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理財方式

中庸之道一詞出自記述儒家學說締造者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大概意思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一種處世態度和做事方法。宋代學者朱熹詮釋為:「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說的淺顯和通俗一點就是:「中」就是不要太過分,也不要達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種平平常常的狀態。「中庸」,就是要求人們在事物的兩個極端之間選取或者把握一個中道,並可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加以實踐。中庸之道可以稱之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國粹和奇異的社會現象,從古到今,做人、處事、官場、商場,處處滲透著這種文化和歷史的底蘊。作為國粹之一的中庸之道的思想能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經久不衰、大放異彩的原因不僅僅被國人所推崇,其實中庸之道的思想早已超越了時空和國界的限制,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財富不斷演繹著傳奇和神話。 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功投資大師之一的巴菲特之所以締造了令世人嘆為觀止的投資神話,筆者以為這於他遵循中庸之道的投資策略是分不開的,這可以從他前期師從兩位對其投資理念形成具有重大影響的兩位前輩大師的經歷中可見一斑。格雷厄姆被譽為美國財務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強調數量分析,只注重那些能夠可測量的因素,即固定資產、流動盈餘和股利,他並不去拜訪顧客、競爭者或管理層,為了減少風險,他建議投資者購買便宜的股票,並將手上的投資組合盡量分散化;而費雪的投資風格與格雷厄姆迥然不同。他重視企業特質的分析,強調那些他相信會增加一個公司價值的因素,對未來成長的預期和管理層經營的能力,他會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廣泛進行企業拜訪和管理層、競爭對手的面談,發現可能改進投資決策的任何蛛絲馬跡,購買有潛力長期增長的公司,然後集中投資於少數優質股票。巴菲特兼收並蓄了兩者投資策略的優點,汲取了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法則,注重安全邊際,學會了掌握自己的情緒,以便在市場漲跌中獲利;費雪注意企業管理層對企業價值的影響,專註投資於自己熟悉的公司,進行長期而集中的投資使巴菲特受益終生。巴菲特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對大師投資理論的高度融合和創新,奉行著中庸之道,由此可見中庸之道思想之偉大和神奇。聯想到現實生活中,許多投資者都有這樣的投資經歷和體會:在前幾年上證指數節節攀升的誘惑,「隨時買」、「滿倉」操作還嫌不足,連壓箱底的拿出來,甚至有人不惜借高利貸進行投資股票、黃金、期貨、股票型基金等高風險金融投資工具,幻想一夜致富,做著富人夢,全然忘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市場,除了神鬼外沒人能準確預測其變動方向,收益和風險是一對孿生姐妹,在你渾然不覺的時候往往會神鬼莫測的光臨你的門前,讓你賬面的財富瞬間蒸發,甚至化為烏有;也有部分證券投資者經歷過「5.30」 熊市大調整夢魘的投資者,抱著「杯弓蛇影」的投資心態,提倡謹慎、等待回調時機、減倉甚至清倉操作。前第一種做法重收益,但會被風險襲擊;第二種做法重風險,但會錯失機會。於是乎,介入還是退守就成為投資者的一個兩難命題了,筆者以為,面對變化莫測的證券投資市場,中庸之道就是投資所應遵循「葵花寶典」。下面的投資策略不妨借鑒:其一,對自己的投資預期適當降低高度。堅持中庸之道的投資策略,首先要調整自己對投資收益盲目樂觀的投資預期心態。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般人都喜歡講利益最大化,孰不知收益最大化同時也就是風險最大化。在收益和風險之間平衡,能不能適當降低一下收益預期呢?不要整條魚都想吃,拋頭去尾,吃個中間段未嘗不可;一塊蛋糕不要想一次搬回家,一塊一塊地拿回來也未嘗不可。要有一點「捨得」精神,不要想頭尾統吃;要有一點阿Q精神,不要斤斤計較於帳面浮動的得失。其二,堅持定投的投資方式。自從2005年初工行攜手6家基金公司開展「基金定投」業務以來,此舉不僅開創了基金銷售的新模式,同時標誌著一種新型的投資模式的誕生,截至目前,黃金、股票、保險等許多金融投資品種都可以採用定投的方式進行操作,不失為一種中庸之道的投資方式。也許分批投資於牛市肯定不如單筆全部投入來得痛快,但其投資風險相對要小得多。當然,對於成熟的投資者來說,看準機會單筆全部投入也不失為一個投資良策。在上下震蕩的「猴市」和熊市中,要善於把握震蕩節拍,大跌大加,小跌小加,分批進入;這裡其實是借鑒了定投的好處,旨在靠時間化解風險,分批投入把時間拉長就是定投。規避「擇時」的難題,分批逐次、適時適量,不論市場行情如何波動,每個月固定投資份額,投資成本最後加權平均,就能有效攤低整體投資的成本。這對於初期全無經驗或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人來說是很適用的。  其三,堅持均衡配置金融投資產品。「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投資者要根據自己的資金量、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等,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投資工具,眼光不能僅僅看到高風險市場,其實低風險理財也有學問。現在銀行、券商、保險機構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群的投資喜好,會推出高低風險和收益不同的投資產品。目前大多數銀行都推出一些穩健型理財產品,風險低而收益一般都超過儲蓄,老少咸宜。從保險理財的角度來看,如果投資者已成家立業,就應多買些保險保障產品來做好自己和家庭的風險保障計劃的基礎上,在謀求投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理財目標的金融投資產品。其四,學會動態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主要是在於經濟具有周期性和歷史循環性,在經濟向好時,在自身資產組合中加大配置與證券市場正相關的理財產品,享受證券市場向好帶來的良好投資回報,就是與時俱進;在經濟走入低谷,就像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後,許多聰明的投資者在其資產配置加大債券、儲蓄等理財產品,可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其精髓在於順勢而為,切不可逆大勢而動。其實,理想的投資中庸之道精髓就在於:投資組合中,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可或缺,穩健性的理財產品也不能少,關鍵在於適度配置和動態調整。
推薦閱讀:

百榮金服強調投資理財要警惕哪些理財觀念
婉芮理財:7.11投資理財新手的「六大誤區」你犯過幾個?
你最喜歡的理財方式是什麼?
定期存款利率5.5%,理財收益5%,選哪個?

TAG:理財 | 理財方式 | 方式 | 中庸 | 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