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自由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桑德爾繼「公正」後的又一課

一日一書

讀本好書

民主的不滿

——美國在尋求一種公共哲學

作者: [美]邁克爾·桑德爾

譯者: 曾紀茂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6-8

定價: 68.00

原作名: 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

當代美國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因《公正》公開課而大受歡迎,激起了大眾對於政治哲學的廣泛熱情。本書是桑德爾對其公共哲學理念的完整闡述,是其學術觀點的大總結。

《民主的不滿》不是一本只寫給學者看的書。桑德爾也從來不是一位只生活在高等學府中的書齋型學者。他不斷向大家提出問題,倡導一種新的公共哲學。這本書適合每一個生活在當下,對自由和民主的意義有興趣的人閱讀。桑德爾用你在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的例子和抽絲剝繭的分析,向你解釋很多被默認為普遍真理的流行觀念,其基礎並沒有那麼牢固,也並不具有天然的正確性。

宗教自由是良心的自由還是選擇的自由?離婚的自由帶來的是真正的平等嗎?全球連鎖超市和街角小店哪一種更好?《民主的不滿》里有種種我們的時代正在發生的、人們特別關切的問題,在這裡,桑德爾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給出了重新思考問題的方法。

譯者的話

by 曾紀茂

在中國學術思想界,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大名與在美國同樣響亮。桑德爾的成名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nd ed,1998),國內已有連篇累牘的介紹和討論;《民主的不滿》則是桑德爾沉潛多年後的又一部力作。

《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一書專註於對以羅爾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哲學進行艱深的學理剖析;與該書不同,在《民主的不滿》中,桑德爾特意從美國的公共話語中,選取美國司法實踐中的憲政觀念與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觀念來分析自由主義的不足。當代美國人本以為這些觀念是美國歷史傳統的延續,也是超越時空的普遍真理。桑德爾深入辨析這些觀念如何在美國歷史中慢慢呈現的,美國歷代先賢前輩在這些問題上又經歷過怎樣的思考與爭議;這些探討讓美國人發現,當代人習以為常的那些核心觀念,在美國的思想傳統中竟然可能是岐出的新路,這些觀念與美國人自以為傲的歷史傳統的差異竟然如此懸殊。同樣,這些觀念是否真具有超越時空的合理性,也變得可疑起來。桑德爾精心辨析美國歷史上關於憲法理解與政治經濟生活的爭議,從中發掘出綿延不絕的共和主義傳統,為重新思考憲政與政治經濟生活等問題提供了思想資源。

下面,我們分別就這兩個方面引介一下桑德爾的洞見。

對自由主義憲政觀的反思

美國憲法是現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憲法,憲法審查(Constitutional Review)則是美國憲政實踐對現代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在當代談論憲政,首先是探討對美國憲政的理解,其次是以對美國憲政的理解為標準來設想政治。二戰之後美國人充分自信地認為自己掌握了對何謂憲政的最得當的理解,而學習了這些理解的中國知識分子一時間也以為找到了走向政治文明的最佳指南。然而,桑德爾追溯美國先賢對憲政的理解,結果卻讓人驚訝地發現:美國憲法蘊含的原則該如何理解,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明白。當前美國司法界以及美國主流政治法律話語對憲政的解釋,最核心的宗旨是:懸置道德判斷,保護公民權利。但美國憲法司法解釋的變遷過程,很清楚地表明:憲法的本意並非如此,對憲法的此種解釋是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裡慢慢形成的,直到二戰之後才在公共話語中佔據主導地位。

追溯歷史並不能說明何種理解更為得當;即使承認桑德爾的分析很在理,當前對憲政的理解確實是晚近才形成的,這也不妨礙一些人相信當前自由主義對憲政的解釋最為合理。桑德爾進一步批評了自由主義的憲政觀,他指出,在人們以為是最為合理的憲政觀指導下,在許多情況下卻會出現與憲法本意大相違背的結果。這種自我悖謬的關係不能不讓人費心勞神:問題出在哪兒呢?

我們試著把桑德爾分析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隱私權這幾個領域的憲政理解問題簡略介紹一下。

1、宗教信仰自由。當前自由主義對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認為,宗教信仰是個人選擇的事情,政府應該對此保持中立。桑德爾認為,美國的宗教信仰自由傳統並非如此:宗教信仰自由本意是保護宗教踐行的自由,而不是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桑德爾分析了若干宗涉及宗教信仰實踐的案件後發現,以自由主義的理念為根據,法院的判決逐漸含有對宗教信仰不利的傾向。中立性要求不偏袒任何特定的宗教與道德信念;但在一些案例中,由於中立性拒絕宗教為某些實踐提供的理由,而只接受世俗的理由,結果中立性反而成為歧視特定宗教的理由。例如,法院支持員工每周休息一天的權利,但猶太教徒按照教規在安息日休息的要求卻遭到法院的拒絕。法院認為這是宗教的理由,不予接受,法院只接受世俗的理由。這樣的結果反而導致宗教信徒無法正常履行宗教實踐。

同樣道理,本來對宗教自由的限制應該有更充分的理由,自由主義卻把宗教信仰視為自願選擇的問題,這樣就無法把基於宗教信仰的要求與個人的偏好進行區分。「這一混淆導致最高法院限制了它應該保護的宗教實踐,也允許了它可能應該限制的實踐」(原書p. 71)。

2、言論自由。美國最高法院到一戰以後才開始關注言論自由,此前保護言論自由屬於各州的管轄範圍。最初各州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在保護言論自由時,都要對言論的內在價值進行判斷,社會價值更高的言論自然優於價值較低的言論。但自由主義的解釋在二戰後逐步佔了上風,自由主義認為對言論自由的保護應懸置價值判斷。以斯科基鎮納粹分子遊行案與印第安那波利斯市反色情作品案為例(見原書pp. 85-90),我們可以看到自由主義的主張面臨兩大難局:第一,以中立性為理由來保護納粹分子,實質上未能尊重納粹大屠殺倖存者。雖然單個的個人沒有受到指名道姓的傷害,但對這些群體的詆毀,卻讓歸屬這些群體的個人的尊嚴受到損害,因為這些人的社會尊嚴在很大程度上與所歸屬的群體密切相關;第二,有自由主義者聲稱,這些言論只是倡導,還沒有構成社會實踐。自由主義的這個說法沒有認識到,言論本身也能產生傷害。

這樣,與宗教信仰自由問題上的情況類似,自由主義的主張會導致原本應該予以保護的言論自由缺乏足夠的根據來保護,卻會保護原本應該予以限制的言論。

3、隱私權。受自由主義影響,當今主流的看法是把隱私權看成是不受政府或他人限制從事某些行為的權利;而美國傳統的看法則認為,隱私權是保留某些個人事務免受公眾查看的權利。自由主義的隱私權主張保護個人「做出某些重要決定的獨立性」,然而,美國傳統的隱私權保護個人「避免把個人事務暴露給公眾」(原書p. 93)。

為什麼要保護某些事務避免遭受外部的干涉?依照當代自由主義的論證,是為了保護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在傳統觀念中,往往需要說明需要保護的事物有什麼樣的社會價值,並以此作為保護的依據。按照自由主義的自願論理解,一些原本在傳統觀念下不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現在會被視為侵犯隱私權。例如,傳統觀念認為禁止在藥店出售避孕藥品並未侵犯人的隱私權,而自由主義的隱私權觀念則認為這是對人隱私權的侵犯。自由主義的隱私權觀念同樣面臨兩大難題:第一,對於有爭議的實踐,如果沒有得到實質性道德判斷的支持,僅僅依靠對自主選擇權利的保護,可能難以有效地維持社會合作;第二,如果沒有實質性道德判斷的支持,也就是說,沒有對這些實踐在道德上的爭議給出真正有說服力的回應,這些有爭議的實踐恰恰可能被當作是低劣的、無價值的東西,僅僅需要被容忍。這表明,自由主義在隱私權問題上懸置道德判斷,難以為隱私權提供穩固的基礎。

經濟安排的公民後果與組織化時代的民主困境

自由主義觀念不僅主導了二戰之後美國的司法實踐,而且也支配了當代美國政治中思考和論證經濟問題的方式。在當代美國政治中,多數經濟爭論圍繞著兩項考慮展開:繁榮與公平。無論人們可能偏愛什麼樣的稅收政策、預算提案和管制方案,他們通常都以這將有助於經濟增長或改善收入分配為理來辯解。他們聲稱,自己的政策會擴大經濟大餅的規模,或者更公平地分配這塊大餅,或者兩者都能做到。然而,追溯美國的歷史傳統卻會發現,在美國歷史的多數時期,政治家都認真地考慮了另一個問題:「什麼樣的經濟安排最適合於自治」(原書p. 124),經濟政策不僅僅要追求繁榮與公平,也必須考慮經濟政策的公民後果。

桑德爾花費了大量篇幅來追溯美國開國先賢對經濟政策公民後果的爭議。美國開國先賢追求農業共和國理想、反對美國發展製造業、反對城市生活,今天看來特別不合時宜。但在這些討論背後隱含的關注,即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會塑造什麼樣的公民,卻在美國歷史很長時期一直以其他不同的問題得到回應。結合這些問題來考慮,我們或許會發現,這些已經長久在人們視野之外的問題,值得我們費心考慮。

桑德爾在這一部分里探討了一個讓人感到震驚的問題,那就是為工資而勞動的人是否是自由的,換句話說,為掙工資而勞動是否是自由勞動?今天我們完全不會這樣去問問題,人們如今關注的是最低工資應該設置為多少,與工作機會的多寡之間應該如何權衡,等等。自由勞動概念現在看起來多少有點陌生。桑德爾詳細梳理了美國歷史上關於自由勞動的爭議,這些爭議展現了共和主義傳統對自由勞動原則的理解與我們當今的理解有多大的差異。這讓人驚異的看到,我們今天多少讓自由主義的話語籠罩了,這個時代確實已經把自由主義對自由勞動的看法當作不言自明的原則了。在共和主義看來,「自由勞動是在更可能培養讓公民適合於自治的那些品質的情形下工作」(原書p. 169)。依共和主義看來,只有在能夠參與自治的情況下公民才是自由的,而這反過來又要求公民具有某些習性、氣質與品格。例如,經濟獨立對於公民來說必不可少。像靠僱主付工資維持生活而其它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很可能缺少道德上的獨立性與政治上的獨立性來自我認定是自由公民。美國勞工運動有過很長的時期按照共和主義的理想努力抵制工資勞動制度,希望建立合作制度,培養工人的獨立自主品質,讓工人擺脫依附的結構性困境;但勞工運動最終向工資勞動制度妥協,放棄了共和主義的理想,而走向了工聯主義。這表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共和主義的理想越來越困難。

從傳統社會群體中解脫出來的個人,原本以為就此找到了個人自由競爭的廣闊天地,但到19世紀末,歐美社會就發現面對的是日益組織化的時代。面對這樣一個組織化的時代,如何保持民主,在美國歷史上也是共和主義傳統苦心孤詣應對的問題。

在現代世界,人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是在與巨大的非人格企業、組織打交道,而不是與其他個人打交道。這是人類關係的一個新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個人在社會事務的方向中發現自己無足輕重,機械力量與龐大的非人格組織在決定著社會事務的進程。現代經濟力量把個人從傳統共同體紐帶中解放出來,並且由此鼓勵了對自我的自願論理解,但同時也解除了個人與地方政治單元的力量。這個時期,從傳統共同體中解放出來的鬥爭看起來是為了爭取個人自由:「在激烈的鬥爭中,各種聯合組織和制度一股腦地遭到譴責並被視為自由的敵人,除非它們是個人同意或自願選擇的結果」(原書p. 204)。統治人們生活的權力結構,超出個人選擇可及的範圍,新的社會經濟機構規模大、強度高,是這些大型組織在掌控社會生活的基本過程。

列寧把歐美社會在19世紀末的發展描述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發展,並斷定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希法亭、盧森堡等人也注意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發生的這一重大變化。拋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這一意識形態分類不說,我們可以發現列寧他們非常敏銳地把握了時代的重大變化。就美國而言,當時的思想界、政治界也痛苦地感覺到,這種變化與崇拜獨立自主的個人這一美國精神背道而馳,他們殫精竭慮,探索解決辦法。主要的想法有兩種:一種是堅決反對托拉斯、卡特爾這種大型企業,認為這種大型企業主要依靠壟斷來獲利,排擠了獨立自主的小企業主的生存空間,必須瓦解大型組織,確保個人小企業的自由競爭;另一種則認為企業組織的大型化發展是時代所趨,勢所必至,要應對商業組織大型化對民眾生活的威脅,必須有同樣強大的政治機構來抗衡。

桑德爾認為,這兩種思路實際上都體現了共和主義的宗旨:第一種偏向小業主的思路代表的是傳統的共和主義思路,而試圖以強大的全國性政治力量來抗衡全國性經濟組織的思路則是這一時代特有的,與共和主義傳統上懷疑強大的集權政府有很大差異。但令人惋惜的是,美國最終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即以強大的國家權力來保障消費者的福利。

以上只是譯者從自認為最直觀的幾個主題來展示本書可以帶給讀者的振奮,即使就這幾個主題,桑德爾的詳細分疏當然更為細緻入微,啟人心智;還有其他許多議題,桑德爾簡潔有力的分析都讓人感受到思想的衝擊。這本書可能並不足以讓人相信傳統共和主義思考這些問題的方式更為可取;但是,比較傳統共和主義考慮這些問題的方式與當今自由主義的差異,無疑會激發當代人的思考。我們確實可以反省,是否能把自由主義話語的盛行輕易當作時代的進步。傳統共和主義思考這些問題的方式,也許更接近常識;而時代的變化,尤其是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共同體的共識價值向社會的多元價值轉變,讓共和主義的原則更難實行,但自由主義的辦法看來倒更像是不得已的妥協辦法。在諸多此類問題上,我們依然要回到基本價值上來,儘管我們要保持一定距離。

本書的翻譯得到許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的幫助和鼓勵。最早章永樂(海裔)先生對發布在網路上的譯文章節給予了慷慨鼓勵;本書的校對者劉訓練博士精心校閱,檢查出不少差錯,改正了許多生硬晦澀的譯文,又為諸多語句段落潤色,為本書成型付出大量心血,讓我敬重;浙江大學的應奇教授也對本書一些概念的翻譯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另外還有一些不知名的朋友在出版前閱讀過譯稿,給我諸多教益,在此一併謝過。本書諸多概念與句子的翻譯,費心斟酌,可能還是不夠貼切。譯者才疏學淺,閱讀本書的專家學者必能發現不少紕漏,我真切期待能夠得到各位同仁指教,特此先行謝過!

曾紀茂

2008年元宵夜於鳳凰樓

2015年3月修訂

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當代美國非常有影響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著名政治理論家,社群主義的代表人物。現為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講授當代政治哲學與政治思想史。他在哈佛大學講授的《公正》課程是特別受學生歡迎的課程,該課程被製作成哈佛公開課後在網路廣為流傳,成為風靡全球的哲學公開課。其主要著作包括《公正 : 該如何做是好》《反對完美 : 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自由主義及其批評者》《公共哲學》《正義讀本》等。

譯者:曾紀茂,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比較政治制度,著有《公共政策導論》《發展的創傷》等書。

推薦閱讀:

趙曉:公正是人民能有尊嚴的前提 未來十年應全面改革
法治和公正到底在何處
張勇 用溫暖托起公正(身邊的感動)
醫生應該為暴君治病嗎?

TAG:自由 | 公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