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志遠巧用黃芪經驗

導讀

張志遠先生臨床治療肥胖、中風、痿證、自汗、消渴、水腫等多種疾病時常重用黃芪,取得明顯療效,其用之有度,加減運用靈活自如,文中總結其巧用黃芪之經驗。


作者:石昆

黃芪性平,緩,味甘,微溫無毒,歸肺、脾、肝、腎經。其氣薄而味厚,可升可降,為陽中之陽。

《神農本草經·上經·草》記載:「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將其歸為上品。《名醫別錄·卷第二》指出:「無毒。主治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藏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利,益氣,利陰氣」。

《本草備要·草部》言之:「黃芪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生血生肌,排膿內托,瘡瘍聖葯」。說明黃芪功效眾多,臨床應用廣泛。

黃芪具有補、瀉雙向調治作用,既能益氣又可利水。少量黃芪有升血壓的效果,超過30g則能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張志遠先生認為治療肥胖用黃芪可益氣消脂、治療中風可行氣活血、治療痿證可補中生肌、治療自汗可固表止汗、治療消渴可溫中補虛、治療水腫可利水消腫等。張老處方謹慎,注重療效,突出驗、便、廉。臨證70餘年,組方用藥靈活多變,僅黃芪一味,臨床應用就有諸多變化,現就張老對黃芪的臨床應用經驗介紹如下。

益氣消脂治療肥胖

張老針對體重超標,缺乏運動,睏倦乏力,打鼾聲明顯,大便稀溏日行數次的肥胖症患者,創減肥湯,方用黃芪80g,絞股藍30g,生首烏30g,澤瀉20g,虎杖10g,水煎分三次服,三十劑為1個療程,連用60日,有明顯輕身減肥的效果。肥胖症患者,多因脾胃虛弱致氣虛痰濕為患,張老認為黃芪在此作用有五點:一為益氣、二可降壓、三能消脂、四使血糖降低、五則利水排尿,只有大量給予方可見功,遂重用黃芪至80g。

另外,絞股藍可益氣健脾、清熱利濕,配合使用,增加黃芪的功效;虎杖散瘀利濕、清熱化痰;澤瀉、首烏皆能利水消脂、降濁除濕。全方以益氣為主,兼以利水除濕,組方巧妙,配伍嚴謹。除此患者還應控制食量,合理膳食,減少肥肉、動物油、貝殼類等高脂高糖食物的攝取,並配合鍛煉,適度運動,可以每天練習太極拳,步行三公里,綜合治療,增強療效。

行氣活血治療中風

王清任在補陽還五湯中大量使用黃芪,每劑最多可用到250g。張老法其經驗,治療中風時,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加丹參、當歸、水蛭、地龍、大黃以活血化瘀,通利經絡,組成祛瘀湯,方中黃芪100g,川芎18g,葛根15g,丹參30g,當歸15g,水蛭10g,地龍10g,大黃2g,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20~40d為1個療程。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煎劑可明顯使體外血栓的長度、濕重、乾重減少,抑制紅細胞聚集,降低血漿纖維蛋白質量;尚可明顯降低各切變率下的全血粘度,改變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對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通過重用黃芪增強行氣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推動血運、活血祛瘀,再配合血肉有情之品的水蛭、地龍,通行經絡、搜邪息風;丹參、當歸活血;大黃清熱,臨床驗證效果顯著。其中黃芪用至300g,更能提高療效而無不良反應。

補中生肌治療痿證

張景岳《本草正·山草部》言黃芪:「因其味輕,故專於氣分而達表,所以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由此可見,黃芪在治療痿證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張志遠針對黃芪的這種功效,創製大黃芪湯治療痿證,方用黃芪200g,懷牛膝30g,雞血藤60g,桂枝30g,獨活15g,千年健15g,人蔘15g,川芎15g,當歸30g,生薑5片、大棗10枚(劈開),每日一劑,水煎分三次服。

本病為脾胃虛弱、肝腎氣血虧虛、風濕侵襲,使血脈痹阻,肌肉筋骨失養所致,以黃芪為主葯,大補中氣。配人蔘益氣提攝;懷牛膝引血下行;桂枝通陽化氣,千年健、獨活祛風除濕、通痹壯骨;雞血藤、川芎、當歸祛瘀生新、舒筋通絡;補氣健脾、滋補肝腎,使氣血得以運行於全身,榮於肌肉。

固表止汗治療自汗

自汗之病多主虛,主要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虛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重者溱溱不已濕透衣衫。《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張老在桂枝加附子湯的基礎上畫龍點睛,創桂枝加附子黃芪湯,方用黃芪50g,桂枝9g,白芍12g,甘草6g,生薑3片,大棗6枚(劈開),炮附子9g,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其中大量黃芪可以益氣固表止汗,如《本草逢原》言「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桂枝助衛陽、解肌發表;白芍治營弱、酸甘斂陰;兩葯作為常用藥對,和營衛、實腠理,相輔相成。附子溫經復陽、固表止汗。生薑辛溫,溫中散寒。大棗甘平,益氣補中。炙甘草調和藥性。連用9~15日,逐漸汗止。改為二日一劑,繼續服藥,即可全愈。

溫中除熱治療消渴

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消癉」。口渴引飲為上消;善食易飢為中消;飲一溲一為下消,統稱三消。張老創製益壽丸,投黃芪100g,蒼朮50g,玄參50g,山藥100g,玉竹100g,桑葉100g,黃精100g,枸杞100g,茯苓30g,阿膠30g,佛手20g,山楂50g,銀花30g,黃連20g,水泛成丸,每次10g,日三服,連用2~5個月。

消渴基本病機為氣陰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中氣不足,陰火內生,陰血虧虛,陰不斂陽,遂生虛熱。而黃芪性平味甘,溫而無毒。《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又云:「溫能除大熱」。故黃芪在此可壯中氣、瀉陰火、清虛熱。玄參、玉竹、黃精、枸杞增液生津;桑葉、黃連護陰驅熱;蒼朮、茯苓保脾利濕。另外葯食同補,配合低鹽低糖飲食,宜吃山藥、胡桃、苦瓜、小米粥、豆製品等,可使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利水消腫治療水腫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言:「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因此皮水之病,責之脾肺二臟,與腎和三焦有關。中醫認為是由脾失健運、中氣不足、肺失通調而致水濕內停造成的。張老在吳道藩先生常用的防己茯苓湯的基礎上創製黃芪白朮防己湯,方用黃芪60g,茯苓30g,漢防己12g,桂枝6g,甘草3g,白朮9g,澤瀉9g,水煎分二次服。

在此方將黃芪增加一倍,用60g,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但在用其補氣時須注意遵守「宜通補,不宜守補」的原則,以避免氣機壅滯。而配伍白朮、茯苓、澤瀉,漢防己利水除濕,使之有補有瀉,補而不滯。全方以益氣固本為先,兼以利水除濕,寓消於補,祛邪而不傷正,快速有效。

結語

黃芪一味,可益氣消脂、行氣活血、補中生肌、固表止汗、溫中補虛又有利水消腫等作用,臨床功效多樣,使用廣泛,但張老用之有度,絕不亂用、濫用,尤其不會一味重用黃芪。比如在保護肝功能,抑制谷丙、穀草轉氨酶升高時,張老根據經驗明確指出「要吃藥穩定肝功,大補之品慎用,少服黃芪」。中醫認為肝炎病機為濕熱毒邪瘀阻肝臟,治療上當以清毒解毒為主,黃芪甘溫補益,冒然使用有助邪之弊,故使用當慎重。


推薦閱讀:

黃芪葯對——Earls360馨醫堂
心慌心悸,黃芪解急
【秉正·葯鑒】秉正堂中藥飲片鑒別流程第二十一期——黃芪的鑒別
防己黃芪湯合真武湯心力衰竭

TAG:經驗 | 黃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