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歷史·如有西歐大力援助 君士坦丁堡能守住嗎

1453年5月29日,距今546年的那個上午,號稱難以攻陷的君士坦丁堡在堅守了整整53天後,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大軍攻克。在這53天的艱難日子裡,勢單力薄的守軍一直依靠祖先留下的防禦工事與強敵周旋對抗;而來自西歐基督教世界的大規模援軍卻遲遲不見蹤影。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最終,內無後力外無援軍的拜占庭人因寡不敵眾而被拖垮。這樣的結局不免讓後人唏噓不已,西歐的基督教國家們若是在當時花大力氣援助君士坦丁堡,那麼這座城市是否可以守住呢?

破落的百城之王

君士坦丁堡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

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作為拜占庭帝國首都的君士坦丁堡被歐洲人稱為百城之王。這座由古典時代的希臘殖民城市發展起來的帝國首都,在公元6-7世紀就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不僅人口將近50萬,同時還通過扼守地中海到黑海的險要位置,控制著發達的海洋貿易。

由於是帝國首都,這座城市還享有帝國各地賦稅與資源供養的特殊待遇。這不僅將西歐的倫敦、巴黎等城市甩在身後,連亞洲的巴格達、德里等人口大城都望其項背。

然而隨著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在11世紀達到頂峰後,便不可挽回的開始減少。當帝國越來越多的領土與資源失陷於外敵之手,貿易和經濟都在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害。而大規模的對外用兵與內部派系間的傾軋,都在迅速消耗著日益枯竭的財源與活力。

在1204年,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與威尼斯艦隊聯手攻克君士坦丁堡後,整座城市的人口一直未能恢復到10萬以上,並隨著更多動亂而一路下滑。曾經讓俄羅斯使節與各地商人讚嘆不已的人間天堂,在15世紀初成為了西班牙大使眼中的城中村。農田與牧場都被建立在了城牆之內,而城內的耕作者與統治階層都過得窮苦而無助。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地圖

因而在拜占庭帝國的後期,帝國軍隊幾乎已經沒有多餘的兵力來對敵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當財政完全枯竭後,依靠貨幣與土地招募外國僱傭軍的做法也行不通了。殘存的帝國只能寄希望於西方世界的大規模援軍與城內臨時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

當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組建了80000人的大軍,從海上和陸地同時包圍君士坦丁堡時,整個城市已經只剩下50000居民。城市的守軍僅僅是東拼西湊而成的外國志願者和平民。這支人數僅有7000人的拜占庭軍隊中的絕大部分成員甚至沒有接受過如何使用武器的訓練,其主要戰鬥力來自700名義大利城市熱那亞人自費的僱傭軍,以及其他一些來自西歐的居民,甚至還有600名叛逃到城裡的奧斯曼人。

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與數量稀少的守軍戰鬥在一起

不再堅固的城牆

伴隨著城市人口集聚減少的,不僅有拜占庭帝國的國力,還有保護君士坦丁堡安危的偉大城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興建於公元3世紀的塞維魯大帝時期。到了4世紀,又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原先的城牆之外又修建了更好的第二道城牆。公元5世紀,由當時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主持修建了更為宏偉而高效的狄奧多西城牆。此後,這座狄奧多西城牆便成為了守護城市千年的門神。當上帝之鞭阿提拉企圖攻打君士坦丁堡時,守城的軍民有在外面又被加築一道外牆,並在外牆前挖出一條寬闊的溝。

設計精密的狄奧多西城牆保護了君士坦丁堡足足1000多年

這樣一來,狄奧多西城牆便成為了雙層城牆。不僅在外圍毗鄰水溝,內牆還以堅固的結構組成,牆厚5米,高可達12米。5.5公里長的城牆上分布著96座高達18-20米的城樓,根據所在位置的地形被建造成了方形或多邊形。城樓內部分為兩層,底層通往城內,用作儲物,上層可經城牆走道進入,設有窗戶以供暸望及投射之用。每座城樓之間間距55米,正好是普通弓箭的有效殺傷範圍。更加靠外的外牆厚達2米,與內牆之間相距15-20米,且比內牆低矮不少。這樣一旦外牆或某個城樓失守,守軍也可以通過城牆上的其他平台痛擊來敵。

正是靠著狄奧多西城牆的巨大規模與完善功能,君士坦丁堡在一般外敵面前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存在。先有5世紀的匈人王阿提拉放棄攻城,後有來自北方的蠻族阿瓦爾人和羅斯人折戟沉沙。阿拉伯帝國的大軍在牆角下難以忍受寒冬,波斯帝國的騎兵望著牆而遁走。只有少數洞悉城牆小規模漏洞的內部人士可以僥倖成功一下。但在1204年,來自西歐的十字軍與威尼斯艦隊聯手,通過漂亮的海陸夾攻與高昂的戰鬥意志,第一次強攻進入君士坦丁堡。在隨後到來的火藥時代,狄奧多西城牆更是失去了夕日的偉岸形象,不得不以中世紀水平的防禦設計去不斷抵禦越來越先進的新式攻城武器的摧殘。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期,入侵者通過相對低矮的靠海城牆攻入君士坦丁堡

1396年,幫助君士坦丁堡防禦奧斯曼土耳其進攻的匈牙利人,第一次為城市帶來了守城用的火炮。但在帝國財政拮据的大背景下,拜占庭人根本無力維持和保養自己的炮兵部隊。因而在1453年,守城部隊的少量小型火炮都來自幫助守城的義大利人之手。

與之相對,奧斯曼人精心準備了69門用於攻城的火炮,其中就包括了可以發射半噸石彈的烏爾班巨炮。每門烏爾班大炮都得到了一些小型火炮的支持,組成了一個炮兵連,威力巨大。

諷刺的是,當初設計這種大炮的匈牙利工程師正是因為拜占庭人付不出足夠的錢,才轉而投到奧斯曼陣營麾下的。

烏爾班大炮一次次錘擊君士坦丁堡歷史悠久的城牆,有時能將整段的城牆摧毀,有時候能打垮一半,有時能打飛半座塔樓或摧毀一整段胸牆。城裡的希臘人對此毫無辦法,只能靠著幾百熱那亞人一次次用木材,石塊,大量泥土堵住缺口,苦苦支撐。

奧斯曼人的炮兵部隊讓君士坦丁堡城牆風光不再

此時,無論是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還是幫助守城的義大利傭兵隊長朱斯蒂尼亞尼,都期盼著能有西歐國家組織的援軍趕來援助。這當中又以匈牙利的陸軍和威尼斯人的海軍讓他們最為期待。

西方援軍不靠譜

作為最有可能趕來增援君士坦丁堡守軍的西歐國家,一直以來與奧斯曼人有著愛恨情仇的匈牙利人和威尼斯人此時卻是態度消極。此前,由他們共同參與的數次拯救君士坦丁堡的軍事行動,都以慘敗而告終,並且距離君士坦丁堡之圍並沒有多久。

匈牙利人及麾下的巴爾幹部隊是能夠增援拜占庭的最近陸上強軍

首先是匈牙利人。作為中歐地區已經逐步崛起的一股勢力,匈牙利王國一直以自己所在的中歐平原為中心,試圖影響周圍地區。然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卻與之有著嚴重的衝突。尤其是2個原本屬於匈牙利藩屬的羅馬尼亞公國--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在奧斯曼入侵巴爾幹後逐步淪為了穆斯林征服者的附屬國。

於是靠著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與波西米亞國王的西吉斯蒙德率領下,匈牙利人牽頭組織了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目的就是在於解救被圍困的君士坦丁堡。然而這支由歐洲各國拼湊而成的聯軍在指揮上經常互不統屬,打法混亂。結果來自法國的騎士部隊在戰鬥開始後盲目衝鋒,造成了全軍陣列脫節。而兩翼的特蘭西瓦尼亞和瓦拉幾亞軍隊又是游而不擊的撤走,致使包括大量匈牙利人在內的十字軍損失慘重。

幾十年後的1444年,波蘭國王兼匈牙利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率領的新十字軍再次在巴爾幹的瓦爾納迎戰奧斯曼帝國。雖然戰鬥中歐洲十字軍一度穩住局面並逐步取得了優勢,但年輕的瓦迪斯瓦夫三世輕率地發起了衝鋒,死在奧斯曼軍隊陣前。士氣大大受挫的十字軍因此開始瓦解,並最終遭到了決定性的慘敗。

以上種種,導致此時的匈牙利對於是否要派出援軍來增援君士坦丁堡,猶豫不決。曾經參加過瓦爾納之戰的匈牙利名將約翰·匈雅提雖然被授權組織援軍,卻一直無法實施具體措施。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後的1454年,匈雅提的大軍才被組織起來,用於和塞爾維亞地區的奧斯曼人作戰。而此後,奧斯曼人依然不斷向西和向北推進,匈牙利人拚死苦戰,也收效甚微。

奧斯曼軍隊在尼科波利斯戰役中完敗歐洲十字軍

其次便是奧斯曼人的「老朋友」威尼斯人。作為一個以海洋貿易為生的商人國家,威尼斯人一直期望在其商業基地附近的陸地上不要出現過於強大的國家。因而他們曾經組織對拜占庭帝國的進攻,也在後來加入到了反對奧斯曼帝國的尼科波利斯和瓦爾納戰役。但在這些戰役中,負責水戰與運輸安全的威尼斯艦隊目睹了奧斯曼軍事實力的強大,以及十字軍們一次次的慘敗。而他們自己在希臘半島與愛琴海島嶼的商業基地也近在奧斯曼人咫尺。

部分威尼斯人駐君士坦丁堡的使節與商人在圍城戰中慢慢參與到城市的防禦工作中來。但對於國內的決策機構而言,如果與奧斯曼人翻臉也預示著自身在東方商業利益的嚴重威脅。當奧斯曼人非常有先見之明的在扼守地中海與黑海的海峽入口築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海防炮台--割喉堡後,以威尼斯人為代表的義大利海軍力量也難以冒險支援君士坦丁堡。

以商業立國的威尼斯人並不願意直接招惹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最終,在匈牙利人與威尼斯人的磨蹭下,君士坦丁堡在經歷了53天的頑抗後,終因守軍兵力不支,犯下低級錯誤而被攻陷。

然而,即便是西方援軍在這53天里趕到戰場,又能在根本上改變些什麼呢?當時的西方雖然在個別軍事技術上已經獲得領先,但在軍隊的組織層面上依然不是注重集權而軍令嚴厲的土耳其人對手。臨時組建的援軍很有可能為了城市多爭取一些時間,卻也無法避免諸如尼科波利斯與瓦爾納時的那種慘敗。

默罕默德二世進入君士坦丁堡

最終,奧斯曼人依然會佔據君士坦丁堡,並在城市更名為伊斯坦布爾,作為自己帝國的首都一直到1923年。

隨著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立國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國正式宣告滅亡,同時該城的淪陷也意味著延續了2000年的羅馬文明的壽終正寢。而當年無力及時增援的匈牙利和威尼斯,也將在之後受到奧斯曼人的進一步攻擊。前者在1526年的摩哈赤戰役後基本宣告亡國,而後者則將在更漫長的歲月里逐步喪失地中海地區的全部商業殖民地,從一個海上強國退化成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


推薦閱讀:

重磅:習大大上的這堂「歷史課」,觸動你了嗎?
西藏密宗的歷史
日本投降前,日本國內慘成什麼樣子?
牛奶的歷史,是從農莊美味到世界品質的逆襲之路
讓歷史銘記

TAG:歷史 | 西歐 | 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