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向攝影界一代宗師何藩先生致敬

編者按:他用黑白,詮釋一段年代,敘事般地讀解人生,戲劇性地註解生活,感性化地描繪現實;他用光影,表現平凡掩蓋的獨特,揭示平和隱藏的艱辛,發掘平靜包裹的震撼……他用才華,用心靈,留給我們一段又一段講述不盡的故事……

1931年出生於上海,十八歲隨家人移居香港。何藩是攝影師、演員以及20世紀電影導演。他憑藉他的攝影作品連續八屆被美國攝影學會評為」世界攝影十傑「之一。二十世紀50至60年代,他獲得世界各地攝影比賽近300個獎項。「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暗有神助,並不是自己最初的選擇。」初到香港,何藩幫助父親打理紡織廠生意,直到有一天父親說"你還是做你的藝術工作吧。把廠子交給你,估計很快會破產的。"懷著夢想,何藩開始每日伏案,無奈難纏的頭疼病讓他無法學習,無法閱讀。家人心疼,鼓勵他多出去走走。何藩自幼喜愛繪畫和攝影,便開始用家人贊助的相機記錄他身處的城市,從此,他眼中的世界,他心中的自我,由光與影勾勒出來。「我一直堅信,有種偉大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冥冥之中安排給我一條屬於我的道路。用筆不行,就用鏡頭。這不是遺憾,是天意。」何藩大師經典作品「我愛香港,我愛香港人,這種情懷永遠不會變。」

1950年《 她在學習》 (Her Study)「當時,我家住在金鐘附近的麥當奴道,我經常拿著相機,一路走到這裡。當時中環還有娛樂戲院和皇后戲院,我總是拍完照片後去看有沒有新上映的電影。」

1954年《靠近陰影》( Approaching Shadow)

1954 《日暮途遠》(As Evening Hurries By)何藩自認為最經典的作品晨光中讀書的女孩,黃昏里歸來的車夫,弄堂里嬉戲的孩子,石板街上挑擔的苦力……何藩的相機貪婪絕妙地捕捉記錄著香港小人物的生活,溫情脈脈。「我對他們充滿關懷和同情,想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看到,這些人如何為生活搏鬥。他們的一喜一悲,他們的眼淚和歡笑,都是對「永不言敗」的香港精神的詮釋。」

1956 《中環電車軌道》「我喜歡太陽低垂所帶來的長長陰影。」

1957 《施工》 (Construction)「也許是我過於保守,但我特別懷念暗房時代,感覺能親手操縱光的加和減。每當從藥水里取出照片,我都感覺像是捧著自己的新生嬰兒,每一張都是最珍貴的寶貝。」

1957 《一天結束了》A Day is Done何藩善於捕捉自然光線在街道中創造出的線條和幾何形狀,光影在他的手裡安靜又充滿力量,戲劇性的畫面總會強烈地衝擊著視覺,衝擊想像空間。

1958年《 箭頭 》(Arrow)

1958年《香港午夜》( Hong Kong Midnight)

1959 《午後閑聊》(Afternoon Chat)「一旦發現合適的地方,我會耐心等待,直到合適的目標、光影和情緒出現。」

1959 W

1960年《私人空間》(Private)

1962年《 白色的窗戶》(White Windows)

1962年《香港威尼斯》,再創作於2011年

1963 The Market Parade

1963 《讀報》(Reading News)何藩先生雖已離世,但他留下的攝影作品彷彿是一部時光機,隨著他的照片就能穿越舊時的香港,聽屋檐下,看夕陽里,聞海浪聲……【鏡頭背後】謹以此專輯向一代大師表達由衷的敬意和緬懷。


推薦閱讀:

「小貸」膨脹的背後
四渡赤水背後的歷史:毛澤東並未指揮前兩渡
鬼谷子:銘記三句話,讓你遠離勾心鬥角、背後捅刀子的人!
畫師講述天安門主席像創作背後
「4萬億2.0版」背後的政治考量

TAG:鏡頭 | 攝影 | 先生 | 一代宗師 | 背後 |