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關注中國文化的十五個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於我國的文化方針綱略,有大量論述指示。文化的精神家園意義、文化的根與魂、文化自信的根本性與綜合性,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基礎。
如此重要的大論題,我們究竟鑽研了多少,領會了多少,聯繫了多少實際,得到了多少啟示,又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多少推動與提升?我們的基礎牢固到什麼程度了?我們心目中的精神家園有足夠的文化內涵了嗎?我們做到了培育滋養我們的根與魂了嗎?我們讀書嗎?修身嗎?懂文化、學文化了嗎?我們拎清文化傳統文化精神與理論、道路、制度的關係了嗎?
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同志又以很大的體量講述了我們的文化綱略。其中關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報告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這一段全面分析了中國當前的文化結構與文化生態,表現了文化整合、文化引領的完整性、通達性與鮮明性。它是真正做到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它告訴我們:傳統文化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資源。同時,我們今天談傳統文化,不是意在復古,不是觀賞文物,更不是要像西周東周、秦漢、唐宋、明清那樣治國理政與組織社會生活,而是意在當今,意在社會主義,意在全面發展、全面小康與現代化,意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夢。還有,要把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一起來,實現我們的精神資源與文化品質的最優最大化。
文化自信是一個活生生的命題,是入情入理入耳入心的精神能量,朋友們、讀者們、黨員們可不能以之為人云亦云的口頭禪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緊密關注、強調文化的發展。多麼有意義的文化觀念、文化綱略、文化政策、文化焦點的論證與宣示呀,我們的文化人,怎麼能不為之開動腦筋,為之袪疑解惑,為之深入掂量,為之延伸開拓,為之研討充實呢?
人們必然注意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號召說法。關於先進文化,關於繁榮發展,關於中華傳統與中華文化本位,關於精華糟粕、揚棄繼承,關於文化生態,關於文化命運、文化滄桑、文化焦慮與文化自信、文化發展與文化創新,關於核心價值,關於世道人心,關於中國特色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於改革開放,關於堅守與包容,關於民族性與普適性。文化上值得我們學習、鑽研、評估、條分縷析的課題太多了。
這樣,在十九大前後,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蒙談文化自信》,在天地出版社出版了《中華玄機:我要與你講傳統上》兩本書,面向現實生活,探討文化自信。
想想看,當前有多少文化課題需要我們好學之、深思之、求教之、議論之、砥礪之、獻言之啊。尤其是我們的共產黨員,怎麼能靠一知半解、隔靴搔癢來貫徹中央的文化綱略,締造中華文化的繁榮復興呢?我們不能不關注當前,概括久遠,鑽進去,拿出見解與辦法來: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它經受過什麼樣的考驗與曲折?它與翻天覆地的人民革命是什麼關係?它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是什麼關係?它能不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提供更好的精神品質、智慧謀略與決策的指引與助力?
第二,為什麼說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在何處,對於我們這一代這幾代人的意義在哪裡?如何評價近現代以來我們如饑似渴地汲取了那麼多的外來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第三,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與內部歧義?如何看待儒釋道墨法名……的紛紛紜紜與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一體性?今天,更應該怎樣選擇與發展我們的文化經脈?
第四,中原文化與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互動。如何看待不同文化的融合,以及保護與發展一體多元的民族文化的必要?
第五,怎樣看待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怎樣看待革命文化對於舊社會舊時代的悲憤聲討?怎樣把不同時期、不同節點的不同文化綱略、文化政策、文化宣示與文化措施統一起來,保持其革命性、先進性、建設性、現代性與連續性?
第六,怎樣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為什麼一定要拒絕全盤西化與懷舊復古?為什麼要反對文化虛無主義與狹隘封閉態度?
第七,如何貫徹文化課題上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如何貫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的論斷?如何評價分析中華文化史上的聖賢、國士、大師、君子、名家、精英的貢獻及他們與朝廷、與權力、與人民、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第八,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與一切外來先進文化的本土化、時代化、大眾化?為什麼說可以也必須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什麼說外來文化一經與中國實際中國的傳統相結合,就已經是本民族的文化財富與文化瑰寶?為什麼不能把吸收外來與自信對立起來?當今如何選擇與消化不無歧義的外來文化?如何薪盡火傳地講好中國故事與中國方案?
第九,怎樣評價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發展與文化成就,以及市場經濟對於文化形態與世道人心的影響?如何評價文化上的拜金主義、低俗庸俗媚俗與其他令人遺憾的情狀?怎樣評估所謂文化交流上的入多於出的說法?
第十,對當今文化生態的評價:關於大眾文化與高端文化。關於文化成果的經典化與市場化。關於當代民眾的精神與道德面貌。關於當今文化人才、文化陣容與文化成果。
第十一,關於網路、新媒體、多媒體對於文化生活的影響。關於信息的碎片化、海量化與民粹化。關於紙質圖書、文學、實體書店是否式微的評估。關於文化的非精英化非高端化的悲觀論調。
第十二,關於文化自信與基礎教育、中高等教育。兒童集體背誦《三字經》與《弟子規》的長短得失。《二十四孝》要不要向小學推廣?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與親子關係。高校教師科研成果的鑒定。學銜與院士的評定等。
第十三,大眾傳播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與如何更上一層樓?對心靈雞湯、意見領袖、知識競賽、肥皂劇、明星效應、標題黨、票房、印數、收視率等文化貨色與文化指標的評估。
第十四,各省地市縣鄉鎮,都在爭文化名人與本地域的關係,都在以文化名人或文化的名義修建故里、紀念館、生態園、搶灘圈地。一些部門也在強調行業文化乃至不同民俗地貌與商品用品(佛、道、山、川、洞、穴、茶、酒、玉、石、竹、木、桌、椅……)的文化。怎麼樣認識文化的地域性行業性與整體性、概括性、理想性的關係?怎樣才能真正充實豐富與提升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文化內涵呢?
第十五,文化上的形式主義、商品化、老八股與洋八股、假大空現象與我們的對策。
這些問題呼喚著我們也激勵著我們。幾十年來我有許多機遇講說著文,與師長專家群眾討論上述這些問題。我也不揣冒昧,大膽地向社會各界報告了我自己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例如,這兩本書中強調了我們今天要繼承與弘揚的優秀傳統是活的傳統,是發展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國人生活中的傳統,是中國共產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在繼承與弘揚傳統,十九大的提法更幫助我們明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不但有古老的源頭,更有近現代的熔鑄,有紮根於今天的社會實踐的基礎。
書中提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尚文尚德、尚一尚同、尚化尚通。書中提出歷史上的中國式對於權力的文化監督與道德監督,即程朱的所謂理高於勢,和後世所謂道統大於權(力系)統。書中提出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的理性主義與精英主義特色,書中提出世界大同與天下為公、無為而治與性善論與共產主義理想相通,認為中國的接受馬克思主義有它的傳統文化依據。
書中提出老子的天道人道相比較的論述與中國歷史上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的關係。書中認為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說法與我們今天的依靠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思想靠近。書中認為莊子的「上無為,下有為」的思想有縱向分工的現代意味。
書中援引李白、李賀的並未受到太多注意的詩句,感受到他們已經憂慮優秀傳統文化的章句化教條化停滯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缺少挑戰突破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書中援引元明時代傳統文化開始走下坡路的說法,認為《紅樓夢》標誌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全面危機包括文化危機。而正是這個全面危機準備了醞釀了二十世紀的中國人民大革命。書中也說到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焦慮與文化危機,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傳統的反思與批判的必然性。書中提出正是五四與馬克思主義的引進激活了挽救了中華傳統文化。正是革命的勝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與改革開放發展使文化自信的提出成為必要與可能。兩書還說到我們的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關鍵在於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對接。說到精華糟粕雖然切割困難,但我黨我國吾民一百多年的歷史使命與日常工作正是要做好這項活計。我也不贊同認為近現代以來中國主要是學習歐美因而影響了文化自信的真實性的說法。我認為任何地域的本土文化都相當有限,文化汲取不同於物品輸入,它不是用一件就減少一件,而是學到手了與本土本地本人結合了就增益了與發展了自己的文化涵養。文化的特點是誰學到手就歸誰,誰有新創造誰就得到歷史與人類的承認。
書里也探討了文化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提出「世道可興、人心可用、傳統可取」。書里表示了對於將文化簡單雞湯化、生造化、輕巧符號化、賣點淚點笑點化、娛樂化、耍醜化的憂慮。表達了對深入思維,攻讀苦讀、精益求精、攀登高峰的願望與期待。
你談我談大家談文化自信: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道不孤,必有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作者系當代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
推薦閱讀:
※王蒙:正確地總結「文革」是中國對全人類的貢獻
※王蒙不解大眾何以迷戀張愛玲:我覺得有點悲哀!
※元四家王蒙《溪山風雨圖冊》(故宮博物院藏)
※王蒙力捧周嘯天遭揭底:他自己原本就是個徹底的外行|王蒙|周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