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網關注】自行車「出路在哪」?!
自行車是一個「綠色城市」的標配,而今在邁向「十三五」之際,有多少配套設施被規劃……
停車難是不少私家車主最為頭疼的問題,然而,對於選擇綠色出行的自行車主而言,停車難同樣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原本「有車一族」的周建鴻,選擇騎車上班,是因為開車太「堵」。但現在不是「車堵」反而是騎車「心堵」。「從家騎車上班要經過平陽路、南內環街、解放路,原本的非機動車道讓私家車停滿街道,只能『見縫插針』。下班想騎車逛個街,別說存車就連個放車的地兒都沒有,找個牆角放放車,還擔心被偷。你說現在騎車出門多煩心……」周建鴻一臉的無奈。
目前,在已開通公共自行車服務遠不能滿足市民需求的今天,像周建鴻有此無奈的「騎車族」,在我省各地並不是少數。
現場調查騎車出行「煩心」事
「小區里沒有自行車停車棚,居民只能在樓道里停車,但樓道空間有限」,崔健住在并州南路狄村街口水溪庭院,他告訴記者,因為沒有停車棚,每天上下班都不得不把自行車抬上樓在家裡存放。「現在但凡有點空地都建成了機動車停車位,而自行車的位置卻越來越緊張。」在親賢街怡和廣場上班的劉亞楠告訴記者,現在不僅在小區停放自行車難,像親賢街、柳巷、長風街等不少路段的商場附近也沒有專門的停車位,給騎自行車出行的市民帶來極大不便。
11月3日10時許,記者騎車來到新建路太原市政府,大門一側的人行道上停了一排自行車和電動車。「附近沒有專門的自行車停放處,只能放在路邊」,正在此鎖車的劉俊告訴記者,騎車原本就是為了方便,可大多時候停放自行車還沒有泊機動車方便,停在路邊影響交通不說,還要擔心被盜。隨後,記者在新建路分別走訪了太原市建築設計院、太原市城鄉規劃局、山西省氣象局等單位,雖各單位均建有專門的自行車停車棚,但停車棚外都標明「外來車輛禁止入內」。「不讓外來自行車停放,也是出於場地和管理的考慮」,太原市建築設計院停車棚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單位限制外來機動車停放,附近也沒有對外的停車場,因此,市民只能臨時將自行車停在路邊。
隨後,記者走訪迎澤公園、山大一院、五一廣場美特好、大南門太原搜機城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附近也沒有正規的停車場,多數市民則是把自行車停放在附近由看管人員拉繩圈出的空地中,此類停車場的收費標準約為每日0.5元~1元。
而除停車難外,騎著自行車上路行駛,也讓市民苦惱不已。機動車違規停車佔用自行車道的現象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不少路段的自行車道上被劃定機動車停車位。如果遇到道路擁堵,機動車就直接上自行車道上行駛,讓本就狹窄的自行車道「捉襟見肘」,騎自行車的人只能在「夾縫」中穿行,路面交通險象環生。有些自行車道則被各類商販、攤位「佔領」,騎車人只能被迫上機動車道行駛。
市民期望為缺失的規劃開「綠燈」
退休教師高君誠,一直以自行車作為主要出行工具。「上世紀70、80年代,人手一輛自行車,市民出行主要以自行車為主,去哪都有停車棚,騎車很方便,而現在幾乎一家一輛機動車」,高君誠告訴記者,近幾年,城市大力倡導綠色出行,卻總是最大限度為機動車開「綠燈」,讓騎車出行變得越來越不便。
據山西公安交警網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太原市常住人口有427萬人,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00萬輛,平均4.245人擁有一輛機動車,若平均一個家庭有3—4人,太原市平均每個家庭都有1輛機動車。為緩解機動車增長帶來的交通擁堵,近年來,太原市六城區內道路陸續拓寬改造、機動車泊車位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六城區內道路總長度2653.4公里,各類停車位共計6萬餘個。與之相反,自行車專用道、停車位等與自行車出行相關的配套設施卻鮮少被規劃建設。
在太原柳巷北路橋頭街口的自行車租賃點,記者隨機對40名市民進行了調研,自太原公共自行車運營以來,37.5%的市民減少了開私家車的次數,17.5%的市民減少了乘坐計程車的次數,另有45%的市民減少了乘坐公交車的次數。採訪中,市民反映說,租賃公共自行車同樣面臨服務點少、停車難的問題,如果不慎被盜,損失比一輛自家的自行車還貴,所以更不敢亂停亂放。
據太原市公交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太原全市已開通公共自行車服務點1285個,投放自行車4.1萬多輛。太原公共自行車單日最高租騎55.74萬次,單車日均周轉次數最高達20.08次,日均免費租用率已高達98.7%。事實證明,如果相關配套設施完善,多數市民仍會選擇經濟、環保的綠色出行方式。近兩年來,隨著太原公共自行車的投入運營,改變了不少市民的出行習慣。騎車在緩解交通擁堵的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出行能耗和尾氣排放。山西省機動車污染防治行業協會曾算過一筆賬:以每次騎行兩公里計算,半年時間市民騎公共自行車至少可達3000萬公里,如果按其中20%的人是放棄開車來計算,則至少可節約汽油48萬升,半年減排一氧化碳約5793公斤、碳氫化合物約580公斤,對改善城區空氣質量起到巨大作用。
他山之石讓綠色城市「慢行」而來採訪中,不少市民表示,倡導綠色出行,單靠宣傳教育遠遠不夠,相關部門要以人為本,如推行公交優先一樣,切實改善騎車出行環境。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所田宇認為,在人車路矛盾愈演愈烈的當下,打造完善的「慢行系統」讓出行回歸「綠色」是城市的必修課題。在建設自行車專用道的同時,完善與自行車出行相關的配套措施,如制訂騎車導則、自行車地圖,並在公共場所廣設自行車停車處。同時,推動「公交主導+慢行接駁」的出行方式,通過「慢行系統」將公共交通與工作地、居民區、購物場所等無縫對接,充分發揮「慢行交通系統」的經濟性和靈活性。此外,要制定城市慢行系統建設規劃,將「慢行交通系統」與文化旅遊開發相結合。
資料顯示,在韓國,建設新城市時必須設置自行車道,必須提供一定的空間供自行車停放,因此,在韓國百貨商店、大型購物中心、高爾夫球場等商業娛樂場所,都有專門的自行車停車場。美國參議院則通過法案,用稅收優惠鼓勵僱主給騎車上班的僱員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的補貼。在德國、荷蘭等國家,不僅已經建成較為完備的自行車道路網路系統,而且自行車專用道路的設計也從安全性向舒適性方面轉變。據相關報道,德國正在研發的靠氣流助力的封閉自行車高速公路,可在高速道內補充大型的流動氣流,騎行者能獲得氣流的助力推動,省力且提速。
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山西省城市公共客運條例》,已將公共客運線路的設置、行駛等細節內容上升到法律層面,充分體現了公交優先的原則。那麼,作為更為低碳環保的出行工具,自行車也同樣該享受它應有的「待遇」。
責編/李敏 編排/石贇
推薦閱讀:
※夜思 | 家境不好的人,還能有出路嗎?
※有時,離婚也是一條出路
※李利安: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王雷泉:有佛法就會有辦法 有思路才有出路2
※「美猴王」及其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