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二十六集)
1988/2 台灣大專講座 檔名:
本經的正宗分到「發無上道心」這裡就講完了。下面這是第三大科,流通分: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阿難尊者這時候提出請教,佛講了這麼多,應該要有個名目,這部經要叫什麼名稱?所講的這個方法我們應該要怎樣來學習、受持?提出兩個問題。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題目就是用這個。
【亦名凈除業障。生諸佛前。】
也可以用這個題目,這個題把全經的內容都包括了,所以以後傳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翻譯的,就是佛說,佛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觀無量壽佛經》。
【汝當受持。無令忘失。】
『無令忘失』,就是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觀,或者是用持名的方法去念佛。
【行此三昧者。】
這就是念佛的三昧。
【現身得見無量壽佛。】
這就是現前見佛。
【及二大士。】
《楞嚴》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像這部經上所講的韋提希夫人跟這五百侍女見到西方三聖,這是現前見佛。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
這單單講聞名就能夠生善滅惡。聞名的生善滅惡也不是概括一切人,經上你要看清楚,『善男子、善女人』,不是善男,不是那個善,如果說男子、女人就包括一切。所以佛在此地是有條件的,不是一般的男子、女人,是善男子、善女人。他聞阿彌陀佛的名,聞觀音、勢至的名,為什麼?他心裡有感動,他有恭敬,所謂是禮敬、稱讚、供養,他有這些功德,所以他才能滅無量罪。如果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來觀想、來憶念,那當然滅罪的功德就更大,所以要注意到這個善。不要誤會了,一聽到就有那麼大的功德,沒有,要注意這地方的「善」字,這是關鍵的字眼。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
『分陀利』是蓮花,白色的蓮花。蓮花常講四色,四色蓮花是以白色最貴,白色的為最好,這是比喻學佛,修一切法門的人都比不上念佛。修其他法門比喻紅色的蓮花、黃色的蓮花、青色的蓮花,念佛人是白色的蓮花,是最殊勝的蓮花,也就是說明這個法門在一切法門裡面是第一法門。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你看看,最殊勝的朋友,念佛人,觀音、勢至是朋友,文殊、普賢也是朋友,彌勒菩薩也是朋友,這些等覺菩薩統統是我們最殊勝的朋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當』是應當,當來必定往生,就是生佛家了。『坐道場』是廣度眾生的意思。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
『好持是語』,「好」批註裡面講是妙的意思。這個妙是真實的體會到佛心,佛的心是什麼?是要真正普度一切眾生,是要希望一切眾生這一生就成佛,不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也不要經過五十一個菩薩階級,你一下就成佛才是佛的意思,佛的本懷。你能夠體會,你能夠受持,你能夠幫助佛接引眾生,讓他們各個都如佛之願,這就妙。換句話說,這個妙就是叫他要弘揚這部經,以這部經來接引一切眾生。眾生不相信,再跟他講別的法門,再跟他講別的經。這部經是成佛的經,你成佛的緣沒有成熟,但是你喜歡佛法就給你講一些大乘經,幫助你成菩薩、成阿羅漢,為什麼?你成不了佛,成不了佛就是你不肯接受,你不相信。你真正能接受,能相信,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一生必定成佛,所以教給他,「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語』,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從這句話我們就明了,讀經就是念佛。『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持無量壽佛名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持名,「持是語」就是讀經,所以讀經跟念佛是一樣的事情,是一不是二。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犍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這是一段的流通,本來到這裡就完了。但是諸位要曉得,佛在皇宮裡面講的,聽的人只有這麼幾個人。我們一展開經卷,前面有「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這沒來,千二百五十人裡面只有兩個人來,目犍連跟阿難,其他的人都沒來,那經上為什麼說這個?你看後面就曉得: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
佛給韋提希講完之後,回去了,回到靈山(靈鷲山),精舍裡頭去。
【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
阿難尊者把佛在皇宮裡面說的這些經復講一遍,跟大眾,跟一千二百五十人重複講一遍,所以這些人也都聽到。所以這部經,佛在王宮裡講一遍,阿難尊者回到耆闍崛山為大眾講一遍,所以它是兩個流通分,這是事情有特別。
【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經到這個地方講圓滿了,其實這後頭幾句話意思都很長,諸位以後研究,你去看智者大師、四明尊者的《妙宗鈔》。
在這個地方跟諸位簡單的做一個結論。讀注,我介紹諸位幾種批註,這個批註都可以說自古以來權威的批註,是大家所公認的,沒有錯的。晚近的批註也有值得參考的,但是記住佛的一句話,「依法不依人」,批註只提供我們做參考而已,你要是完全認定照批註那樣做,假如他搞錯,他這部分講對,那部分講錯,那我們也要上當,所以只提供參考。如果看到有疑惑,一定要請教善知識。譬如有疑惑,他是這個解釋法,他是那個解釋法,甚至兩種解釋完全不相同,這個時候怎麼辦?我們要如何來採取?讀批註會常常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念一本批註,沒有問題,你念幾種批註就會發現每個人講的不一樣。所以我們依據最權威的批註,以它為主,但是別的批註既然能夠流傳下來就是有它可取之處,換句話說,值得作為補充參考之用,所以其他的批註不是不可以看,可以看。取捨,這是智慧,這是要揀擇,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取捨,還依照古注,我們選擇最具權威的批註,你沒有能力選擇的話,我們就依照這一種批註。
大致上說起來,三經要合參,這是很重要的原則,決定不能夠偏廢,不能偏在一邊。如果五經合參那更好,非常好。五經,就是用《普賢菩薩行願品》,《行願品》用什麼本子?用清涼大師的《疏》、宗密大師的《鈔》,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鈔》。《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以採取灌頂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這是很重要的典籍。如果說五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用灌頂大師的《疏鈔》,這是我們修凈土不能缺少的依據。所以這五經,連經帶批註是統統都要念,經上說「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講經,讀誦大乘就念這五種,這五種分量就相當之大。
跟人家講,我們專講這個法門,就是此地釋迦牟尼佛囑咐阿難的話,要好好的去受持。別的地方講受持沒有加上個好字,這部經加上個好,這個好字的意義很深,最好是能夠把這部經普遍的弘揚,勸勉一切大眾。現在在全世界弘揚別的法門的人很多,弘揚凈土的人很少,非常缺乏,但是要想真正叫眾生成就,說老實話,唯有這個法門決定成就,決定不落空。
大本是講凈土的歷史,講凈土的綱要;小本是開方便法門;《觀經》長短適中,文情並茂。就內容上來說,大本可以說是介紹說明凈土法門歷史的淵源,理論的依據;小本是勸我們信,勸我們發願往生。這部經說明往生的方法,說明三輩九品的原理、道理。我們明了之後,三經合參,你對於凈土的理論、方法、境界,了如指掌,你怎麼會不成就?你當然可以指導別人。自己都沒搞清楚,怎麼指導別人?不能幫助別人。所以諸位要曉得,修凈土是三經一論,後來祖師增加這兩種,凈土五經。所以我們真正要學,昨天也跟諸位說了,五經,再想多看一點,蕅益大師編的《凈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夠了。平常到外面接引初機講開示,《印光大師文鈔》是最好的材料,分量也多。所以我們有這幾部書就足夠了,不要再搞太多,太多把我們思想都搞混亂,專修決定會有成就。
尤其是弘揚凈土,要把現代的人,尤其是知識分子,要說得他心服口服,那的確,你一定要在這些著作上下功夫。這是條近路,為什麼?像蓮池大師的《疏鈔》真正是博大精深,黃念祖居士的《無量壽經》批註注得非常詳細,內容可以說涉及所有的大乘經論,你念這部批註等於念了半部《大藏經》。這樣才能夠應付得了現代的這些知識分子,你要不是真正深入經藏,你應付不了那些人。可是深入經藏,經藏分量太多,不是我們的時間、精力能辦得到的,所以古人在這批註裡面已經引經據典把它濃縮在一起,足夠我們用,你就曉得批註不能不念。
我深深的期望在我出國這三個月期間當中,希望大家能夠真正著重在讀誦大乘。讀哪部經?我們現在在此地講的《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這部經念完之後,希望讀誦大乘不能間斷,再念《無量壽經》,也念批註,再念《觀經》,也可以念《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周而復始,我們活一天就念一天,永不中斷,這才是「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利他。
剛才有同修問我,他說在家居士可不可以講經?在家居士可以講經,但是在家居士發心講經一定要受菩薩戒,雖然受戒是形式,也就混個菩薩資格,實在是得不到戒,混個資格。混個資格有什麼好處?免得別人諷刺,說你是白衣說法,白衣說法是不如法的。受了菩薩戒就不是白衣,為什麼?你有一件袈裟可以披在身上,那不是白衣了,所以去受個菩薩戒。菩薩有責任弘法利生,既是菩薩,菩薩沒有不講經說法的,所以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凡是受了菩薩戒都應當出來弘法利生。有不講經說法的羅漢,沒有不講經說法的菩薩,這是大家要注意到的。你看這部經上講的三福,三條第一條是人天,裡面沒有叫你講經說法;第二條是小乘,那裡頭也沒有叫你講經說法;第三條是菩薩,就有了,「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講經說法,所以菩薩一定要負起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的責任。
本經是緣起於韋提希夫人家庭的變故,如果就國家來說,這是一次政變。這種發起是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認識這個世間之苦,這個世間之濁惡,人心不善,生起出離之心,不想在這住了,走了。走到哪裡去?佛示現十方諸佛凈佛國土,韋提希夫人自己選的,統統示現給她看,她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她看中了。她之所以看中,說實在話,你要是仔細去讀一讀阿彌陀佛在因地里發的四十八願,我相信你一定也選擇這個地方,為什麼?十方世界所有的缺點,它沒有,不說其他,就憑這點,我們就應當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消息知道了,怎麼個去法?古人說了很多,那些方法我們來用,靠得住、靠不住?這個要斟酌,某種情況之下有某種的修法,不見得是一種修法,念佛有許多種念法,哪種方法適合我們?這是要考慮的。考慮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方法我們用了,自己知道是不是煩惱輕、智慧長、心清凈,如果能有這三種效果,這方法就很適合。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煩惱沒有減少,智慧沒有增長,這個方法就要重新加以檢討。
實在上說,這就跟人害病吃藥一樣,你生病了,找醫生給你開藥,這葯吃了之後,病有沒有好?如果這葯吃下去,病沒有起色,你一定會覺悟,這個大夫不行,我要趕快另外再找個大夫去,你就馬上換了,你的警覺性就很高。為什麼對我們煩惱的大病沒有警覺?法就是葯,治我們煩惱的病。藥到病除,一用這個方法,確實煩惱就輕、智慧就長,身心自在,佛法就得受用。所以大家要知道,佛法修學要是真正上軌道,功夫得力,他得到一個什麼效果?法喜充滿。
學佛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果愈學愈苦,不是佛法不對,不是葯錯了,是你吃錯藥。葯沒錯,是你吃錯,那有什麼辦法?吃錯藥會害死人,會死的。學錯法門不但成不了佛,會墮落,所以佛法能成就你,也能夠把你害死,你要注意到。佛法要不得法就會害死人,跟吃藥完全相同,所以大家要慎重的選擇。我們選擇凈土法門,這大的法門選擇對了,裡頭還有細的,葯是都選對了,可是每種葯的分量要斟酌,那個搞錯了也不行。像中醫開的藥方沒錯,如果分量搞錯了,那效果還是很薄弱。必須那個分量,每一味的葯,分量都開到恰到好處,這就是對症下藥。所以大家在修行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注意效果,真正是如法一定歡喜,法喜充滿,歡歡喜喜。人歡喜,給諸位說,也就年輕。一天到晚愁眉苦臉,老得很快;事情多、繁雜,老得快。心裡頭沒有事情,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快快樂樂,歡歡喜喜,人就不老。所以一定要用功,要認真的去努力。今天的課就上到此地。
推薦閱讀:
※感覺很不錯的佛經語句
※佛經之道:
※1796 39 P0579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20卷)〖唐 一行記〗叄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白話佛經
TAG: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