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簡史:第八章 第四節 三國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

  核心提示:三國時鄧氏家族已經從今天的河南新野、湖北等地向四川、山西等地區遷移並繁衍成族,而且軍事將領頻出...

一、三國歷史簡介及其婚育狀況

1、三國(公元220--280年)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歷史時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所統治地區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至此三國鼎立格局正式形成。

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中國歷史進入晉朝時期。

按《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公元前26世紀--秦朝)》載三國共經歷了71次大型戰爭。

2、三國時期的婚育狀況

孤峽山人沒有查到三國時期婚育狀況的確定資料,不過看到《孫吳時期長沙郡吏民婚育狀況考察》載:「自漢迄南北朝,詔令所定,多側重女子婚齡,且皆抑之使早出嫁,……惟北魏則以滿十三而後得嫁。」「歷朝所定婚齡,男子最低為十五,最高無過三十,女子最低為十三,最遲無過二十。」[3]雖然文獻典籍中沒有提到三國時期各國政權對於本國民眾婚嫁年齡的明文規定,但從上述四簡來看,孫吳時期長沙郡吏民的婚嫁年齡是遵從此制的。

按此,三國孫吳政權的百姓男子結婚年齡在15—30歲,女子是13—20歲。孤峽山人認為蜀漢、曹魏政權下的百姓婚育年齡應與孫吳政權差不多。現在就以此作為計算依據,三國共60年,則應能繁衍2代到4代人。那麼,按此計算,按孤峽山人在《鄧氏簡史:第八章第三節 東漢時鄧氏家族的遷移史》得出的理論結果「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鄧氏家族至少應繁衍到了第77.0875代」,三國結束時,鄧氏家族至少應是繁衍到了曼公的第79.0875代到81.0875代。(註:此數據只是理論化的計算結果,與事實應多少差異)。

二、三國時期鄧氏家族遷移的特點

三國時期中華民族遷移有這麼幾個特點(見《三國百姓遷移考》):

一、主動遷徙:1、宗族小規模搬遷;2、以歸附方式遷移;3、以流亡方式遷移;4、以撤退方式遷移;

二、被動遷徙:1、執政者招附安撫;2、為戰略目的強制執行;

孤峽山人以為,三國時期的鄧氏,遷移方式呈現哪種特點,已經是無從考證。但通過史籍記載可知這一時期的鄧氏家族,已經從今天的河南新野、湖北等地向四川、山西等地區遷移並繁衍成族,而且軍事將領頻出。如有東吳的鄧香、蜀將鄧芝和鄧方、魏國的鄧艾等人,應可視為這一時期鄧氏的傑出代表人物。

三、三國時鄧氏家族第二次遷入四川

孤峽山人依據所收集到的史籍記載認為,三國時期鄧芝、鄧方進入四川,是繼西漢時鄧氏家族鄧花、鄧通居蜀郡以來的第二次遷入四川。

1、三國時鄧芝入川

鄧芝(□□-251年),字伯苗,義陽新野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朝臣。

鄧芝知道巴西太守龐羲好結交士人,便前往依附他。後劉備入主益州,鄧芝擔任郫城府邸閣督。一日,劉備經過郫城,和鄧芝說話後,感到十分驚奇,擢升他為郫令,升遷為廣漢太守。任官期間清清廉、嚴謹,有治績,後升為尚書。

據華陽國志中記載,鄧芝在征涪陵時,見到緣山有許多黑猿,鄧芝又好弓弩,便親手射猿,一箭便中。猿拔出箭矢,卷樹皮、樹葉塞住創傷。鄧芝說:「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唉,我違背物種的天,我將死了!)」又有一說,鄧芝見到一隻猿抱著子猿在樹上,用弩射他,射中母猿,子猿為母猿拔箭,卷樹皮、樹葉塞住創傷。鄧芝感到嘆息,將弩投入水中,自知將會死了。251年逝世,葬於四川廣漢市向陽鎮。

《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一文載: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攻劉表,位於中原和荊州交界處的義陽捲入戰火。攻滅劉表後,曹操強行北遷義陽一帶的民眾到汝南等地屯田。一名叫鄧芝的青年選擇了反抗與逃亡,一路投奔到暫時沒有戰亂的益州。

隨難民入川依附他人

  鄧芝(?-251年),字伯苗。義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出生的具體年代,史書沒有記載。赤壁之戰前後,鄧芝至少已接近而立之年。在這之前,鄧芝並未成就什麼大事。當家鄉遭遇戰亂時,他選擇了進入四川。

從三國年代初期開始,鄧芝家鄉附近的南陽及三輔一帶就有大量難民進入益州。第一次大的難民潮,發生在劉焉割據益州的190年代初期,這些難民達數萬人。其中的青壯年,多到足以編成一支軍隊。劉焉把這支難民組成的軍隊,稱作「東州士」,這些士兵成為劉焉割據勢力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因為「東州士」紮根四川,從北荊州一帶入川的難民,將益州視為第二個家。鄧芝在面臨亂世中必須背井離鄉的選擇時,走上了一條看似最為平坦的向南之路。入川後,他首先依附的是巴西太守龐羲,龐羲是「東州士」的一個首領。

鄧芝的家族成員

《三國人物檢索1》載:A、「鄧同,鄧芝之父,義陽新野人,東漢司徒鄧禹之後,東漢末年入蜀定居。」(不過孤峽山人以為,這一記載查不到史籍記載,應存疑待考)。

B、「鄧良,蜀官吏。鄧芝子。芝卒,襲爵,後主景耀(258-263)中,為尚書左選郎、駙馬都尉。蜀亡,入晉為廣漢太守。」

2、鄧方入川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

鄧方(?—221年),字孔山,荊州南郡(治今湖北省荊州市)人(見《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隨劉備入蜀,任荊州從事。後任庲降都督,卒於任上。鄧方是蜀漢第一任庲降都督,為人輕財果敢,深得南夷敬服。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載:鄧孔山傳,鄧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蜀地平定後,鄧方為犍為屬國都尉,因郡名改換,為朱提太守,被銓選為安遠將軍、胇降都督,駐守南昌縣。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其事迹失考,故此沒有立傳。

四、第二支融入鄧氏的異姓鄧---三國時諸葛亮賜五溪土著為鄧

孤峽山人認為,這是所孤峽山人所知的鄧族史中融入鄧氏第二支異姓鄧。

《廣西慶遠鄧氏族譜》載:三國時期,希古、暹古為五溪土著人,受蜀漢武侯諸葛亮所封,為石門土酋。在其族譜中記載:「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東漢隨諸葛丞相南征,叨授護擁將軍。平蠻靖邊,伏苗制夷,由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寶年間迎駕歸順,又勒加按撫土官之職,仍守遐邊,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

實際上,該支鄧氏先祖為蜀漢大將孟達的外甥,其姓為蜀漢丞相諸葛亮所賜,名叫鄧賢。

宋朝時期,該支鄧氏族人的主流東播至合浦郡發展,即今廣西地區。到元朝時期,鄧賢的後裔族人已經成為廣西石門大土司,其首領鄧均忠因受封八番順元宣慰使,而占基澧水中游並屯軍三江口地區。

《石門縣土官族源》一文載:鄧氏族源:

  鄧氏族譜稱:希古、暹古為五溪土人,受武侯封,也為石門土酋。在《鄧氏族譜》卷一第三頁載:「有暹古公者系征三苗土人,自後漢隨諸葛丞相南征,叨授護擁將軍。平蠻靖邊,伏苗制夷,由諸朝沐恩不替,至唐天寶年間迎駕歸順,又勒加按撫土官之職,仍守遐邊,因此世居夫石邑,此即我等祖也。」元代鄧姓為石門大土司,鄧均忠因受封八番順元宣慰使,占基澧水中游,屯軍三江口,明初降楊璟,封漁洋隘正百戶。

綜此可知,石門縣鄧氏一脈為三國時期五溪土著希古、暹古後裔。實為蜀漢大將孟達外甥鄧賢的後裔。其後於明朝開始成為廣西慶遠府土司。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賢,劉璋麾下大將,孟達的外甥。跟隨孟達,曾先後投靠劉備與曹丕。之後放棄隨同反叛魏國,投降了司馬懿率領的討伐軍。」

五、三國時鄧氏為湖北鄧氏將才輩出

三國時,湖北鄧氏將相之才輩出,如秭歸大姓有鄧凱、房縣有鄧輔、荊州章陵有名士鄧義一族……

1、秭歸有鄧凱一族、今天的房縣有房陵太守鄧輔

到三國時,鄧氏已成秭歸大姓。

《三國志·吳書·十三·陸遜傳》載:「遜遣將軍李異、謝旌等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又攻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大破之。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為將。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凱,秭歸豪強大族。聚兵抗擊來犯吳兵,敗,歸蜀為將。」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輔,蜀房陵太守。」

2、章陵(今湖北棗陽東)有漢末名士鄧義一族

鄧義,東漢末名士。或名羲,章陵(今湖北棗陽東)人。初為荊州牧劉表治中,後進諫不聽,辭疾而退,終表之世不復出。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並荊州,征為侍中。《三國人物檢索1》有載。

《三國人物檢索2》載:196年漢獻帝臨許都,劉表雖遣使奉貢,但卻北與袁紹相結。治中鄧羲諫劉表,劉表不聽,於是鄧羲辭疾而退,終劉表之世不為其仕。(《漢晉春秋》曰:表答羲曰:「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治中獨何怪乎?」)

《三國志·魏書》載: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譯文:並舉薦任用荊州著名人士韓嵩、鄧義等人。)

《三國人物在襄陽(一)》也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又起用了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人」。

3、南郡(今湖北江陵北)有蜀漢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一族

鄧方(?-222)蜀官吏。字孔山,南郡(今湖北江陵北)人。以荊州從事隨劉備入蜀。

既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官至安遠將軍、庲降都督。章武二年(222)卒。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載:鄧孔山傳,鄧孔山,名方,南郡人。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入蜀。蜀地平定後,鄧方為犍為屬國都尉,因郡名改換,為朱提太守,被銓選為安遠將軍、胇降都督,駐守南昌縣。章武二年(222),鄧方去世。其事迹失考,故此沒有立傳。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又載: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鄧方卒。

陳壽《三國志·贊鄧孔山》載:孔山名方,南郡人也。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蜀既定,為犍為屬國都尉,因易郡名,為朱提太守,遷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住南昌縣。章武二年卒。失其行事,故不為傳。

揚威才幹,欷歔文武,當官理任,衎衎辯舉,圖殖財施,有義有敘。

4、荊州有鄧濟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濟,荊州牧劉表部將。獻帝建安二年(197),為魏公曹操所擒。」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10)》載:【魏書曰:臨淯水,祠亡將士,歔欷流涕,眾皆感慟。】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

《三國志·魏書》載: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將鄧濟據湖陽。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攻舞陰,下之。(譯文:冬十一月曹公親自南征,到達宛城。劉表部將鄧濟據守湖陽,曹公一舉攻克,活捉鄧濟,湖陽投降。又進攻舞陰,也很快攻下。)

《三國人物在襄陽(一)》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冬十一月,曹操親自南征,到達宛城。劉表部將鄧濟據守湖陽。曹操攻打湖陽城,活捉鄧濟,湖陽投降。

不過到目前為止,孤峽山人並沒有查到鄧濟的籍貫是哪,只知是劉表的部將。

六、三國時鄧氏仍居南陽郡,以新野為中心

1、新野的鄧颺--台中三狗之一

通過查考史籍,孤峽山人認為,三國時鄧氏一族仍在今天的河南新野繁衍不息。其中鄧颺與夏侯玄、諸葛誕、田疇並稱「魏國四聰」(明哲之士曰「聰」)。

鄧颺(?—249)字玄茂,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台中三狗之一。東漢名將鄧禹之後。少得士名,魏明帝時曾任尚書郎,洛陽令,中郎,中書郎等職。後因浮華,與夏侯玄、李勝等人被罷官,永不錄用。曹爽當權期間,出任潁川太守、大將軍長史。鄧颺為人,貪財好色。曾許諾授臧艾官職,其以父親的妻妾送與鄧颺,所以京師為之語「以官易婦鄧玄茂」。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颺(?-249),魏官吏。東漢司徒鄧禹之後,字玄茂,少得士名,明帝時為尚書郎,除洛陽令,坐事免。復拜中郎,又入兼中書郎。齊王芳正始(240-249)初,出為潁川太守,轉大將軍長史,十年,以謀逆伏誅。

雖與何晏、鄧颺等同位,而皆少之,唯以勢屈於爽。爽亦敬之,言無不從。時以何、鄧、丁為三狗。其意言三狗皆欲嚙人,而謐尤甚也。

太和四年(230年),董昭上陳流末之弊,令諸葛誕、鄧颺等被罷免。」

《三國人物在襄陽(一)》載:「是時大將軍曹爽專權,尚書何晏、鄧颺等為之輔翼。」

2、三國時今新野東南棘陽鎮人(義陽棘陽)鄧艾向北逃難遷到潁川

《三國人物檢索1》中載:鄧艾(?-264年),字士載,三國時魏名將。鄧艾多年在西北前線防備蜀漢姜維;後為滅蜀的主要指揮,他偷渡陰平,迫使蜀漢投降,建立奇功。

鍾會謀反失敗被誅後,鄧艾部將欲追還鄧艾,衛瓘為了自身安危,派遣田續殺死鄧艾、鄧忠父子。泰始九年(273年),朝廷才恢復鄧艾的名節,並拔擢其孫鄧郎為郎中。

《鄧芝 鄧艾改變三國歷史的英雄》一文載:與鄧芝相反的是,在三國這個戰爭年代,鄧艾則隨母北遷潁川。

將鄧芝贏回的三足鼎立局面打破的,正是他的族人,在義陽大亂時向北逃難的鄧艾。

向北的鄧艾:放牛娃的逆襲

當鄧芝風塵僕僕入蜀時,鄧艾還是一個少年,他還不能像鄧芝一樣決定自己的命運。

鄧艾(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赤壁之戰前後,曹操不斷把新野一帶的人民北遷屯田。尚且年幼的鄧艾,只有幫別人放牛,境遇十分凄慘。鄧艾說話有些口吃,甚至留下了「期期艾艾」的成語。可以說,從鄧艾的童年來看,他具備了成為屌絲、默默無聞混一生的所有條件。

倉庫管理員 胸懷大志

但鄧艾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這對一個孩子來說,很不容易。鄧艾隨母遷到潁川屯田後,將以清德著稱的陳寔碑文上所寫的「文為世范,行為士則」為座右銘,改名鄧范,字士則。後因族中有人和他同名,遂改為鄧艾。

鄧艾的家族成員

1、鄧艾的父母名諱不詳。

2、鄧艾的兒子鄧忠: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忠,魏惠唐亭侯,鄧艾之子。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魏帝分五百戶封子忠為亭侯。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後艾父子既囚,鍾會至成都,先送艾,然後作亂。會已死,艾本營將士追出艾檻車,迎還。瓘遣田續等討艾,遇於綿竹西,斬之。忠與父艾俱死。

3、鄧艾的兩個孫子:長孫鄧郎、次孫鄧千秋。

A、《三國人物檢索1》載:「泰始九年(273年),朝廷才恢復鄧艾的名節,並拔擢其孫鄧郎為郎中。」

「鄧朗,晉官吏。鄧艾長孫。初為丹水令,又遷定陵令。懷帝永嘉(307-313)中,遷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陽失火,舉家燒死。」

B、「鄧千秋,晉官吏。三國時魏大將鄧艾次孫。有時望,武帝咸寧(275-280)中,闢為掾。早卒。」

3、今新野東南棘陽鎮人(義陽棘陽)鄧范

陳壽《三國志》載: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年十二,隨母至穎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後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

4、鄧玄之是三國時南陽(郡)處士

《三國人物檢索1》載:「鄧玄之,南陽處士,與蜀零陵太守郝普相善。」

5、三國時南陽(郡)人奮威將軍鄧展魏建安中高樂鄉侯

《漢書敘例》(顏師古撰)載:「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侯。」

6、南陽(郡)人鄧元之

鄧元之:《十七史百將傳·卷六·吳呂蒙》載: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元之。元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顧謂元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

7、今河南駐馬店汝南有鄧當一族

鄧當:孫策部將,呂蒙姐夫。

《十七史百將傳·卷六·吳呂蒙》載: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元之。元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顧謂元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

七、三國時鄧氏居山西

在繼公元前66年,鄧廣漢居河東平陽(現山西臨汾市)以來,三國時期鄧氏家族又一次遷入山西。或者此時的山西鄧氏是廣漢公的後裔。

可通過史籍查實的有鄧攸的祖父鄧殷,為人亮直強正。鍾會征伐蜀國,欣賞他的才幹,將他從澠池令召為自己的主簿。賈充討伐吳國,請鄧殷為長史。以後,他為皇太子講授《詩經》,出任淮南太守。

八、秦州(今甘肅天水)有鄧定一族

《三國人物檢索4》載:「先是,秦州人鄧定等二千餘家,飢餓流入漢中,保於成固,漸為抄盜,梁州刺史張殷遣巴西太守張燕討之。定窘急,偽乞降於燕,並饋燕金銀,燕喜,為之緩師。定密結李雄,雄遣眾救定,燕退,定遂進逼漢中。」

九、三國時期鄧氏名人錄

三國時期鄧氏家族可稱之為人才輩出,將相之才層出不窮。現孤峽山人將所收集的三國時期鄧氏家族籍貫不詳的傑出人物統一摘錄如下。

1、鄧靜,魏樂師,官至散騎常侍

《三國人物在襄陽(一)》載:當時散郎(即散騎侍郎的省稱)鄧靜、尹齊善詠雅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舞師馮肅、服養曉知先代諸舞,杜夔總統研精,遠考諸經,近采故事,教習講疑,繼承恢復先代古樂,皆自杜夔開始也。

2、鄧句

鄧句(?-264),吳官吏。一名苟。吳主孫休永安七年(264),以察戰出使交阯,為浚歷呂興所殺。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載:辛未,詔曰:「吳賊政刑暴虐,賦斂無極。孫休遣使鄧句,□交址太守鎖送其民,發以為兵。

3、鄧龍

鄧龍(?—208),江夏太守黃祖部將。黃祖對陣東吳。祖令蘇飛為大將,陳就、鄧龍為先鋒。甘寧飛上艨艟,將鄧龍砍死。

《黃祖·生平介紹》載:「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數千兵將入柴桑,都督孫瑜反擊,生擒鄧龍送吳。」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原文+白話文翻譯)》載: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將它們的首領斬首,俘虜餘眾一萬多人,回兵駐守宮亭。江夏太守黃祖派遣部將鄧龍帶領數千人馬進入柴桑,周瑜追擊征伐,將鄧龍活捉後送往吳郡。

4、鄧茂,三國演義虛構人物

鄧茂,三國演義虛構人物,黃巾將。為程遠志副將,隨之引兵五萬攻涿郡,幽州刺史劉焉令校尉鄒靖引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統兵五百迎之。大興山下,兩軍交戰,茂為飛一合刺於馬下。

5、鄧由,東吳將領

裴松之在《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載:「景元二年,襄陽太守表吳賊鄧由等欲來歸化,基被詔,當因此震蕩江表。」

司馬彪戰略載基此事,詳於本傳。曰:「景元二年春三月,襄陽太守胡烈表上『吳賊鄧由、李光等,同謀十八屯,欲來歸化,遣將張吳、鄧生,並送質任。

6、鄧荀

《資治通鑒第七十八卷》載:「吳交趾太守孫貪暴,為百姓所患;會吳主遣察戰鄧荀至交趾,荀擅調孔爵三十頭送建業,民憚遠役,因謀作亂。夏,五月,郡吏呂興等殺及荀,遣使來請太守及兵,九真、日南皆應之。」

吳國交趾太守孫貪婪殘暴,被百姓所厭恨;恰好此時吳王又派遣察戰鄧荀到交趾去,而鄧荀又擅自調用三十個大爵送往建業,百姓害怕遙遠的勞役,於是就圖謀作亂。夏季,五月,郡吏呂興等人殺掉了孫和鄧荀,派使者來請求給他派太守和兵力,九真、日南二郡也都響應他。

7、鄧升

鄧升,高幹部將,代高幹守城。

8、鄧銅

鄧銅,蜀將領。戰死。

9、東吳鄧氏軍事將領鄧香

《羊祜·羊陸之交》載:「吳將鄧香進犯夏口,羊祜懸賞將他活捉,抓來後,又把他放回。鄧香感恩,率其部屬歸降。」

《十七史百將傳·卷六·吳呂蒙》載:「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率部曲而降。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

10、殿中將軍鄧盛

《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14》載:同書《柳元景傳》:「殿中將軍鄧盛、幢主劉驂亂使人入荒田招宜陽人劉寬虯率合義徒二千人共攻金門隝屠之。」

11、鄧柤

《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3》載:「何晏、鄧柤等用事後曹爽、司馬懿間嫌隙漸生曹爽作事常常不再考慮司馬懿的意見和勸告。

張當供說曹爽、何晏、鄧柤、丁謐等陰謀反逆擬於三月中。於是收爽、羲、訓、晏、颺等入獄劾以大逆不道皆伏誅夷三族。」

12、鄧文(應是筆誤,應為鄧艾)

《三國志平話卷下》載:元帥言:「自古及今,未曾見諸葛為帥,無計可料。」……使步陟將鄧文,引軍三千,奪木牛流馬十數只。

《中國通史·第五卷-中古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9》載:鄧文在淮南北屯田獲得巨大成功,「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田屯兵連屬焉」(《晉書·宣帝紀》)。

不過孤峽山人以為此處應是筆誤,應為鄧艾而不是鄧文。

13、鄧敦

鄧敦:是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因不同意司馬昭伐蜀,被司馬昭所殺。《晉書·文帝紀》:「將軍鄧敦謂蜀未可討,帝斬以徇。」

14、鄧賢:劉璋部將

陳壽《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璋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拒先主於涪,皆破敗,退保綿竹。」

15、鄧子孝

陳壽《三國志·許麋孫簡伊秦傳》載:「正禮師退,術兵前進,會稽傾覆,景興失據,三江五湖,皆為虜庭。臨時困厄,無所控告,便與袁沛、鄧子孝等浮涉滄海,南至交州。」

以上三國時期鄧氏先祖先賢名錄也不難看出,確實如孤峽山人所言,這一時期鄧氏家族已經從今天的河南新野、湖北等地向四川、山西等地區遷移並繁衍成族,而且軍事將領頻出。河南、湖北等地仍是鄧氏繁衍生息的中心區域。

(註:陳壽《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推薦閱讀:

三國第一美女甄宓,為何被害死,還遭以發覆面、以糠塞口的下場
三國歷史上的4大謎團 每個都讓人匪夷所思
壓垮三國第一猛將的最後一根稻草
[細說三國]十九 益州易手
紅樓三國群芳譜之節婦

TAG:三國 | 家族 | 遷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