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檔案》(修訂版)中對三位孫氏拳前輩的記載
孫祿堂(1860-1933)諱福全,字祿堂,號涵齋,河北完縣東任家疃村人(現屬望都縣),幼從李魁元讀書,兼習形意。後經李魁元引薦,復從師祖郭雲深深造,並從程廷華習八卦掌,又得郝為真太極拳之傳,孫祿堂於形意、八卦、太極三家及輕功、點穴等皆臻登峰造極之境,涉獵南北各派拳械,通者達數百種,集有清以來武藝之大成,通過創立孫式形意拳、孫式太極拳、孫式八卦拳提升了中國武學的技擊效能和文化品質,開創中國武學發展新紀元。史稱:孫祿堂每聞有藝者,必訪至,與人較藝未嘗負,亦未遇可相匹者,技擊獨步於時,其藝已臻絕頂。孫祿堂為人謙遜非常如無所能者,而道德崇高,氣質粹然,學識高卓,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及《八卦劍學》等傳於世,形成孫氏武學體系。1918年徐東海主政,聘為武承宣官,1928年中央國術館成立,聘為首任教務主任兼武當門門長,同年7月江蘇省國術館成立,聘為教務長,後兼副館長,1931年10月返回北平。孫在江南執教三年余,培養武術人才頗眾,其子孫存周、女孫劍雲及弟子裘德元、齊公博、孫振川、孫振岱、李玉琳、鄭懷賢、鄭佐平、靳雲亭、胡鳳山、馬承智、曹晏海、陳微明、肖格清、朱國福、朱國禎等皆為現代武術名家。
孫存周(1893-1963) 諱煥文,字存周,號二可,河北完縣東任家疃村人(現屬望都縣),乃武學宗師孫祿堂之子,自幼秉承家教,又敏而好學,文武兼修,未及弱冠,即得家學大要,19歲獨杖雲遊,遍訪各地高手較量武藝,所向披靡。 1929年被浙江國術遊藝大會聘為首席監察委員,至中年,於技擊功夫已臻化境,時人稱同時代無人能出其右。1935年《近世拳師譜》稱孫存周深得形意、太極、八卦諸拳之精髓,其武藝已絕塵時下。孫存周書劍合璧、學識高卓、重道輕利、趣意清雅、氣質超邁。通詩文詞曲,知古樂音律,更好書畫,以山水為多,尤善松柏,合以其性。弟子中以董岳山、肖德全、肖德昌、牟八、李夢更、祖雅誼、張烈、張亞南等武藝為著。
孫劍雲(1914——2003)諱書亭,字貴男,號劍雲,北京人,祖籍河北完縣東任家疃村(現屬望都縣),乃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之女,17歲即任江蘇省國術館女子班教習,被譽為得輕靈派之上乘,尤擅劍法,與人較量劍術勝績頗多,21歲時即被譽為神氣偉然之巾幗英雄。先後擔任第一屆北京市武術協會委員兼太極拳研究組組員、第二屆、第三屆北京市武術協副主席、第四屆顧問,首批中國武術八段。1983年組建北京市孫式太極拳研究會,任會長,同年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會首任會長。為首屆「中華武術百傑——當代武林十大名師」之一、中國武術院特邀研究員、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等。孫劍雲幼承庭訓,得拳中真諦,同時也繼承了其父的高尚品德和尚武精神。無論身在順境,還是身處逆境,總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武術發展和傳藝之中。1959年全國第一屆武術比賽,被國家體委聘為名譽國家級裁判。1962年、1963年北京市兩屆武術表演賽中,被聘為副總裁判長兼裁判長,1982年,作為特邀代表出席全國武術工作會議。1983年以後,她引領北京市武術協會孫式太極拳研究會與海外孫式太極拳傳人廣泛聯繫,並曾多次親自到廣州、上海、南京、浙江、山西、瀋陽、河北等地傳藝授徒。並應邀到日本、香港講學,受到熱烈歡迎。其武術著作有《孫式太極拳劍》《孫式太極拳簡化套路》《形意劍》等書。在87歲高齡時,整理編輯出版了《孫祿堂武學錄》,弟子中以孫澤民、黃萬祥、史建華、康群、劉樹春、張振華、張永安、劉貴祥、金季香、梁鳳祥、孫永田、霍培林、白普山、張茂清、童旭東等為著。
推薦閱讀:
※攝影與學佛感悟——中國佛教攝影協會會員拓拔舍瓦
※上海五家金店被罰千萬 利用行業協會操縱價格
※影像從心 專訪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舸
※【慈悲生命協會】如果有一天
※道家養生心得---目錄 --> 中國武當道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