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視聽 | 英王愛德華八世是否曾向希特勒獻媚?

於2016年開始播出的Netflix歷史劇《王冠》,深入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英國王室的私人世界。《王冠》第二季中,故事從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開始,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伊麗莎白二世手下的英國皇家軍隊在埃及打了一場不義戰爭,隨著一起醜聞的曝光,伊麗莎白二世的第三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被迫下台,史學家所稱的「順從的年代」結束了,一個全新的革命時代宣告到來。

接下來,我們就講講劇中的真實歷史。

蘇伊士運河危機

1956年10月29日,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三個月後,以色列軍隊向埃及推進,聲稱幫助埃及修建尼羅河上游大壩,從而引發蘇伊士運河危機。

深陷蘇伊士運河危機餘波的首相安東尼·伊登

(註:以下圖片均是左為劇照,右還原真實歷史)

納賽爾的國有化舉動本就給予英國致命一擊。蘇伊士運河始建於1869年,長120英里,是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商業航運樞紐,對英國的經濟利益至關重要。1922年埃及獨立後仍由英、法聯合控制。英國人不願失去蘇伊士運河,更不願失去它所彰顯的國際影響力。

儘管從表面看,以色列入侵兩天後,英、法兩國軍隊才加入戰鬥。但據透露,這三個國家早在會面時就策划了該次襲擊。重要的是,這場危機為他們與美國的關係帶來了巨大壓力。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 Eisenhower)對英國尤其不滿,因為英國沒有提前告知他們的意圖。美國威脅稱:「如果他們繼續攻擊,將實施經濟制裁」。與此同時,聯合國通過了要求停火的決議。1957年3月,外部威脅終於起了作用,英、法兩國軍隊撤退後,以色列也屈服了。

這場危機標誌著英法兩國的徹底失敗,同時削弱了其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這也是保守黨首相安東尼·伊登(Anthony Eden)職業生涯的轉折點,他在兩個月後辭職。儘管其官方理由是「健康狀況不佳」,但是,對蘇伊士運河危機處理不當而遭受的全球性負面影響才是真正動因。

在第二季中,伊麗莎白二世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她對首相艾登的不滿。但是,她真的不贊成首相對危機的處理嗎?儘管我們無從知曉首相與君主之間的溝通內容,但維克多·羅斯韋爾在《安東尼·伊登:政治傳記》中寫道:「艾登說他『不會聲稱女王是支持蘇伊士運河的』」。

阿爾特林查姆勛爵反對君主制

阿爾特林查姆勛爵(LordAltrincham)是英國政治家及作家。1963年,他放棄了自己的貴族頭銜,後來被稱為「約翰·格里格」(John Grigg)。1957年8月,他在《國家與英語評論》(National and English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措辭嚴厲的文章。他極力批評了伊麗莎白二世的公眾形象,並稱其聲音聽起來像是「脖子疼」,還貶低她只是「一位自命不凡的女學生」。

阿爾特林查姆對女王的批評充滿了性別歧視,讓人想起今天許多女性領導人面臨的批評。但是,這也反映出當時英國民眾日益高漲的情緒:君主被困在了過去。外部世界正在發生改變,是時候讓王室跟上時代腳步了。

1957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首次發表電視聖誕致辭

但阿爾特林查姆真的像劇中那樣被扇耳光了嗎?是的。這一事件發生在他正要離開電視採訪時。64歲的菲利普·金霍恩·伯比奇(Philip Kinghorn Burbidge)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帝國忠誠者聯盟(League of Empire Loyalists)的成員,他為「保衛女王」挺身而出。最終他被罰款1英鎊。他在法庭說:「我覺得英國人應該對阿爾特林查姆勛爵的謾罵表現出一些不滿。」

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阿爾特林查姆是否像劇中那樣與女王真的有過一次私人會面,因為女王的大部分通訊都是保密的。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他向女王提出的兩項建議在晚些時候都得到落實。

首先,女王首次通過電視發表一年一度的聖誕致辭。雖然電視演講是喬治五世於1932年開創的傳統,但公眾從未看到過女王的居室。這讓公眾得以一瞥她生活的地方,使女王更加「人性化」。其次,僅邀請英國上層階級的社交舞會被改造為「花園派對」,受邀者的階級範圍被明顯擴大。

那麼,阿爾特林查姆對君主制有持續的影響嗎?在《君主:伊麗莎白二世的生活和統治》一書中,作者羅伯特·萊西說道:「30年後,在伊頓公學的政治會議上,Charteris(女王的私人秘書之一)對阿爾特林查姆說,『你為君主製做出了偉大貢獻,我很高興能公開這麼說』。」

愛德華八世向希特勒獻媚

喬治五世去世後,其子愛德華八世繼承王位。但1936年,即在位不到一年的時間,他便放棄王位,與美國離異女士沃利斯·辛普森結婚。因為當時離婚不被國教允許,迫使愛德華八世陷入選擇愛情還是王冠的困境。他最終向愛情投懷送抱,而後被賜予溫莎公爵的頭銜。

左:劇中的溫莎公爵(前國王愛德華八世);右:1937年,愛德華和他的妻子沃利斯·辛普森在慕尼黑會見阿道夫·希特勒

溫莎公爵與王室間的關係是該劇許多情節的中心線索。這些看似瑣碎的家庭紛爭和複雜的愛情故事,內部卻充滿了親納粹黨的同情以及與希特勒的聯繫,實際上對英國王室十分不利。

1937年10月,溫莎公爵和公爵夫人在貝希特斯加登訪問希特勒(希特勒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就一直在此度假)。據傳記作家弗朗西絲·唐納森在《愛德華八世》中所說:「訪問期間,公爵對希特勒敬禮的方式是納粹式的。」關於這次訪問,雖然有人猜測更多的是希特勒想要尋求愛德華及其妻子的支持,但公爵的實際行動比猜想更有說服力。王室顯然不支持這次訪問。

戰爭結束後,美國外交官在馬爾堡城堡發現了四百噸德國外交文件,被命名為「馬爾堡文件」,其中有一份對英國王室名譽有損的「溫莎檔案」——包括德國特工在內的約60份文件(信件、電報和其他文件),由公爵身邊工作的人撰寫。

文件中包括納粹制定「威利行動」(Operation Willi)的細節:德國打算控制英國,推翻君主政體,將公爵送回王位。事實上,德國對公爵的態度是十分矛盾的,「但與其繼任者國王喬治六世相比,公爵是位更好的盟友」。為了得到公爵的支持,德國間諜企圖操縱王室成員排斥他,甚至試圖說服公爵,他的弟弟喬治已有暗殺他的計劃。後來這些文件被泄露給英國政府,政府方面曾試圖壓制這些有損王室名譽的消息。

二戰開始時,法國任命公爵為少將,但溫斯頓·丘吉爾對愛德華的親納粹情緒有所顧忌,便任命他為巴哈馬總督。但溫莎公爵和公爵夫人並未立即順從,而是在里斯本和馬德里稍作停留——在此期間納粹策划了「威利行動」。後來公爵到達巴哈馬,但納粹行動失敗了。

1946年,英、法、美三國同意共同處理「馬爾堡文件」,派遣來自各國的優秀歷史學家監督該項目的實施。儘管英國努力隱瞞真相,1957年,美國仍公布了這些文件。

關於菲利普親王的爭論

《王冠》第二季的大部分劇情都在講述菲利普親王的個人生活,審視了他曾經與現在的惡習。現實生活中,他常在聚會中沉迷女色,曾與多位女性(包括兩名舞者)聯繫在一起,但都未得到證實。

菲利普親王在他位於戈頓斯頓的宿舍里

圍繞王子的流言不僅如此。菲利浦18個月大時,希臘君主制被推翻,他的家人先後逃離希臘。1930年,菲利普9歲,就讀於英國的Cheam學校,母親精神崩潰,姐妹們也在6個月內先後完婚(其中兩個嫁給納粹高級官員),父親和情婦私奔到摩納哥。當菲利普親王被問及家庭問題時,他回答說:「事情就是這樣,我的家庭破裂了,母親生病,姐妹們結婚離開了,父親在法國南部。但我不得不繼續生活下去。你是這樣,每個人都是這樣。」

在教育家庫爾特·哈恩(Kurt Hahn)的指導下,菲利浦的姐姐狄奧多拉將他送進學校。哈恩曾是狄奧多拉岳父的私人秘書,他是猶太人,曾因抗議納粹被逮捕,離開德國後,他在蘇格蘭建立了一所新學校:Gordonstoun。在這裡,菲利普親王不得不忍受早上7點起床、洗冷水澡、赤腳跑步及其他繁重的工作。後來,菲利普把查爾斯王子也送進這所學校。事實證明,這種自律性極強的管理體制塑造了如今的菲利普親王,但查爾斯王子卻對此十分恐懼,他曾用二戰戰俘集中營「科爾迪茨(Colditz in kilts)」來形容這所學校。

16歲的菲利普親王在戈頓斯頓時,他的姐姐卡米爾(Camille)不幸遭遇空難。葬禮在德國舉行,菲利普身著納粹制服跟隨隊伍前行。菲利普從未證實過家族成員與納粹的關係,但其姐妹並未受邀參加1947年與伊麗莎白女王的王室婚禮。在《皇室與德意志帝國》一書中,菲利普對作家喬納森·彼得羅夫斯說:「他的家人嫉妒猶太人的經濟成就,但他並未談到與納粹的具體聯繫。」

《王冠》中還有哪些情節對應著真實的歷史故事,歡迎看過的讀者留言補充。

推薦閱讀:

希特勒和他的納粹軍官(一套清晰照)
他是希特勒身邊的矮子,他讓一個專門禍害德國的國家被黑出了翔
希特勒與中國

TAG:希特勒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