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的是與非
07-30
漢字簡化的是與非(上)蘆笛剛才看見網友關於繁體字的貼子,至為感激。不過恕我直言,幾位都是大陸教育炮製出來的「不識繁體字」的文盲,自以為識,其實不識,所以才會產生一種誤解,以為簡體字轉繁體字不過是個font轉換,就像英文的Arial給轉為Times New Roman一般簡單。其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我黨搞的簡化字,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簡化了筆畫。例如「畫」字減少了筆畫,變成「畫」字。這倒沒什麼問題。對於此字來說,簡體轉繁體確實只是個font轉換。所以我也不反對,覺得未嘗不可。例如我當年上小學時,第一課是「開學了」,那個「學」筆畫之多,沒哪個學生有本事把它寫在格子里。簡化為「學」字只是減少了筆畫,並不會造成混亂,因此我是歡迎的。 但另一方面的工作則完全是反動行為。眾所周知,毋庸置疑,中文乃是一種原始文字。它的原始之處在於是單音語言 ,一詞一音一義。每個發音最初只有一個字來顯示。例如「狼」,最初只有「良」。但後來生活複雜了些,辭彙開始增加,同音辭彙大量出現,如再用一個字表示多種事物,勢必造成混亂,例如「良」既是「狼」,又是「浪」,又是「郎」,又是「廊」,當你寫下來時,讀者就根本不可能知道你說的是哪個「良」。這就叫語言的信息熵太高,高到信息的接受者不可能明白寫者何所指的地步。 古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是在注音的那個字旁邊加個迷你說明書,指出它是哪一類的「良」,加個反犬旁就告訴你那是動物,加個三點水則告訴你是波浪的浪,加個女字旁則告訴你那是「娘」,也就是女孩的意思,並非如今的娘。這就是漢字六書的所謂「形聲」,乃是漢字主要的製造方式。 我在舊作中說了,所謂「假借」其實也是這麼來的。例如古代只有個「徹」字,無論是「車轍」的「轍」,還是「清澈」的「澈」,都是那個「徹」。後人根據上面說的「加迷你說明書」的原則,便將雙人旁改為車字旁,造出「轍」來,表示與車有關。改為三點水,造出「澈」字來,表示與水有關。後世的大儒們不識字,又沒有思維能力,始終沒本事弄明白漢字的演化方式,見到古書上用「徹」來指「轍」或「澈」,便以為古人是借用,由此造出了「通假」的誤會。其實古人不是借用,而是本來就沒有「轍」、「澈」二字,這倆字是後來才造出來的。 由此可見,漢字的進化過程,就是靠加迷你說明書來使得它變得更複雜,更準確,信息熵更小。這當然是原始人的幹活,不過既然漢語不幸是單音節語言,那隻能用這種背時辦法。除非吳耐能想出一種更巧妙的辦法來。不過,我看,犯了路線錯誤的頭子,要改也難啊,這文字本身是個爛文字,再怎麼改也就是那爛樣子了。 漢字簡化的反動性就表現在這裡——它逆轉了語言進化「從簡單到複雜,從模糊到精確」的正常趨勢,把古人殫精竭慮才想出來的迷你說明書去掉,把大量本已分開的同音字又合併在一起。此乃文明的返祖現象,與毛澤東試圖消滅「三大區別」乃至社會勞動分工,倒回到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去如出一轍。 這結果,便是簡體轉繁體時並不是font的簡單轉換。當然有許多字確實如此。就拿這句話來說吧,若轉為繁體則為:「有許多確實如此」,那「許」「確」「實」在轉化前後始終是一一對應關係,電腦轉化絲毫不是問題。但遇到以歸併同音字的方式造出來的簡化字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此時多個繁體字對應於一個簡化字,繁轉簡毫無問題,反正只有一個答案,但在簡轉繁時,一個簡體字對應於多個繁體字,電腦根本就不知道該選哪一個,難免弄出笑話來。 當然,大陸人都是繁體字文盲,看不出這類笑話,然而港台文盲可是一眼就能看出那些「白眼字」,看見後不知道那是電腦不識字,卻以為我這大文豪是文盲,那我的臉可就丟光了哦。 這就是我校對時遇到的最大的煩惱,上次出《蘆笛文選》,這次出那兩本書,都讓我焦頭爛額,苦不堪言。每次我都必須在簡轉繁後,每個字每個字地仔細掃描過來。每次我都仔細逐字校對三四次,把幾十萬漢字一一審閱過來,但每次都還是會出紕漏。只怕是千手觀音也難防止。 以實例來說明這問題吧。下面是同音字歸併造出來的簡化字轉為繁體,第一個詞是我用Mircrosoft Pinyin IME 輸入的正確寫法,第二個是用Word 2004中文版的繁簡互換軟體轉換的,第三個是用王泓推薦的那個弱智軟體轉換的。用粗體字標出轉錯的字: 裡面、裡面、裡面 千里、千里、千裏 經歷、經歷、經歷 歷史、歷史、歷史 日曆、日曆、日曆 遊歷、遊歷、遊歷 皇曆、皇曆、皇曆 後來、後來、後來 皇后、皇后、皇後 太后、太后、太後 后妃、後妃、後妃 圍園殺後、圍園殺後、圍園殺後 重複、重複、重復 覆電、復電、複電 複雜、複雜、復雜 答覆、答復、答復 恢復、恢復、恢復 周旋、周旋、周旋 週期、周期、周期 干擾、干擾、幹擾 相干、相干、相幹 若干、若干、若幹 乾坤、乾坤、乾坤 晾乾、晾乾、晾幹 乾淨、乾淨、幹凈 干戈、干戈、幹戈 幹勁、幹勁、幹勁 薛岳、薛嶽、薛嶽 岳飛、嶽飛、嶽飛 岳父、岳父、嶽父 五嶽、五嶽、五嶽 游泳、游泳、遊泳 遊説、遊說、遊說 遊擊、遊擊、遊擊 茶几、茶几、茶幾 幾乎、幾乎、幾乎 窗明幾淨、窗明幾淨、窗明幾淨 之子於歸、之子於歸、之子於歸 終於、終於、終於 忠於、忠於、忠於 於是、於是、於是 于學忠、於學忠、於學忠 由此可見,Word的簡轉繁軟體是出錯率最低的,而王泓推薦的那個軟體則萬萬不可用,絕對是文盲弱智軟體。我不知道小愛用的漢鼎如何,估計也絕無可能在多個選項中每次都能準確地選中正確的那個。 但Word的弱智軟體有兩大問題,第一就是它自作聰明,將大陸人慣用的翻譯得更好的外來語自動轉化為台灣爛話,例如: 網路:網路 反饋:回饋 信息:資訊 內存:記憶體 文件:檔 循環:迴圈 瞬時:暫態 斯大林:史達林 肯尼迪:甘迺迪 約翰遜:詹森 艾森豪威爾:艾森豪 赫魯曉夫:赫魯雪夫 戈爾巴喬夫:戈巴契夫 其中最扯淡的是把「文件」改為「檔」,把循環改為「迴圈」,把「瞬時」改為「暫態」,整個是文盲的幹活。NND,莫非台灣人用大老粗的「迴圈」,而不用古樸典雅的 「循環」?不用「瞬時」而用「暫態」?後兩者根本不是一個意思啊。我說「電話是瞬時通訊」,結果改為「電話是暫態通訊」,makes no sense at all。我那意思是,電話不需要傳遞時間,所以張宏有如去追林彪,不如打個電話到機場去,這麼一改,給人的感覺好像是張宏暫時打電話,真是GP不通。 不過上了當後,現在我已經知道該怎麼對付那下流軟體了,那就是在簡轉繁完成後,用replacement把上列那幾個爛詞一一打進去,然而再replace all,只是「檔」字比較麻煩,不能一次性全換過來,必須一個個查看,否則就會把「這檔子事」改為「這文件子事」。總的來說,如上面給出的對照證明的,word那個弱智軟體應該算是最好的了吧。 另外一個問題是,Word弱智軟體簡轉繁後,會改動字體(font),我原來輸入用的是SimSun的font,比較好看,結果簡轉繁後改為難看的PMingLiu,而且把標點符號統統提到中間去了,變得十分難看。讓人說不出的懊喪。現在出的那兩本書都這樣,真對不起諸位了。此後我才注意到這問題,立即就想出了解決方法,那就是在簡轉繁後,再select all,然後選擇SimSun的font。這下標點符號便落到腳邊去了,看上去好看得多。可惜啊,書已經印出來了,無論是否好看,大夥對付著用吧。未必所有的人都是我這種perfectionist。希望下一本書能盡善盡美。 其實我若用Mircorsoft Pinyin IME選繁體輸入,就根本不用再這麼折騰了,但那軟體設計得非常弱智,打字很慢,遠遠不如用搜狗寫快,但搜狗雖然列入了繁體字,輸入常用辭彙還是用簡體。所以只能先用簡體寫,完了再用Word的弱智軟體轉換。不知道搜狗有沒有只用繁體輸入的版本?請高明指點,謝謝! 最後跟dawang說,適才看見您指出我用錯了「政權」,說「政權」與「政府」一字之差,意思謬以千里。多謝您的指正,不過我記得上次已經告訴過您了,千萬別來挑我的中文錯誤。我的英文很差,但若論漢語基本功,恐怕這網上還找不到比我更強的人。所以,鄭重建議足下以後在觀點和事實上挑毛病,文字方面我看您就算了吧。當然那只是說漢語,至於英文,我確實一塌糊塗,當然歡迎大家指正。 不好意思,實話實說而已。例如這「政權」二字本來是舶來品,既有「political power」的意思,又有「regime」的意思,一般說的「中共政權」和「中共政府」同義,翻譯成英文都是「the Communist regime」,與「the Communist government」完全是同一個意思。而林副統帥說的「喪失政權就失去了一切」則是說的「political power」。足下不知道這些微妙區別,當然難免膠柱鼓瑟,要在沒毛病的地方挑錯了。 漢字簡化的是與非(下)蘆笛漢字的根本問題,就在於它決不能是單純的音符,只能是意符。它指示發音的功能既不完全,又不可靠,「嫪毐」便是最佳例子。若不查字典,人們不是把它念成「繆毒」,便是讀成「謬毒」(BTW,我記得小時分不清「繆」和「謬」,許多人都把「謬論」念成「繆論」,可見漢字的音符有如起到指示發音的功能,不如說是起到了誤導作用)。若化為音標,那就是漢語拼音的下場。那玩意發明半個世紀了(1958年制定),到現在取代了漢語沒有? 漢字無法變為音符,根本原因是它是單音節語言(monosyllabic ),有大量的單音節詞(古文都是單音節詞,雙音節詞是後世才出現的,主要是新文化運動引入外來語彙使然),同音字非常之多。因此若不在形象上作區別,便無法區分那眾多的同音字。英文其實也有類似情況,例如write與right 都是單音節詞,為了區分,只能在書寫上人為製造差別,但畢竟英文是多音節語言(大部分語言都是多音節語言,中文是一種反常現象),單音節詞有限,所以不是什麼嚴重問題。 漢字簡化我已說了,乃是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減少筆畫,其實也不是文字專家們發明的,有許多簡化字原來就存在於民間,而有的則是草書中使用的字。這我並不反對,因為它並不會引起混亂。 另一方面則是歸併同音字,我認為這是反動行為。在有上下文提示的情況下,它當然不至於引起嚴重混亂,正如漢語在口述時毫無形象提示,完全是聲音信息,並無形象信息,但只要有上下文,對方還是能理解的。但這並不是原諒理由,因為若用純粹的聲音符號(也就是漢語拼音)記錄語音信息,則那信息立刻變成無法明白的天書(這個現象很有趣,為何放錄音能聽懂,用聲符記錄則無法明白?留待吳耐去研究吧)。歸併同音字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但仍是反動行為,在沒有上下文的提示下,它照樣可以造成混亂。 例如「後」同時代表了「後」與後,你說,「太后」到底是指皇帝他媽,還是某人或某物的位置太靠後?「圍園殺後」到底是殺了太后,還是殺了某人以後?前段dawang天天在這兒窮嚷嚷,說「博士後」翻譯錯了,成了「博士的皇后」了,我聽得不耐煩,乃告訴他那是簡化字造出來的文盲笑話, post-doctor用繁體字來寫是「博士後」,與皇后太后有何鳥相干?如果不簡化,dawang還會鬧這種笑話么? 又如「游」同時代表了「遊」與「游」,你說這混賬不混賬?魚兒江中游,與鹿兒山上遊,成了同一種動作,而「遊行」成了在水中的「遊行」,「遊戲」成了豬八戒化為鯰魚,在裸浴的蜘蛛精美女們的胯下鑽來鑽去的遊動調戲,完全是徹底破壞漢字內在的規律、諸位只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罷了。 最令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的,還是把「干」、「幹」、「乾」這三個毫不相干的詞歸併在一起,統統成了「干」,那請問「幹了」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幹了某件事或某個人,還是晾的衣服幹了?「乾果區」給翻譯成了「f-u-c-k fruit area」,請問與這種反智主義胡鬧有無相干?記得簡化版的南極星連「乾坤」二字都無法打出來,只能打出「乾坤」來,氣得我尿都幹了(是乾了,不是幹了)。 又如遊歷,原來本是「遊歷」,第一,那是用腳走,不是在水中游,第二,那是 「經歷」 、「歷練」的意思,並不是在皇曆或日曆里遊動。把「曆」和「歷」合為「歷」,屬於一種犯罪行為,使得「歷史」與「曆史」無法分開,請問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否同一?由於這無理歸併,使得「曆史」這個詞就此喪失,若哪位曆學家寫本《中國歷史》出來,絕不會有人知道那是講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制定日曆的歷史。 又如「子曰詩云」、「人云亦云」的「雲」,與「彩雲」的「雲」完全是兩個字,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歸併在一起,就等於把意思完全不同,連詞性都完全不一樣的動作和事物歸併在一起,真TMD混賬透頂。 再如「鍾情」,現在竟然也變成「鍾情」了。鍾會小居頭當初出來罵我,我就抓住這點嘲笑他是文盲,說我只知道有個「鍾會」,沒聽說過「鍾會」,建議他先去掃了盲再來和我吵鬧,弄得那小傢伙訕訕的,就此啞了(他剛來那陣特看不上我,跟我打過架)。這「鍾」原來是「鐘」,與「鍾」有什麼鳥相干? 至於簡化漢字使得漢字更美觀更是屁話。我剛開頭上學那陣,學的還是繁體字,簡化字第一批似乎在1956年推出,乍出來時,我覺得無比難看。這當然是習慣使然。但即使後來習慣了簡化字,我仍然覺得簡化字難看。何也?它破壞了漢字的勻稱。例如蘆笛的蘆字,整個重心都飄到一邊去了,怎麼寫都是難看的。而繁寫似乎就要好得多。練過書法的人都知道,筆畫越少的字越難寫。 對了,諸位不是鼓吹簡化字的好處么,為何不上書中央,把「票」、「飄」和「漂」甚至「嫖」並在一起,一律改為「票」字,於是我這「票友」從此和老加那「嫖友」再也分不開,豈不是要減輕他的道德壓力?「倖免」本來是「僥倖逃脫」的意思,如今成了「倖免」變成了「幸福地免於」,諸位何不建議黨中央,把那「悻悻然」的「悻」字也改成「幸」字算了,反正又不會造成什麼誤會不是?「我倖幸地對你們說」,大家看了不是就會心平氣和得多麼? 這TMD「並在一起」也是氣死人的改革,應該是「併在一起」,「並」和「併」不但意思不同,連音調都不同,然而那些當道的文盲就是能把它們當成一個字! 諸位要吹捧漢字簡化也行,那請問英明領袖華主席粉碎四人幫之後,公布了第四批簡化字,連鉛字都鑄出來了,我1977年進大學,記得教材就是用那批爛字印刷的,「菜」字給簡化成了草頭下面一個才字。但很快就廢除了,請問那是何道理啊?那不是更向音符的方向發展了么? 簡化字的最後一個問題,是讓你不知道古人的名字到底是什麼。例如「復」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字「復」「覆」「複」,閻明復是民國年間生的,他爹當然只可能用繁體字跟他命名。我出《蘆笛文選》時便為此大費周章:到底是「閻明復」,還是「閻明複」?類此地,這次我出書,還特地去查了維基百科的繁體版,以確定是「嚴復」而不是「嚴複」,特地查了字典,落實是「盜跖」而不是「盜蹠」。最令人惱火的是,查國學網站的國學原典都不行,蓋那些典籍也被文盲們簡化了。網路之大,除了港台之外,竟無一片凈土! 說到底,我再次強調一遍:因為漢字是單音節語言的代表符號,因此不能用注音的方式來表達,若把所有的同音字合併在一起,使得它完全成了音符,那就必然徹底喪失表達能力,漢語拼音的失敗就是明證。而漢字簡化就是這種旨在增加信息熵的反動行為。諸位之所以沒注意到那熵增,只不過是因為沒文化,不敏感罷了。細細,別生氣啊。 最後跟小愛說,你何必去網上打撈簡繁互換軟體?難道你用的不是microsoft word?如果是,上面就有這軟體啊,go to tools,然後選language,裡面有五個選項,其中有一個就是中文簡繁轉換(反正我用的2004年版的是這樣)。 關於轉換問題,請允許我提醒你容易出錯之處。已經說過了,簡轉繁很容易出錯,該軟體出錯率還比較低,但仍然必須仔細校對。當然你也不必校對了,因為你並不知道「曆史」 、「太後」、「人雲亦雲」、「鐘情」等等是錯的,只會視而不見:)好在你只用繁轉簡,因為是多個繁體字對應於一個簡化字而不是相反,所以一般沒什麼問題,但有一個例外:「著」字會一律給轉為「著」。因此,在轉完以後,你還必須使用replacement,用「著作」取代「著作」,用「顯著」取代「顯著」,用「昭著」取代「昭著」,「著名」取代「著名」,「昭著」取代「昭著」,etc, etc。總之,必須想到所有帶「著」的雙音詞,一一打入把它們更正過來,如此即可避免審閱全文逐一更正。但不可只用一個「著」字去取代所有的「著」,否則「看著」就會變成大陸人無法接受的「看著」。相關文章請見「蘆笛在凱迪」博客蘆笛博客: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ludi.index.html蘆笛E-mail地址:ludi666_45@hotmail.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