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帝之鞭和真主之劍

上帝之鞭和真主之劍來源:古哥古點

羅馬帝國是整個基督教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漫長的羅馬帝國史當中,與各種各樣的所謂「蠻族」和「異教徒」之間的武力爭衡幾乎從未停止,不同的民族和宗教都在這片當時世界的西方熱土上或者周邊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利益。這樣的故事從古羅馬發端之初開始一直延續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最終覆滅,時間跨度幾乎長達兩千年。今天「古哥古點」就來聊聊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當中對改變歷史走向產生重要影響的兩位名將:阿提拉和哈立德。敬請收聽。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這個名稱對於中國人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漢武大帝逐匈奴於漠北的武功,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壯志都為人們津津樂道。在漢朝鼎盛時期的全力打擊下,匈奴先後發生兩次分裂,每次都是一部分歸附於中央王朝,另一部保留在外。到新朝王莽短暫篡權後,匈奴正式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下依附東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草原的稱為北匈奴。從公元73年開始的近20年間,東漢軍聯合南匈奴開始對北匈奴實施持續性的進攻,到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攻北匈奴單于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被逐出漠北高原,逐漸向西退去,史稱匈奴西遷。

向西遷移的匈奴首先在伊犁河流域經營了約60年,到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軍又一次大破北匈奴,匈奴被迫繼續向西遷移到康居附近(即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地區)。從此之後,匈奴就神秘的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推測是由於匈奴本身沒有文字,加上此後他們再沒有和有文字記載能力的民族發生過接觸,所以他們之後的活動和去向沒有得到記錄。

圖:匈奴和蠻族西遷路線圖

這段人間蒸發的靜默期長達200年。直到公元374年,在歐洲歷史書的記載中,突然冒出一個誰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亞洲民族匈人越過頓河,出現在歐洲蠻族哥特人面前。這個戰鬥力十足的民族隨後把整個歐洲攪了一個天翻地覆,直接將西羅馬帝國推到了末路,將東羅馬帝國掠奪殆盡。這些匈人實際上就是那個在漫長的200年沉默時間中經過不斷的向西遷移穿越整個歐亞大陸後重現於歷史舞台的匈奴。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這個結論也有不少學者並不認同,他們認為在證實歐洲的匈人和亞洲的匈奴為同一實體這個問題上證據明顯不足,目前最早的記錄匈人和匈奴同源的文獻出自13世紀,但是這些書籍都是在統治者授意下編輯的,證據力不足。統治階層很有可能為了美化自己而編造這樣的聯繫。而且考古顯示,除了名字的發音外,匈人的文化、軍事、政治制度與匈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點證據是明確無誤的,歐洲歷史文獻中描述的匈人相貌和匈奴人完全相同,所以即使匈人不是匈奴,那麼也肯定是和其有著緊密關係的分支。在這裡,我們採信二者為同一民族先後演化的不同階段。

伴隨著到達歐洲的凶奴的快速崛起,出現了一個強盛的匈奴帝國,這個帝國的最傑出的領袖就是深刻影響歐洲歷史發展趨勢的阿提拉。阿提拉雖然領導匈奴軍隊時間不算很久,但是破壞力驚人。他兩度入侵巴爾幹半島,大肆掠奪東羅馬,幾乎打殘西羅馬,把歐洲各個蠻族驅趕的到處奔走換位。儘管他的征服能力和業績遠比不上後來的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強大政權,但是他有一點成就是超出了所有這些後來者,那就是匈奴是唯一能深入到歐洲腹地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的外來種族。(當然後來匈奴變為匈牙利後,也成為東歐民族)正因為如此,阿提拉在歐洲歷史上名聲大噪,他的影響力和他在許多歐洲人心裡的知名度甚至超過成吉思汗。阿提拉這種超常的軍事能力為他帶來了一個令人恐懼的稱號「上帝之鞭」。

圖:匈奴帝國

阿提拉生於公元406年(我國東晉時期)。當時羅馬帝國剛剛正式分裂為東西羅馬兩帝國不久,西羅馬帝國首任皇帝荷諾里在位。公元418年,年僅12歲的阿提拉被送到羅馬當做人質,而對應的,埃提烏斯作為交換人質被送到匈人手中。這兩個人由此結緣,成年後的埃提烏斯就是指揮羅馬軍隊,成功抵禦阿提拉向西進軍的羅馬救星。

圖:「上帝之鞭」阿提拉 《詩體埃達》插圖

實施這種人質交換,羅馬人的本意是希望通過阿提拉,能把羅馬的先進文化和奢侈的生活場景帶回到匈人領地傳揚開,讓他們放棄野蠻生活,追求更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樣可以增強羅馬對周邊民族的影響力。而匈人則希望透過人質交換,能獲取更多的關於羅馬內部的情報並學習羅馬的運作經驗。實際證明,羅馬人的算盤確實落空了。

在羅馬時,阿提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學習到羅馬人的傳統和習俗。他曾經一度嘗試逃跑但失敗了。於是他索性放棄逃跑念頭,轉而開始認真研究羅馬內部的政治軍事體系,到處搜集相關資料。正是因為阿提拉在這個階段認真學習,深入了解了羅馬的內部情況,才使得他後來對付羅馬人時遊刃有餘,處處佔先,而且也讓他成為匈奴人空前絕後的傑出領導人。

圖:阿提拉像

公元433年,統一了匈人各部落的魯嘉把繼承權交給了兩個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十二年後,阿提拉殺害了自己的弟弟,獨掌大權。在和羅馬和議後,阿提拉曾經一度想向東進攻波斯帝國,但是進攻受挫後,他認識到這種遠征策略不可取,轉而開始攻擊東羅馬帝國。公元440年到443年,阿提拉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由於缺乏攻城器械,只好將東羅馬都城團團圍住。在長期圍城後,445年,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投降,雙方簽訂合約。但是倒霉的東羅馬在匈人軍隊剛撤走後的兩年內,又接連發生了瘟疫、災荒和地震,差點讓君士坦丁堡的高大城牆垮塌,這讓阿提拉又起覬覦之心。公元447年,他再次攻擊東羅馬首都,不過羅馬部隊的動作很迅速,在匈人大軍到來前把城牆徹底修復。阿提拉在羅馬帝國重申了一定會履行納貢義務的承諾後,只好再度罷兵。

圖:油畫《阿提拉的飲宴》

緊接著就發生了羅馬歷史上著名的情書戰爭。西羅馬皇帝瓦倫丁三世的姐姐霍諾利亞(Honoria)公主為了逃避與一個官員的婚約,竟然直接寫信給阿提拉,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此時正想開拓財源,謀求向西羅馬動手,於是立刻答應了求婚,並且索要西羅馬帝國一半領土的管治權作為嫁妝,如不答應便準備進攻。在遲遲沒有得到答覆後,公元451年阿提拉集結本部和臣服於自己的多個部族的部隊,向高盧挺進。根據約爾丹尼斯的記載部隊總數高達50萬(明顯誇大了實際數字)。

為了擊潰阿提拉大軍,西羅馬和一直的對頭西哥特人結盟,組成大軍在法國的夏隆-香檳泉市(Chalons-en-Champagne)追上了阿提拉,雙方爆發了著名的沙隆戰役。慘烈的戰役最後以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勝利結束,但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在此戰中戰死,這讓埃提烏斯不能有效控制聯軍,被迫將部隊解散。

圖:阿提拉侵入義大利

第二年,阿提拉直接進攻義大利,進逼西羅馬首都拉文納。皇帝嚇得匆忙逃亡舊都羅馬,但是據說教皇卻鎮定自若,利奧一世親自帶領使節團會見阿提拉,憑藉三寸不爛之舌,用威嚴的外表和華麗的言辭徹底征服了他,讓他感受到了上帝的偉大。而聖彼得和聖保羅又居然拿出寶劍在阿提拉面前顯聖,威脅他如果不撤兵就砍下他的頭顱,於是阿提拉連忙屈服在上帝的使者面前。這一傳奇故事後來被著名畫家拉斐爾繪成一幅壁畫,保存在梵蒂岡,廣為傳揚。當然,所有的人現在都知道,這是明顯的謊言,真實的情況不過是西羅馬交足了金幣,同時匈人遇到了疾病、後勤補給等困難,這些讓阿提拉最終撤兵。

圖:拉斐爾名作《偉大的利奧和阿提拉的會面》

不過這是上帝之鞭的最後迴響,公元453年,阿提拉病逝。他死後匈奴帝國四分五裂,逐漸消融在歷史當中。

真主之劍哈立德

上帝之鞭掛起將近200年後,真主之劍又出鞘了,這就是阿拉伯名將哈立德·本·瓦利德。

圖:真主之劍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阿拉伯民族是一個無比善戰而且好戰的民族,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快速崛起就是一個最有力的明證。他們強大的武力遠超周邊民族,加上新興的伊斯蘭教巨大的感召力,成就了這個當時歷史上與大唐並立的超級大國。然而事實上,這種印象並不完全正確。阿拉伯民族在崛起之前實際上是處於相對弱勢地位的,他們大部分處於沙漠地帶,經濟並不發達,而且各個部族之間四分五裂,頗像統一之前的蒙古。雖然各個尚武,但是無法團結成一股力量。而當時世界舞台上的主角無疑是另外兩大強國,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他們爭鋒的過程中,阿拉伯地區甚至都不是舞台的中心。

圖:波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爭鋒

從6世紀到7世紀初,東羅馬與波斯兩大帝國進行了長達百年之久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以波斯帝國向東羅馬帝國徹底臣服而告終結。在這場百年戰爭中,波斯人本來一直佔有優勢,但是由於缺乏更新的作戰理念和名將統帥,波斯最終於公元631年向東羅馬帝國請降,歸還歷代侵佔的東羅馬領土,釋放戰俘,歸還搶奪的宗教聖物耶路撒冷的「真十字架」,歸還搶自拜占庭的一切財物,賠償軍費等。從此,曾經稱雄西亞長達數百年之久的波斯薩珊帝國徹底衰敗,再也無力對外擴張。然而,獲勝的東羅馬帝國贏得卻也並不輕鬆,曠日持久的世紀之戰讓東羅馬的財力也多半耗盡,國力幾近枯竭。當然作為戰勝國,如果能假以時日,依靠大量的戰爭賠款和新得到的土地,肯定可以很快得到恢復。然而歷史就是這麼湊巧,就在東羅馬和波斯鷸蚌相爭之時,阿拉伯崛起了。

統一阿拉伯的領袖毫無疑問是穆聖穆罕默德,許多人可能並不了解,他所創建的伊斯蘭教在當時最重要的教義是強調避免血親復仇,禁止高利貸盤剝百姓,取締多神信仰和建立民間普通人的互助制度。這些對於統一阿拉伯離心離德的各部族、關心和照顧窮苦人民、廢除不公正的社會特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默罕默德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統一了阿拉伯半島。但是如果提到對外的擴張,那就必須要說到穆斯林驍勇善戰的名將們,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哈立德。

圖:哈立德劇照

哈立德原為麥加貴族艾布·蘇富揚的部下,早年曾參加麥加多神教徒反對穆罕默德宣教的行動,在伍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戰役中均作為反對派軍官出戰。公元628年,為了儘早結束與麥加貴族古萊什之間的戰爭,穆罕默德制定了安撫性的政策,順利結束了同麥加反對派的戰爭。因而629年初,哈立德在麥地那皈依伊斯蘭教。同年他參加栽德率領的部隊攻打拜占庭帝國屬地敘利亞,在穆厄泰(Mu』tah)戰役中栽德戰死,哈立德臨危不亂,率殘部突圍返回麥地那,體現了他超強的指揮能力和過人勇氣。穆罕默德為表彰其英勇,特地賜給他「真主之劍」稱號,從此這個名稱遠近聞名。

圖:哈立德劇照

在之後的幾年,哈立德追隨穆聖開始統一阿拉伯的戰爭。632年,穆罕默德逝世,此時哈立德的統帥能力已經得到公認,他被繼任哈里發伯克爾任命為大將,在短短數月之內橫掃阿拉伯半島,迅速征服各部落,並平定之後的暴動。633年,哈立德又率軍擊破伊拉克,佔領希拉城。這一連串的行動可謂戰功卓著。然而他人生最得意的戰績是在敘利亞創造的。

圖:哈立德率兵奇襲

大家印象中好像敘利亞一直就屬於阿拉伯民族的領域,其實不然。實際上敘利亞長期處於東羅馬帝國的控制下,並且是東羅馬帝國最富庶繁華的地方。敘利亞能從一個基督教勢力範圍變為現在的當然的伊斯蘭領地,實際上主要依靠三次改變。第一次就是哈立德從東羅馬手中奪取敘利亞;第二次就是薩拉丁大帝戰勝十字軍,在和基督教的拉鋸戰中,最終復奪敘利亞;而第三次就是奧斯曼土耳其長達幾百年的佔領,穩定了伊斯蘭世界的邊界。這其中,首功當然要歸於哈立德。我們前面已經提到,剛剛崛起時的阿拉伯軍隊實力並不算強大,特別是面對雖然虛弱但依然龐大的東羅馬軍團,兵力上可謂眾寡懸殊。如果不是哈立德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屢次以少勝多,阿拉伯帝國能否順利崛起還很難講,所以對於阿拉伯軍隊而言,他的功勞可以說居功至偉。

公元633年深秋,阿拉伯騎兵部隊在巴勒斯坦死海南部窪地與東羅馬軍爆發第一次交鋒,以步兵為主的東羅馬軍在完全由騎兵組成的阿拉伯軍面前毫無抵抗能力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君士坦丁堡,皇帝希拉克略大為震驚。他立即派遣王弟提奧多拉領大軍出戰並重創阿拉伯軍。哈立德情知敵軍人數眾多,不能正面迎戰,他採用了近乎冒險的方法橫穿沙漠,在幸運的找到水源後,成功的繞到東羅馬軍背後,遠距離迂迴奇襲取得了大勝。

圖:哈立德征戰路線

公元634年底,阿拉伯軍隊圍困敘利亞中心大馬士革,寬厚的哈立德實施宗教包容政策順利進入大馬士革。東羅馬人這次真的急眼了,動員20萬大軍,包括帝國最精銳的重裝鐵甲騎兵軍團,增援敘利亞。哈立德避實擊虛,當即退出大馬士革,之後誘敵深入,利用東羅馬軍遠道而來已是疲憊之師的弱點耐心尋求戰機。636年盛夏,經過精心籌劃,哈立德集中所能調集的最大兵力2萬5千人,與20萬東羅馬援軍在雅穆克河進行了決定東羅馬和阿拉伯兩個國家命運的總決戰。東羅馬軍隊雖眾,但由於長途跋涉和水土不服,戰鬥力嚴重下降,同時沙漠酷暑的天氣讓溫暖地區過來的士兵們極不舒服,士氣跌入谷底。哈立德此時仍舊在等待,直到沙暴颳起,他利用沙暴為掩護,果斷的向東羅馬軍隊發起大規模集團衝擊。阿拉伯騎兵能騎善射,又熟悉當地的氣候,因此衝殺起來如入無人之境。東羅馬軍隊當場陣亡超過7萬,統帥提奧多拉戰死,軍隊全線崩潰。希拉克略皇帝面對如此慘敗,知道已經無力回天,被迫摔殘部撤退。當他敗退到敘利亞邊界時,面對祖先歷盡艱辛奪取的領土卻即將淪喪的凄涼景象,胸懷「羅馬復興」大志的傑出君主的希拉克略放聲痛哭!他仰天長嘆到:「美麗的敘利亞,永別了」!隨後公元638年,哈立德又佔領中東重鎮耶路撒冷,至此敘利亞完全進入阿拉伯帝國版圖。真主之劍哈立德圓滿的完成了他的擴張任務,642年病逝於霍姆斯。

圖:希拉克略

阿提拉的匈奴帝國僅僅靠蠻力征服,所以曇花一現;穆斯林的崛起更多依靠文化輸出,故此持續至今。穆罕默德曾經說過,「能用鞭子佔領的我不用寶劍,能用舌頭得到的我不用鞭子」。今天的人們在爭鬥時似乎總是會忘記這句名言,讓上帝之鞭和真主之劍都封存在歷史中吧,因為我們不僅有舌頭,還有善意和智慧。

更多精彩節目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古哥古點

創業不易,耳娛心憩之餘如有您偶或中意的「古哥古點」節目期次,請幫我們隨手點贊、轉發。書不盡言!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


推薦閱讀:

人們一思考 上帝會發笑
一月 身為上帝兒女
搞笑GIF:上帝告訴過我,我也是個有才藝的人!
就像上帝之手拂過,他讓一棵樹站成了不朽

TAG:真主 | 上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