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急性胃炎

針灸治療急性胃 急性胃炎(acute gestritis)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臨床可分為單純性、糜爛性、腐蝕性和化膿性,以單純性最為常見。有人將其分為急性外因性與急性內因性兩類。這裡主要介紹急性單純性胃炎的針灸治療。 急性單純性胃炎又稱急性非特異性胃炎、急性淺表性胃炎,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的非特異性炎症。理化因素(如過冷、過熱的食物和飲料)、生物因素(細菌及其毒素)等均可導致本病。其中生物因素最為常見,但多引起急性胃腸炎(另作介紹)。兒童發病率較高。 1 診斷要點 1.1 臨床表現 多數急性起病,癥狀輕重不一。主要表現為上腹飽脹、隱痛、食慾減退、暖氣、噁心、嘔吐,嚴重者嘔吐物略帶血性。 1.2 輔助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數增加,中性白細胞增多。 1.3 內鏡檢查見胃黏膜充血、水腫、滲出、斑點狀出血或糜爛等(較少做該項檢查)。 2 治療 2.1 體針療法 2.1.1 處方:取穴分為四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膈關、T6~T10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腹部相關節段區內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組取下肢後內側的特殊穴位,如陰陵泉、太溪、公孫;第四組取下肢前外側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內庭。第一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配合使用。這兩種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2.1.2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選用28~30號毫針,向脊柱方向45°角斜刺督俞、膈俞、肝俞、膈關、T6~T10夾脊穴0.5±0.2寸。直刺上脘0.5±0.2寸。直刺中脘、建里、下脘0.6±0.2寸,直刺太乙0.6±0.2寸。直刺足三里1.5±0.5寸,直刺內庭0.5±0.1寸。直刺陰陵泉1.2±0.2寸。直刺公孫0.8±0.2寸,直刺太溪0.5±0.1寸。 每天針刺2.3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均用中等強度刺激手法行針,捻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頻率為每秒2~4個往複,每次行針10~30秒。 2.1.3 按語:本病主要與胃有關,胃接受來自T6~T10節段的交感神經的支配,根據現代針灸學研究,應選取分布在T6~T10節段區內的穴位。第一組主穴是分布在背部的T6~T10節段內的穴位,第二組主穴是分布在腹部的T6~T10節段內的穴位。胃還接受迷走神經的調節,針刺足三里、陰陵泉、內庭、太溪3公孫則具有調節迷走神經功能及內分泌功能的良好作用,有助於促進胃腸功能的恢復。 2.2 電針體穴療法 2.2.1 處方:取穴分為四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 言喜 、T6-T10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腹部相關節段區內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太乙等;第三組取下肢後內側的特殊穴位,如陰陵泉、太溪、公孫;第四組取下肢前外飼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內庭。第一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配合使用。第二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配合使用。這兩種配穴方法交替使用。 2.2.2 操作方法:分為兩步,第一步進針操作與體針療法一樣,第二步為電針療法操作方法。第一步操作完畢後,在第一組(背部的穴位)與第三組穴位之間、在第二組(腹部的穴位)與第四組穴位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採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治療30分鐘,每天治療2~3次。沒有接電療儀的穴位.按普通體針療法進行操作。 2.3 灸法 多與針刺療法配合使用。 2.3.1 處方:取穴分為三組,第一組取背部相關節段內的穴位,如督俞、膈俞、肝俞、言意 言喜、膈關、T6~T10夾脊穴等;第二組取腹部相關節段區內的穴位,如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等;第三組取下肢的特殊穴位。如足三里、內庭、陰陵泉、太溪、公孫。三組穴位交替使用。 2.3.2 操作方法:每次使用一組,每次選雙側8~12個穴位即可,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每穴灸15分鐘,使局部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宜。每日治療1次。 2.4 耳針療法 多與體針療法配合使用。 2.4.1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主穴:取一側的胃、幽門、十二指腸。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幹、神門。 2.4.2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28號0.5~1.0寸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針刺胃區時,應從胃區向賁門透刺;針刺幽門時,由幽門向胃體區透刺;針刺十二指腸區時向幽門區透刺。 每天針刺2~3次,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3~5次,均用中等強度捻轉手法,捻轉的幅度為2~3圈,捻轉的頻率為每秒2~4個往複,每次行針10~30秒。 2.4.3 按語:本病主要涉及胃,所以主穴取耳穴中的胃(幽門是胃區的一部分)。取緣中、腦幹、神門是為了調整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以促進胃機能的恢復。 2.5 電針耳穴療法 多與體針療法配合使用。 處方:主穴、配穴同時取用,兩側交替。 (1)主穴:取一側的胃、幽門、十二指腸。 (2)配穴:取另一側的緣中、腦幹、神門。 在上述耳針療法處方的基礎上,選取單側的體穴足三里、上巨虛、公孫(雙側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28號0.5~1.0時毫針斜刺或平刺耳穴,直刺足三里、上巨虛1.5±0.5寸,直刺公孫0.8±0.2寸。然後在耳穴主穴與足三里、太溪、公孫之間分別連接電針治療儀的兩極導線,採用疏密波,刺激量的大小以出現明顯的局部肌肉顫動或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次電針6個穴位(交替使用耳穴),每次電針30分鐘。每天治療1次。沒有接電療儀的耳穴,按普通耳針療法進行操作。
推薦閱讀:

奔豚湯治療醫案14 例
治療宮寒的偏方
骨病 手術不如保守治療

TAG:針灸 | 治療 | 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