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虹:未來3年發射50次火箭 重型登月火箭研製啟動

作為人類通往太空的天梯,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45年來,我國火箭發展的非凡成就,對維護我國空間安全和利益、增強中國影響力、提升國際地位、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4日表示,我國已啟動重型火箭研製,起飛質量將達3000噸級,約為正在研製的大型火箭長征五號的3倍。梁小虹所說的重型火箭此前已被廣泛稱為「長征九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100噸級別。

重型火箭研製啟動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委員4日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國家國防科工局已在推動重型火箭的研製。「經費已經下撥,對關鍵技術也已開始深入研究。」他說,「一旦立項,我們將力爭快速取得突破,縮短研製周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此前曾透露,我國正加快實施重型火箭關鍵技術的預先研究,力爭用4到5年時間突破重型火箭總體設計,以及46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220噸氫氧發動機和9米左右直徑火箭箭體結構設計製造等關鍵技術;用15年左右時間完成重型火箭的研製。

梁小虹介紹,我國於2011年提出研製能適應未來航天發展需要的重型火箭。現在正在研製的大型火箭長征五號起飛質量約1040噸,而未來重型火箭則能達到3000噸級。

「研製重型火箭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載人登月,而是瞄準未來發展趨勢。」他說,「人類空間活動的拓展,會不斷將更大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發達國家也在不斷發展大推力火箭,如美國總統奧巴馬此前宣布,美國將於2017年發射運載能力達70噸的火箭,2030年將有推力更大的火箭首飛。

梁小虹認為,航天科技發展必須著眼於未來。他說,早在1986年國內就有專家提出研製運載能力20噸的火箭,但有人問:要這麼大的火箭幹什麼?沒人能答出來。經過20年反覆討論,大型火箭直到2006年才開始立項。「研究重型火箭時也遇到了這個問題,到底要它幹什麼?這個問題如果能說清楚,說明只是眼前的問題,不是長遠目標。」他說,「搞航天就要瞄準未來10年、20年甚至30年。30年後我們要幹什麼誰也說不清楚,但今天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去研究。」

梁小虹介紹,重型火箭研製將繼續遵照總體牽引、動力先行方針。他說,過去的火箭研製雖然也有類似提法,但動力在某種程度上不受總體條件約束,後果是如果計劃的推力達不到,將導致各個系統超重。而在重型火箭研製中,各系統要在總體優化的前提下開展關鍵技術研究。

他同時表示,重型火箭不會是長征五號、七號等火箭的放大版,而將在科技管理、技術攻關、研製流程、數字化設計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委員(資料圖)

未來3年發射50次火箭

梁小虹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還表示,去年12月7日,我國火箭完成了第200次發射,標誌著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上了一個新台階。我國火箭的高可靠性、高成功率和高經濟性,獲得了世界讚譽。我國火箭技術的發展,推進了航天強國的進程,為中國夢的實現作出了獨特貢獻。

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衛星以來的45年間,中國火箭發射次數達到203次,位居世界前列。

梁小虹說,我國火箭第一個100次發射用了37年,第二個100次發射僅用了五分之一的時間。近10年來,我國火箭從原來每年三、四次發射,到現在平均每年發射十餘次,總共114次的發射記錄,位居世界第三。未來3年預計將完成50次發射,我國航天的整體實力大幅提升,步入世界前列。

截至目前,我國火箭發射成功率高達95.5%,位居世界前三。1996年至2011年,我國火箭連續102次發射無一敗績,排名世界第一。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成為航天歷史上的里程碑,海內外中國人歡欣鼓舞,為我國能夠躋身這一高科技領域感到由衷自豪。

梁小虹說,我國火箭的高成功率、高可靠性,離不開創新驅動帶來的航天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從設計到生產製造、再到質量檢驗,採用全三維數字化設計生產模式,實現了火箭研製模式的全新變革,被航天人親切地稱為「數字火箭」。

航天製造業的創新成就同樣可圈可點。以眾所周知的艙外航天服為例,其軀幹殼體僅用8.5公斤的重量,支撐起了航天員的生命盔甲,充分體現了航天技術的先進性、複雜性和高集成性,航天製造的高含金量也讓它成為中國高端製造的代名詞。

此外,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創新性地形成「火箭全流程、全壽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打造綜合集成的研製管理能力,年生產能力由5至8發提高到16至20發,火箭發射周期也從60天減到21天,實行了航天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箭跨型號百發組批生產。研究院按照「通用化、組合化、系列化」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推進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系列化、產業化發展。

研究表明,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可以產生7至12元的回報。國家的投入保障了航天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同時,航天活動帶來的經濟社會效益,也給民眾生活帶來了福音。梁小虹說,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掌握了眾多新技術、新工藝,提高了我國航天技術及相關技術整體水平,帶動了相關科學、技術的發展。

2015年,我國新一代小型運載火箭—長征十一號首飛在即,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即將問世,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即將誕生。

梁小虹說,這些綠色、環保、無污染的長征火箭家族的「新丁」,將成為未來我國航天火箭發展的主力軍,描繪出更加強勁有力的航天發展前景,顯著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火箭技術也將更多應用於民用產業,用航天夢支撐強國夢,助圓中國夢。

(綜合新華網、科技日報報道)


推薦閱讀:

嫦娥登月(2013-12-16 13:50)
阿姆斯特朗的那個腳印是怎麼印上去的?為什麼看起來是把鞋底子留在月球上了一樣?
就阿波羅11號返回艙對接視頻來說,是否可以斷定美國登月造假?
歷史上的著月點:各國登月坐標
中日載人登月競賽鹿死誰手?日本獲勝可能更高

TAG:登月 | 未來 | 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