地倉、太陽三穴敷貼發泡,囑4小時除去藥物,吸干滲出液,1周後又貼過1次,2次發泡,6劑草藥,高齡面癱雖然時過數月也照樣全愈。

體會

筆者在臨床中曾治過數百例面癱患者,治癒率不低於80%,有些是直接求中醫治療,若早期治療不用西藥在三天內即可恢復,重者也不過2~3周,最快的發泡療法有些在4~6小時內恢復原貌。多數患者先行針刺,筆者認為針刺治面癱7~10天無效者,應改用穴位外敷或發泡法1周可愈。

面癱的外敷穴位發泡法是中醫一絕,輕者只發太陽穴即可扶正,針刺雖然穴位多,但力度不足,十次針刺不如發泡一次,因為穴敷的作用一次相當於十幾根針的效果,發泡後寒邪隨組織液外泄,鬆弛的神經立即恢復。

附1 發泡方法

最常用者是巴豆,也有用斑蝥、皂角、白芥子等,其中巴豆效果最優。巴豆性大熱,歸肺經,雖有大毒,但外敷還是安全的!巴豆善瀉下冷積、逐水消腫、祛痰利咽。面癱發泡也可以用巴豆仁和斑蝥蟲按1︰1混合搗細,用生薑汁調和外用即可。每周只敷貼穴位1次,每次4小時左右,輕者1周,重者不過2周,治癒率達80%,這一療效現代醫學是望塵莫及的!貼敷發泡治面癱沒有任何副作用,不會燙壞皮膚,因為只是外表皮膚,絕不會遺留瘢痕,但兒童及年輕婦女最好採用非發泡的外敷方法。

附2 非發泡、穴位外敷法

1.蓖麻子仁30g,淡全蠍6g,蜈蚣5條,細辛3g,馬錢子粉6g,白芷6g,冰片1g。除蓖麻子仁外,余者烘乾磨細粉,先將蓖麻仁搗爛成泥,再與上述藥粉劑攪勻即可。每次1g左右。主穴:下關、太陽、地倉,每24小時換藥1次。

2.馬錢子粉10g,白芷粉6g,細辛粉1g,冰片0.5g,混合研細。先在小份傷濕膏或醫用膠布中心約3分硬幣大小塗上清涼油,再將上述藥粉撒少許,貼在太陽、下關等穴位上,24小時換藥1次。

非發泡法適宜兒童及青年女性。


推薦閱讀:

中醫藥膳:5個癥狀說明你的血管已經堵塞了!
中醫講學堂 2
潮熱盜汗,心煩失眠,更年期了?中醫千年前就能治
中醫百科-經絡學說
中醫辨證與論治

TAG:中醫 | 陳勝 | 面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