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請您穿上褲子(之二)
于丹對《老子》的解釋與譯文,共十章,稱《<道德經>心得》。每章註譯之後,有她的「智慧解析」,再「案例」二三個自編的小故事附在後面。在解析欄加上「智慧」,看來於丹自詡是「智」者,不然,誰會在自己對文章進行解析、評析、評述的前面,加上「智慧」一詞?她為什麼不再「心得」下去,把《老子》的八十一章都譯完?筆者敢斷言,她是譯不下去的,僅譯了幾章就前後矛盾,自打嘴巴了。為什麼敢這樣斷定這位女「超人」?因為她對老子思想的誤解與無知!
一,自打嘴巴的去認知老子與《老子》的「道」:
在她的《<墨子>心得. 墨子與老子》中,說:「在對什麼是理想的社會方面,老子的『小國寡民』與墨子的『夏政』都很相似,兩人都有開歷史倒車的因素。」
于丹緊接著又說:「而老子則把文明時代的新文化統統看作是災難的根源,他最著名的說法如:『使有什麼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些說法太極端了」。
但在她另外《<道德經>心得》中,是這樣讚揚老子與老子「道」的,她說:
「老子所講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也可以稱作是我們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對於我們人類而言,只有認識這些規律,順從而不違背這些規律,適應這些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在《<老子>心得. <老子>的微言大義》中,她說:
「當今世界也是物慾橫流,我們多麼需要用老子思想的清流來滌盪污濁。」 又說:「老子作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他的哲學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影響將永不泯滅。」
于丹一面說老子「開歷史倒車」,一面又說老子的「道」,「是宇宙和自然的規律」,遵循它「才能不斷發展、壯大自己」。一面認為老子的思想,把「文明」「看作是災難的根源」,一面又說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響將永不泯滅」 用來「滌盪污濁」。這就是于丹這位教授、大師,前後不一,自打嘴巴的「心得」!
二,自打嘴巴的價值觀:于丹在《莊子心得. 感悟與超越》中說:「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在述說「乾隆下江南」「司馬遷名句」「許由讓天下」的故事後,她儼然以「超越」名利的姿態說:
「我們想一想,人生有涯,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吃多少飯呢?能佔多大的面積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覺的地方也就這麼大,不管你住的是300平方米的豪宅,還是1000平方米的別墅,你實際需要的空間跟別人都一樣。淡泊為大」
在《道德經心得》中,也以「淡泊名志,寧靜致遠」 去評述《老子》第三章。然而,在《孔子心得》中,一反「淡泊為大」價值觀,去主張「人靠衣裝馬靠鞍」的去「包裝」。她說:「一個會辦事的人,有幾套合適的『行頭』是正常的,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西服革履也是必要的」。
又說:「所謂『軟包裝』,主要指的是在精神、氣質、思想方面的準備和設計,除了重視個人文化修養等基本因素方面,還應該注意對話題的設計,對對方情緒的把握和引導,有意識地營造有利交往的氛圍。」
又說:「在現代社會中,無論你要推出一種產品,一個項目甚至一個話題,都 需要包裝,使其更富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更強烈的吸引力。」
人自身不論外形與內心「包裝」,說穿了就是虛偽、做假,去不擇手段地追求。這是她的「淡泊名志」嗎?她所說的「社會效益」是名,「經濟效益」是利。她一面掩耳盜鈴的「超越」名利談「淡泊」,一面無所不及的「包裝」自己為「名利」去「心得」,這就是真實的剝掉面具的于丹!
三,自打嘴巴的去註解經文:我們就舉例她對《老子》第一章的註解:(原文與斷文是否有誤,這裡不議)
【原文】: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④,可名⑤,非常名⑥。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⑦。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⑧。玄之又玄,眾妙之門⑨。
【註解】:
①道:名詞,指現象世界的道(方法、術),如治國之道,處世之道,養生之道等。
②道:動詞,說明、敘述、論述之意。
③道:名詞,指創生天地(宇宙)的母體,恆常的道。
④名:名詞,指現象世界的物、事、象。
⑤名:動詞,命名、稱呼之意。
⑥名:名詞,指恆常的道。
⑦徼:邊界、終結、結果。
⑧玄:幽昧深遠的意思。
⑨門:產育之門。
【譯文】:
「道」,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
「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是天地創始的根源。天地產生以後就是「有」,就由天地產生萬物並滋養萬物。所以經常從無目的、無拘束、無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的無形無名的微妙,經常從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狀態,來觀察「道」的有名有形之處的真實。無名無形、有名有形都來源於道,是「道」的兩種不同形態和境界的同一真理,這兩種變化都可以叫做「玄」。
玄妙深處還隱藏著更深層的玄妙,是產生現象世界包羅萬象的物、事、象的產育之門。
以上是于丹對《道德經》第一章的註解與譯文,她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為此章的「心得」。以下就分析她的「玄」與「妙」
1,按她對「道」①至③的註解,應譯的句式:法術--可以說明――不是永恆的母體。而她竟然譯為「『道』,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的,否則,它就一定失去了『道』的真實涵義了」。 「可」,會說話的嬰兒,都知道是表示認知與肯定,而于丹教授把「道,可道」, 譯為「『道』,是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的」 把「可」破天荒的譯為「不可以」。如果她認為「可道」是假設的,去吻合她「否則」的轉折,那她就偷換了概念,把方法、方術之道,偷換成「母體」之道。
2,對「名」的譯文同樣的「玄」,更讓人匪夷所思!「名,可名,非常名」,譯為「『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名,是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的」,既然註解「名:名詞,指現象世界的物、事、象」,為什麼不可以用文字來表述?牛、馬、社會,不都是「物、事、象」 中的名嗎?不都是用文字來表述的嗎?不用文字表述去傳承的,于丹你是怎樣知道《論語》與《老子》的?
「凡是可以用文字來命名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這句譯文更荒唐!「于丹」不是用文字命名的嗎?那麼于丹「就一定不是真正的『名』」 了啊!看來用文字記述的牛、馬,都不是它的真名,于丹也不是真名,是假的!
3,「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譯為:「『無』,是天地萬物的開始,是天地創始的根源。天地產生以後就是『有』,就由天地產生萬物並滋養萬物」。此句是承接上句「名」的,于丹在譯文中把「名」譯到哪裡去了?是名稱、是命名、是母體(恆常的道)?再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句是並列句,而她的譯文,卻成了因果句勢。從於丹的註解與譯文中,她的「道」,與「名」、「無」、「有」同歸於「母體」(恆常的道),如此「超人」的邏輯!
不能自圓其說的太多了,比比皆是,此章就簡單分析到此。因為于丹不知老子的文辭特色,更不知老子的「道」的內涵,僅是人云亦云地啃他人的雞肋,去「包裝」她的名與利,當然不可能的文通、理順的去解釋,只能玩「玄」的,玩虛的「忽悠」人。
自打嘴巴臉不紅,並且越打越漂亮、越紅火,應是她的處世哲學。
推薦閱讀:
※除了牛仔褲,一年四季還能穿這五款褲子!
※不挑身材和腿型,2017這三條褲子比小腳褲時髦一百倍!
※褲子都穿不上?你可能長了假的胯!
※【實用】買褲子根本不用試,只需學會這3招,一買一個準
※花了兩個半天做的兩件寶寶棉襖!(附裁剪圖)11月20日新增襯衣、褲子和毛毛小背心 - 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