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青少年離棄信仰?幫助他們融入信仰群體!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基督徒孩子早在初中就離棄了他們的信仰。高中畢業之後,這類孩子的人數更多。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再坐視不理,否則有一天我們的孩子也會成為其中之一。現在我們必須智慧行事,將純正的受用一生的信心傳遞給他們。
(觀看以下視頻,可以更加了解兒童和青少年如何流失……)(關注兒童和青少年,不僅僅是教會的責任,更加是父母的責任。)
我們必須冷靜地認識到,在這個邪惡的世代里養育孩子,他們肯定會在某種程度上被打上這個世界的印記。我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這讓我非常痛心。有時候,為了保護孩子,我甚至會產生帶著他們隱居山林的念頭。我想讓孩子們遠離不良影響,只受到來自家庭和其他信徒的影響。說實話,看著孩子們暴露在那些不良環境中,我的心都碎了。
現實印象最近,針對喬治·巴拿在高中校園開展的福音派信徒信仰狀況調查,我和十幾歲的兒子進行了一次討論。調查過程中,巴拿詢問了成千上萬名高中生對於信仰神和《聖經》的看法。他問及一系列問題,如:
你相信有絕對真理嗎?
你相信神的話語(《聖經》)是至高真理嗎?
你相信耶穌基督是神嗎?
你相信耶穌的死帶來罪的赦免嗎?
你相信耶穌從死里復活了嗎?
這些信條是我們信仰的關鍵和根基之所在。
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學生對上述一個或多個問題做出否定回答。根據他們的回答,巴拿得出一個結論:美國每所普通高中平均只有十二個福音派信徒(即持有以上價值觀的人)。美國每所高中只有十二個福音派基督徒!這個統計結果讓我難以接受,然而在和許多年輕人交談後,我發現,這幾乎也是他們的親身體驗。我問兒子是否認為這個統計數據是準確的。他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告訴我,儘管很多孩子宣稱自己是「基督徒」,但在詳細了解他們所相信的以及他們是否願意把信仰活出來之後,你會發現事實與此大相徑庭。他說在學校里還沒發現任何一個和自己有同樣信仰的孩子。「異類」出列在這次討論後不久,兒子出門去找幾位朋友玩,但他很快又回來了。我問他為什麼這麼快就回來。他說他們八個朋友聚在一起,其中七個要吸大麻。我看著他,問道:「你就是那第八個,對吧?」他癱坐在椅子上說:「對啊。」此時的他像個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說:「真難過。我總是……那個……出列的『異類』。太沒有道理了。我堅持不下去了。」於是,我們再次提到校園基督徒的統計數據。我說能夠體會他的難處,作為願意持守這個信仰並把它活出來的「十二人」之一肯定非常不易。作為母親,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開始考慮有沒有可能把他送到一所基督教高中或讓他在家完成學業。我列舉了這個地區的幾所基督教學校,問兒子對這件事的態度。忽然間他抬頭望著我,說:「媽媽,如果我走了,那我們學校就只剩十一個基督徒了。」哇!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個時刻。儘管我希望能夠把孩子帶離這個世界,神卻繼續在他們裡面彰顯大能,讓他們得以堅立在其中!不屬世界當然,選擇教會學校或在家教育都是可以的。我自己也曾就讀於基督教高中,那段經歷讓我的信仰得到了堅固。但有些孩子肯定會上公立學校,而且他們肯定也會備感孤獨。那一刻,我真為我的兒子感到難過。他的回答印證了使徒彼得在《彼得前書》1章17節中所描述的內容:如同外鄉人和客旅一樣在世上度過我們基督徒的一生。我們是寄居的外鄉人。仔細想想。我們是否已經預備好讓我們的孩子真的明白這並不是我們的世界?因為作為一個孩子(在這個渴望得到歸屬感的時期),像寄居者那樣的生活會是非常艱辛的。還記得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嗎?他們是寄居在邪惡的巴比倫王國的三位希伯來青年。然而,他們不肯在信仰上妥協,拒絕隨從國王的意願去敬拜偶像。在困境中神加給這幾位年輕人勇氣,並向他們施予拯救(參但3)。這個聖經故事的一個細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這些年輕人有彼此的支持。我想,是不是在意識到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確信之後,他們就更有勇氣一同堅立得穩了?
留心建造避難所將孩子們放在一個緊密的信仰群體中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現今的世代敵視他們的信仰。孩子們需要一個退修之所,一個可以卸下防備、想起自己身份的地方。他們需要一段不再自感寄居的時光。在這裡,他們將重新得力。我們必須有智慧,明白我們的孩子將會承受這世界的嚴酷,因而必須為他們提供另外一種群體,一個充當避難所的群體。我需要認真思考,這種群體在我孩子人生各個階段的意義。
我們一起參加教會的周末活動,孩子們在周間參與團契小組聚會。
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參加營會,我們重新調整暑期計劃,努力將屬靈前輩和屬靈家庭帶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需要考慮為在家中形成信仰群體而做出的犧牲,所有這一切都應當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我們應當如何安排花銷才能優先做成這些事情?為了讓兒女能夠參加教會團隊的營會,我們做出的選擇之一就是生活不奢侈。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說沒錢去營會,但由於信仰群體的寶貴价值,我們每個月都拿出一些錢,使這件事成為我們的優先事項。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布置我們的家,才能讓信仰群體自然產生?為此,我們決定把車庫改造成一個青年會所,隨時向所有人敞開大門。這個會所從來不鎖門,我們在裡面放了一台電視和一個沙發,又在一個小冰箱里塞滿了食品和飲料,歡迎大家隨時進入我們的生活。結果大家還真不客氣!我們把家裡的客房也貢獻了出來,接待那些處於過渡期、需要在會所住上一段時間的人。這些行動都是成熟的基督徒榜樣,讓我們的孩子從中受益匪淺。我們必須快速且目的明確地做出這些決定。機會轉瞬即逝,稍不注意就無法把握。現在,問一問你自己:「我怎樣才能有意識、有策略地建立起一個『信仰群體』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成為重要的一員?」來者即客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擁有這樣一個群體,活在這樣的一個圈子裡。同時,我也希望這樣的群體是開放的,不是我們用來躲避邪惡的「基督徒俱樂部」。一個排外的群體不能教會我的孩子如何在世界裡生活卻不屬於世界,只能教會他們如何逃避。信仰群體是一個大家可以得力、為人所知、記念神,並在敬拜中慶祝的地方。然而,一個信仰群體若想長久保持活力,就必須持續性地更新生命,並且持續性地經歷真實的生命改變。
推薦閱讀:
※一生必讀的關於信仰與人生的30部經典:從《懺悔錄》到《復活 》
※吳寒笛:在紛繁複雜的世界,我們到底該信仰什麼?
※不是宗教的儒學,如何承負信仰?(下)
※把讀書,作為一種信仰
※禮拜是信仰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