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敬業  參觀日本汽車老工廠有感

十幾年前涉足汽車媒體行業,期間參觀過不少汽車工廠,以前參觀過大眾汽車公司位於德國沃爾夫斯堡的汽車工廠,也參觀過寶馬位於德國慕尼黑的工廠以及MINI在英國牛津的工廠。今年5月,受景文舍和日經BP社日經技術在線的共同邀請,一氣兒參觀了本田狹山工廠,斯巴魯矢島工廠,日產追濱汽車工廠、日產橫濱發動機工廠和豐田元町工廠。

為什麼選擇這五個工廠?它們都是日本汽車工業60年代至70年代的迅速崛起的見證者。參觀這五個汽車工廠前,老葉確實有很多的期待,以前也沒有去過日本,而日本的整潔和乾淨早有耳聞。不過,當進入到參觀的第一個工廠本田狹山工廠後,廠房給我的視覺效果是有些大跌眼鏡,不是什麼工作環境好和乾淨整潔,廠房流水線設備真的很舊,一輛輛高品質的本田裡程轎車就是從這樣的流水線造出來的(峽山工廠比本田在日本最新建成的寄居工廠產品質量還要好)。後面參觀的斯巴魯矢島工廠,日產追濱汽車工廠、日產橫濱發動機工廠和豐田元町工廠大致也是如此,設備不新(比不上國內那些新建的汽車合資工廠)、廠房比較舊。

但是,這些工廠和我以前參觀過的德國汽車工廠最大的不同不是設備如何如何,最大的差異還是在人,不論是接待我們的工廠導遊和流水線上的工人,專業素養、工作態度和工作效率確實是高。除了流水線節拍調整的比較慢的豐田元町流水線(這個工廠只生產豪華車,目前產能僅利用了30%),其它四個工廠的流水線運轉速度之快是以前參觀這麼多工廠中沒有見過的,在德國汽車廠見到的那種相對輕鬆的工作節奏這裡根本見不到的。汽車總裝流水線的大部分汽車部件安裝是無法使用自動化的,只能用人工(世界各個全世界的汽車工廠這點都差不多),這樣快節奏下,日本工人的勞動強度非常大。

這裡我想用德國本土大眾汽車的一些情況和日本這幾個工廠來對比更能體現出德系和日系的一些不同。 建成於1964年的本田峽山工廠廠房佔地面積是0.385平方公里。工廠員工總數在6000人,年產汽車在25萬輛左右。大眾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工廠是大眾汽車公司的第一個汽車製造工廠,這個1938年建廠的老廠規模很大,廠房佔地面積大約2平方公里,總裝線有8條。工廠員工總數有6萬人(2015年統計數據),工廠的技術人員告訴我滿負荷狀態下這個工廠年產汽車60萬輛。拋去一些客觀因素, 這差距也真是不小。

沃爾夫斯堡的大眾工廠

日本汽車工業起步比較早,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20世紀7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用不到20年的時間成為汽車工業的強國。回顧一下這個階段,1955年豐田汽車公司的年產量接近3.6萬輛,這是一個什麼規模?1955年,西德的大眾汽車公司這一年生產了近29萬輛汽車。也就是說豐田汽車一年的轎車產量頂不上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兩個月的產量,差距十分明顯。而那一年日本整個汽車工業總共只生產了6.9萬輛轎車。那時候的日本汽車工業不僅是產量方面比不上世界一流水平, 技術水平也要比歐洲差很多。日產引進英國奧斯汀轎車的生產許可證,日野和五十鈴買了雷諾轎車的生產許可證,它們都是通過學習歐美最新車型掌握當時轎車的前沿技術。而豐田汽車公司在美國流水線汽車生產模式上推出了效率更高的精益生產模式。

5年後的1960年,日本汽車工業製造了48.2萬輛汽車,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日本汽車廠商也不再生產歐洲的車型了。再經過了十年,1970年日本汽車工業製造了530萬輛汽車,超越了西德汽車工業的380萬輛而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大國。

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推出了大量的新車型、新底盤和新的動力系統,5年左右就進行一次產品換代,豐田和日產轎車動力形成了4缸、6缸和8缸產品系列。相比之下, 同時期歐洲製造商新產品問世速度就要慢的多,新的車型和動力系統的型號也更少,奧迪是在1990年時轎車動力才形成了4缸、6缸和8缸產品系列,寶馬完成這個工作是在1992年。日本轎車技術水平的進步速度明顯超越了歐美, 當20世紀60年代結束時,在普及型轎車方面,原來歐洲廠商的技術和設計方面的優勢幾乎就不存在了,而且日本轎車在品控方面的優勢逐步開始顯現出來。

只用十幾年的時間日本汽車工業就完成了騰飛,以後再也沒有其它國家汽車工業能在相同的時間長度中再現這種成功。在高效的體系下,不僅員工有著一流的專業素質,工作也更辛勤,這是日本汽車工業給我的印象。想超越日本,必須比他們更努力,偷奸耍滑是行不通的。


推薦閱讀:

最嚴國六:國五不能上牌,國四不能過戶,國三賣廢鐵!-再商網
IT人造車的零跑,會成為汽車界的華為么?
飛往火星的特斯拉,駛向未來的Roadster

TAG:日本 | 汽車 | 日本汽車 | 工廠 | 參觀 |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